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線路視域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研究

        2023-01-04 14:58:06
        關鍵詞:大運河運河文化遺產

        言 唱

        (海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海南 ???571158)

        大運河開鑿于春秋時期,全長近3 200公里,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大運河的開通和漕運的發(fā)展,不僅加速了人口、物資、信息和財富的流動,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塑造了獨特的運河文化景觀及沿線區(qū)域范圍內特有的風俗習慣、審美心理和價值取向等,形成了一條匯集多種遺產類型、促進地方文化互動與跨區(qū)域傳播的文化線路。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運河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大運河文化線路的重要遺產單元。其形成和發(fā)展于運河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漕運的歷史背景之中,在大運河文化線路的語境下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并呈現出整體價值與共性特征。

        一、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并無統一標準。荀德麟強調,這部分非遺與運河之間“有著內生、發(fā)展、演變和傳承的必然聯系”(1)荀德麟:《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序言第2頁。。李永樂、杜文娟將“內容反映大運河生產、生活方式”和“形成、傳播依賴于運河環(huán)境”(2)李永樂、杜文娟:《申遺視野下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及其旅游開發(fā)——以大運河江蘇段為例》,《中國名城》2011年第10期。作為運河非遺的重要判斷依據。田青則認為,“運河流經地區(qū)那些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yī)藥,民俗節(jié)慶等都是大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田青:《流布與融合——中國大運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天下》2015年第15期。。大運河巨大的時空跨度、龐雜的遺產資源和開放式的文化體系,給大運河非遺的界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上述理解和闡釋盡管角度不同,但非遺與運河的關系始終是定義的核心。

        (一)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本文所稱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產生或流傳于大運河流域,在沿線地區(qū)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形成并世代相傳,且其形成、發(fā)展、傳播、傳承或演變受到運河本體及功能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并反映著這種聯系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作為大運河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大運河非遺既具備非遺的基本特征與核心要素,在分布與生存空間、形成和發(fā)展機制以及內在文化屬性上又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首先,它們分布于大運河沿線區(qū)域的空間范圍內,“在大運河流域廣大民眾中間世代相承”(4)顧希佳:《杭州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年,前言第2頁。;其次,它們的生成、發(fā)展或演化與運河存在直接或間接關聯,即由運河或漕運發(fā)展所衍生、塑造或推動,與運河及沿線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生態(tài)密不可分;最后,它們是大運河文化基因的載體與大運河精神內核的外化表現,在大運河文化線路的語境中彼此關聯且相互作用。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不同于“大運河沿線(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大運河××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其所指稱的并非分布于大運河沿線區(qū)域范圍內的所有非遺?!按筮\河沿線區(qū)域”沒有絕對的物理界限,非遺所屬的空間范圍也不是唯一的判斷依據。第二,本文的研究對象不是分布在某個河段的具體非遺項目,而是大運河非遺這一整體?!斑\河”是大運河文化的核心動力要素(5)王加華、李燕:《眼光向下:大運河文化研究的一個視角》,《民俗研究》2021年第6期。。運河流域特有的空間格局、資源環(huán)境、聚落形態(tài),生產生活實踐和社會關系網絡,人們的心理結構、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以及相關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要素共同構成了運河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生態(tài)。大運河非遺既受到運河生態(tài)的影響,又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界定大運河非遺的關鍵在于非遺形成和發(fā)展的背景及其與運河生態(tài)和大運河文化線路之間的關聯性,即是否受到運河環(huán)境與功能的影響,并承載和反映運河歷史與文化。

        (二)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延

        大運河非遺種類豐富、形態(tài)多樣,囊括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yī)藥、民俗等非遺類型(6)此處的非遺類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依據,參照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分類標準。。按照非遺與運河的關聯層次及運河對非遺作用機制的差異,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圈層:

        一是在大運河建設過程中形成的,與大運河本體及其原始功能直接關聯的非遺。主要包括:因大運河開鑿、疏浚、通航、維護和漕糧運輸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系列工程技術與實踐技能,如閘壩構筑、漕船制造、漕倉營建、船舶過閘、引水/分水/蓄水/泄洪技藝等;以大運河及其附屬設施、沿線重要水域(水源地)和古鎮(zhèn)、相關建筑遺跡、地方風物及歷史人物等為主題或背景的民間文學,如高郵鎮(zhèn)國寺塔的故事、隋煬帝傳說、白英老人傳說、天津漕丁謠、運河船工歌謠等。它們與大運河的形成、變遷及其原生性功用有直接淵源,是運河水工文化、航運文化、建筑文化的表現,最為鮮明地反映出大運河的內容要素與功能特征。

