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玲,劉永華
(1.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2.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構式語法自20世紀80年代發(fā)軔以來,就成為語法研究的焦點。言語行為構式是日常交際中的一種常見構式,它是在構式語法理論和言語行為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言語行為構式之所以能夠自成一類,就是因為該類構式具有施為性,能夠表達交際意圖,實施言語行為。因此,施為性是言語行為構式的底層邏輯,只有對這類構式的底層邏輯進行論證才能使這類構式的提出更具說服力和科學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經(jīng)對施為動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成曉光考察了施為動詞的語用和語法功能(1)成曉光、熊佳娟:《施為動詞的語用—語法雙維度分析》,《外語研究》2010年第6期。;張明輝對施為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征進行了研究(2)張明輝、胡前:《論典型施為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征》,《邯鄲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吳劍鋒對施為動詞進行了較為科學的界定,并對其句法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寫(3)吳劍鋒:《言說動詞、言語行為動詞與施為動詞》,《外語學刊》2021年第2期。。還有學者對施為句進行了研究。李志勇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對施為句進行了不同的分類。他認為,每種類型的施為句皆有其獨特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施為句的構成在構詞、句法、語義和語用搭配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4)李志勇:《施為句的語法形態(tài)特征及功能》,《中國俄語教學》 2004年第4期。。馬巖峰把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和情景語境相結合,補充完善了奧斯汀關于施為句和表述句的界定,并以全新的視野完善了施為句和表述句成立的適應性條件(5)馬巖峰:《論施為句和表述句成立的適應性條件》,《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v觀前人對施為動詞和施為句的研究,雖涵蓋語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但從構式角度對其施為性展開的研究較少。其中,構式中的言語行為構式更沒有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也較為零散,對這類構式施為性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
本文將在構式語法和言語行為理論基礎上,擬就言語行為構式的施為性進行分析,嘗試探討言語行為構式的施為性及其施為性存在的條件,并對言語行為構式所實施的施為句進行分析。
英國語言哲學家J.L.Austin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6)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一書中指出“所言即所為”。這一理論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如果交際者說出有意義可以被對方理解的話,就是交際者實施了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就是言語行為。又根據(jù)Blum-kulka對英語等話語在言語行為表達中的不同功能,將言語行為劃分為三個部分(7)Blum-Kulka,S. and E.Olshtain,“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sation patterns”,Applied Linguistics,No.3,1984,pp.196-213.:醒示語、輔助語和核心行為語。據(jù)此,言語行為可以概括為“前序語+核心行為語+輔助語”。
構式中存在著這樣一類結構,它們在表達中能夠有效地傳達出交際意圖,說出這類構式就等同于實施了某種言語行為。這類構式是言語行為的核心行為語所在,能夠直接傳達出交際意圖,我們將這樣一類構式稱為言語行為構式。言語行為構式在其所實施的言語行為中替代了施為動詞,是言語行為的核心,可以有效傳達交際意圖。言語行為構式所實施的言語行為可概括為:
前序語+言語行為構式+輔助語
