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維建 林揚元 林心怡 林翠英
(莆田學院基礎醫(yī)學院,莆田 351100)
傳統(tǒng)尸體標本灌注時,灌注膠管的遠端用Y形管連接2個灌注用插管(金屬、玻璃、塑料),插管的末端制成壺腹形,便于結(jié)扎,不易滑脫(也可連接2個注射器頭),2個插管或針頭分別向遠端和近端插入動脈切口,以便同時向遠、近2個方向灌注[1],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引起插管脫落、液體外漏、切開動脈致灌注部位結(jié)構(gòu)破壞多等情況。為了避免上述不利因素,筆者嘗試采用靜脈留置針代替注射用插管行動脈灌注尸體標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介紹如下,供同行參考。
常規(guī)尸體清洗和消毒,成人尸體灌注部位取股動脈、頸總動脈或肱動脈,
童尸因四肢動脈細小,操作較困難,選用頸總動脈。
按動脈的體表位置,劃定縱行切口,切口長約4 cm,切開皮膚、淺筋膜,用鈍剝離法找出動脈,用靜脈留置針Y型22G(國內(nèi)型號7#)(兒童可用國內(nèi)型號5#)沿動脈向心和離心方向分別穿過動脈壁后,將針頭推進2~3 cm后,拔出針芯,將留置管留置固定后與灌注導管相連,采用吊桶灌注法進行動脈加壓灌注。如某些局部還達不到灌注要求時,可另取相應動脈做局部補注。當灌注達到要求時,皮下呈現(xiàn)水腫,用手按壓有堅實的彈性感,胸腹飽滿,口鼻涌出泡沫性藥液作為灌注已達到要求的標志。
應用靜脈留置針進行尸體標本灌注,可減少對灌注部位結(jié)構(gòu)破壞,特別是動脈破壞,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動脈管壁;在操作過程中,可減少插管脫落和液體外漏,操作簡單,灌注效果良好。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市民無償捐獻遺體用于醫(yī)學教學和科研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接受單位接收遺體后應及時灌注、妥當處理。選用靜脈留置針Y型22G,流速31 mL/min(兒童可用22 G,流速20 mL/min)和臨床輸液流速相當,適合較長時間尸體標本動脈灌注,能較好地達到灌注要求,取得較好效果。應用靜脈留置針進行尸體標本動脈灌注,對一些達不到灌注要求的部位,可及時采用相應動脈進行補注。應用靜脈留置針進行尸體標本動脈灌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因為靜脈留置針管腔較小,不適用于乳膠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