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農村社會結構變遷對生育觀念的影響

        2023-01-05 20:59:20蔡欣晴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生育家族觀念

        阮 極,蔡欣晴

        (1.貴州民族大學 社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韓山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近年來我國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們越來越關注人口問題。從發(fā)展趨勢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日益加快,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隨著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60后”群體步入退休年齡,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將明顯加快,到2030年占比將達到25%左右,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增加幅度更加明顯。[1]伴隨著嚴峻的人口問題,對生育觀念開展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生育觀念作為影響人口問題的重要因素,其變遷一直備受學界關注。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研究農村的生育觀念對中國人口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受到“妻以夫為尊,母憑子而貴”“傳宗接代”等思想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等現象。在一些家族觀念濃厚的地區(qū),生育男性后代是一個家庭女性的重要職責,如果婦女只生有女性后代則可能會遭到家族的嫌棄。大部分人總認為養(yǎng)女兒就是為別人養(yǎng)孩子,女兒總要嫁到別家去,是“潑出去的水”,而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有出息就會光宗耀祖。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眾多因素的影響,農村的生育觀念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當下農村的生育觀念如何變化?為何有這些變化?學界從不同角度展開了研究,但從社會結構變遷這一方面入手對生育觀念的研究卻少有發(fā)現。

        本研究的經驗材料基于2018-2021年在潮汕地區(qū)農村開展返鄉(xiāng)青年與留守老人研究時,針對生育話題所做的訪談,探索社會結構變遷對生育觀念的影響,共計訪談32人,其中包括年輕夫婦、老人,主要分布在普寧、南澳、潮安、饒平等地。本研究選擇宗族文化濃厚的潮汕農村地區(qū)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潮汕地區(qū)是我國傳統(tǒng)生育觀念根深蒂固的一個農村典型。

        一、生育觀念的研究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大力推動,中國學界對于生育觀念的研究開始興起。國內眾多學者鑒于生育觀念對人口發(fā)展的影響,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做出了大量的分析與研究。其中包括傳統(tǒng)生育觀念的特點、生育觀念的地域差異性、以及城鎮(zhèn)流動人口的生育觀念、及其與非流動人口的對比。

        生育觀是人們對生兒育女的基本觀點和看法,包括生育態(tài)度、生育的性別取向、理想子女數、對子女質量的期待等,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是世界觀、人生觀在生育問題上的具體表現。[2]生育觀是個體對生育重要性的看法或認識評價在心理上的傾向,是人們對生育行為,包括生育的數量、質量、性別、時間和方式等的看法、意愿及需求,它們是生育價值觀的不同表現形式。[3]生育觀念包括對三方面的認識:(1)生還是不生?為什么生?即對生育目的和意義的看法。(2)生什么?即生育意愿。(3)怎樣生?即對生育時間和方式的選擇。[4]

        生育觀念核心為生育意愿,主要表現為對生育目的意義的看法;對生育孩子性別偏好的看法;對生育孩子數量的期望;對生育孩子時間的選擇以及生育孩子的時間間隔等方面的價值趨向。

        我國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形成的原因包括:農耕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統(tǒng)治階級政策、古時候的男尊女卑的等級秩序、受儒家影響的傳統(tǒng)家庭孝道、宗族觀念、極強的尊祖心理以及對于生育上的封建迷信思想。[5]我國的特定國情直接影響了生育觀念的形成,生育觀念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經濟的影響、家族的影響。[6]學者對影響生育觀念的因素做了如下關注:首先,贍養(yǎng)老人的性別角色的增多,女兒與兒子一樣開始承擔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了;其次,在傳統(tǒng)觀念與現代觀念的影響下,養(yǎng)老的方式與選擇增多;最后,則是關于對家庭規(guī)模的大小對生育觀念也存在影響。[7]

        經濟狀況是決定人們生育意愿的現實物質基礎,傳統(tǒng)文化是影響人們生育意愿的內在因素,社會因素對生育觀念的影響則表現在社會養(yǎng)老和男女在社會性別上的差異方面等,而國家的人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意愿,例如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對于生育觀念的影響。個人因素是生育觀念最低層次的影響因素,它既作為家庭和社區(qū)水平上生育意愿影響因素的基礎,同時又受制于家庭和社區(qū)因素。[8]

        除了上述影響因素之外,生育的成本也通過影響人們的生育行為來影響生育觀念。有學者將生育成本分為直接和間接成本,直接生育成本即在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中可以用貨幣來計算的成本;間接成本即不能以貨幣的形式直接計算的成本,是在生育以及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產生的其他成本,如養(yǎng)育及教育孩子所花費的時間成本等。[9]