在言語行為構式實施的言語行為中,通??梢允÷缘羟靶蛘Z和輔助語而直接采用言語行為構式進行表達。如:
(1)嘗嘗。放了一點 ——里頭放了一點別的東西。(《霧都孤兒》)
(2)沒一個管用的人!我也沒用!都他媽給我搗亂!你們砸!都砸了!砸碎了你們好高興。誰怕誰?我今天就撒潑了!都給我滾!(《外祖父悖論》)
(3)襄陽的大頭菜再配上小黃酒,那叫一個爽。(《文匯報》)
(4)一個被演戲耽誤的主持人,一個被演戲耽誤的歌手……(BCC)
(5)“我喜歡藍貓”,“買一個養(yǎng)”,“自己都養(yǎng)不活了,還養(yǎng)貓呢” 。(BCC)
例句(1)中,“嘗嘗”是構式“VV”,該構式在表達中具有邀請之義。說出該構式就等同于實施了邀請行為,該構式在表達中是核心行為語,因此該構式為言語行為構式。例句(2)中,“給我滾”是構式“給我X”,該構式在表達中直接實施了命令言語行為,能夠直接傳達出命令的交際意圖,是表達的核心行為語所在,因為該構式也是言語行為構式。例句(3)中,“那叫一個爽”是構式“那叫一個X”,該構式在表達中直接實施了評價言語行為,能夠直接傳達出評價的交際意圖,是交際的核心行為語所在,因為該構式也是言語行為構式。例句(4)中,“一個被演戲耽誤的主持人”“一個被演戲耽誤的歌手”是構式“被X耽誤的Y”,該構式能夠直接實施評價言語行為,并能夠傳達出評論的交際意圖,是交際的核心行為語,因此也是言語行為構式。例句(5)中,“還養(yǎng)貓呢”是構式“還NP呢”,該構式在表達中直接實施了反駁言語行為,是核心行為語所在,因此也是言語行為構式。
以上這些具有施為性、能夠有效地傳達出交際意圖、是交際中的核心行為語的構式都是言語行為構式。日常交際中存在著大量的言語行為構式,這類構式的存在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表達,也豐富了構式的種類。這類構式之所以能夠實施言語行為是因為這類構式具備了施為性的條件,具有了施為性。
Austin在研究中曾指出,施為動詞是一個可以用于“X(V),單數(shù)第一人稱,現(xiàn)在時,主動態(tài),陳述式”(8)J.L.Austin,“Constatives and performatives”,In T.M.Olshewsky,ed.“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ion,1969.這種形式的動詞。也就是交際者說出該動詞便等同于完成了該動詞所表示的行為,這個動詞就被稱之為施為動詞,具有施為性。
國內也有學者對施為動詞進行了研究,如:劉大為將言說動詞定義為“有一類詞專門把語言作為一種行為來談論”(9)劉大為:《言語行為與言說動詞句》,《漢語學習》1991年第6期。;蔡俊杰定義言說類動詞為“現(xiàn)代漢語中通過主體的言說活動來‘以言行事’,表示陳述或表達意圖和態(tài)度的動詞”(10)蔡俊杰:《現(xiàn)代漢語言說類動詞考察》,《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吳劍鋒認為施為動詞是指在施為句中做謂語的一類特殊的言語行為動詞,其語義特征在于準確無誤地表達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是說話人具體語勢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語句施為化的標志(11)吳劍鋒:《“數(shù)量詞+(的)+名詞”結構中“的”的隱現(xiàn)》,《漢語學習》2021年第6期。。
結合Austin及國內學者對施為動詞的研究,我們可以推導出:言語行為構式通??梢杂糜凇癤+言語行為構式,單數(shù)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現(xiàn)在時,主動態(tài)或被動態(tài),陳述式”這樣的言語行為表達。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通常做謂語,交際者說出某一個言語行為構式就等同于完成了該言語行為構式所表示的行為,因此言語行為構式也具有施為性,能夠實施言語行為,在其所實施的言語行為中是交際意圖所在,是核心行為語。
結合美國語言哲學家Searle對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12)John R.Searle,“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Cambridge:Philosophical Review,1979.,可以將言語行為構式劃分為斷言類言語行為構式、指令類言語行為構式、承諾類言語行為構式、宣告類言語行為構式四大類。因此,言語行為構式具有斷言、指令、承諾、宣告四種施為性。如:
(6)那壯漢大發(fā)雷霆道:“我把你這攤子都砸了又怎樣?耍死狗找冤大頭尋到我頭上了,也不睜眼看看老子是誰?”(《劉心武選集》)
該句是言語行為構式“我+把+你+這NP”實施的言語行為。當說者說出該構式便是對聽者實施了威脅,即該言語行為構式具有威脅的施為性。
(7)羅天誠硬是要啃掉林雨翔一塊喜悅,不冷不熱地說:“恐怕這比賽檔次也高不到哪里去吧!”言語里妒嫉之情滿得快要溢出來。(《三重門》)
例句(7)是言語行為構式“V不到哪里去”實施的評價言語行為,這也就說明該言語行為構式具有評價的施為性。