        二是由大運河漕運及沿岸生活所派生的非遺。其中,既有主要流傳于運河沿線,反映運河流域地域風貌與鄉(xiāng)土人情的故事、傳說和歌謠,如梁祝傳說、白蛇傳傳說、吳歌、桐鄉(xiāng)蠶歌等,也有展現河工、船工、漁民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的音樂和舞蹈,如南閘民歌、故城運河傳統架鼓、武城運河船工號子、通州運河龍燈等,還有與運河或漕運密切相關的各種風俗和節(jié)慶活動,如通州開漕節(jié)、東岳廟廟會、運河元宵燈會、含山軋蠶花等。它們記錄了運河流域的生產生活實踐,以及沿岸居民的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精神信仰及其發(fā)展變遷,是地方性傳統與運河水文化、漕運文化、民俗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

        三是在大運河交通或漕運的助推下產生或發(fā)展的非遺。依賴運河航運的便利條件而發(fā)展興盛的傳統美術、技藝與醫(yī)藥,因漕運帶來的人口和物資流動而產生需求、獲得發(fā)展動力的體育、雜技和游藝等皆屬于此類。前者如楊柳青木版年畫、湖筆制作技藝、臨清貢磚燒制技藝等,后者如中幡、口技、戲法、吳橋雜技、臨清肘捶等。運河的開通和水運的發(fā)達,是原料和成品運輸以及手工匠人們南北遷移的物質基礎;同時,運河碼頭、沿岸城鎮(zhèn)作為往來人口、物資的中轉地和集散地,為各類雜技表演和游藝娛樂提供了活動場所與生存空間,也增加了財物押運的需求,帶動了當地武術運動的發(fā)展。這類非遺或因運河而生,或因運河而興,又隨運河的淤塞、改道、廢棄而逐漸衰落,見證了運河變遷的歷史進程。

        四是在大運河沿線地區(qū)形成或發(fā)展,依托運河進行傳播和傳承的非遺。包括所有沿大運河傳播和傳承,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運河環(huán)境及漕運功能影響的工藝美術和手工技藝,如蘇繡、玉雕、宋錦織造技藝、淮揚菜制作技藝,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形式,如京劇、昆曲、梆子戲、古琴藝術等。它們的形成與大運河并無必然聯系,但運河為其提供了發(fā)展和傳承的物質載體、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空間,推動了地方性藝術的對外傳播,以及不同地區(qū)間知識技能與文化藝術的交流,在其發(fā)展、傳播、傳承、演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運河文化線路

        從遺產形態(tài)、空間尺度和結構來看,大運河屬于大型線性文化遺產。線性文化遺產可以理解為“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qū)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7)單霽翔:《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初論:突破與壓力》,《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相較于點狀遺產,其空間跨度更大、所涉范圍更廣、包含的遺產種類更為多樣、內涵層次也更為復雜。而大運河不僅僅是呈帶狀分布的景觀廊道或點狀遺產資源集合,更是具備特定主題與動態(tài)交流功能的文化線路。大運河文化線路所包含的非遺元素龐雜而分散。盡管它們與運河關聯的方式和層次不同,但都反映著線路的主題與功能,并具備某些與運河空間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息息相關的特征。

        (一)大運河文化線路的主題與功能

        文化線路是線性遺產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也是遺產整體性保護利用的一種理念和方式。這一概念由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于1964年首次提出。根據《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文化線路憲章》的定義,文化線路是服務于特定、明確目的,以其特有的動態(tài)和歷史功能性為特征的陸路、水路或其他類型交通線路,且必須滿足以下條件:①產生于并反映人類的相互往來,以及跨越較長歷史時期的民族、國家、地區(qū)乃至大陸間的多維、持續(xù)、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的相互交流;②促進文化交流,并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反映出來;③基于線路所形成的歷史關聯和文化遺產構成一個完整的動態(tài)系統(8)ICOMOS,“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2008)”,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culturalroutes_e:pdf,2022年3月28日。。文化線路分布于世界各地,表現為不同的尺度和形態(tài),涉及多種功能類型和廣泛的文化主題,如作為國際商貿通道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乳香之路,發(fā)揮交通運輸功能的印度山區(qū)鐵路,見證地中海農業(yè)文明的橄欖樹之路,以及記錄新藝術運動發(fā)展的新藝術運動網絡等。

