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圣華,朱愛杰
如東縣人民醫(yī)院骨外科,江蘇如東 226400
跟骨骨折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行動及健康均造成不良危害[1]。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指的是跟骨關節(jié)面、骨折線出現(xiàn)粉碎性骨折,是十分嚴重的骨折情況,治療難度較高,目前臨床多通過手術方式治療,治療的目的在于復位并固定關節(jié)面,避免骨折移位、塌陷等,預防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因而,找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2]。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3D打印技術得以發(fā)展與完善,廣泛用于多種手術輔助治療中,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倍受患者的認可。本文選擇2021年4—12月如東縣人民醫(yī)院收診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接受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抽選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接受常規(guī)手術方式治療,分析對比3D打印技術輔助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4—12月本院收診治療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納入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3~67歲,平均(41.5±1.4)歲;11例為左側跟骨骨折,14例為右側跟骨骨折,5例為雙側跟骨骨折。抽選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4~66歲,平均(41.4±1.5)歲;12例為左側跟骨骨折,14例為右側跟骨骨折,4例為雙側跟骨骨折。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jīng)X線、CT診斷確診為跟骨骨折情況,且為SandersⅣ型;②所有患者同意參與并配合本次治療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的患者;②原發(fā)性跟骨疾病患者;③抵觸配合研究的患者。
1.3.1 手術前準備工作所有患者在手術開始前均需實施常規(guī)檢查,采用CT掃描的方式獲取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影像學數(shù)據(jù),并在其檢查完畢后使用石膏給予外固定處理,保持患側小腿完全制動狀態(tài),并適當墊高或懸吊患側下肢,以起到消腫和緩解疼痛的目的。
其中對照組患者影像學數(shù)據(jù)無需特殊處理,由科室臨床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負責閱片,并總結骨折特點,采取會診的方式制訂手術方案。觀察組患者數(shù)據(jù)則需轉變?yōu)镈ICOM格式,并將其導入3D打印設備內,經(jīng)由設備處理后獲取患者的跟骨骨折三維模型數(shù)據(jù)。將三維模型數(shù)據(jù)轉變?yōu)镾TL格式,再導入3D打印設備內,以專用耗材打印1:1骨折模型。模型打印完畢后,將骨折塊間的支撐物取出,分析骨折線具體情況、骨骼壓縮程度、骨折位面相對位置等多種信息,并設計骨骼復位方案,對固定用鋼板進行預塑型,進一步確認固定螺釘?shù)囊?guī)格、數(shù)量和打入位置,完善手術方案。
1.3.2 手術操作方法為對照組患者選擇常規(guī)擴大“L”型切口入路和跗骨竇切口入路的手術方式;觀察組則選擇在上述兩種入路方式基礎上,將經(jīng)滅菌處理后的3D打印模型放于手術臺上,根據(jù)模型情況和預先制訂的手術方案開展手術治療。
手術時需根據(jù)兩組患者身體狀態(tài)和主觀需求選擇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干預,并在患側下肢的大腿根部綁扎止血帶,選擇氣壓式止血帶,壓力控制在50 kPa,止血帶綁扎時間控制在90 min以內,并于術前60 min為兩組患者提供抗菌藥物預防性干預。手術時取健側臥位,如為雙側跟骨骨折者則選擇俯臥位,其中“L”型切口入路的起點位于腓骨尖后的3 cm、上緣5 cm的位置,最終延伸至第Ⅴ跖骨的基底部即可。切開表層皮膚后繼續(xù)深入,直至將骨膜完全切開,但需注意對腓骨上的各肌腱進行保護。切口完全切開后將軟組織和骨膜同時向上翻起并固定,充分暴露腓骨的遠端,并在腓骨遠端、距骨體、骰骨分別置入規(guī)格為2 mm的克氏針。碎骨復位時第一步需先在骨矢狀位打入規(guī)格為3 mm的克氏針1枚,再對跟骨結節(jié)進行牽拉,使跟骨恢復至正常長度,并糾正關節(jié)的外翻或內翻情況。第二步需在跟腱連接點下方5 mm的位置打入克氏針,數(shù)量為2枚,方向為跟骨軸方向的水平面,直至深入骨折線后方位置,并通過跖屈踝關節(jié)的方式松弛部分跟腱,以克氏針翹撥恢復相關骨關節(jié)角度和跟骨原有寬度。第三步需將外側壁完全打開,在肉眼直視的情況下對跟骨前突、載距突等關節(jié)進行復位,并在后側骨塊和載距突的分段內利用克氏針給予臨時固定。第四步開始恢復后距關節(jié)的平整度,如存在較多缺損的情況,則需置入異體骨質進行填充,復位后放置外側固定鋼板。如患者骨折范圍累及載距突部位,則需使用規(guī)格為2 mm的克氏針沿跟骨溝向下側鋼板打入,方向為內踝關節(jié)下緣的2.5 mm,可使用C臂X線機透視下確認。