(8)姐姐家的人說:“你做了那么大官,連個車都整不來,還擠汽車,多不相稱!”他說:“什么叫相稱不相稱,我是老汪家官最大的,但這是我自己得到的嗎?這是組織和人民給的,我只能用它來為人民辦事?!?《新華社》)
例句(8)是言語行為構式“什么叫A”實施的譴責、反駁言語行為。該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具有很強的反駁施為力。
言語行為構式具有施為性,能用于言語行為的表達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該類構式具備了施為性的條件。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不僅具有意向性,同時又能滿足適恰性的條件,因此言語行為構式才能做到言有所為,才具有施為性。
1.言語行為構式的意向性
Searle曾指出,意向性是對事或物的一種心理上的指向(13)John R.Searle,“Intentionality”,Cambridge:Philosophical Review,1983.。與意向性有關的是意識活動,意向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往往又涉及意向內容和意向態(tài)度兩個維度。意向內容就是意識活動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如何歸結為一定的語言表征方式。意向態(tài)度是指以什么態(tài)度來指向思維的內容。言語行為構式在其實施的言語行為中,它是言語行為的核心行為語,能夠直接傳達出意識活動的內容。無論是斷言性內容、指令性內容、承諾性內容還是表達性內容,這種種內容都是可以通過言語行為構式來表征。并且,這類構式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能夠直接呈現(xiàn)出交際者的態(tài)度。無論交際者是斷言、指令、承諾還是褒貶評價、后悔、譴責、抱怨等等,這種種態(tài)度都可以采用言語行為構式有效傳達。言語行為構式能夠實現(xiàn)這兩個維度信息的有效傳達,正是言語行為構式具有意向性最有說服力的佐證。
當然,言語行為構式施為性的意向性并不是“自足”的,它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第一,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要符合一定語法體系,以一定的結構關系、依存關系和功能角色關系呈現(xiàn)出來。
語言運用是一種意識活動,并由意識活動所主導(14)徐盛桓:《從“事件”到“用例事件”——從意識的涌現(xiàn)看句子表達式雛形的形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交際者在交際前就會在語言系統(tǒng)中進行一番有效搜索,根據(jù)語境、交際需要選擇能夠滿足心理指向的詞語進行表達。而這種心理指向的表達也就是意向性的表達不是任意的,它要符合一定語法體系,以一定的結構關系、依存關系和功能角色關系呈現(xiàn)出來。言語行為構式的使用是一種語言活動,是交際者根據(jù)語境選擇出的符合交際需要的語言結構,它是受交際者意識主導的,能夠有效地傳達出交際意圖,從而來滿足交際者心理指向的。而這種心理指向的表達不是無序的、任意的,它作為語言結構在表達中需要滿足語法的結構關系、依存關系和功能關系才能夠有效地傳達出意向性。言語行為構式是在構式語法和言語行為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該結構首先要符合這兩大理論的要求;其次,言語行為構式若想實施言語行為,其必須具有謂詞性,能夠作為謂語出現(xiàn)在言語行為中。言語行為構式在其所實施的言語行為中與其他成分還有依存關系,在整個表達中還要考慮言語行為構式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以及它在整個表達中所具有的句法功能。據(jù)此可知,言語行為構式的運用是一種可以滿足交際語境、交際需要的心理指向,它是受意識主導的并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的意向活動。
第二,Searle認為,意向性具有一定的滿足條件,即真值條件(15)John R.Searle,“Intentionality”,Cambridge:Philosophical Review,1983.。無論交際者做出何種意向表達,其當下所說一定具有真值性,即為真。也就是說,當交際者采用言語行為構式進行表達時,其當下的心理意向也一定為真,無論未來是否履行,現(xiàn)在所言一定具有真值性。
如,當交際者采用斷言類言語行為構式實施言語行為,交際者當下所言的人、事或者物一定是處于當下所敘、說明或者估計、裁定的情況或者狀態(tài),交際者當下所言意向一定為真,具有真值性。當交際者采用指令類言語行為構式實施指令類言語行為時,交際者發(fā)出的指令意向當下無真假之分,均為真,即使之后聽話者不執(zhí)行或者發(fā)出指令者放棄指令,言語行為構式當下的指令意向一定為真,具有真值性。當說者采用承諾類言語行為構式實施承諾言語行為時,當下做出的承諾、誓言、威脅均具有真值性,可能說者在未來不履行自己的承諾、放棄自己的誓言或者取消威脅,說者在說出言語行為構式進行表達一刻意向一定為真。當說者采用表達類言語行為構式實施后悔、評價、抱怨、譴責、詈罵等等言語行為時,所言一刻意向均為真,都是說者當下所持的觀點、想法和態(tài)度,也無真假之別。同樣,說者采用宣告類言語行為構式實施宣告言語行為,宣告當即成立,具有真值性,即使未來發(fā)生變更,當下所言也為真。因此,當交際者采用言語行為構式進行表達時,言語行為構式所傳達出的意向當下一定為真,具有一定的真值性。