        文化線路的認定基于五個要素:文脈或背景(Context)、內容(Content)、作為整體的跨文化意義(Cross-cultural significance as a whole)、動態(tài)特征(Dynamic character)和環(huán)境(Setting)(9)ICOMOS,“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2008)”。。換言之,“文化線路”的理念強調線路的文化主題、歷史意義和交流功能,且線路的整體價值大于個體價值之和:它不是歷史城鎮(zhèn)、文化景觀等物質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無形的歷史精神”(intangible historic spirit)將分散要素聯結為一個整體(10)ICOMOS CIIC,“Madrid:Consider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cientific meeting on the conceptual and substantive independent of cultural routes in relation to cultural landscapes”,http://www:icomosciic:org/CIIC/MADRID2002_ingl:htm,2022年3月28日。;它所關注的不是遺產的靜態(tài)分布,而是遺產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文化在傳播與交流過程中的動態(tài)演化。這一理念的運用能夠將那些見證歷史發(fā)展、體現文化多樣性并共同構成線路完整性的分散的遺產項目整合到一個體系中加以表述和保護(11)呂舟:《文化線路構建文化遺產保護網絡》,《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年第1期。。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為糧食運輸而修筑的重要交通線路和水利工程。它通達南北、輻射東西、連接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承擔著物資集散和財富流動的核心使命,還加強了沿線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聯系,是大一統國家社會繁榮與政權穩(wěn)固的基礎,也是中國文化體系內部循環(huán)的重要通道和中外交往的前沿地帶。其核心功能是交通運輸,而“漕運”以及由此而產生和發(fā)展的跨越時空的文化流動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構成了它的主題。在開鑿至今2 500余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孕育和滋養(yǎng)了眾多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形態(tài)。碼頭、橋梁、漕倉、鈔關、名人故居、商會會館,以及與運河相關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戲曲、手工藝和民俗等,作為重要的遺產單元和內容要素,反映并見證了運河的存在與漕運的興衰。而運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不僅決定了大運河的物質屬性與空間結構,也為文化線路的形成建立了基本框架,為豐富多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大運河文化線路具備整體價值、系統功能和活態(tài)屬性。流動的運河像一條巨大的綢帶,將沿線的地理空間、景觀和資源串聯起來,并維系著人口和物質的交流與循環(huán),成為推動信息、知識、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多向傳遞與融匯整合的文化走廊。而運河廊道、沿線文化景觀及其周圍環(huán)境又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運河文化生態(tài)系統。運河流域的遺產群落呈鏈狀分布,“具有共同的產生背景、關聯要素和象征意義”(12)孫華:《論線性遺產的不同類型》,《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年第1期。,既豐富多樣,又彼此連貫和統一,呈現出典型的線性特征。它們在運河的聯系下產生跨地區(qū)的交流與互動,并隨著時代變遷而賡續(xù)與演化,形成一條縱貫空間和時間的文化脈絡。這種持續(xù)、動態(tài)的交流功能,使得大運河文化線路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活力,這也是它與靜態(tài)的線性遺產最本質的差異。從文化線路的角度審視大運河非遺,不僅有利于其整體文化意義的凸顯和文脈的傳承,而且能夠充分展現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不同文化間互動、融合及演變的動態(tài)特征和歷史進程。

        (二)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運河文化線路的關系

        大運河作為一條文化線路,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上的概念,還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是大運河非遺產生、發(fā)展和傳承的空間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非遺與運河之間密切而深刻的內在關聯,賦予其獨特的內涵與意義。

        首先,大運河文化線路衍生與塑造了與運河直接相關的非遺形態(tài),并通過這些要素實現多維度、多層次的延伸和擴展。“運河”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13)吳欣:《大運河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光明日報》2018年2月5日。。運河的開鑿與漕運的發(fā)展催生了一批常年在運河上勞作的漁民、船民、河工和負責漕運事務的官吏,其生活習慣、工作方式和社會關系等皆與運河功能和特征相適應,一系列口頭文學、音樂舞蹈、實踐技能、節(jié)日慶典等應“運”而生。沿河而居的人們,其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運河影響,并通過當地特有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方式,以及伴生的各種習俗和儀禮等表現出來。通州開漕節(jié)是為首批漕糧運抵通州而舉行的大規(guī)模慶祝和祭祀活動。作為大運河文化線路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遺產元素,它既是漕運制度與運河祭祀信仰的直接反映,又是通州當地傳統民俗的重要體現。與此同時,漕運的興盛又催生和滋養(yǎng)了碼頭、集市、會館、寺廟、商業(yè)和娛樂街區(qū)等功能眾多、形態(tài)各異的文化空間,推動了市民階層和市井文化的發(fā)展,為表演藝術、手工技藝、宗教和民俗活動等提供了載體和容器。大運河文化線路為地域文化注入了“運河基因”,孕育了獨具運河特色的文化表現形態(tài)。而大運河非遺在反映運河功能屬性與環(huán)境特征的同時,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生動演繹和詮釋著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充實和拓展了大運河文化線路的內容體系。

