楊化明 浙江省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廣播電視節(jié)目信息主要依靠記者或編輯的稿件、聲音進行傳播,故而,廣播電視臺記者的綜合素養(yǎng),對節(jié)目質量構成著直接影響。新時期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只有不斷促進自身采寫技巧提升,才能具備更好的綜合素養(yǎng),更為適應媒體行業(yè)的激烈競爭。另外,現(xiàn)實工作的快節(jié)奏和緊迫性也在倒逼廣播電視臺記者提升自身采寫素養(yǎng),這樣的情況下,本文研究了廣播電視臺記者自主提升采寫技巧的可行方向,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必要參照。
作為一類傳統(tǒng)媒體形式,廣播電視臺在當下新媒體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縣級廣播電視臺作為最基層的媒體,更是如此。這一情況下,只有以不斷的內容創(chuàng)新和質量提升來吸引并穩(wěn)定聽眾,才能促進自身的不斷發(fā)展。這一過程中,一線記者是否具備靈活全面的采寫技巧,很大程度上成了廣播電視臺發(fā)展的關鍵,并直接影響著廣播電視受眾的收聽體驗。開展工作過程中,廣播電視記者需要在第一時間前往新聞現(xiàn)場,并對事實真相進行還原,而在完成相關信息的搜集之后,新聞記者還應當落實好新聞整理及發(fā)布工作,這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采寫能力提出了實質要求。而高質量的采寫工作,能夠更好吸引聽眾收聽,從而達到提升廣播電視臺收視率的目的。[1]
當下廣播電視臺記者在展開采寫工作時,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套話較多問題,部分廣播電視臺記者在對相關事件展開采訪時,由于固定采寫模式的影響,在對相關問題進行詢問時,大體都會運用官方套話,這容易為受訪者帶來不悅,而在新聞寫作過程中,也容易因應用無實際內容的套話,影響受眾的收聽體驗。其次是報道內容同實際不符的問題,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內容的靈魂,也是推動新聞事件迅速傳播的核心所在。但新聞采寫過程中,部分記者為吸引受眾注意,并不依照實際情況展開采寫,這嚴重損害相關廣播電視臺及整體新聞行業(yè)的公信力。其三在于,部分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整體采寫能力有待提升。這使得其新聞用詞不精準且報道角度淺顯,也往往有照搬照抄情況的發(fā)生,這顯然無益于廣播電視臺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2]
從實際情況來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提升采寫技巧的目的在于,更為熟練地進行采寫工作,并對采寫的內容及形式予以創(chuàng)新、對寫作質量予以提升。這要求廣播電視臺記者將技巧提升同實際采訪工作有效結合,以實現(xiàn)“實踐中學,用于實踐”的目的,構建其自身采寫技巧不斷提升的正循環(huán)。新聞記者在日常采訪中,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身的采寫綜合素養(yǎng),并基于實踐經(jīng)驗,注重對行之有效的采寫技巧進行累積,以積少成多,逐步提升自身的采寫能力。
進行新聞采寫時,廣播電視臺記者應當首先落實好各項準備工作。由于進行采訪時,每天需面對各不同人群發(fā)生的不同事件,這些事件彼此獨立,并有著自身的獨有特性。這時廣播電視記者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采訪工作是成功還是失敗。新聞記者進行采訪時,如若未提前做好準備,則難以同采訪對象間展開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并對采訪進程的推進構成影響。這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前即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并依照采訪對象的不同特性,落實對應的準備工作。如若采訪過程中面對的主要對象是隨機的,也即隨機采訪某一群人或某位路人,則記者更需要對預計采訪的主體內容進行明確,做好對可能發(fā)生情況的提前準備工作,以有效提升采訪工作具有的針對性。而為確保采訪工作得到準確落實,廣播電視臺記者在進行采訪時,還應注重對自身采訪邏輯及采訪語言進行提前組織,以保證采訪中,能以簡潔明了語言進行準確提問,以提升采訪效率及采訪質量。除此之外,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應注重構建良好的采訪氛圍,由于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同大多數(shù)采訪對象均為第一次進行接觸,如若不能構建良好氛圍,則采訪對象很容易有緊張心理產生,或在采訪中發(fā)生抵觸心理。這一過程中,廣播電視臺記者應注重以溫和語言幫助受訪對象放松,保證受訪對象更易進入受訪狀態(tài)。