Searle在研究中將意向性進一步分為表征意向和交流意向兩種。其中,表征意向是指說者只做陳述或描述并無與他人交流之意,更不關心表達產(chǎn)生的效果及對聽者造成的影響(16)John R.Searle,“Intentionality”,Cambridge:Philosophical Review,1983.。交流意向則是指說者在陳述或者描述的同時更關注自己所言的目的、意圖,能被聽者理解,并產(chǎn)生影響。交際者之所以采用言語行為構式進行表達就是為了與他人交流,傳達出積極的交際意圖,并希望對方能夠理解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或是希望對方清楚自己所做的斷言,或是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指令,或是希望對方明白自己做出的承諾、誓言、威脅,等等。據(jù)此可知,言語行為構式的意向性多為交流意向性,它們在交際中更多是要產(chǎn)生影響,希望引起聽者的關注與聽者產(chǎn)生互動,從而有效實現(xiàn)交際目的。
意向性是言語行為構式施為性的一個基本條件,言語行為構式只有具備了意向性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言語行為構式,也只有具備了意向性言語行為構式才具備了具有施為性的基礎條件,意向性為言語行為構式施為性的存在奠定了基礎。
2.言語行為構式的適恰性
任何語言的使用、交際的展開都是為了有效地傳達交際意圖,所謂有效傳達也就是要做到適恰(17)劉金路、劉海濤:《句法與語義界面的建構》,《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適恰性要求言語行為構式能夠規(guī)范、準確地表達語義,精準、無誤地傳達出交際意圖。
言語行為構式具有豐富的構式義,能滿足各種交際環(huán)境的需求。“語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他認為:“如果沒有語境,詞匯就沒有意義?!?18)Malinowski,“The meaning of meaning”,1923.他把語境分成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境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兩類。Firth認為,“語言是人類的生活方式”,意義根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活動中(19)Firth,J.R.,“The treatment of language in generallinguistics”,The Medical Press,Vol.242,1959,pp.146-147.。他在Malinowski情景語境思想基礎上又發(fā)展了“意義語境理論”這一概念(20)Firth,J.R.,“Linguistic analysis as a study of meaning”,In Palmer,F(xiàn).R,ed.,“Selected Papers of J.R.Firth,1952—1959”,London:Longman,1968,pp.12-26.。這一概念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意義存在于語境中,離開了語境的意義并不存在。另一方面,語境對意義具有決定作用,每個詞進入一個新的語境即為新詞(21)Firth,J.R.,“Modes of meaning”,1951.In Firth,J.R.,ed.,“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pp.190-215.。
言語行為構式是從龐大的語言知識生成系統(tǒng)中演化而來的,該類構式采用有限的語言材料在構式語法和言語行為知識的體系下以及語境作用下創(chuàng)造性地生成無限豐富的言語行為構式。構式是形式和意義的對子,有著豐富的形式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構式義。豐富的構式義使得該類構式能夠滿足各種社會活動。構式義存在于語境中,它是構式內在意義和用法條件的結合。其中,用法條件要求構式義的形成依賴于語境。表達中的言語行為構式首先受句法組合等語法規(guī)則的影響,語義和功能會發(fā)生變化,同時,這個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還會受語境影響吸收語用義,受語用義的影響,從而可知言語行為構式的構式義不僅僅是語法作用的結果也是語境、語用作用的結果。因此,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也會考慮語境、語用因素,滿足語境、語用的需求,這也是言語行為構式適恰性的體現(xiàn)(22)鄭慧、黃進財:《韓國語詞匯教學中的語言文化教育》,《東疆學刊》2021年第2期。。