        雖然2016年全面放開生育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成本越來越高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更趨向于以提高孩子的素質來替代生育孩子的數量。[10]關于如何提高孩子的素質,目前大都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的過程實則是在積累文化資本,有較高教育程度的人會較有優(yōu)勢得到更多社會名聲、更高職位、社會地位等,因此父母會讓自己的子女通過接受更多的教育來積累文化資本以此來提高孩子的質量。[11]人們重視為孩子積累文化資本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想孩子將來可以處在更高的社會階層。由此社會分層就會導致處在不同階層的人為爭奪更多教育機會以及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行互相投入攀比競爭。[12]在這樣的教育投入的相互攀比競爭下,教育成本也就越來越高。家長爭相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為此常常動用大量的社會資本和人脈關系,并花大量的支出在小孩的課外補習上。[13]

        目前對于生育觀念的研究群體大多都是農民工、城鎮(zhèn)青年、流動人口等,而且多從社會性別視角、生育政策的影響等進行研究。[14]從社會結構變遷來研究農村生育觀念的研究尚未發(fā)現。下一節(jié)將重點綜述我國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

        二、農村社會結構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結構發(fā)生重大變遷,體現在家族組織的松散化、社會階層分化和村莊人口的空心化等方面。

        (一)家族組織松散化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宗族組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家族式的互惠互助關系構成了傳統(tǒng)中國社會關系網絡的主要特征。[15]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導致家族宗法制度發(fā)生重大變化,使家族宗法制度的合法性被徹底剝奪。土地改革沒收了作為族產的族田,斗倒了屬于地主階級的族里的領袖(如族長),同時也剝奪了原來家族(宗族)所具有的一些行政和司法的權力。即使如此,作為家族活動重要事項之一的祭祖、上墳等并沒有完全被禁止;婚喪嫁娶、送往迎來中的親屬交往更是隨處可見。與家族制度相聯系的家族觀念與網絡也仍或隱蔽或顯現地存在著。生活在熟人社會中的中國農民,更多地從日常生活的角度體會了家族和家族活動。[16]即使在國家對基層控制最嚴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族作為一種社會群體仍構成農村社會的基礎。這就使很多地區(qū)的基層領導(縣和公社的領導)都有意無意地在安排生產大隊這一級領導班子時注意到村中各個姓氏之間的平衡(如果這是一個多姓村)。而且,家族意識滲透到農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家族的關系網絡成為農民尋求資源和幫助的首選對象。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開始推行基層自治,在不少地方的農村中就開始出現家族(宗族)組織公開恢復活動或重建的現象,在當地社會生活中家族活動或帶有明顯家族色彩的活動凸現。以血緣關系構成的家族關系網絡是一直存在的。中國農村的家族組織、家族意識與家族活動,會體現在家族儀式、家族象征符號(如族譜、祠堂等)及制度規(guī)范等方面。[16]而農村基層選舉中也很明顯感覺到宗族、家族、房支等因素的巨大影響力。

        然而,經過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工作,一些農村地方的社會結構出現空心化。宗族活動出現“空心化”現象,空有其形式,而大部分的真正內涵已經不存,[17]宗族家族的凝聚力量開始弱化,家族組織不再像解放前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么強有力。加上近期黨加強對農村的全面領導,家族勢力操控農村政治現象大大減少,家族組織明顯松散化。

        (二)社會分層

        有學者認為,我國近幾十年來的農村階層分化主要指固守在土地上的農民大量轉移到國民經濟的其他領域,從而改變自己的社會身份,成為其他身份主體的過程。[18]然而即使是固守在農村的居民,依然出現了社會階層的分化。階層分化的出現已經成為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社會生活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1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階層分化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使廣大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使?jié)撛诘膭趧恿δ芰康玫捷^充分的釋放,農業(yè)生產迎來巨大增長,這為農民分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yè)以乘數速度排斥剩余勞動力,推動了部分農民的非農化,擴大了農民對自身勞動的支配權,使其獲得了擇業(yè)的自由,從而能夠在利益目標引導下自然地流動,有機會從傳統(tǒng)農業(yè)中轉移出來,導致社會分化。第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在農業(yè)之外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業(yè)轉移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20]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分化的日益擴大,基于不同的標準,學界將我國農民階層劃分為三至八層不等[21-25],近期利用大規(guī)模數據的量化研究顯示,我國農民分層呈“上-中-下”三層的金字塔型結構[26]。

        整個社會由于農村階層的分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距擴大。隨著農民階層內部分化程度的加深,影響收入的因素不斷增多,總體上來說,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第二,利益獲得方式增多。階層分化使得農村社會利益的主體多元化,也使不同主體實現自身利益的方式多元化。第三,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農村群體的多樣化使農村思想文化環(huán)境由禁錮型趨向寬松型,雖然有利于解放思想、破除陳舊觀念,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第四,社會生活方式由依附型趨向自主型。階層分化下不斷寬松的戶籍管理體制及農民在區(qū)域間的遷移和城鄉(xiāng)間的流動,使社會生活方式由依附型趨向自主型。第五,就業(yè)方式呈現多元化。由于土地等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改變和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的調整,農民的就業(yè)方式發(fā)生了諸多變化,不再是單一的傳統(tǒng)就業(yè)方式。農村階層分化所引起的社會變化,對當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并給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增加了一定的難度。[27]

