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海,宋文娟
1.昌吉州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新疆昌吉 831100
2.昌吉州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新疆昌吉 831100
小麥是新疆昌吉地區(qū)重要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13.34 萬hm2左右,且以冬小麥種植為主。在冬小麥種植管理諸多環(huán)節(jié)中,冬前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最為關鍵,其對小麥出苗率高低、冬前能否形成壯苗、能否正常安全越冬及來年能否獲得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重點對冬小麥整個生育期中冬前技術管理措施進行了分析總結,力爭通過冬前合理的技術管理措施確保冬小麥安全越冬,為來年提高冬小麥收獲品質(zhì)和單產(chǎn)水平奠定基礎,達到增加種植小麥經(jīng)濟效益和農(nóng)民種糧積極性的目的。
1.1.1 機車準備
播前需徹底檢修好播種機,做到隨時可正常工作。播種時選擇經(jīng)驗豐富的駕駛員,有條件的地區(qū)盡量選擇安裝有GPS 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播種機,以此確保播種質(zhì)量,達到所播地塊播行筆直、下籽均勻、不重不漏的目的。
1.1.2 播種機選擇
條件允許的地區(qū)盡可能采用24 行,3.6 m 幅寬種肥分離式播種機,該類型播種機施肥行位于兩個相鄰種行的中間位置(即距種行橫向距離7.5 cm),施肥深度控制在6~8 cm,由此避免了肥料燒根燒苗現(xiàn)象發(fā)生提高了基本苗數(shù),較老式播種機可節(jié)省用種量,同時又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保障了種子對養(yǎng)分的吸收,在高質(zhì)高效方面有著明顯優(yōu)勢,有利于形成苗齊、苗勻、苗壯的壯苗標準,可為豐產(chǎn)高產(chǎn)打下堅實基礎。播種時不得不采用老式條播式播種機的,盡可能在播前結合深耕施足底肥,從而播種時盡可能不帶或少帶種肥,避免或減輕肥料燒種燒苗現(xiàn)象發(fā)生。
選擇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耕層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在1%以上,全氮0.07%以上,堿解氮含量在70 mg/kg,速效磷含量在20 mg/kg 以上,速效鉀含量在80 mg/kg 以上[3],且土層深厚的輕壤或中壤土地塊,注意輪作倒茬,最好選擇前茬為油葵、豆類、玉米、甜菜的耕地或須重茬種植時最多不超過3 年且無土傳病害耕地。
建立中長期底肥施用機制,上茬作物收獲后耕翻土地前施入腐熟農(nóng)家有機肥2000~3000 kg/666.7m2、磷酸二銨20~25 kg/666.7m2、尿素5~10 kg/666.7m2、硫酸鉀5~8 kg/666.7m2施入土壤做底肥,施用的化肥需符合國家質(zhì)量標準。犁地質(zhì)量達到機械化質(zhì)量作業(yè)標準,要求耕深在25 cm 以上。耙耱精細平整,質(zhì)量需達到“齊、平、松、碎、墑、凈”六字標準(即深淺一致,地頭、地邊整齊,地面平整,土壤松軟上虛下實,土塊碎小,清除雜草、茬根,墑情良好)。
1.4.1 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上不可盲目跟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根據(jù)昌吉冬麥區(qū)的生態(tài)特點,應選擇具備優(yōu)質(zhì)中強勁、中筋特性,抗寒、抗倒伏、抗白粉和銹病、抗雪腐雪腐病強且適應性好的高產(chǎn)冬性小麥品種。購買的種子必須是正規(guī)種子公司生產(chǎn)且符合國家質(zhì)量標準,未經(jīng)審定、來源不詳、名稱不詳?shù)闹豢尚∶娣e試種,選擇時要謹慎。目前適宜昌吉區(qū)域種植的表現(xiàn)優(yōu)勢的冬小麥品種主要有新冬22 號、新冬18 號、新冬52 號、新冬53 號、金石農(nóng)1 號、九圣禾D1508 等。