        其次,大運河文化線路既促進了非遺的傳播與傳承,又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建構與完善自身的動態(tài)系統。運河的開通打破了地域隔閡,將江南地區(qū)的雕刻、絲織、制瓷技藝,音樂、舞蹈、戲曲藝術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又將中原地區(q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傳播到運河流域的其他地區(qū),并融匯南北方的飲食習慣與建筑風格。戲班、手工匠人、雜技藝人、拳師和鏢師等沿運河走南闖北,將他們所掌握的知識、經驗、技能以及所傳承的職業(yè)態(tài)度、藝術理念和行業(yè)精神播撒到新的土壤中。運河的流動加速了非遺向其他地區(qū)的轉移和擴散,并促進了異質文化之間的互動,為非遺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充足的養(yǎng)分。而非遺自身改進與創(chuàng)新的需要,也促使其主動向外尋求擴展,進一步推動了運河沿線的商品流通、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運河非遺的代表性項目昆曲,正是以昆山為中心,沿運河向南北拓展并逐步擴散至全國,通過與不同方言、曲調和樂器的結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聲腔系統和風格流派。運河交通的便利及鹽運的興盛為昆曲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沿線商會會館所設的精美戲臺,皆是其發(fā)展和傳播的見證,充分印證了“商路即戲路”的說法。大運河文化線路的交流功能和動態(tài)特征,使非遺獲得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而非遺跨越邊界的流動與整合,不僅維系著運河文化的活態(tài)屬性,也強化了大運河文化線路的系統動態(tài)性。

        最后,大運河非遺既是大運河文化線路的一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二者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實現共同演化。一方面,大運河非遺是運河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命歷程始終與大運河的變遷軌跡緊緊纏繞在一起。它們有的因運河的開通和漕運的興盛而生機勃勃,尤其是與運河直接關聯的知識與技能、風俗和禮儀,以及在運河交通的助推下傳播的各種藝術形式等;也有的因運河的改道、廢棄和漕運的衰落而日漸式微,如隋唐大運河永濟渠、通濟渠段,由于黃河泛濫、河道湮沒、經濟重心南移和海運的開辟而逐漸廢棄,其流域范圍內的傳統技藝、藝術和民俗等失去了生存土壤,也隨之衰退乃至消失。另一方面,大運河非遺既是大運河文化線路的細胞單元,也是地方文化的符號表征,它們所代表的地方性生活方式、思想傳統、審美習慣等不斷匯聚到文化線路之中,使大運河文化的基因信息更加復雜和多元化。地方傳統的融入和新的非遺形態(tài)的出現,更新了大運河文化的表現形式,拓展了運河文脈的層次與結構,衍生和延展出豐富的精神內涵。

        三、文化線路語境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特征

        大運河非遺生存和發(fā)展于運河流域的地理空間和大運河文化線路的語境之中,由運河環(huán)境與水系格局所塑造,受到運河功能及漕運發(fā)展的影響,呈現出空間分布和價值屬性上的整體性特征。

        (一)線性分布:呈現文化景觀的南北分異

        大運河非遺以運河廊道為載體,既具有空間上的整體性與連續(xù)性,又呈現出顯著的南北分異。大運河縱貫京、津、冀、豫、魯、皖、蘇、浙八個省市,穿越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六大文化地理單元。杭州的運河元宵燈會、揚州的剪紙、涇縣的宣紙制作技藝、洛陽的宮燈、聊城的武術、吳橋的雜技、北京和天津的相聲等,沿運河軸線南北延伸,綿延數千公里,形成連貫的線性文化景觀,與運河空間共同構成一個流動的文化帶。以運河主河道為中心形成的帶狀空間,“猶如一個剖面清晰地展示中國大地景觀的南北分異”(14)俞孔堅、李迪華、李偉:《京杭大運河的完全價值觀》,《地理科學進展》2008年第2期。。各種非物質文化景觀也在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作用下,折射出運河流域的空間環(huán)境特征和文化群落差異,呈現著大運河文化的空間演變。揚州、蘇州、北京的玉雕,蘇州和嘉興的端午習俗,以及沿線各地的運河船工號子和歌謠等,其工藝流程、儀式環(huán)節(jié)、藝術風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和個性化表現,是同一非遺類型在不同空間范圍內的獨特敘事。而非遺的地域差異又構成了其彼此互補的前提。由于歷史積淀、人文傳統、區(qū)位條件和工商業(yè)基礎的差異,南運河、會通河段以民間文學、生活性技藝以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居多,傳統美術、生產性技藝和民俗則集中分布在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段,總體上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非遺資源結構。而表演藝術類非遺則是運河沿線地域文化性格最鮮明的代表,從抒情、婉轉、“死板活腔”到敘事、高亢、“死腔活板”,其語言、腔調、曲式和風格南北各異、互襯互補。

