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妞妞
江蘇省宿遷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宿遷 223800
腸梗阻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屬于一種外科常見急腹癥,部分急性腸梗阻診斷較為困難,受病情進展速度快等因素影響,極易危及患者生命[1]。腸梗阻是惡性腫瘤患者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則會使患者出現全身生理紊亂,病情嚴重者,甚至誘發(fā)腹膜炎、敗血癥等疾病,給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多數病情進入中晚期患者,已無手術診治,但適當采取相關治療措施,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作用[3-6]。所以,臨床針對這類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療,選取宿遷市中醫(yī)院2018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65例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生長抑素聯合腸外營養(yǎng)支持方式治療,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從本院收治的腸梗阻患者中抽選出65例患者為觀察對象,采取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n=32)男19例,女13例;年齡34~78歲,平均(60.57±6.34)歲;按原位癌分類,直腸癌20例、結腸癌12例;按腫瘤分期分類,Ⅲ期21例、Ⅳ期11例。觀察組(n=33)男18例,女15例;年齡33~79歲,平均(61.53±5.41)歲;按原位癌分類,直腸癌19例、結腸癌14例;按腫瘤分期分類,Ⅲ期22例、Ⅳ期11例。比較患者腫瘤分期、年齡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較強可比性?;颊呒凹覍僖淹瓿芍橥鈺炇鸸ぷ?,本研究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65例患者均符合《中國常見腫瘤診治規(guī)范》中腸梗阻診斷標準:患者均伴隨腹脹、嘔吐惡心、腹痛、壓痛、腸鳴音亢進等臨床癥狀、體征。
排除標準:預計生存周期少于3周患者;有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患者;難以配合臨床治療及病歷資料不全患者。
65例患者均接受糾正水電解質平衡、胃腸減壓等常規(guī)治療。32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生長抑素治療,將6 mg/d生長抑素(思他寧,生產批號20150911)與100 mL的0.9%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再經微泵靜脈滴注方式進行治療,持續(xù)滴注24 h,視患者病情,控制療程和治療時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6~16 mg/d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41023597)靜脈推注有效糾正患者腸內失衡狀態(tài)后接受腸外營養(yǎng)支持,配方如下:1~1.5 g/kg蛋白質、30 kcal/(kg·d)非氮熱量,使糖脂能力接近1:1,保持熱氮比為100~150:1,經中心靜脈或外周靜脈持續(xù)輸注24 h。
①觀察患者腹痛腹脹緩解情況,并計算緩解率。
②詳細觀察患者胃腸減壓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
③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檢測患者白蛋白(albumin,ALB)、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指標水平。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經治療患者腹痛腹脹緩解率為84.85%(28/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0%(20/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01,P<0.05)。
觀察組經治療胃腸減壓量(259.43±68.24)mL、排氣時間(3.92±1.18)d、住院時間(13.43±7.58)d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減壓量、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差異對比(xˉ±s)Table 1 Comparison of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volume,exhaust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xˉ±s)
觀察組經診治白蛋白(36.34±3.15)g/L、CRP(15.08±4.27)mg/L、HGB(98.78±8.13)g/L,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CRP指標差異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albumin,hemoglobin and CR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CRP指標差異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albumin,hemoglobin and CR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對照組(n=32)觀察組(n=33)t值P值ALB(g/L)34.29±3.12 36.34±3.15 2.635 0.011 CRP(mg/L)21.16±5.24 15.08±4.27 5.135<0.001 HGB(g/L)88.59±6.66 98.78±8.13 5.518<0.001
腸梗阻通常發(fā)生于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其中大腸癌并發(fā)腸梗阻發(fā)生率高達10%~28%[7]。腸梗阻患者主要包括粘連性與麻痹性,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粘連性,其在腸梗阻疾病中占比高達45%左右,通常是由腹部手術引起的[8-9]。多數中晚期大腸癌患者因自身身體狀況難以接受手術治療,即便經手術治療取得不錯療效,但在短時間仍會再次并發(fā)梗阻情況,所以,選擇非手術的保守治療方式,對腸梗阻患者來說十分重要[10-13]。當前臨床使用腸胃減壓方式減少患者腸胃分泌積聚,對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由于效果并不理想,也僅能當作暫時性治療手段。當腸癌患者進入中后期,患者多伴隨不同程度營養(yǎng)障礙,極易使患者出現腸道解剖及功能異常,不僅減少攝入量,還易增加排出量[14-15]。由于機體營養(yǎng)物質攝入減少,極易引起內環(huán)境紊亂,使患者出現免疫力低下等問題,甚至處于重度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所以,加強腸梗阻患者的腸外營養(yǎng)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腸外營養(yǎng)支持治療不光有助于維持患者營養(yǎng)平衡,還有助于合成蛋白質,提升患者機體免疫能力[16]。生長抑素作為一種下丘腦激素,其對機體代謝具有抑制作用,能夠減少患者消化液分泌,使整個消化系統(tǒng)分泌量降低至正常分泌量的50%左右。生長抑素不光對腫瘤細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還能抑制腸癌生長。生長抑素應用于臨床治療,可通過結合于特異性生長抑素受體,對環(huán)腺苷酸信號傳導形成抑制,起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加速器凋亡目的,再發(fā)揮其對腫瘤生長激素、細胞因子的抑制作用,達到抑制腫瘤內毛細血管形成、減少瘤體血液供給目的[17-18]。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治療患者腹痛腹脹緩解率為84.8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0%(P<0.05)。這說明生長抑素聯合腸外營養(yǎng)支持,有助于緩解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腸外營養(yǎng)支持有助于維持患者體內蛋白質平衡,減少消化液丟失情況,能夠使腸道得到充分休息,并逐步恢復患者腸道功能。這一結果與白曉燕[19]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即實驗組經治療患者腹痛、腹脹緩解率(78.7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57.78%)(P<0.05)。觀察組經治療患者胃腸減壓量(259.43±68.24)mL、排氣時間(3.92±1.18)d、住院時間(13.43±7.58)d均少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提示腸梗阻患者經臨床治療,改善了患者的胃腸減壓量、排氣時間,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將生長抑素應用于臨床治療,有助于減少患者消化液分泌量,配合腸外營養(yǎng)支持,能夠有效提升保守治療效果。觀察組經診治患者白蛋白(36.34±3.15)g/L、CRP(15.08±4.27)mg/L、血紅蛋白(98.78±8.13)g/L,優(yōu)于對照組(P<0.05)。將生長抑素應用于腸梗阻疾病治療中,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下降,這說明生長抑素有助于降低腸梗阻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生長抑素對胰液、膽汁及胃腸液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不僅能避免患者腸腔內消化液聚集,還有助于緩解患者腸管擴張,有效維持患者腸黏膜屏障完整性;此外,生長抑素還能減少血漿蛋白與胃液丟失,使患者腸腔內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恢復患者腸壁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降低患者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腸梗阻患者接受生長抑素聯合腸外營養(yǎng)支持治療,充分緩解了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血液、炎性指標改善效果好,提升了患者的臨床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