進行采訪時,通過對新聞重難點及疑點的把握,有助于新聞記者更好展開采訪,并更為迅速有效地把握有價值信息,以此促進新聞質量提升。部分記者認為,對新聞當事人的采訪是整體采訪工作的主要內容,但這樣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新聞線索及采訪對象的觀察,這必然使進行采訪時發(fā)生大量信息遺漏。這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及后續(xù)寫作過程中,對更深層次、更有價值的真實信息進行挖掘。例如義烏電視臺民生調解欄目《老娘舅》這類節(jié)目在展開采訪時,更為注重對當事人展開深層次的信息調查,這一過程中新聞記者需首先保證不會對關鍵信息進行忽略,再逐步搜集有效信息,構建起反映事件來龍去脈及核心內容的信息體系。進行新聞采寫工作時,涉及許多技巧及知識,這些知識及技巧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聞整體質量。實際工作中,新聞記者應注重對自身提問技巧及藝術進行錘煉,以營造更好的采訪氛圍,進一步完善采訪體系。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應當避免提及抽象而寬泛的問題,這類問題對受訪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難度較大,這不利于采訪的延續(xù)性,因此需要新聞記者盡可能予以避免,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應當注重不去提出具備暗示性的問題,這也是落實新聞客觀性的必然要求,提出暗示性問題容易對受訪者的思維構成干擾,進而對采訪工作的真實性、客觀性構成影響。
在進行新聞采寫過程中,往往需應用較多的技巧,通過大量應用協(xié)作技巧,能夠有效提升新聞報道的效率及質量。而在展開新聞采寫工作時,廣播電視臺記者應當首先對自身謀篇布局的能力進行提升,并對新聞的整體布局予以重視。進行采寫時,應當對受眾收聽心理首先進行剖析,并對受眾的視聽需求進行了解,在這一基礎上,再對新聞事件采寫工作,展開合理謀篇布局。在對新聞事件精煉度進行把握的基礎上,促進新聞報道價值的提升。
進行采訪與寫作時,廣播電視臺記者需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對記者對于新聞素材的捕捉、分析、還原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實際工作中,廣播電視臺記者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工作。(1)新聞策劃;(2)現(xiàn)場考察;(3)新聞采寫。進行采訪前,新聞記者必須應當做好完善的準備工作,需對將進行采訪的人物、地點、時間等相關新聞要素,進行細致的背景調查,以此才能確保采訪過程中,與受訪者實現(xiàn)更為良性的溝通,在后續(xù)新聞編寫過程中,才能使新聞內容更具備深度與廣度。記者同時需準確把握新聞事實尺度,避免為提升閱讀量而對事實過度予以夸大。新聞報道中,廣播電視臺記者應當對自身的輿論監(jiān)督權進行履行,以民生為基點、反映民情、為民發(fā)聲,這是新聞記者應當恪守的工作原則。不論在實地采訪還是后期編寫過程中,廣播電視記者均應當在工作中,踐行人文關懷,以真實的新聞事實為基底,以對新聞要素的理性分析為框架,給予所播報的新聞內容以盡可能合理客觀的評判,以確保自身報道能在法令允許范圍內,為民眾帶去啟發(fā)和收獲,為政府職能部門提供適度建議,以使廣播電視新聞在社會發(fā)展中真正發(fā)揮為眾發(fā)聲、為民綢繆的作用。而在新時期媒體融合的整體背景下,廣播電臺具有更為明確的分工協(xié)作特征,這一過程對記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依靠單一知識及能力,已不能對記者工作進行駕馭。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加強同團隊其他成員的溝通交流,才能在更好完成工作的同時取長補短,促進自身采寫技巧的提升。[3]