1.4.2 種子處理
播前將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藥劑拌種一般選擇氣溫在15℃以上的晴朗天氣進行,提前1~3 d 拌好種,晾干即可播種,勿長期存放,避免拌種后因保存不當降低藥效。拌種步驟:先曬種3~5 d,然后進行藥劑拌種,殺菌劑用3%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敵委丹)250 mL 兌水1.5 kg,拌小麥種子100 kg[1];殺蟲劑選用48%的苯甲.吡蟲啉懸浮劑300~400 g 兌水1.5 kg 拌100 kg 種子。拌種后悶種6 h 后即可播種,現(xiàn)拌現(xiàn)用??梢苑乐武P病、白粉病、赤霉病、雪腐病、根腐病,兼治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也可減少后期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促進小麥苗期長勢健壯,提高防病、防凍等抗逆能力,確保小麥安全生產(chǎn),為小麥的豐產(chǎn)豐收奠定基礎。
適期播種是培育小麥冬前壯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根據(jù)多年來昌吉地區(qū)的氣候變化情況分析看,秋季日平均氣溫14℃~18℃為冬小麥播種適期。各縣市適播期為阜康市以西縣(市)為9 月15 日-28 日,阜康市以東縣(市)為9 月10 日-22 日,山區(qū)9 月5 日-15 日。此外根據(jù)“中晚熟品種適當早播,中早熟品種適當晚播”的特性。山區(qū)旱作地種植的小麥,在適播期內(nèi)應根據(jù)天氣情況在有雨水天氣前完成播種,未在雨前完成播種的地塊可在播種機能進地時雨后搶墑播種,確保一播全苗。
在適播期內(nèi),小麥的適宜播種量依品種分蘗成穗特性、播期、地力水平等條件而定,原則上播種量控制在22~25 kg/666.7m2左右[2]。對于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的品種及早播種、地力肥沃和采用滴灌的地塊可適當減少播種量;分蘗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及晚播種、低產(chǎn)麥田,可適當增加播種量。超過適播期進行晚播的地塊做到播期播量相結合,建議每晚播1 d 增加0.5 kg/666.7m2的播種量,但最多不能超過30 kg/666.7m2。
堅持“適墑適當淺播、缺墑適當深播”的原則。干播濕出地塊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 cm 左右。依靠墑出苗的地塊:底墑足、地力較差及播種偏晚的地塊播深控制在3 cm 左右。底墑較差、地力較肥及干旱地區(qū)播深適當增加1~2 cm。播種過程中須深度一致,下籽均勻,覆土良好,鎮(zhèn)壓緊實,無斷條無浮籽,不重、不漏,到頭到邊。播種深度不一致或鎮(zhèn)壓效果差將直接影響小麥出苗的均勻性,不利于培育壯苗。
利用種肥分離播種機采用15 cm 等行距播種模式或者12.5+15+12.5+20 cm 的寬窄行模式進行播種,中間不留壟。滴灌田滴灌帶鋪設與播種同時進行,每隔4 行小麥中間位置鋪設一條滴灌帶,滴灌帶間距為60 cm,毛管滴頭朝下、迷宮花朝上安裝,滴灌帶要拉直,放置小麥行間,不宜過緊,開淺溝埋于土表下1~2 cm 處,固定好滴灌帶,增強防風能力。犁地深翻時已施足底肥的地塊帶磷酸二銨作5 kg/666.7m2、尿素3~5 kg/666.7m2作種肥,深翻時未施底肥的地塊播種時帶磷酸二銨作20~25 kg/666.7m2、尿素5~8 kg/666.7m2作種肥,以促進麥苗健壯生長。
3.1.1 干播濕出
滴灌小麥播種后應及時安裝滴灌主管,主管的鋪設要考慮輪灌面積。鋪設時將主管按一定長度接到地埋管的出水樁上,再將毛管接到主管上,毛管供水距離不得超過50 m。滴灌田播種后務必及時滴水,預防小麥播種后遇大風引起滴灌帶被刮走而造成損失。面積較大的條田可采取現(xiàn)播種、現(xiàn)安裝、滴管設施現(xiàn)滴水的方式,一方面即可壓牢滴灌帶預防風害,同時還可起到節(jié)省時間,縮短灌溉周期的作用。出苗水滴水量要因地制宜,以達到到頭到邊、灌勻、灌透、合墑接縫、田間不出現(xiàn)積水即可,一般情況下出苗水滴水量在底墑較好的地塊為20~30 m3/666.7m2,底 墑 差 的 地 塊 需40~50 m3/666.7m2左右。
3.1.2 漫灌