在交際中,言語行為構式的選擇要符合語境條件,是適恰的。進一步說,也就是言語行為構式的施為性是符合語場、語旨的。
第一,言語行為構式的使用是能夠很好地滿足語場的。言語行為構式的選擇是符合話題內容、言語活動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以及參與者所從事的事情的。言語行為構式的生成是語言長期實踐的結果,各個語場的語言實踐都有助于言語行為構式的生成。言語行為構式源于實踐,再應用于語言實踐,使其具有良好的語場基礎。言語行為構式數(shù)量多、使用范圍廣,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無論交際發(fā)生在哪種交際場合,言語行為構式的使用都能夠符合當前的語場準確傳達出或是斷言、或是指令、或是承諾、或是表達、或是宣告等話題內容,使其恰當?shù)胤显掝}內容以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第二,言語行為構式的施為性同時也能夠呈現(xiàn)出語旨?!罢Z旨”多指語言使用者的社會角色、相互關系及交際意圖。言語行為構式在交際中能夠滿足各種使用者的身份。言語行為構式表達豐富,不受交際者身份的影響,能夠滿足各種交際場合。它能夠滿足各種交際語境和交際者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距離、社會權勢以及交際的難易程度等因素。交際者往往會根據(jù)這些社會變量因素選擇恰當?shù)难哉Z行為構式來進行表達。言語行為構式的使用也不會給聽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擾,它所傳達的內容通常是交際雙方所共知的,并且該表達也是恰到好處的。例如:
(9)獄政科科長馮于奎這時滿臉熬白地對傅業(yè)高說:“教導員,你看還要不要再審下去了,我看他真的是瘋了,整個一個精神分裂癥,沒有一句不是在胡說八道。”沒等傅業(yè)高答話,王國炎再一次暴跳起來。(《十面埋伏》)
例句(9)中,“整個一個精神分裂癥”是言語行為構式“整個一個NP”實施的言語行為,該句一出就是“獄政科科長馮于奎”對“王國炎”的負面評價、詈罵,直接能反映出交際意向,并且該表達是適恰的,符合人物“獄政科科長”身份和當時“獄政科審訊犯人”的語場和語旨。
(10)學習先進典型人物,也應注意分析他們的事跡和精神中所具備的各種層次,以便因人施教。這也是溯源“孔繁森精神”的意義所在。孔繁森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大寫的中國人,一個大寫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人民日報》)
例句(10)采用言語行為構式“是一個大寫的X”實施了評價言語行為?!翱追鄙且粋€大寫的人”“一個大寫的中國人”“一個大寫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能夠直接反映出高度評價贊揚的意向,采用該構式進行評價符合說者當前“學習先進典型人物”的語場,也符合溯源“孔繁森精神”的語旨。該言語行為構式的選擇也是非常適恰的。
(11)李蓮英哼了一聲,有點不耐煩了:“王爺,你也夠繞的,一會兒說太后不該殺他,一會兒又說只能殺了。罷了罷了,你就看著喬致庸這么為難太后?他這哪里是要銀子???他簡直是拿著太后的臉不當臉,是在天下萬民面前要太后的好看!太后說了,她什么都有,就是沒有銀子,實在逼急了她,她才不管什么千秋萬代的罵名,先殺了喬致庸,解了恨再說!”(《喬家大院》)
例句(11)采用言語行為構式“哪里是A,簡直是B”實施了言語行為“他這哪里是要銀子???他簡直是拿著太后的臉不當臉,是在天下萬民面前要太后的好看!”表達了一種譴責之情,是譴責的意向,是“李蓮英”對“喬致庸”的譴責,該表達也是符合語境的、適恰的。
顯然,適恰性是言語行為構式施為性的重要條件。言語行為構式之所以能夠更有效地傳達交際意圖、實施言語行為,就是因為言語行為構式已具備了適恰性。
奧斯汀于1962年對施為句展開研究。他指出,施為行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說話者所說必須能夠完成某一行為;第二,說話者所說的施事行為必須有誠意;第三,說話者必須履行自己的承諾。以上三條可以概括為:施為行為必須是以第一人稱、單數(shù)、現(xiàn)在時、直陳式和主動語態(tài)的動詞為先導;或者其動詞是被動語態(tài)且采用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現(xiàn)在時、直陳式。我們在上一小節(jié)對言語行為構式施為性的研究中指出:言語行為構式可以用于單數(shù)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現(xiàn)在時,主動態(tài)或被動態(tài),陳述式的表達,并在表達中具有謂詞性。言語行為構式在其所實施的施為句中能夠直接傳達出交際意圖,處于核心行為語位置,交際者說出某一個言語行為構式就等同于完成了該言語行為構式所實施的行為。
