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慶秋
鹽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感染科,江蘇鹽城 224000
機體存在乙肝病毒感染時,病毒產(chǎn)生的有毒、有害物質(zhì)會導致自身肝臟存在反復性損傷,從而增加肝癌發(fā)生風險[1]。近年來,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發(fā)病率越來越高,患者起病隱匿,就診時大多已失去最佳手術治療時期,因此,應及時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2]。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式,該治療方法可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阻斷腫瘤血供,且創(chuàng)傷小,患者接受度高[3-4]。但報道顯示,多數(shù)患者經(jīng)1次TACE治療后腫瘤灶多無法完全壞死,需多次治療,從而會增加損傷正常肝實質(zhì)的風險,預后不佳[5]。若患者乙肝病毒持續(xù)復制,則極易導致肝細胞破壞、腹腔積液等癥狀,最終發(fā)生惡變,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及時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尤為重要。但目前,臨床關于TACE結合抗病毒對該病的臨床療效報道較少,且探討并不深入。鑒于此,本文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鹽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5例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TACE結合抗病毒對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患者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95例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患者,以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47)、觀察組(n=48)。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50~71歲,平均(60.50±5.12)歲;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8例、B級29例;平均腫瘤直徑(5.18±1.87)cm。觀察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51~71歲,平均(61.00±5.10)歲;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0例、B級28例;平均腫瘤直徑(5.19±1.86)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jīng)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依據(jù)《中國肝癌一級預防專家共識(2018)》[6]標準,診斷為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具有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患者或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轉(zhuǎn)移性肝癌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感染性疾病者;具有放化療病史、抗乙肝病毒治療史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依從性不佳者。
對照組采用TACE治療:選擇患者大腿根部股動脈進行穿刺,將造影劑注入,詳細觀察肝臟腫瘤的供血血管情況,超選擇性插入導管,至肝固有動脈,通過造影對導管位置進行較為精準地確定,之后,注入絲裂霉素10 mg+表阿霉素20 mg+適量超液態(tài)碘化油,將其制成乳化劑,持續(xù)注藥至患者血流停滯。之后,進行第2次動脈造影,評估患者栓塞程度、肝動脈其他分支血流情況,可應用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栓塞。術后行保肝對癥干預措施。以患者具體的腫瘤供血情況為準,確定后續(xù)TACE治療,但兩次治療時間需間隔>4周。持續(xù)治療>48周。
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抗病毒治療:給予患者恩替卡韋(國藥準字H20093354)口服,1次/d,0.5 mg/次,持續(xù)治療>48周。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傆行逝卸藴剩阂罁?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病灶消失≥4周;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病灶體積縮小50%及以上,且維持4周及以上;病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病灶體積縮小不足50%;病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腫瘤病灶體積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總有效率=(CR例數(shù)+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7]。對比兩組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甲胎蛋白(alpha-feto protein,AFP)水平。HBVDNA、AFP檢測方法: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zhuǎn)速持續(xù)離心處理10 min,選取上清液,應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型號:e601)檢測AFP水平;應用PCR儀(型號:System2400型),以實時聚合酶鏈反應法,檢測HBV-DNA含量。
對比兩組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肝功能、免疫功能檢測方法: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BK-1200)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抽取兩組患者肘靜脈血,以流式細胞儀檢測CD3+水平。
對比兩組預后情況。預后情況判定標準:對患者持續(xù)隨訪1年,統(tǒng)計生存率。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療前,兩組HBV-DNA、AF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BV-DNA、AFP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BV-DNA、AFP水平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HBV-DNA and AF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兩組患者HBV-DNA、AFP水平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HBV-DNA and AF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組別對照組(n=47)觀察組(n=48)t值P值HBV-DNA(×103copies/mL)治療前4.26±1.01 4.30±1.00 0.194 0.847治療后3.85±0.98 2.38±0.75 8.221<0.05 AFP(ng/mL)治療前398.96±46.20 401.20±47.02 0.234 0.815治療后230.01±40.01 186.54±39.62 5.321<0.05
治療前,兩組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肝功能、免疫功能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
組別對照組(n=47)觀察組(n=48)t值P值ALT(U/L)治療前75.62±8.60 75.59±8.58 0.017 0.986治療后68.40±7.52 61.02±6.88 4.992<0.05 LDH(U/L)治療前450.20±23.20 449.98±23.35 0.046 0.963治療后262.01±18.20 225.54±15.62 10.488<0.05 CD3+(%)治療前59.52±11.20 58.98±11.24 0.235 0.815治療后59.63±11.14 64.04±8.60 2.162 0.033
持續(xù)對患者隨訪1年,兩組均無失防者,對照組1年生存率為80.85%(38/47),顯著低于觀察組的95.83%(46/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06,P=0.022)。
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為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病死率較高,對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痛苦[8-9]。目前TACE已成為無法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患者的首選方法,該治療通過穿刺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動脈,將導管送至肝內(nèi)腫瘤部位,可將相應藥物通過導管注入肝內(nèi)腫瘤動脈,從而可直接將腫瘤細胞殺死,有效阻斷腫瘤血供[10]。但研究表明,TACE治療時,可激活乙肝病毒復制的活性,從而會使肝細胞的損傷有所加重,且患者肝動脈內(nèi)灌注相應化療藥物會對患者正常肝組織造成一定損傷,使機體對乙肝病毒的抵御能力明顯降低[11-13]。
研究發(fā)現(xiàn),高載量的HBV-DNA復制為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與患者病死率具有直接關系,若患者HBV-DNA載量較多,則會相應地加重其肝損傷程度。因此,對患者進行TACE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抗病毒治療具有必要性[14]。AFP為一種糖蛋白類腫瘤標志物,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及療效監(jiān)測中具有重要作用。郭江等[15]報道顯示,觀察組疾病控制率(89.85%)顯著高于對照組(81.60%),術后一年生存率(74.90%)顯著高于對照組(69.44%)(P<0.05)。本文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80.85%),1年生存率(95.83%)高于對照組(80.85%)(P<0.05)。這與郭江等人研究一致。但本文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HBV-DNA含量、AF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郭江等人研究相比,本文內(nèi)容更豐富、全面。提示TACE結合抗病毒治療效果更好,還可顯著減少HBV-DNA載量,保障TACE介入治療效果。分析原因:恩替卡韋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抗病毒藥物,可快速、高效地抑制HBVDNA的復制,從而減少HBV-DNA載量,保障治療效果。ALT為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的敏感指標,LDH則于機體肝癌時活性顯著升高,是肝癌患者治療效果的預測因子之一[16-17]。CD3+為主要的淋巴細胞代表因子,可有效反映病毒的復制能力,若CD3+水平下降,表明患者免疫能力受損[18]。本文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ALT、LDH、CD3+水平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lián)合治療方案可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強免疫力。主要是由于恩替卡韋通過特異性抑制HBV-DNA聚合酶反轉(zhuǎn)錄活性部位,從而可抑制病毒的復制,使患者肝細胞炎性反應有所減輕,以有效降低耐藥性,改善治療效果[19]。且通過抗病毒治療,抑制HBV-DNA復制,有助于使正常肝細胞的損害程度明顯減輕,促使肝功能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的狀態(tài),為多次、反復進行TACE治療提供有效的保障,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本文通過隨訪發(fā)現(xiàn),觀察組1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證實此點。
綜上所述,對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結合抗病毒治療效果更好,且可減少HBV-DNA載量,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強免疫能力,改善預后,價值顯著,可繼續(xù)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