        最新研究還發(fā)現,在某些地區(qū),不同階層的村民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富人和窮人的娛樂和消費習慣也不盡相同。有些村規(guī)劃了別墅區(qū)、農民公寓,加上原來的老區(qū),形成了上層、中層、下層三個階層的空間隔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又重塑村民的社交網絡,形成人情關系的階層化。[28]

        (三)空心村

        農村人口“空心化”是指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導致人口下降,使得農村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29]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也不再固守農村,而是流向城市工作,農村常住人口逐漸減少,很多村莊出現了“人走房空”現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漸演化為人口、土地、產業(yè)和基礎設施整體空心化。與此同時,許多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問題也隨之出現。留在農村的勞動力減少,務農的人也減少了,隨之農業(yè)收入占農戶總收入比重日趨下降,農業(y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比從前。農村收入低,發(fā)展機會不如城市多,為了擺脫貧困,農民們都放下了鋤頭進城謀生,由此農村與城鎮(zhèn)的差距不斷擴大,農村的發(fā)展也不能單獨靠農民支撐起來。[30]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農村勞動力外流,剩下的那一部分留守人口結構畸形化。[31]

        從農村人口空心化的趨勢來看,近十年來我國農村每年有1千5百多萬數量的人口由農村流向城鎮(zhèn)。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我國目前仍處于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階段。未來仍有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農村空心化程度仍將逐步加深,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也將逐步加深。從2003年到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從7.5%上升到12.57%。與城市相比,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更加嚴重,從2003年到2019年,中國鄉(xiāng)村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從7.86%提高到14.69%。[32]

        學者們普遍認為空心村居住環(huán)境不佳,村內排水及道路不便,生活條件落后,住宅也并不像城市的小區(qū)公寓那般集中,公共設施不完善,物質環(huán)境和鄰里和睦的關系不斷弱化?!翱招摹笔紫缺憩F為宅基地的空置,有研究表明,有3.77%的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超過40%,同時因人口流動導致的鄉(xiāng)村人口“空心化”、產業(yè)“空心化”日益嚴重,“臟、亂、差”的評價與“空心村”的居住環(huán)境緊緊相扣。[33]

        在農業(yè)現代化、城市化的發(fā)展下,空心村也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這是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變遷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發(fā)達國家的現代化演進歷程中,農村勞動力外流和農村空心化的出現也并不少見。[34]農村人口普遍減少是發(fā)展中國家消除二元結構、農村減少剩余勞動力和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過程,是伴隨一國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現象。[35]計劃生育的推行使“強關系”減少:由于農業(yè)生產的需要和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中國農民歷來重視多子多福,一個人往往有好幾個兄弟姐妹,這樣便形成大量的親緣關系;改革開放后推行的人口政策限定了農民生育后代的數量,盡管存在不少超生現象,但是相比原來的生育子女的數量還是大大降低了,這直接導致了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農民擁有的兄弟姐妹數量大幅度下降。[36]

        隨著農村適齡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和新生代打工農民趨向于城鎮(zhèn)化,中老年已經成為農村的生產經營主體,他們缺乏自我發(fā)展條件,使得農村出現發(fā)展困境。[37]

        以上這些家族組織松散化、社會分層和空心村現象,在潮汕地區(qū)也是非常突出,這深深地影響到人們的生育觀念。

        三、生育觀念的變化:以潮汕農村為例

        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在很多地區(qū)都存在,而潮汕地區(qū)的傳統(tǒng)生育觀念尤為突出,這一地區(qū)千百年來都固守著“多子多?!薄爸啬休p女”“養(yǎng)兒防老”等觀念?!耙缓⒒睍r期,潮汕地區(qū)依舊存在著嚴重的超生現象,一個家庭中育有三四個子女是司空見慣的事,更有甚者,一些家庭中子女數竟多達七八個。這種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還體現在一些習俗上,如生下男嬰會用上衣包裹,女嬰則用褲子包裹;生下男孩就要宴請賓客廣而告之、祭告祖先以拜恩德,生下女嬰則是草草了事,更別說大擺筵席了。

        然而,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潮汕農村生育觀念也有所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其生育觀念與父輩已經有所不同?;诔鄙寝r村青年夫婦及老人的訪談,總結出以下幾點變化:

        (一)生育性別偏好上的變化

        傳統(tǒng)的“重男輕女”思想慢慢向“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轉變。這種觀念的轉變,具體表現在如今潮汕農村中存在大量的純女戶家庭,這在過去是極罕見的情況。有些家庭甚至在生育了一個女孩之后,就直接打消了再生一個的念頭。

        農村中的女性不再被要求“拼兒子”,而生育兩個女孩后不再生,這樣的觀念在當下潮汕農村已經很有市場,一些老人也慢慢認可了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更有甚者,認為生女兒比生兒子更有福氣。

