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慶萍 日照日報社
新媒體的出現(xiàn)極大程度地擠壓了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環(huán)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在社會中也日漸普及,可以說,新媒體已經成了當今時代信息傳播的主要路徑。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信息傳播的方式、路徑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此形勢下,地方的黨報機構遭到了很大的沖擊,無論在信息傳播、影響力方面,還是廣告收益方面都有大幅度下降。因此,為了自身的存活與發(fā)展,黨報機構必須主動擁抱新媒體,交接新媒體的特性,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對自身的發(fā)展做出突破,從而獲得新生。
黨報作為黨的喉舌,在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伴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呼嘯而來,受眾對于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準確、及時的新聞宣傳成為受眾關注的首選。于是,在地方黨報進入市場后,與其他新興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而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地方黨報,卻囿于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市場化改革進程緩慢,效果不明顯,報紙發(fā)行量和廣告業(yè)務量不斷減少,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陷入生存困境。
新媒體雖然是一種新興的行業(yè),但是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在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充足正確的互聯(lián)網思維,但是黨報機構的編輯記者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導致其在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例如,簡單地認為新媒體是幾臺電腦和幾個新媒體人員加在一起,同時在新媒體上發(fā)布的信息幾乎也都是紙質材料的原版,沒有根據新媒體的特性而做出變通。在剛起步之初也不懂得宣傳,競爭能力遠弱于其他的新媒體新聞機構[1]。
在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之后,大多數(shù)的地方黨報機構都已經進行了向新媒體的轉型,但是該轉型進程卻表現(xiàn)出后力不足的現(xiàn)象。首先,新媒體行業(yè)需要硬件設備的支持,例如專業(yè)的設備、專業(yè)的人員和專業(yè)的技術等。但是在這些方面,地方黨報的新媒體機構都尚不達標?,F(xiàn)階段,黨報在新媒體上的進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一些進階的技術手段,如大數(shù)據、H5頁面、短視頻等都未得到運用。其次,地方黨報轉型之后盈利能力依舊不足,地方黨報轉型的原因之一是盈利能力變差,但是由于新媒體技術的缺乏,黨報在轉型之后依舊缺乏用戶,也就導致廣告收入不足,從而盈利能力依舊不能達標。最后,地方黨報向新媒體的轉型依舊面臨著許多瓶頸。其中在人才方面表現(xiàn)出新媒體從業(yè)人員素質不夠強,在設備方面表現(xiàn)出設備缺乏技術不足,在制度方面表現(xiàn)出考核評價制度落后,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要求[2]。
無論是對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來說,還是對于新媒體來說,其都只是傳播途徑,媒體的真正任務是傳播內容。所以為了實現(xiàn)轉型的突破,地方黨報必須給予內容以足夠的關注程度。新媒體固然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新媒體是一把非常鋒利的雙刃劍,它能使人們的生活得到多大的便利,就能為人們帶來多大的傷害。網絡上的各種負面信息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各種虛假、負面、暴力和色情信息無處不在,許多人開始對網絡的真實性感到懷疑,在這樣的背景下,官方無疑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因此這是官方機構的一大機會,黨報在轉型困境期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順利躍出轉型困境。
首先,黨報機構應該對市場進行深入的調查,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例如,地方黨報可以和地方一些比較出名的媒體機構進行合作,將自己的品牌打出去,同時能夠深入到群眾內部,發(fā)現(xiàn)人民群眾的需求,并根據該需求確定自己的轉型方向。其次,黨報應該承擔起在國家和群眾之間架構橋梁的任務。一方面,對于國家出臺的各種與民生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黨報要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并且站在民眾的角度考慮,使用大眾能夠聽懂的語言進行科普,從而使國家和民眾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對于民眾的需求,黨報應當承擔起收集官的角色,鼓勵民眾們主動投稿、積極互動,訴說生活辦事中的各種需求和困難,并將其傳達給地方政府部門。最后,黨報機構作為官方機構,一定要樹立起權威性,對各種信息一定在確認屬實之后再發(fā)布,同時鼓勵社會各界積極監(jiān)督,以不斷獲取人民群眾的信任,擴大自身的影響力[3]。
同時,黨報需要將自己的工作重心真正向人民進行傾斜,重視與民生相關的新聞報道。例如地方黨報可以開辟出一個專門的民生欄目,關注人民群眾的精神物質生活,對其做出報道,通過與人民建立聯(lián)系打造并維護自己的品牌。
第一,新媒體只是一個統(tǒng)稱,在新媒體背景下,有許多的平臺都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地方黨報機構在脫離轉型困境的奮斗路上一定不能放過任何一個途徑,將所有這些途徑融合、整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提升轉型的徹底性。例如,在向新媒體轉型期間要同時關注客戶端用戶和移動端用戶,關注抖音用戶和微博用戶等。同時地方黨報還應該建立自己的新聞客戶端,使用戶可以從各個渠道進行登陸和瀏覽[4]。
第二,雖然新媒體嚴重的擠壓了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空間,但這并不代表紙媒就已經宣告死亡,其實紙媒也可以利用新媒體重新煥發(fā)出一定的活力。地方黨報在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也要給紙媒充分的關注。例如黨報機構可以實施報網互動的措施。利用互聯(lián)網能夠實現(xiàn)和用戶的實時互動,加強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從而使黨報機構能夠更及時的獲得用戶的反饋。同時要將報紙和互聯(lián)網結合起來,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構筑全新的信息交流平臺,使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更加多樣化。
