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良軍
觀察發(fā)現(xiàn),個別干部干工作、個別領導下基層似乎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是否實打?qū)嵉刂矘湓炝植恢匾?;是否真正下沉到社區(qū)一線,與居民群眾一起開展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也不重要;能否與脫貧群眾面對面、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就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深入研究、再三探究,同樣不重要……但無論如何,工作前的集體合影、拉橫幅照相,卻是相當重要,且美其名曰“儀式”。
不可否認,形式主義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有時舊的表現(xiàn)形式還沒有完全根除掉,五花八門的新形式又在不斷衍生;追求錯位的“儀式”感就是其中之一。
“儀式”與“形式”雖一字之差,但其內(nèi)涵與外延卻都迥然不同。如果別有用意地將二者混為一談,則既讓形式主義難以整治,也使人們在談及原本正常、必要的儀式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恐落入搞形式主義的泥淖。是時候?qū)Α皟x式”與“形式”研機析理、條分縷析了,讓儀式的歸儀式、形式的歸形式。
儀式是一種鄭重莊嚴的宣示,形式則不過是簡單的“留痕”、膚淺的標記。如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絕非象征性地舉手握拳,而是意愿的宣示、信念的明示、決心的展示,能使當事人每每回想起來備感興奮、倍添力量、倍增勇氣。反觀拍照、簽名、打卡等形式“留痕”,固然也像模像樣,于當事人那里卻實在是敷衍應付或湊熱鬧而已,絕不能“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儀式作用于內(nèi),而形式是明顯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糊弄于外??桃獾刂圃煨问?,精心地布局形式,無論如何于己都是一種作秀,為的是面子與形象,心里想的都是利益,而無真的感觸感動。
儀式源于內(nèi)心的自愿自覺,形式則屬于不得已而為之的被迫被動。譬如相愛的人舉行結(jié)婚儀式,是出于雙方的傾心期望、滿心歡悅。而形式之所以層出不窮,很多時候是因為官僚主義者的偏好和施壓,即便“匠心獨運”地弄出些許與眾不同的形式,相信不少當事人也是百口莫辯、有苦難言。
儀式影響深遠、作用明顯,形式則滿足于走過場,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過眼煙云。例如志愿軍抗美援朝前夕,各部隊舉辦誓師大會,回憶革命、解放戰(zhàn)爭的艱苦,講述抗美援朝的正義與必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獨立的決心,使得志愿軍戰(zhàn)士信心百倍、雄心萬丈。反觀熱衷于形式,鐘情于形式主義者,為的是一時應付、立時出彩、當時好看,所以再怎么斑斕多彩的形式,轉(zhuǎn)眼已是“明日黃花”。
儀式實事求是,是真需要,形式徒有其表,是大累贅。為什么生活需要儀式感?因為有了儀式,平常的生活,也能變得鄭重神圣,儀式能提醒人們不要把日常過得庸散。一定程度上,不忘儀式,適時借助、利用儀式,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矛盾的化解,有利于對生活充滿信心,不斷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相反,多此一舉的形式無異于“痔瘡” “息肉”,非但不利于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反而因為其嘩眾取寵、沽名釣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讓人鄙夷不屑、心生厭惡,進而連原本高尚的事物也被懷疑虛偽。
《論語》有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儀式古已有之,而且一直與社會規(guī)范、道德人心結(jié)合密切,已演變成為一種文化,是我們獨特的精神標識。而形式主義層出不窮,則反映了某些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yè)觀出了問題,與當今社會進步、人的發(fā)展南轅北轍、格格不入。正基于此,弄清楚形式非儀式,才能更加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反對形式主義,抵制種種不切實際、不合民意的形式,讓形式主義者無所遁形、無地自容、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