        (二)流動開放:維系活態(tài)遺產的發(fā)展動力

        大運河非遺以運河水系為依托,始終保持流動與開放,維系著遺產的活態(tài)屬性與傳承動力。大運河的流動性是其功能與價值的起點,也是大運河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運河水系連接與溝通了不同的地理區(qū)域,而漕運的發(fā)展又為地方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與發(fā)展空間。分布在沿線不同地區(qū)的非遺,因運河的流動而呈現出跨地域的相似性或相關性。媽祖信仰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同時又沿海河、北運河、南運河在河北、天津一帶傳播。流布于寧波、杭州、濟寧等地的梁祝傳說,沿運河傳播的京劇、昆曲和各種地方戲曲等,都是大運河非遺流動性的生動體現。大運河與長城同為線性文化遺產,但后者是封閉性的軍事屏障,而前者則是對外開放的文化通道。在流動與開放的環(huán)境中,非遺得以不斷吸納新的元素、拓展內涵與形式,并通過與異質文化的相互作用而發(fā)生轉化與更新。正是大運河的功能屬性,為非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基與動力,使其在流變的過程中“隨語境變換而消長盈虛,始終保持著伸縮張力與動態(tài)發(fā)展”(15)蔡豐明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第21頁。。京劇、木刻版畫、制瓷和絲織技藝等在運河流域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博采眾長,以開放的姿態(tài)融匯了不同地區(qū)的曲調和唱腔、風格和技法,演化出新的樣態(tài)或衍生出不同分支和流派,于自我更新之中延續(xù)了生命活力。

        (三)多元融合:支撐線路整體的跨文化意義

        大運河非遺以運河功能為紐帶,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以及線路的系統價值與跨文化意義?!岸嘣y一”是大運河文化線路的整體格局,也是大運河非遺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大運河非遺分布在大運河文化線路內部不同的亞生態(tài)圈中,呈現出多元化的“圈群結構”特征。它們既反映著與運河相關的水利、建筑、飲食、服飾、音樂、戲曲、工藝、紡織、冶煉、祭祀等文化類型,又體現著多種地方性傳統和文化模式,顯示出百花齊放的格局。滄州武術、臨清肘捶等受燕趙文化、齊魯文化的影響,呈現出樸實、粗獷的風格,反映出勇武、信義的地域性格與精神傳統;而昆曲、蘇州評彈、江南絲竹等曲調優(yōu)雅、唱腔細膩,蘊含著浪漫、詩性的文人傳統,與江南的人居、飲食和服飾文化等“有著共同文化土壤與精神底蘊”(16)鄭錦燕:《昆曲與明清江南文人生活》,蘇州大學,2010年,第205頁。。另一方面,多元的非遺形態(tài)又始終統一在大運河文化的體系之中,以運河為紐帶產生互動與整合。大運河非遺既代表著不同的地域文化與城市性格,又“具有文化基因同源性”(17)霍艷虹:《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京杭大運河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天津大學,2017年,第145頁。。它們在大運河文化線路的作用下,相互借鑒與吸收,彼此交織與滲透,產生多維交流與融合演進。桃花塢年畫在題材、構圖和風格上承襲了江南文人畫的傳統,“裝飾意味和審美情趣共存”(18)王克祥:《“圖說畫映”——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敘事性研究》,《藝術百家》2016第6期。,將清雅、詩性的蘇式意蘊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朱仙鎮(zhèn)年畫刻線蒼勁有力、色彩夸張強烈、人物形象樸實粗獷,透露出中原地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楊柳青鎮(zhèn)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南方精致的紙張和顏料經由運河輸送到北方,許多知名畫師也沿運河北遷,漕運的發(fā)展更是促進了南北方刻繪技巧和表現風格的交流與融匯,使楊柳青年畫呈現出形式多樣、南北交融、雅俗共賞的特征。