地方黨報在新媒體競爭中最大的優(yōu)勢是官方性和權威性,這種特質決定了地方黨報和其他的新媒體機構不僅是競爭關系,而且還可以是合作關系。為了盡早突破困境,地方黨報應該盡自身最大的努力,對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進行整合,擴大自己的能力和業(yè)務范圍。例如地方黨報可以對政府服務相關方面的業(yè)務進行挖掘,可以和其他各種機構進行合作,發(fā)展自己的廣告業(yè)務等[5]。地方黨報的資源整合工作關鍵點有三:新聞資源、版面資源、人力資源。在轉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盤活這三項資源,方能獲得長久的發(fā)展。第一,新聞資源。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新聞本身就是一種資源,而且這種資源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稀缺性。因為何時何地發(fā)生何種新聞,這些都是不確定的,所以在新聞界中,對新聞是可遇不可求。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優(yōu)秀新聞記者四處奔波的場景。大家的做法都是為了快速而全面地占有這種資源。地方黨報新媒體轉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盤活新聞資源,從領導層面來看,一定要關注黨報這一內容,所有的新的資源配置應該向這一方面傾斜,讓其有更多的機會刊發(fā)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當然,只有領導者努力是不夠的,黨報新聞工作者也要積極轉變自身意識,積極主動地去挖掘新聞。第二,版面資源。黨報的版面,可謂是寸土寸金,因此,在使用時,務必十分珍惜。珍惜不是說不使用,而是讓每一個版面都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價值。比如,滿足了不同讀者對信息的需求,在同樣的版面上,加大了信息量,這些都是讓版面的價值最大化發(fā)揮的體現(xiàn),也是盤活版面資源的做法。黨報一定要在版面設置上避免出現(xiàn)“三多一少”的問題,不要讓黨報成了會議記錄,一定要明確讀者需要什么,滿足他們的需求。黨報新聞工作者一定要為此做出努力,對于現(xiàn)有的會議、領導講話等活動,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新語言,從中提煉出核心內容,這樣才能找準其中的新聞點,讓讀者在看到這些內容之后有所得。另外在版面上,應該有一些鮮活、切實有用的信息,使讀者在讀完之后能入耳入腦。第三,人力資源。在這種資源的應用中,需要注意其最大的特點是靈活。同時最容易出現(xiàn)浪費的情況,就是沒有給合適的人安排合適的事情。對此,應該重視人才方面的配置,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熱情,不錯用人才,讓他們可以為黨報新媒體轉型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供應鏈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只有擁有獨特的供應鏈,才能保證自身擁有足夠的競爭性,從而在激烈的環(huán)境中存活下來并脫穎而出。對于地方黨報來說,既然進行改革,就要改革的徹底,不破不立,徹底翻身走出困境。因此地方黨報需要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擴寬自己的經濟鏈條。例如在前文提到過地方黨報擁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因此其也是用戶在獲取信息時的最優(yōu)選擇。所以地方黨報可以利用自己的這個優(yōu)勢,開展電商業(yè)務,從而實現(xiàn)利用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盈利的目標。
地方黨報向新媒體的轉型并不是一件小事,它牽扯到了黨報機構的改革,在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從多方面做出決斷,這決定了轉型背負了很大的壓力,但是轉型又是必須進行的,所以地方黨報機構的決策領導層必須勇敢果斷,從根本上認清形勢和規(guī)律,然后抓住機會大膽前進,將新媒體事業(yè)做大做強,徹底走出困境。比如在報道一些重大事件時,可以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結合起來。很多人認為傳統(tǒng)媒體的嚴肅性,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所以在重大事件報道中,更傾向于使用傳統(tǒng)媒體,比如報紙。其實,新媒體有著靈活性強的特點,對于傳播信息有極大的作用。比如人民日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宣傳報道中,就推送了《燃!今天,這七首歌響徹天安門廣場》《百年圖鑒》等慶祝儀式片段,關注屏幕表達,在這一方面下功夫,避免了直白的價值輸出,用一種非常鮮活的形式展示這些內容,更能抓住讀者的眼球,同時,直擊他們的內心。所以,地方黨報新媒體轉型工作的順利推進,一定要敢做決斷,在新聞宣傳中積極使用新媒體。
新媒體行業(yè)與傳統(tǒng)的行業(yè)不同,地方黨報機構在進行新媒體轉型之后不能夠再使用傳統(tǒng)的工作制度,而是應該進行創(chuàng)新,從制度上對轉型提供支撐。首先,地方黨報機構應該積極引進人才,地方黨報現(xiàn)有的人員都是公務員,因此人員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是鐵飯碗,從而在工作上出現(xiàn)一定的懈怠,所以地方黨報機關可以考慮引進編外人員,并且將績效制度納入薪酬計算當中,根據每個人的月度績效發(fā)放工資和獎金,同時規(guī)定出最低的績效標準,以此對新媒體人員做出約束。其次,在人才選擇上,應當擇優(yōu)錄取,搜尋新媒體能力強的人員,并且給予員工們一定的自由性,只在大方向上對員工做出規(guī)定,在具體的工作內容和方式上允許員工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地方黨報機構在轉型路上能夠有更多的選擇可能[6]。
新媒體的一大特點是技術的先進性,在各大新媒體機構都積極探索最新技術的同時,黨報在向新媒體轉型期間同樣需要提高對技術的重視程度,才能夠使自身具有競爭力,得到用戶的肯定和滿意。因此地方黨報機構需要積極運用新技術,如VR、AR、H5等。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地方黨報積極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向新媒體進行轉型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但是由于對互聯(lián)網的認識不足等原因,地方黨報陷入了轉型的困境。面對該困境,必須善于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所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資源,大刀闊斧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與轉變,從經濟能力、人員儲備、技術能力、工作制度和工作內容等多方面全面向新媒體進發(fā),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道路,打造地方黨報的品牌,實現(xiàn)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