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差且墑情不均勻,干播濕出的地塊播種后須及時進行灌溉,既有利于小麥及早出苗且苗勻,又可防止因部分墑情不均勻出現(xiàn)吊死苗現(xiàn)象的發(fā)生,漫灌地出苗水灌水量一般為50~60 m3/666.7m2左右。
小麥苗的長勢受品種特性、播種時間、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長勢不同,在實施具體管理時,要結合實際因苗施策,進行科學分類管理達到培育壯苗的目的。對已形成壯苗的麥田,應防止轉弱或轉旺,確保麥苗一壯到底;對于在土壤肥力較高,底墑充足,底肥量大的情況,如果播種過早或播種量過大形成的旺苗。播前可通過適期播種、減少氮肥施用量、降低播種量等措施進行控制。播后的旺苗可通過控制施用氮肥、推遲灌越冬水,以及鎮(zhèn)壓等措施控制其生長達到促壯的目的;對于在生產(chǎn)上由于整地粗放、播種過深、鹽堿地、底墑較差、底肥不足等因素形成的弱苗,田管中主要以促為主,管理上可通過科學水肥供應和噴施葉面肥等措施達到促弱轉壯的目的。
越冬水是保證小麥安全越冬的一項重要措施,一是通過冬灌可以穩(wěn)定地溫,能防止小麥凍傷死苗,并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二是使麥苗的分蘗節(jié)處在濕土里,避免出現(xiàn)生理性干旱;三是為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四是能使得土壤接觸緊密,防止寒風侵襲,同時還可殺死地下害蟲,由此可見冬灌對于提高小麥產(chǎn)量具有重要作用。通常當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7℃左右(10 月底-11 月初),夜凍晝消時開始灌越冬水,灌水量以水后當天全部滲入隔天麥田不見水為宜[4],滴灌田灌水量為40~60 m3/666.7m2,漫 灌 地 用 水 量 在50~70 m3/666.7m2。冬灌時,時間選擇上要因地制宜,小麥冬灌的順序:一般是先灌滲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后灌滲水性強的沙土地;先灌底墑不足或表墑較差的二、三類麥田,后灌墑情較好、播種較早并有旺長趨勢的麥田,結合灌水可因苗施策適當追肥,即可起到冬肥春用的作用,還可增加小麥的抗凍性,減少麥苗越冬死亡率,確保麥苗安全順利越冬。冬灌一定要保證在封凍之前完成。滴灌田滴水結束后一定要將滴灌管內(nèi)的水抽干,以免越冬時將滴灌設施凍壞造成損失。
病蟲害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小麥全苗后,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兌成1500 倍液,沿地邊噴施7~10 m 的保護帶,清除田邊地頭雜草,消滅越冬害蟲的活動場所和棲息地。未經(jīng)過藥劑拌種而直接進行播種的地塊,對小麥雪腐、雪霉病常發(fā)生區(qū)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 g 兌水20~30 kg/666.7m2進行噴霧,時間一般在10 月25 日-11 月5 日(最好在下雪前10 d 左右進行)。
越冬前加強冬麥地的管護,防止牲畜啃麥。畜禽啃食麥苗后不僅損傷地上部莖葉還容易使根系松動,減少分蘗節(jié)覆蓋程度,削弱抗寒能力加重凍害,同時植株綠色面積的減少會使養(yǎng)料的制造和積累明顯下降,影響返青后養(yǎng)分的供應,造成穗少、穗小、粒少、千粒重低、降低產(chǎn)量。因此要做好宣傳和麥田管護工作,積極引導百姓不要在麥田放牧,避免因畜禽啃青引起冬小麥凍害現(xiàn)象的發(fā)生,確保冬麥安全越冬。
通過實施一系列綜合有效的冬前技術管理措施,促使越冬前麥苗達到苗齊、苗勻、苗壯的壯苗標準,增強麥苗的御寒抗凍能力使其安全越冬,避免冬小麥越冬時因發(fā)生較重的低溫凍害造成嚴重的減產(chǎn)損失。由此可見,冬前采取綜合有效的技術管理措施培育壯苗是確保小麥安全越冬,提高來年產(chǎn)量,增加農(nóng)民種植經(jīng)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最后,建議在小麥種植管理過程中要把握看天、看地、看苗情的原則,因地制宜、因苗分類施策地來靈活進行管理,最終達到增產(chǎn)又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