        訪談中,陳奶奶(85歲)及其兒媳婦(55歲)都表示,現在生男生女都一樣了,男孩長大甚至可能還沒女孩貼心懂事。兒媳婦還以她娘家兩個哥哥舉例,說他們都是只生了兩個女兒,但如今女兒們在外的事業(yè)都蒸蒸日上,還把自己的父母都接到了深圳一起生活,相比于村里其他的同齡男性要出息得多。當談論到此例時,訪談中的二人羨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以男性為主要勞動力的年代,壯年男性往往代表著家庭的勞動力和財富。純女戶因為家中男性資源的匱乏,在過去極易被人欺負,受人歧視。而家中壯丁的短缺,也會導致其家庭經濟落后于勞動力豐富的家庭。然而,由于經濟的發(fā)展,如今人們的收入不再僅依靠于純粹的體力勞動,而是來源于五花八門的各行各業(yè),女性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養(yǎng)家糊口,也就是說依靠男性力量贏得生存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此重男輕女的現象大有改觀。

        一個在村里開小賣部的戴阿姨(66歲)在訪談中說:“我們這個村有二十幾戶純二女家庭,現如今都發(fā)展得很好,女兒在外面工作掙了錢就給父母在老家建新屋,樓房都蓋有幾層高,有些甚至還有能力將父母接去珠海、深圳這些大城市安享晚年。村里人都說厲害啊,生女不比生男差。不像我們住這些老房子,過去我們村有戶人家生了三個兒子,當時在村里是趾高氣揚的,但現在那三個兒子不聽話還沒出息,三十多歲了還沒成家立業(yè),整天在家閑坐,如今他們的老父母整天就是唉聲嘆氣、愁得不行。而相反的,我有個小姑連生了兩個女兒之后,想追生個男孩,但是第三胎還是個女兒,當時心情郁悶至極,但現在三個女兒各有所長,都發(fā)展得還不錯,三個女兒一起拿錢回家建了房子,比村里很多男的還有出息?!?/p>

        同時,不少村莊因青壯年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而成為“空心村”,這種村莊空心化現象也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性別偏好。

        一位老人(女,67歲,獨居)在訪談中說:“現在生男生女都一樣,不管男女長大成人后都出外讀書就業(yè),很少有人會一直留在家鄉(xiāng)。從前有句話說:‘養(yǎng)兒防老’,因為兒子都會留在父母身邊娶妻生子,侍候父母終老。但如今,因為經濟、交通的發(fā)展,‘父母在,不遠游’過時了,男女都走出家鄉(xiāng),謀求自身的發(fā)展。因此兒子養(yǎng)老的功能淡化,反之,女兒養(yǎng)老的功能性有所增強。像我的孩子都在外打拼,平時不在身邊,每月雖然都按時寄錢回家,但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團聚,兒女的差別不大,甚至女兒比兒子更加貼心,平日對我噓寒問暖,對我的身體更加關心一些?!?/p>

        生育男孩偏好不斷弱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人們由重視生育性別開始轉向重視孩子的質量。

        (二)生育孩子目的上的變化

        訪談中,在生育孩子的目的上變化大致相同,從傳統(tǒng)上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向“孩子是父母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轉變。老一輩認為,養(yǎng)育孩子就是為了可以安享晚年,老了之后有孩子在身邊照顧?,F在年輕一代的想法卻有了很大的轉變。某村剛結婚不久的林小姐是一名95后(24歲),在她看來,有個孩子家庭氛圍會更好一些,家中整天歡聲笑語的。她說,養(yǎng)育一個孩子也沒什么目的,就是想看著其慢慢長大,變得優(yōu)秀上進,這樣就會發(fā)自內心的覺得滿足和有成就感。同時她表示:“不想生育多個孩子,因為如今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衣食住行娛樂教育處處全都要花錢。如果不在教育上投入資金和心血,又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的同齡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競爭不過其他人?!?/p>

        受訪時,林小姐正在家中做手工活,她的公公婆婆也在旁邊幫忙,他們聽到這樣的話語并沒有反對兒媳婦的態(tài)度。

        當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如今的年輕一代,養(yǎng)老不再需要依靠子女,國家有穩(wěn)定的養(yǎng)老保障,如社保。而他們的父母一輩,老年生活得不到穩(wěn)定的保障,因此多需要依靠子女。而這也是如今年輕一代,不想多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上有父母需要贍養(yǎng),下有兒女需要撫養(yǎng)。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傳統(tǒng)“多子多?!彼枷胫饾u淡化,人們從追求生育數量轉變成追求生育質量,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在新一代農村人中開始淡化。

        (三)對子女質量期望上的變化

        隨著潮汕農村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子女的質量而不是子女的數量。潮汕農村似乎己經不再攀比誰家的男性子孫數量多,而是會在子女有沒有出息上一爭高下。不爭生的男孩多少,而是比孩子有沒有出息,能否上名牌大學,能否有好的工作和收入,每月給他們多少錢等。

