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越,楊 浩,張貞明,李智燕,李新媛
(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10)
甘肅省是農牧過渡代表性區(qū)域,土壤、氣候、地形地貌、降雨量等豐富多樣的自然因素決定了甘肅省草原類型的多樣性。近年來,甘肅省在草原生態(tài)保護建設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落實退耕(牧)還林草、退化草原人工種草、已墾草原治理建設、草原生態(tài)監(jiān)測、草原災害防控等工作,甘肅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變好,部分地區(qū)的草原退化速度變緩,局部沙化惡化的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
草原管護員在基層草原管理和保護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加強草管員隊伍建設是將草原法律法規(guī)貫徹到基層,將各項政策任務落實到草場和牧戶的重要保障。為進一步提高甘肅省草原生態(tài)管理保護工作成效,2022年3—4月通過查閱文件、電話訪問、赴甘南及河西實地走訪等方式,對甘肅省草原管護員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甘肅省草地總面積約0.18億hm2,共聘用15 095名草原管護員,平均每名草管員管理面積約1 186 hm2。
隴南市聘用草原管護員數(shù)量最多,為2 900名,其次是定西市,為1 945名,第三是天水市,為1 746名,最少的是嘉峪關市,僅17名;聘用數(shù)量最多的縣(區(qū))是武都區(qū),為630名,其次是禮縣568名,第三為臨洮縣467名,最少的是臨夏市,僅2名?;旧厦看逵?~2名草原管護員。
管護草原面積最大的市(州)是酒泉市,每名草管員管護面積約8 365.73 hm2,其次是金昌市,約2 722.53 hm2,第三是張掖市,約2 540.33 hm2,最少的是天水市,為180 hm2;管護面積最大的縣(區(qū))是肅北縣,每名草管員管護面積約5 4351.13 hm2,其次是阿克塞縣,為32 658.6 hm2,第三是瑪曲縣,為11 129 hm2,最少的是秦安縣,為5.93 hm2。
9 1%以上的草原管護員是初中文化水平,35%以上的是高中文化水平;18~45歲的占28%,46~60歲的占69%,61歲以上的占3%;男性占98%以上。
45%的草原管護員由村干部兼任,其他草管員為農牧民;55%以上的草管員同時擔任村級防疫員;納入貧困戶的草原管護員不足30%。
90%以上的草管員能勝任草原管理保護工作,對所負責區(qū)域的草原進行定期巡查,開展草原保護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宣傳工作,監(jiān)督草畜平衡、草原禁牧制度落實情況,對破壞草原資源的違法行為進行制止和報告。
甘肅省按照每人2 000元/年的標準統(tǒng)一發(fā)放,全省15 095名草管員發(fā)放補助資金3 019萬元/年,全部從中央草原補獎政策落實績效考核獎勵資金中列支。
為進一步規(guī)范草管員管護行為,加強草原生態(tài)管護隊伍建設,提高管護員工作能力,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甘肅省草原禁牧辦法》《甘肅省草畜平衡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定了《甘肅省草原管護員管理辦法》,為草管員聘用與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碌曲縣、瓜州縣、天??h等為草管員建立了信息檔案,實行動態(tài)管理和責任制考核,進一步靠實了管護責任。
嚴格按照“申請、審查、公示、培訓、考核、聘用”的流程,堅持“因地制宜、按需設置、明確責任、擇優(yōu)選用、注重素質、創(chuàng)新機制”的原則,優(yōu)先推薦熟悉轄區(qū)草原狀況、受過基礎教育、對草原管護工作有熱情的農牧民,選聘能自覺履行草畜平衡和禁牧政策的群眾為草管員,進一步規(guī)范了聘用程序。