        四、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

        任何一種非遺形態(tài),都有其“所依賴和因應的結構性環(huán)境”(19)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在文化生態(tài)學視角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了地方獨有的心理結構、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構成一個復雜的地域文化生態(tài)。大運河非遺在大運河文化線路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空間中生存與發(fā)展。其形成、發(fā)展、傳承和演變都與運河兩岸的地理環(huán)境、聚落形態(tài)、社會結構和文化場域等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具有鮮明運河特色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

        (一)自然空間:非遺與運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相適應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形塑非遺的基本要素。大運河非遺生長并依存于運河流域特定的自然空間與地理環(huán)境之中,呈現出與其所處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貌特征與精神氣韻。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平原廣布、水網稠密,家家戶戶種桑養(yǎng)蠶,形成了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輯里湖絲手工制作技藝、桐鄉(xiāng)蠶歌、含山軋蠶花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蠶桑絲綢”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標志性文化符號。江南運河水系的發(fā)達,推動了絲織品的流動和蠶絲織造技藝的傳播,滋養(yǎng)了包括傳統技藝、民間歌謠、節(jié)俗活動、蠶神信仰等在內的整個蠶桑文化體系,使得與之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皆帶有鮮明的江南水文化印記。地形與氣候特征、自然資源稟賦、水系分布格局等塑造了運用沿岸居民的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并影響著他們的語言結構、社會觀念、審美情趣和精神信仰,決定了運河文化景觀的共性與個性表征。

        (二)社會空間:非遺與運河兩岸的市鎮(zhèn)生活相滲透

        非遺的傳承價值“主要體現在與民眾的共生關系中”(20)郭新茹、陳天宇、唐月民:《場景視域下大運河非遺生活性保護的策略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51期。,民間性與生活性是其活態(tài)屬性的來源。大運河非遺根植于沿岸居民的生活、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地方民眾和市鎮(zhèn)生活構成了其生存與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紹興位于浙東古運河邊、水網密布,民居多臨水而建,烏篷船往來其間。傍水而居的生活習慣和以船代步的出行方式孕育出水鄉(xiāng)社戲(21)水鄉(xiāng)社戲是一種以戲劇表演為核心的民俗活動,普遍流行于紹興地區(qū),在承擔高臺教化任務的同時,發(fā)揮著重要的民間娛樂功能。社戲大致分為年規(guī)戲、廟會戲、平安戲、償愿戲等幾種類型,表演的劇種包括紹劇、越劇、新昌調腔、諸暨西路亂彈等。社戲的舞臺分為廟臺、祠堂臺、河臺(水臺)、街臺、草臺等幾種。其中,河臺(水臺)是一種后臺在岸上、前臺在水中的伸出式舞臺,極具水鄉(xiāng)特色。這一民俗活動形式。每逢社戲,村民們聚集在岸邊或搖著烏篷船匯集在河面,呈現出水上、岸上同時觀看演出的熱鬧景象,構成紹興獨有的文化景觀。而網船會(22)網船會流行于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zhèn),于每年清明、中秋和除夕舉行三期。網船是蘇南、浙北一帶多用一種艏艉不足尺寬的柳葉舟,須夫妻協同作業(yè)、腳蹬手槳并用。清人顧祿《桐橋倚棹錄》稱:“每出操小舟,以絲結網,截流而漁,俗稱‘絲網船’。”則是祭祀元代滅蝗將軍劉承宗的水上廟會,兼具宗教和娛樂性質。廟會期間,長年漂泊在運河上的漁民和船民駕船匯聚于蓮泗蕩,進行祭祀、會親、娛樂和商品交易,聯絡感情并發(fā)展社會關系。這一活動不僅是運河流域“蝗神信仰”的具體體現,也是沿岸居民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載體,具有突出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運河兩岸,人們的生活、勞作、祭祀和娛樂都從運河水系延展開去。與運河相關的各種非遺形態(tài),載錄著群體記憶和生活細節(jié),在特定的社會空間中獲得了內蘊與生機。