        從前經濟條件落后,人們只顧溫飽,大多孩子從小都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早早就輟學在家或外出打工為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陳阿姨(54歲,小作坊工人)說:“以前家里條件不好,父母對我說讀書沒用,不讓我上學,覺得我長大了就是一個勞動力,下地干活還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但如今農村的父母觀念得到改變,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實現階層流動。蔡叔(59歲,村建筑工人)也表明,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讀書,考入大學找到體面的工作,而不再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個工人。

        在深圳工作的王小姐(24歲,深圳建筑公司資料員)春節(jié)回村時接受訪談表示:“我現在在深圳上班,深有感觸大城市的競爭是多么激烈,而教育、文憑就是人們步入社會最好的通行證,所以我希望可以在教育上多多培養(yǎng)孩子,使他可以有更好的資本、能力去工作生活,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上立足。”

        郭哥(38歲,未婚),身體有嚴重殘疾,只能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養(yǎng)活自己。他與哥哥一家來自偏遠山區(qū),因為他們村里的學校被“撤點并?!绷耍绺缂覂蓚€小孩必須上學,因此不得已搬到鎮(zhèn)區(qū)附近的村租房住。為了孩子教育,他們不僅要支付讀書的費用,還有在學校附近租房的費用,同時,孩子每天晚上還要在學校上晚托班,這又是一筆大支出。哥嫂倆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選擇外出打工。郭哥說道:“如今的人都不想生那么多孩子,怕負擔不起,生個孩子衣食住行教育娛樂各方面都要花錢。哪像以前,很多小孩讀個小學就外出打工掙錢了。以前是多子多福,現在是怕越生越窮。”盡管現在的教育成本如此高,但父母依舊想讓孩子接受自己能力范圍內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教育機會,希望孩子可以進入大學,未來實現階層的跳躍。

        同村的林奶奶(60歲)的觀點與郭哥不謀而合,她表示,如今人們的生活大有改觀,吃穿都講究了,教育成為了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以前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在家或外出干活?,F在的孩子不僅可以讀書,甚至還可以額外上培訓班,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精簡生育才有可能將家庭中的孩子培養(yǎng)成才。村書記(男,55歲)則認為,現在農村年輕人不愿多生孩子,是因為如今的年輕人懶,但他也很無奈地承認,如今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太高。

        可見,潮汕農村人對子女質量的期望大大地增高了,甚至還形成相互攀比的現象。

        (四)輿論上的變化

        從前農村中的女人若是沒有生育男性后代,就會被認為是沒有福氣、晦氣的化身。但如今不少老一輩的人思想慢慢得到了轉變,認為當今時代,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就算沒有男性后代也不代表沒有福氣,同時,一些老人還說到,不管是生男生女都是別人的家事,輪不到外人去說三道四。并且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逐漸明白生男生女不是女人的問題,對于女性的污名化現在已經慢慢轉變。不少村民還表示,村里一些只生有女孩的家庭,如今的發(fā)展是呈現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輿論作為評判道德行為的一種標準,構建了鄉(xiāng)村規(guī)范。而鄉(xiāng)村閑話是鄉(xiāng)村輿論的一種形式,造成輿論壓力,輿論壓力則構建了一種傳統(tǒng)的農村規(guī)范、秩序,進而影響人們的生育觀念。傳統(tǒng)農村生育觀念是必須生育男性后代,兒子才可以延續(xù)家族香火,一個家庭中若是沒有兒子,則會被人說是斷子絕孫了。女人嫁入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生下兒子,就會被認為是個晦氣的女人,連節(jié)假日中一些喜慶的活動都沒有資格參與,怕觸霉頭;當家庭中發(fā)生一些災禍時,甚至還會被認為是生不出兒子的女人招致的。

        李姨(48歲,村里工廠工人)在訪談中說:“我們村里有個女的嫁過來,婚后不久和丈夫生下一個女兒,后來丈夫因病去世,與夫家商量之后,又招了一個上門女婿,二婚后又連生了四個女兒。夫家對此并沒有太多看法,但這個女人卻表示說自己一定要生下個兒子。對此大家也在背后偷偷議論她說,這個女人命硬,克夫還生不出兒子?!?/p>

        在以前的潮汕農村,女性污名化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傳統(tǒng)生育觀念也會受到輿論的影響,人們迫于輿論壓力也會偏好生育男孩。

        然而,如今輿論風向大有轉變,村中多戶只生有女兒的家庭,不僅沒有被人瞧不起、說閑話,而且還發(fā)展得不錯,被人稱贊說生的女兒是巾幗不讓須眉,生女不比生男差。使得人們覺得生女兒也很不錯,偏好生男孩的觀念發(fā)生轉變。同時隨著農村法治的加強,鄉(xiāng)風越來越文明,思想也逐漸與現代社會接軌,農村里的純女戶不再受欺負,同樣享受平等的社會地位和福利。