1.3.3 術后處理手術結束后使用X線機對跟骨復位情況進行評估,包括跟骨長度、寬度、角度、負重軸線等,并觀察前距、中距、后距關節(jié)等平面是否恢復平整??p合后預留引流管,以負壓引流的方式提取足跟內的體液,待引流量低于10 mL/d時拔除。術后3 d時復查跟骨復位情況,并在隨后連續(xù)12個月檢查和評估踝關節(jié)功能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頻率、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并對比差異性。利用Maryland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功能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疼痛(0~45分)、功能(0~40分)、外觀(0~10分)、活動度(0~5分)4方面內容,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功能越佳,反之越差。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及術后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同時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56.45±8.48 81.14±8.47 11.283<0.001 95.68±11.12 109.45±11.13 4.794<0.001 3.41±1.02 7.85±1.03 16.776<0.001 165.35±15.13 225.95±15.15 15.502<0.001 3.13±0.45 4.97±0.46 15.661<0.001images/BZ_24_271_2458_2275_2516.png
兩組患者治療前足功能評分結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足功能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oot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足功能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oot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21.23±4.55 21.24±4.56 0.009 0.993 40.78±1.42 35.84±1.43 13.426<0.001 19.14±2.33 19.15±2.35 0.017 0.987 36.74±1.22 30.04±1.23 21.183<0.001 3.84±0.45 3.85±0.43 0.088 0.930 7.02±0.35 5.15±0.33 21.292<0.001 2.11±0.14 2.12±0.13 0.287 0.775 4.64±0.22 3.59±0.25 17.270<0.001images/BZ_24_271_2954_2275_3075.png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人體跟骨的解剖結構相對復雜,這主要是由于跟骨的關節(jié)面相對較多,一旦發(fā)生骨折就會出現(xiàn)累及多個關節(jié)面的情況,加之跟骨屬于人體承重骨骼之一,所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大,因而多表現(xiàn)為粉碎性骨折[3-5],導致增加手術方案的復雜程度,加之骨折情況無法直視,如采取傳統(tǒng)復位方式難度相對較高,如采用切開后復位操作則由于骨折面較多,對主刀醫(yī)生的空間感要求較高,且需要將切口適當延長,不僅增加手術創(chuàng)傷,還會增加術中出血量[6-7]。同時由于跟骨周圍覆蓋的軟組織相對較少,術后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切口感染率會大幅提升,還可能引起內固定器械、跟骨等外露的情況,致殘率異常增加。由此可見,跟骨骨折手術時需先對復雜的骨折位面進行復位,而這對于醫(yī)生的三維空間構型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通常無豐富臨床手術經(jīng)驗者難以執(zhí)行[8-9]。3D打印技術是現(xiàn)代計算機建模和一次性打印成型技術的融合,其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用于工業(yè)模具制造領域,進入21世紀后得到快速發(fā)展,并逐漸擴展至醫(yī)學領域[10-11]。3D打印技術可以直接應用CT掃描下獲取的跟骨三維模型,從而將骨折情況完全還原,以模型的方式直觀地展現(xiàn)在臨床醫(yī)生面前。在制訂手術方案時可直接根據(jù)模型特點選擇復位順序,大幅節(jié)省術中因特殊情況而更改方案產(chǎn)生的多余手術時間,也可減少試探性操作造成的創(chuàng)傷,提升臨床治療效果[12-1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33.33%)(P<0.05)。本研究結果與楊波等[15]發(fā)表文章結論“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低于對照組(12.5%)”相一致。
綜上所述,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具有確切效果,能夠有效縮短手術用時,促進患者預后恢復,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運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