        (三)文化空間:非遺與運河沿線的文化場景相交織

        文化空間作為一種“時空伴隨的文化實踐復合體”(23)蕭放、席輝:《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基本特征與保護原則》,《文化遺產》2022年第1期。,能夠奠定非遺的氛圍基調,并豐富其精神意蘊。大運河非遺與運河沿線的各種文化空間生息與共,構成了大運河文化線路中的獨特場景。首先,大運河非遺所處的文化空間,既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環(huán)境,也是其內涵表達和價值呈現的文化語境。廟會、燈會與沿岸的寺廟和商貿集市,織造、燒制技藝與臨河分布的工坊和瓷(磚)窯,以及表演、游藝與商會會館和娛樂場所等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共同講述著運河故事,傳遞著運河記憶。其次,大運河非遺與同一文化空間中的各種文化符號相互勾連且彼此依存,在特定的文化場景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與完整的意義。在符號學理論的視角下,文化實質上是一個符號體系,是“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24)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第5頁。。運河流域的傳說、歌謠、戲曲、手藝,與沿岸居民的語言、服飾、飲食,以及當地的村落景觀、土產風物、鄉(xiāng)風民情等,構成了基于特定背景的“非遺事象鏈”和“文化符號網”。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場景之中,非遺的價值和意義才得以生成和延續(xù)。揚州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興盛的鹽運培育了發(fā)達的工商業(yè)文化和深厚的休閑娛樂傳統。揚州的剪紙和漆器、彈詞和評話、淮揚菜和富春茶點、傳統修腳術和理發(fā)技藝,以及茶館、會館、浴池、商業(yè)街區(qū)和老字號店鋪等,與悠閑、安逸的揚州人—同構成揚州民俗和休閑文化的完整圖景,凸顯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地域特色與文化性格。

        五、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文化屬性

        作為大運河文化線路的重要單元,大運河非遺具有典型的運河文化屬性。大運河文化在巨大的時空跨度和深厚的歷史積淀下形成和發(fā)展,是“以運河為載體,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線的眾多地方性文化的集合”(25)連冬花:《大運河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發(fā)展的路向考察》,《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是“運河經濟的繁榮所帶來的運河城市的興起、文學藝術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26)姜師立:《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分類研究》,《中國名城》2019年第2期。所形成的綜合性文化體系。大運河非遺在展現地域民俗特征的同時,也載錄著大運河的文化基因,延續(xù)著運河文脈,呈現出運河水文化與漕運文化、城市文化與地域文化、農業(yè)文化與工商業(yè)文化的本質特征與核心價值,蘊含著中華文化豐富多元、交流融通、和諧共生之深刻內涵。

        (一)運河水文化與漕運文化的生動體現

        《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27)管仲:《管子》,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245頁。大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四通八達、河海交融的格局。水是貫穿大運河發(fā)展進程的主線,也是大運河非遺生命活力的源頭。運河流域文學藝術、手工技藝和風俗習慣的形成、發(fā)展和傳播,皆離不開發(fā)達的運河水系。而“人水和諧”是“天人合一”理念在水文化領域的體現(28)史鴻文:《論中華水文化精髓的生成邏輯及其發(fā)展》,《中州學刊》2017年第5期。。運河上的漁民、船工和沿岸居民依賴水、利用水、信仰水,是對“人水和諧”自然觀的最佳實踐。水文化蘊含著“和諧”之思想和永續(xù)不竭的內在動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也是大運河精神的根脈和靈魂所在。而漕運是大運河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漕運文化體現了大運河文化的本質屬性。與運河直接關聯的民間文學和傳統技藝,以及由漕運所派生的各種音樂、舞蹈和民俗事象等,代表著以漕運為中心的生產生活方式,折射出與漕運相關的審美心理和精神信仰,是漕運文化最典型的表現。

        (二)運河城市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集合與互動

        豐富多樣的大運河非遺凝聚著運河沿線不同城市和地區(qū)的文化傳統。首先,大運河非遺是彰顯運河特色的城市文化符號,勾勒出運河城市的獨特風貌。大運河形塑了周邊城鎮(zhèn)的空間格局,也推動了沿岸村落的城市化進程。揚州、蘇州、淮安、臨清、濟寧等城市沿運河水陸網絡擴展,“在社會結構、生活習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氣質與性格上,無不打上了深深的‘運河’烙印,是運河文明‘基因’的再現與物化”(29)劉士林:《大運河城市文化模式初探》,《中國名城》2011年第7期。。而與運河伴生的各種非物質文化景觀,是運河文化與城市精神融合的產物。明清時期的臨清,得益于發(fā)達的漕運而一躍成為全國性的交通樞紐和商業(yè)都會。經由運河大量輸往北京的臨清貢磚,凝聚著臨清古城的手工業(yè)傳統和匠人精神,也見證了漕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其次,大運河非遺既是地方性的重要表征,又融入并作用于大運河文化體系。竹馬戲、賽龍舟、開河節(jié)與臺兒莊南北交融的古鎮(zhèn)風韻,園林(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評彈、緙絲技藝與精致典雅的蘇式意趣,相聲、時調、媽祖信俗、楊柳青年畫與津門開放包容的商貿傳統和五方雜處的碼頭文化……如同無數條支系匯入大運河的干流中,為大運河文脈注入了充滿活力的城市因子和豐饒的地方記憶,對安土重遷、封閉保守的傳統農耕文化形成了補充。