        反過來,現今多男家庭還不被人看好。譬如村中一對年輕夫妻,第一胎是個男孩,想再生個女兒,要兒女雙全,懷了二胎,生下來卻是一對雙胞胎男嬰,夫婦倆頓時壓力劇增。村里人也議論紛紛,認為這對小夫妻日后若是沒有點經濟實力,沒有足夠的房子,三個兒子怕是找老婆有困難。

        四、社會結構變遷影響生育觀念

        本文訪談了潮汕農村地區(qū)的年輕夫婦以及他們的父輩祖輩。發(fā)現潮汕農村的生育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轉變,尤其是年輕夫婦的觀念與他們的父輩祖輩已大不相同。但這并不是說,整個潮汕地區(qū)的農村生育觀念已全然改變,時至今日,仍舊有不少人秉持著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堅持著傳統(tǒng)的“多子多?!薄梆B(yǎng)兒防老”觀念。在這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有一小部分年輕夫婦依然選擇多生多育,直到生下男性后代為止。盡管他們心知肚明在這個年代,子女的教育成本昂貴,但是相比于傳宗接代的重要性,其他一切困難都是次要的。所以,在一些家庭,“二姐一弟”甚至“三姐一弟”的組合也是存在的。不過相比于父輩祖輩,這些年輕夫婦生育子女的數量及重視男孩的程度遠不如他們的祖輩父輩。譬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潮汕地區(qū),盡管受到當時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限制,但在不少地方依舊普遍存在多孩家庭。而在當下沒有嚴格限制生育的政策環(huán)境下,年輕夫婦卻主動放棄生育二胎三胎的權力。所以從總體上來講,如今年輕一代的生育觀念與老一輩相比是大有轉變。除了受前文所講的社會結構變遷的影響,還與現在不少年輕人進城工作讀書生活的經歷有關。除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年輕一代與自己父輩祖輩的成長軌跡以及所接受的思想文化不同,也導致了他們生育觀念改變?!岸嗌焙汀捌珢勰泻ⅰ钡膫鹘y(tǒng)生育觀念弱化。其中教育成本昂貴是如今人們選擇“少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家庭組織松散、階層分化及“空心村”現象的出現推動了部分農村地區(qū)生育觀念的變遷。

        (一)家族組織松散化影響生育觀念

        從社會結構角度來說,中國南方的村莊多為團結型,北方地區(qū)村莊多為分裂型,[38]但南方不少地區(qū)也因為人口流失,宗族家族的團結力量開始弱化,只是在過年時大家從四面八方回村,不少地方也只重視儀式的隆重和面子競爭,而宗族家族的真正的力量已經大不如上世紀八十或九十年代。

        關于家族組織松散化,在潮汕地區(qū)主要體現于家族活動的削減。逢年過節(jié)時家族的長輩、主心骨仍然會按照規(guī)矩組織家族活動,但是如今的活動只重視表面儀式,它不再像以前那樣具備凝聚團結宗族的功能,也就是說宗族活動的儀式感、形式感遠大于其功能性了。這就是家族組織與家族活動的一種空心化,其具體還表現在祭祖活動上。譬如在外人員回鄉(xiāng)祭祖,當儀式活動結束之后,就各回各家了,交流不多,因為他們中不少也相互不認識。這樣的現象在年輕一輩人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當家族活動結束之后,他們就會迫不及待離開現場,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間。同時,不少人雖然在村里有房子,但平時主要生活工作在城里?;剜l(xiāng)祭祖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村里停留的時間極短,更別說,有時間與其他在族內的親友交流感情。

        另外,由于人們所處的階層不同,從事的行業(yè)也五花八門,雖然因為親緣、血緣聚集在一起,但實際上共同語言很少,無法深入交流,凝聚力大不如從前是必然的。遭遇相同境遇的還有村里組織的家族聚餐。作者在訪談過程中觀察到,聚餐時大家都會積極捐錢捐物,但人們都只和自己關系相近的人坐一桌,而相鄰的兩桌人,就算屬于一個家族都不會有過多交流,甚至還可能互不認識。這樣的情況下,聚餐的意義并不大,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此時的宗族已經從一個熟人社會慢慢變成了一個半熟人社會,就是上文所說的“家族組織的松散化”。

        “家族組織的松散化”也明顯表現在擺脫宗族家族管理的個人主義生活方式上。當今的潮汕村民不再像過去那樣,以大家族為中心集中居住在“下山虎”“四點金”這樣的一個庭院里,而是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獨立小庭院。如今一個家族的成員在村莊中被分散而居,在空間上的分離減少了家族內部成員的交往。人們的日常交往也不再僅僅遵循于家族關系的親疏來進行,而是依據業(yè)緣、學緣和地緣來開展較為親密的活動與合作。相近的鄰居之間關系會比較親密些,來往也會相對頻繁,也就是所謂的“遠親不如近鄰”。