在以往的研究中,施為句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直接施為句;二是間接施為句。其中,直接施為句是指所言即所為,字面意義即所實施的行為。間接施為句是需要借助語境來判斷說者真正的交際意圖。
直接施為句通常還可以再分三類:顯性施為句、隱性施為句、內嵌施為句。它們的判斷標準是以是否出現(xiàn)施為動詞為依據(jù)。其中,有施為動詞參與,并且主語是第一人稱、支配者是第二人稱,采用現(xiàn)在時進行表達的陳述句是顯性施為句。沒出現(xiàn)施為動詞,句子又表達一定的施為性的是隱性施為句。內嵌施為句則比較特殊,參與其中的施為動詞已經(jīng)不再是句子的主要動詞,主要動詞可以是意愿動詞或敘述動詞,但其施為性仍然存在,這樣就構成了內嵌施為句。
根據(jù)言語行為構式的特點,我們將言語行為構式所實施的施為句分為以下幾類:
在言語行為構式所實施的施為句中,言語行為構式替代了施為動詞,沒有施為動詞出現(xiàn),字面意義即交際者的交際意圖,所言即所為。因此,言語行為構式所實施的施為句多為直接施為句,并且多為隱性施為句。例如:
(12)“不……不是,我們是幫老板賣的?!薄敖心銈兝习宄鰜恚 ?“他不在,他到……”售貨員小姐支支吾吾地回答著工商人員的問話。(網(wǎng)絡)
該句是言語行為構式“叫你們老板出來”實施的命令施為句,該言語行為構式“叫你VP”替代了施為動詞“命令”,是通過言語行為構式直接實施了命令,字面意義即是所為,因此該句是隱性施為句。
(13)我們應當明確提出:為增加農(nóng)民收入而努力。(BCC)
該句是言語行為構式“為增加農(nóng)民收入而努力”實施的誓言施為句,該言語行為構式“為X而X”替代了誓言施為動詞直接發(fā)出誓言,也是字面意義即是所為,因此也是隱性施為句。
(14)好吧,暫且饒了你,日后有你好看的。(BCC)
該句是言語行為構式“有你好看的”實施的威脅施為句。該言語行為構式“有+你(S)+VP+的”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固化出了威脅之義,可以替代威脅施為動詞實施威脅行為,因此該句也是隱性施為句。
(15)他用人格和精神頑強地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人民日報》)
該句中,言語行為構式“一個大寫的‘人’字”直接傳達出了稱贊的交際意圖。該言語行為構式“一個大寫的X”替代了贊揚的施為動詞實施了贊揚行為,因此它所實施也是隱性施為句。
(16)哈維先生不禁想起父親經(jīng)常斥責母親說:“你比我們兒子好不到哪里去。”(BCC)
該句中,言語行為構式“好不到哪里去”在表達中不需要語境及其他手段的幫助,就可以直接獲得評價性語義,該言語行為構式“V不到哪里去”替代了評價性的施為動詞直接實施了評價言語行為,也是典型的隱性施為句。
言語行為構式也可以實施間接施為句,需要借助語境、句式、句調等,以及言語行為構式在表達中的構式義綜合來判斷真正的交際意圖。如:
(17)(宿舍門窗緊閉,煮螺螄粉)要不要這么臭呀?(網(wǎng)絡)
例句中,“要不要這么臭呀”是言語行為構式“要不要這么Y”,該構式在例句中采用疑問句,質疑實施了一種抱怨行為,這個質疑抱怨的行為在表達后聽者接收到該表達信息會根據(jù)語境很快采取有效行動,開門窗通風。這種強有力的施為力是通過語境和疑問句兩種手段實現(xiàn)的,如果沒有這兩種手段的輔助則很難判斷出說者真正的交際意圖,因此該句是一個間接施為句。
(18)(他想邀請聽者參加筆會)他才語氣小心地轉入正題:“你最近有空嗎?”我以為又有什么游山逛水的“筆會”,忙說:“忙著呢!一部長篇才寫了一半?!?網(wǎng)絡)
例句(18)“忙著呢”是言語行為構式“X著呢”,該句在表達中實施了拒絕言語行為,這種拒絕不是通過言語行為構式的字面義直接獲得,而是需要通過語境和感嘆句兩個手段的輔助才能實現(xiàn)的?!懊χ亍倍嗬斫鉃椤氨硎霎斍懊β登闆r”之意,并無拒絕之意,而是在語境和表達方式的加持下衍生出拒絕之意,因此該句也為間接施為句。
(19)喝上了?(聚會人還沒到齊呢!)(網(wǎng)絡)
例句(19)中,“喝上了”是言語行為構式“V上了”,該構式通常具有闡述、說明之意,在表達中卻實施了譴責、質疑行為。該言語行為構式是在語境和疑問兩種手段的作用下,衍生出“等會人到齊再喝”之意,是一種命令、制止行為,因此該表達也是間接施為句。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言語行為構式既可以實施隱性施為句,又可以在某些語境加持下實施間接施為句。
本文在構式語法理論和言語行為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言語行為構式”這一概念。言語行為構式在其實施的言語行為中是核心行為語,能夠準確地傳達出交際意圖,具有施為性,并闡明言語行為構式之所以能夠自成一類的底層邏輯是因為該類構式具有施為性。其施為性源于其所具備的意向性和適恰性兩個前提條件。言語行為構式實施的施為句多為隱性施為句,也可以在語境的作用下實施間接施為句。據(jù)此,“言語行為構式”這一概念的提出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