        (三)運河農業(yè)文化與工商業(yè)文化的交融

        大運河非遺見證了運河文明的發(fā)展變遷,既顯現出農業(yè)文化的底色,又折射出商業(yè)和手工業(yè)文化的因子。一方面,大運河非遺根植于農業(yè)社會,是運河流域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見證和農耕文明的縮影。漕運的開通本質上是為了解決農業(yè)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運輸、灌溉、防洪等運河功能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保障了農業(yè)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運河流域的許多傳說、歌舞和祭祀活動,都是圍繞耕種、漁獵、氣候、水源、歲時節(jié)令和自然災害而產生的,如微山湖傳說、運河秧歌、徑山茶宴等。另一方面,大運河非遺又蘊含著商業(yè)文化基因,反映出運河沿線的手工業(yè)和商貿傳統。運河的貫通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盡管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商業(yè)社會,但卻在傳統農業(yè)社會的汪洋大海中植入了平等交易、自由競爭、開放交流的種子。紡織、鍛造、制瓷等傳統技藝及其衍生出的行業(yè)文化,廟會、燈會、雜技、游藝等大型集會和休閑娛樂活動,以及媽祖信俗等民間信仰均反映出運河沿線手工業(yè)的興盛和商貿的繁榮。而江南地區(qū)蠶桑絲綢的產業(yè)模式與格局,更是運河助推下農業(yè)、工業(yè)和商業(yè)文化集中顯現與交匯融合的典型。

        大運河的流動和漕運的發(fā)展,模糊乃至消弭了地理空間的界限,也打破了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壁壘——聯通了“黃河”與“長江”兩大文化圈,調和了齊魯倫理文化與江南詩性文化,也在農業(yè)與工商業(yè)文化以及帝王、士人和市民文化之間形成了連接,建立起一個跨地區(qū)、跨行業(yè)、跨階層的“大運河文化共同體”。而這種文化的互動與整合,正是伴隨各種文學、藝術、技術和實踐形態(tài)的多維度交流,通過不同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碰撞與融合而不斷推進和深入的,不僅延續(xù)著運河文脈的精神內核,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循環(huán)更新與多元發(fā)展。

        六、結 語

        從文化線路的視角理解和闡釋大運河非遺,能夠充分體現其整體價值與共性特征,以及與運河之間的系統關聯,從而揭示大運河非遺的獨特內涵與意義。大運河非遺根植于運河生態(tài),凝聚著運河精神,其生成、發(fā)展和演變代表了一種制度的具體化、一個知識體系的豐富化和一系列生活方式的漸進化。它們在承襲地域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延續(xù)著大運河的文脈和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反映出大運河文化線路的系統功能與活態(tài)屬性。

        新時代背景下的大運河,是一條鮮活的文化展示、教育科普和旅游休閑的文化線路。而大運河非遺的發(fā)掘、保護和利用,對于活化運河遺產、賡續(xù)運河文脈、實現大運河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強化沿線地區(qū)間的文化聯系、增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大運河非遺的保護、研究、闡釋和利用,應當以大運河文化線路為背景和語境,“貫穿和編織起較全面完整的框架結構”(30)李麥產、王凌宇:《論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及活化保護與利用——以中國大運河為例》,《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第7期。,在展現非遺地域特色和文化個性的同時突出其不同于點狀遺產的線性特征和跨文化的交流、互動與融合,并梳理非遺與大運河文化線路之間復雜而深刻的內在關聯,挖掘其所蘊藏的運河文化內涵與基因密碼,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大運河非遺與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連接,實現其載體創(chuàng)新、功能延展和價值轉化。

        猜你喜歡
        大運河運河文化遺產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華人時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金橋(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中國運河志》簡介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如泰運河謠
        黃河之聲(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放歌大運河
        民族音樂(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老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国精产品推荐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美腿丝袜av在线播放| 日本一本一道久久香蕉男人的天堂 | 白白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熟妇中出高潮视频| 久久久久AV成人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中文字幕这里都是精品| 日本激情网站中文字幕|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五月婷婷六月激情| 精品亚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网站在线视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按摩|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大全| 少妇高潮惨叫正在播放对白| 无码在线观看123| 成人影院羞羞的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国产| 东北老女人高潮大喊舒服死了| h国产视频| 一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男女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大香香| 日本h片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香蕉毛片久久网站老妇人|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