        同時,農村的勞動力大多選擇在外務工,或到鄰近的鎮(zhèn)上做小生意,晚上才會回村里居住。全天都在村里務農、從事集體生產的人員非常少。人們白天忙于在城鎮(zhèn)工作,晚上忙于家事而戶門緊閉,這樣一種個人主義的生活方式與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接近,村民之間的聯系減少,使整個村莊呈現出陌生化趨勢。村民們感慨同村人越來越多不認識了。

        解放前那種由家族組織管理的生活模式,以及后來由村集體管理全村集體勞動的局面,都一去不復返。改革開放后,村民各自謀生成為時代的一種發(fā)展潮流。雖然現今依然有家族組織的存在,譬如家族理事會,但他們并沒有實權,其日常工作主要是組織一些公益活動,組織捐款,捐來的一些財物為家族做公益事業(yè)。理事會沒有實權,整個家族組織就顯得尤為松散,無法形成真正的號召凝聚力。

        隨之而來的就是,家族中“無后為大”“傳宗接代”等集體信仰隨著家族組織的松散化而日漸弱化。此時既沒有外在壓力要求村民香火傳承,也沒有內在信仰動力推動他們去傳宗接代。因此人們的生育觀念大有轉變,不再像過往那樣,對生男性后代存在極大的執(zhí)念。

        (二)社會分層影響農村生育觀念

        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農村社會資源分布愈加不均,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吧偕鷥?yōu)生”“精英教育”“不愿多生”等想法逐漸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后代是否有能力穩(wěn)固自身階層的擔憂。一位返鄉(xiāng)大學生,在育有一女后就停止了生育,他不認同父母所固守傳統(tǒng)“多子多福”的觀念,認為多生一個小孩,如果將來不能有好的出路,還不如不生。

        現今時代的人們,不再像父輩那樣追求多子多福,而是傾其所有重點培育僅有的一個或兩個孩子,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量心血,甚至追逐競爭以增加子女的文化資本,助力子女邁向更高的社會階層。

        可見,傳統(tǒng)村莊社會結構的改變會對生育觀念造成影響,農村生育觀念的變化與村莊社會結構的變化是相適應的。隨著社會變遷,熟人社會逐漸被半熟人社會甚至陌生社會所取代,在半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中,基于契約所形成的關系而非基于倫理所形成的關系逐漸成為主導鄉(xiāng)村社會的主導性因素。[39]是否有男丁,男丁的數量,在農村已經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農村社會中,人們更看重誰賺的錢多,誰有錢誰就有本事,并以此進行相互競爭和攀比,甚至出現炫耀性消費。

        由于農村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進而影響了閑話的傳播。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人們主要依靠集體勞作養(yǎng)家糊口,鄉(xiāng)村閑話自然而然就成為人們勞作時候的談資,而這種閉塞的環(huán)境也加速了閑話的傳播,導致了“壞事傳千里”的現象。隨著村莊結構的改變,村莊出現空心化,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工作或者自立門戶,閑話的傳播途徑有所減少,傳統(tǒng)輿論秩序有所松懈,對于女性的禁忌、壓迫也逐漸松懈,甚至慢慢消失。同時,社會階層的分化,拉大了貧富差距。閑話的對象、話題中心有所轉移,由從前談論的關于女性的禁忌、忌諱轉變?yōu)閷ΩF人的排斥。例如現在很多農村祠堂,舉行祭祖儀式時,富人赫然在前,亦或是僅有族貴有資格進入祠堂參加祭祀,祭拜祖先,其他人只能留在祠堂外面舉行祭祀儀式,而對于一些貧窮落魄或所謂的“命不好”的人,甚至不會通知其到場參加族內活動,以免他們的霉運、晦氣破壞盛大儀式。

        如今人們攀比的資本不再是家中男性成員的多寡,而是攀比誰家經濟實力、教育狀況更優(yōu)越。這與所處階層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教育在社會階層流動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獲得的教育的層次越高,其社會地位往往也就越高,這兩者之間呈現出一種明顯的正比例關系。[40]接受到更高的教育越有可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從而越有利于向上一階層流動。在本次調研中,許多人均表示希望為子女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使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可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實現階層的跨越,而接受教育是其子女向社會上階層躍進的首選方式。因此許多父母通過送孩子上條件更好的學校,給孩子報輔導班、興趣班等方式來積累孩子的文化資本。他們認為為孩子的教育投入越多成本,將來小孩就可以獲得越高的社會階層。

        故此,這也成為農村一種新的攀比風氣,村民之間相互競爭,朋友家的孩子上課外班那自家的孩子節(jié)衣縮食也要送去上,兄弟家的孩子上補習班,自家省吃儉用也要送孩子去。這種教育投入的相互攀比競爭,使得如今教育成本是節(jié)節(jié)攀升,人們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大幅增加,導致“不愿多生”“負擔不起”成為一種普遍觀念。