新聞編寫過程中,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注重對新聞內容的整體把握,必須具備人、地、時、事、情的基本內容。相關要素必須具備真實性,讓受眾能夠直觀判斷新聞真假,以使其能以最為真實準確的方式向受眾呈現(xiàn)。記者在進行新聞編寫時,應首先對采訪內容精確予以掌握熟悉,并面向受眾,基于不同角度,有效激發(fā)受眾好奇心、對新聞重點內容進行揭示。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稿協(xié)作時,應確保語言有序、內容真實,避免出現(xiàn)夸張語序。進行新聞稿寫作時,需盡量減少艱深術語的應用,以免讓受眾有枯燥無味的觀感,對受眾的持續(xù)收聽造成影響。例如描述義烏國際商貿城面積的時候,如果你用640萬平方米7.5萬個攤位來描述,觀眾肯定印象不深刻。但是我們用以下句子來描述:假設我們在每個攤位前停留3分鐘,每天按8小時計算,逛完整個市場需要一年多時間。這樣顯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夠引發(fā)受眾共鳴。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臺記者應當對寫作的邏輯順序進行重視,在對新聞進行編寫時,應當明確新聞的基本邏輯順序,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由整體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體、由個別到一般,這些都是新聞編寫過程中常用的編寫邏輯,需要新聞記者在敘述新聞采訪素材時,綜合予以應用。
廣播電視臺記者展開采寫工作時,必須將新聞真實性作為工作開展的基本前提,從長遠來看,也只有立足真實、闡述事實、并對社會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為民發(fā)聲、對社會發(fā)展中取得的成績?yōu)楸姾炔剩侣劰ぷ鞑啪哂辛顺掷m(xù)發(fā)展的長久生命力。進行新聞采寫的新聞記者應當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堅守“為民”信仰,謹守真實原則,基于人文關懷展開相關協(xié)作工作,并注重對事實的還原,規(guī)避虛構、夸大事實情況的發(fā)生。新聞編輯應當持續(xù)增強自身綜合能力,確保新聞受訪者言論、新聞發(fā)生地點及當?shù)乇尘?、新聞事件前因后果等新聞內容,有?jù)可查、有實可依。杜絕主觀臆斷情況的發(fā)生,基于客觀角度完成新聞撰寫與分析。進行新聞采寫過程中,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注重語言的生動通俗,生動通俗的語言內容能讓采訪工作更高效率地完成,也使得后期播報,更富有感染力。應當明確的是,生動準確的言語內容并非對各類浮夸詞匯進行應用,相關語言應當是平易的、通俗的、在民眾日常中并大量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能夠拉近同廣大群眾的距離,使其能更為容易也更具體地了解新聞內容,進而更好引發(fā)受眾共鳴。
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而言,采訪時對語言溝通的依賴性較強,以便獲取具有較高價值的新聞信息,這樣的情況下,語言交流藝術直接關系著采訪效果。展開新聞采訪時,新聞記者需將采訪前準備工作放在第一位,以規(guī)避語言表達問題等意外情況,促進采訪目的性的提升,新聞記者需盡量掌握受訪人性格、職業(yè)、年齡等相關個人信息,再基于受訪對象特點,對采訪方式進行合理選擇。進行采訪前,應當對采訪目的、預期取得的采訪效果進行預設,以充分圍繞目的制定采訪策略。進行正式采訪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首先確定采訪問題,再對預計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排序、對采訪大綱進行制定,并展開必要的演練工作。進行采訪時,由于新聞記者同被采訪對象事先并未接觸的原因,甚至出現(xiàn)采訪對象完全拒絕記者的情況。為盡可能減少這類問題,除上述應當做好的工作外,新聞記者最好同采訪對象在展開正式采訪前,預先進行聯(lián)系、展開同采訪目的并不相關或有限相關的交流,以降低采訪的嚴肅性質。而由于大多數(shù)采訪對象是首次面對采訪,對記者提出問題進行回答時,可能出現(xiàn)緊張畏懼、答不對題的情況,為此新聞記者應當基于被采訪者角度思考問題或轉變提問方式,設身處地為受訪者思考更多,基于人本原則優(yōu)化采訪方式,并應在完成采訪后,對受訪者的配合,予以誠摯感謝。除此之外,在自媒體時代的新時期,廣播電視臺記者需對自身采訪思路基于實際情況展開優(yōu)化,依照具體需求確定自身的提問方式、延展方向、提問范圍、重點疑點分布,以盡可能促進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體而言,在新媒體發(fā)展迅速的情況下,只有廣播電視臺記者具備較強的專業(yè)采寫能力,才能創(chuàng)作出持續(xù)吸引受眾關注的新聞報道,并進一步促進廣播電視臺新聞傳播范圍的擴大。為此,新聞記者應落實好進行采寫的前期準備工作,并注重新聞采寫能力同工作實踐結合,注重新聞謀篇布局的整體合理性,以促進新聞采寫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