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王志斌,張宏剛,申吉虎,林峰,李德芳
(玉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甘肅玉門 735211)
踝關節(jié)骨折為創(chuàng)傷骨科常見病,是由聯合應力導致的踝部關節(jié)內骨折, 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的3.9%[1-2]。踝關節(jié)為身體的負重關節(jié),在發(fā)生骨折后需行妥善處理, 否則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將會導致關節(jié)炎、骨折愈合不良等情況,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針對此類患者,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以恢復其骨折部位結構。但因手術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患者術后可能會存在本體感覺、平衡覺減退、步態(tài)協調性喪失等問題。 因此,康復訓練顯得至關重要。既往臨床采用的常規(guī)康復訓練注重對患者肌力、 肌張力及關節(jié)活動方面的康復,但對其平衡功能與步行能力的訓練則較為不足。放松訓練是一種心理干預措施,能通過軀體放松使練習者有意識地控制身心活動, 從而降低機體喚醒水平,改善功能紊亂。而平衡功能強化訓練則能通過一系列的訓練措施提高患者的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74 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放松訓練聯合平衡功能強化訓練的干預效果。 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74 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經X 線等檢查證實為踝關節(jié)骨折;單側骨折;具有較高的依從性;對本研究知悉,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者;患側皮膚破損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孕婦;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存在全身性感染者;合并凝血功能、免疫系統異常者;存在酒精、藥物依賴史者;存在嚴重的臟器損傷者;患有惡性腫瘤者;存在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 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7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 16 例;年齡 24~67(48.37±2.51)歲;體質量指數(BMI)18.3~27.1(25.26±0.41)kg/m2;骨折部位:20例左側,17 例右側。 觀察組中男 23 例,女 14 例;年齡25~68(48.45±2.60)歲;BMI 18.4~27.3(25.39±0.45)kg/m2;骨折部位:19 例左側,18 例右側。 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具體如下:(1)在患者疼痛減輕后,康復師指導其進行踝關節(jié)屈伸運動,15 s/次,10次/組,6 組/d,分兩次完成。 (2)術后 2~3 周,復查 X線,若患者恢復良好,則適當增加踝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與力度。 (3)術后1個月,指導患者進行如下訓練:①踝關節(jié)屈伸:囑患者坐于床上,腿伸直,緩慢、用力、最大限度繃腳尖與勾腳尖,在極限處維持10~20 s,10次/組,3 組/d;②踝關節(jié)內外翻:囑患者坐于床上,腿伸出,于患者膝關節(jié)下墊枕頭,使腿保持稍微屈曲姿勢,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地使腳尖向內外分別運動,于極限處維持 10~20 s,10 次/組,3 次/d;③踝跖屈被動牽伸:囑患者站立,健側腿向前跨出一大步并向前屈曲成90°,患側腿向后伸直,直到踝關節(jié)四周肌肉關節(jié)囊出現牽拉感與輕微疼痛時維持5 min。 (4)術后2個月,增加患肢負重行走訓練,循序漸進增加患者負重量。 連續(xù)干預3個月。
1.2.2 觀察組
進行放松訓練聯合平衡功能強化訓練。 具體如下:(1)放松訓練。 康復師協助患者取舒適臥姿,放平雙肩,下肢自然伸直,雙臂放于身體兩旁;囑患者想象一美好、平靜的景象如草原、森林等,幫助其身心放松,并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把注意力逐漸轉換至患肢,親身指導患者對大腿肌肉行有規(guī)律的收縮,清晰感受肌肉緊張時的感覺,體會肌肉放松感,之后依次放松小腿、膝關節(jié),最后放松趾關節(jié)肌肉,多次反復,完全放松其肌肉,控制時間為15~20 min/次,于每晚 7~9點進行。 訓練時需保持病房安靜、舒適,溫度控制在18~22℃,減少人員走動。(2)平衡功能強化訓練。①坐位起立平衡訓練:首先練習從靠背椅坐起,逐步過渡至從無依靠的椅子上坐起;由高椅逐步下調椅面高度以加大訓練難度,并在坐站轉換訓練中,由康復師指引患者將重心適當轉移向患側, 讓患肢充分負重,控制每次時間為10 min。 ②立位平衡訓練:康復師指導患者以單腿站立于堅硬地面上,維持身體平衡,60 s/組,3 組/次,3 次/d。 ③步行訓練:康復師指導患者在平行杠內進行前后行走、橫向移動向患側方向跨步、沿直線行走等訓練, 在行走期間進行突然止步、 轉身、拐彎、跨越障礙物的練習,并逐漸過渡到戶外行走,訓練中需注意踝關節(jié)的屈伸角度及控制能力,強化髖外展肌群的力量,控制時間為30 min/次,2 次/d。連續(xù)干預3個月。
(1)疼痛程度: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量表共 10 分,分數越高,患者疼痛越劇烈。(2)步行能力: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以Tinetti 平衡與步態(tài)量表[5]判定,量表共28 分,分數越高,患者步行能力越好。 (3)平衡功能: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 Berg 平衡量表(BBS)[6]評估,量表總分56 分,分數越高,患者平衡功能越好。 (4)踝關節(jié)功能: 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 以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7]判定,量表共 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越好。(5)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 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 (GQOLI-74)[8]評估,量表共4個維度,獲取各維度分數后將其轉換成百分制,各維度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VAS、BBS 評分等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 t 檢驗;性別、骨折部位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 VA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 VAS 評分對比[(),分]