        (三)農村人口“空心化”影響生育觀念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故鄉(xiāng)尋求發(fā)展,導致村莊人口出現空心化,成為“空心村”。在傳統(tǒng)農村,人們恪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tǒng),且受小農經濟的影響,終其一生都在小范圍內的環(huán)境中活動。多個兒子的父母可以輪流在兒子家“吃伙頭”①吃伙頭:指的是父母有多個兒子,然后以一定的天數輪流到各個兒子家吃飯。,而那時的女兒在嫁入夫家之后就成為了“潑出去的水”,不再是自家的人了,事事都要以夫家為主,不再有太多時間精力照顧父母。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兒子多就福氣多,也就是所謂的“多子多?!?。

        而社會發(fā)展至今,無論男女,長大成人之后大多會離開父母,在外求學工作。這時男性留在家鄉(xiāng),娶妻生子的可能性降低,親自照顧父母的作用、功能弱化,生男生女的差異性減弱。一個家庭的父母無論生男生女都有可能成為留守老人,“養(yǎng)兒防老”在如今已成為落伍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說法,甚至女兒可能比兒子還貼心,平日懂得對父母家人噓寒問暖。因此這種空心村現象淡化了“養(yǎng)兒防老”的生育觀念,而變成了不管生男生女,只要兒女所處的社會地位、階層高以及經濟實力強,父母在農村就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因此人們的生育觀念向“生男生女都一樣”轉變。

        另外相關研究表明,女生一般都會上嫁或者平嫁,擁有同樣教育水平的男生和女生,一般情況下,女生的婚姻會向上一層次流動。[41]例如通常女性選擇與文化水平、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優(yōu)于自己的男性步入婚姻。因此一個村中,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相近的男女,女生會比男生更容易實現階層流動。

        正如前文所說,訪談者中有人提到,某村十幾戶只生了女兒的家庭如今發(fā)展都不錯,在外面賺了錢,都給老家的父母建新房,可謂是光大門楣。而只生了兒子的家庭,家里的兒子文化程度不高,外出打工掙不到大錢,留在村里的有些還娶不到老婆。這樣一對比,很多人就覺得生女兒也不錯。女兒如今在經濟上也有能力承擔養(yǎng)老義務,情感上還比兒子貼心,因此如今農村一些人不再偏好生兒子,反過來還偏好生女兒。

        空心村也使農村地區(qū)的宗族活動減少,小家庭選擇自立門戶或外出打拼,不再像從前那樣注重集體決策,集體勞作,個人主義意識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強。同時青壯年大多在外打工或經商,接受了現代化的教育且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回鄉(xiāng),因此一些與宗族有關的禮治秩序,如男尊女卑、香火傳承等觀念逐漸弱化,氛圍也不如從前那般濃重,至少不會再固守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家族娶會上,也不再刻意強調男女分桌。

        結 論

        從村莊的社會結構來講,家族組織逐漸松散化,以及社會分層,還有空心村的出現,深深地影響了村民的生育觀念,不只是年輕人的生育觀念改變,他們的父輩多少受到影響,盡管一部分父輩固守著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希望兒子兒媳多生多育,但是面對年輕人的經濟壓力,一般也都會選擇妥協(xié)。有些父輩則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再對子女的婚育做太多要求,這就是屬于生育觀念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也受到上面所說的三大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空心村的出現,推動了老一輩生育觀念的轉變。

        綜上所述,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深深影響了村民的生育觀念,農村生育觀念受到家族組織的松散化、社會分層和空心村現象三大方面社會結構變遷的影響。多生和偏愛男孩的傳統(tǒng)生育觀念很大程度上有所弱化,傳統(tǒng)的禮制秩序、尊卑觀念、重男輕女觀念也開始瓦解。社會分層、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大家愈加關注階層的流動,而不是家族規(guī)模的大小、男丁的多少。空心村現象更是使得親自照料的養(yǎng)兒防老模式成為空談。

        作為一項質性研究,選取宗族觀念濃厚的廣東潮汕地區(qū)作為田野調查點,其對全國農村來講,可算是傳統(tǒng)生肓觀念濃厚的典型地區(qū),也可視為關鍵個案(Critical Case),或稱極端個案。潮汕地區(qū)作為中國傳統(tǒng)農村生育觀念的“極大值”,而如今其生育觀念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其他農村地區(qū)的生育觀念可想而知。

        猜你喜歡
        生育家族觀念
        維生素的新觀念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決不允許虐待不能生育的婦女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0
        健康觀念治療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應對生育潮需早做準備
        不能生育導致家庭破裂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国产人妖伦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v久久| 亚洲精品无人区| 国内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你懂的视频在线看播放|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色窝窝手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va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牛牛影视| 大又黄又粗又爽少妇毛片|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永久播放蜜芽 |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白丝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国产av综合一区|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操片| 久久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激情国产片| 国产小受呻吟gv视频在线观看| 久草精品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区| 日躁夜躁狠狠躁2001|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