省、市、縣通過培訓班、以會代訓、個別輔導等多種形式組織了多范圍、多層次、有目的、有重點的培訓,逐步強化了草原管護員的履職能力,使草原管護員熟悉了基本管護職責,提高了管護水平。根據(jù)調查統(tǒng)計,甘肅省每年各級共舉辦草管員培訓班70多期,培訓6 300多人次。張掖市、武威市組織草管員進行管護工作交流,總結分享管護工作經驗,持續(xù)強化了草原管護員的工作意識和履職能力。此外,針對日常巡查、政策宣傳、禁牧減畜監(jiān)管等工作進行績效考核,辭退不稱職的管護員。
各鄉(xiāng)(鎮(zhèn))政府或縣草原監(jiān)督管理部門與草原管護員簽訂聘用合同,明確管護職責,確保管護責任落實到位。酒泉市建立了草管員“外勤管家平臺”,基于草原管護員的手機移動位置信息,對其開展定位監(jiān)控、定位跟蹤、軌跡回放、越界報警和上傳巡查現(xiàn)場照片等精細化管理,對出勤情況、任務調度與落實、巡查軌跡和現(xiàn)場信息采集實現(xiàn)遠程跟蹤監(jiān)控,確保每名草管員分片管護、各負其責、工作到位。外勤管理系統(tǒng)的開通,不僅有利于草原管護員第一時間上報草原巡查情況,也為草原監(jiān)督管理部門規(guī)范考核管理、下達指令、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提供了有效依據(jù),為推動草原保護工作向信息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2]。
草原管護員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素質參差不齊,對管護工作相關政策理解有限,僅有35%以上的人是高中文化水平,且存在管護員年齡均偏大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46~60歲的的人員占69%,致使草原生態(tài)管護工作開展深度不夠。
甘肅省河西荒漠草原地區(qū)、祁連山草原地區(qū)、甘南草原地區(qū)草原廣袤,部分林草過渡區(qū)山大溝深、無交通道路,管護人員少、管護面積大、勞動報酬低,無額外工作經費補貼,且未配備相關通訊及交通設備,不能有效調動草管員的工作積極性,監(jiān)管效果不理想。
甘肅省草管員按照每村1~2 名的標準聘任,而不是按照草原面積聘任,致使管護人員與管護面積不平衡,牧區(qū)草原面積大,但聘任人員少,農牧區(qū)草原面積小反而聘任人員多。如武都、禮縣、臨洮為非重點草原牧區(qū)縣,但聘任草管員為全省前3名。肅北縣每名草管員管護面積約5.43萬hm2,阿克塞縣約3.27萬hm2,瑪曲縣為1.11萬hm2,草管員管護任務重、強度高;但部分農區(qū)縣監(jiān)管面積較少,如武都區(qū)每名草管員管護399.47 hm2、禮縣193.2 hm2、臨洮227.73 hm2,秦安縣每名草管員僅管護5.93 hm2。
基層農牧民對草原法律法規(guī)政策認知不到位,對草畜平衡減畜、草原禁牧政策存在抵觸情緒,支持力度不夠,導致草管員監(jiān)督管理工作開展有難度。
在保證每村1~2名草管員的基礎上,按照地域實際草原面積合理優(yōu)化草原管護員崗位設置,為保證管護工作全面到位,縮小相對應的草原管護范圍,適當增加管護崗位??蓞⒄掌渌貐^(qū)管護員管理標準,制定合理的管護范圍,如青藏高原區(qū)每名草管員最大管護面積不超過0.2萬hm2(參照三江源保護區(qū)),河西荒漠區(qū)(肅北、阿克塞)每名草管員最大管護面積不超過0.67萬hm2[3]。
依據(jù)“個人自愿申請、村民大會推薦、鄉(xiāng)縣審核、村鄉(xiāng)兩級兩榜公示、崗前工作培訓、合格簽訂聘用合同”的聘用規(guī)范,嚴格把關聘用流程,優(yōu)先將有較強責任心和較高文化水平的群眾納入聘任范圍。
明確草管員的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加強對管護員工作職責的業(yè)務指導培訓力度,對草原法律法規(guī)等政策宣傳、草原鼠蟲害發(fā)生觀測、草原火情報告程序等進行業(yè)務指導和全面培訓,務必讓管護員熟悉掌握基本的草原保護及管理常識[4]。同時,嚴格落實“層級管理、逐級考核”制度,具體化考核指標,實行考核結果與獎懲相掛鉤的考核制度。
給偏遠草原地區(qū)的草管員配備通訊、交通設備,改善草原管護員基本工作條件,調動其工作積極性。逐步提高管護員工資待遇,按當?shù)貙嶋H情況為草原管護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關注草管員身體健康情況,提高草管員工作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