組別對照組(n=37)觀察組(n=37)t 值P 值干預前6.83±1.21 6.75±1.16 0.290 0.772干預后2.12±0.48 1.45±0.31 7.132 0.000 t 值 P 值22.009 26.850 0.000 0.000
干預前, 兩組的Tinetti 平衡與步態(tài)量表、BBS、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 Tinetti 平衡與步態(tài)量表、BBS、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與踝關節(jié)功能對比[(),分]
表2 兩組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與踝關節(jié)功能對比[(),分]
組別對照組(n=37)觀察組(n=37)t 值P 值Tinetti 平衡與步態(tài)量表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BB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11.36±1.57 11.25±1.49 0.309 0.758 17.94±2.01 22.18±2.49 8.060 0.000 28.36±2.21 28.20±2.10 0.319 0.751 36.75±3.41 43.89±4.26 7.959 0.000 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53.84±3.26 53.96±3.58 0.151 0.881 73.21±4.13 85.26±4.65 11.786 0.000
干預前, 兩組的GQOLI-74 內各維度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GQOLI-74 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 GQOLI-74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 GQOLI-74 評分對比[(),分]
組別對照組(n=37)觀察組(n=37)t 值P 值心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60.52±2.51 60.21±2.35 0.548 0.585 71.38±3.29 80.73±3.84 11.247 0.000軀體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56.23±2.12 56.34±2.28 0.215 0.830 69.74±3.06 76.83±3.79 8.854 0.000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60.21±2.38 60.30±2.57 0.156 0.876 72.26±3.24 80.52±3.91 9.894 0.000物質生活狀態(tài)干預前 干預后61.23±2.31 61.35±2.50 0.214 0.831 73.61±3.42 82.97±3.80 11.137 0.000
踝關節(jié)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組合而成,而踝關節(jié)骨折多在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后發(fā)生,為骨科常見病。 踝關節(jié)骨折后,患者常表現為損傷踝部的劇烈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步行、平衡功能逐漸喪失,繼而難以維持機體的正常運動功能, 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 手術為目前臨床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有效恢復關節(jié)的正常生理位置, 提高關節(jié)活動能力。然而手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加之患者踝關節(jié)部位的力學完整性遭受損傷,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下降,會對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踝關節(jié)骨折術后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至關重要。
既往進行的常規(guī)康復訓練多強調在患者術后疼痛緩解后行康復訓練,缺乏鍛煉平衡功能與步行能力方面的具體措施,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欠佳。因此,探索更為快速有效的訓練方案成為臨床的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Tinetti 平衡與步態(tài)量表、BBS、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及GQOLI-74 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放松訓練聯合平衡功能強化訓練可有效緩解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的疼痛,提高其步行能力與平衡功能,促進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放松訓練為松弛療法,可通過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交互抑制效用,干擾疼痛閘門的開關,從而調節(jié)損傷性沖動的傳輸,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平衡功能強化訓練是通過坐姿、 站立等主動或被動訓練,幫助患者逐漸恢復踝關節(jié)四周肌力,同時提高其對踝關節(jié)控制的能力,有效改善步行能力與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強化訓練還能通過循序漸進的主被動訓練促進踝關節(jié)周圍血流供應盡快恢復,以此加速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使患者可盡早恢復日常生活。
綜上所述,放松訓練聯合平衡功能強化訓練在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中的作用明顯, 可顯著緩解其疼痛,促進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步行能力與平衡功能,進而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