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娜
(安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陜西安康 725021)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又名羊肚菜、羊肚蘑,是一種珍稀食用藥用菌,營養(yǎng)極為豐富且風味獨特、味道鮮美,長期食用可增加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抑制腫瘤,有重要的開發(fā)價值。目前,羊肚菌種植較多的省份有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河南、甘肅等,年產(chǎn)量均在100 t以上。陜南地區(qū)位于陜西省南部,氣候溫潤,降雨量充沛,非常適宜菌類生長,有較長的食用菌人工栽培歷史。目前,陜南安康、漢中、商洛等地羊肚菌人工種植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羊肚菌與其他作物輪作可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耕地復種指數(shù)[1-4]。安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于2017 年開始引種種植羊肚菌,經(jīng)過多年的試驗研究,結合陜南地區(qū)氣候特點和種植習慣,總結出簡易鋼管大棚露地栽培羊肚菌—甜瓜—四季豆高效種植模式。該種植模式每667 m2可年產(chǎn)鮮羊肚菌200 kg、甜瓜2 000 kg、四季豆1 000 kg,效益分別為12 000元以上、6 000元以上、4 000元以上,綜合產(chǎn)值22 000元以上。為給陜南其他地區(qū)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將羊肚菌—甜瓜—四季豆高效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陜南地區(qū)羊肚菌于10 月下旬至11 下旬種植,翌年3—4月開始采收。甜瓜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定植,6 月下旬開始采收,7 月下旬采收結束。四季豆8 月中旬播種,9月中下旬開始采收,10月中下旬采收結束。
陜南地區(qū)種植羊肚菌選用耐低溫、抗病性好、抗逆性強、優(yōu)質豐產(chǎn)的品種,主要選用黑色羊肚菌直系種,如川羊肚菌6號(六妹)、梯棱系列等。
陜南地區(qū)羊肚菌于10 月下旬至11 下旬種植,翌年3—4月開始采收。
羊肚菌種植地塊應選擇遠離城區(qū)工礦區(qū)、工業(yè)污染源、養(yǎng)殖區(qū)及生活垃圾場等的地塊,地勢要求較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要疏松透氣、富含有機質,周圍環(huán)境良好且交通便利。
整地時先清除雜草石塊等雜物,在地塊撒入石灰粉,每667 m2用量為25~40 kg,將地塊消毒殺菌,后將土壤翻耕1~2次并耙細整平。播種之前要將場地整平耙細,場地四周開排水溝,溝深30~40 cm。
可采用起壟機或人工作畦,畦面寬度一般為80~100 cm,高度一般為15~20 cm,畦與畦之間走道寬兼排水溝40~60 cm,深度15~25 cm,畦面要整平。
可自制菌種或購買商品菌種,菌種要求無雜菌污染、菌絲無干縮失水、無老化、生長勢強,播種前工作人員雙手消毒后將菌種掰碎放入消毒后的容器內備用,菌種或容器避免強光直射。
2.7.1 土壤預濕
播種前應根據(jù)土壤墑情提前進行土壤預濕,以免播種后因土壤干燥導致菌種失水,降低菌種復活力。預濕的標準是土壤耕作層呈濕潤狀態(tài),不影響播種作業(yè)。
2.7.2 播種
將菌種均勻地撒播在畦面。每平方米用種量0.60~0.75 kg。播種后用少許細土將菌種掩蓋,厚度為2~3 cm,菌種不裸露為宜。如果播種時間較晚,溫度較低,可在播種后畦面上覆蓋打孔后的黑色地膜以利于保溫發(fā)菌。播種后應及時查看墑情,土壤濕度保持在50%~60%為宜,可根據(jù)土壤干濕度情況,適當決定是否需要澆水。當氣溫逐漸回升且穩(wěn)定在5 ℃以上,或進入催菇階段以后,應揭去地膜。羊肚菌播種后應盡快覆蓋遮陽網(wǎng),鋼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搭蓋遮光率70%~80%的遮陽網(wǎng)一層。高海拔寒冷地區(qū)冬季可在遮陽網(wǎng)上覆蓋一層透明農膜,以利于棚內保溫。
營養(yǎng)袋的主要成分是小麥、谷殼并添加少量其他營養(yǎng)物質。主要作用是為羊肚菌生長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促進菌絲生長,是羊肚菌商業(yè)化栽培必不可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5]。一般情況下種后2~3 周就可以擺放外援營養(yǎng)袋,但在實際生產(chǎn)中,以畦面菌絲產(chǎn)生少量菌核、開始出現(xiàn)消退時,覆蓋外援營養(yǎng)袋為宜。外援營養(yǎng)袋可采用順碼式擺放,間距在20~30 cm,一般每667 m2用營養(yǎng)袋在1 500~1 800 袋,擺放數(shù)量和土地肥力成正相關。營養(yǎng)袋在擺放之前用手捏松,再用打孔器在營養(yǎng)袋上選一側刺孔10~12個,然后將打孔一面,三排成品字形按壓貼緊土壤表面。
當營養(yǎng)袋內布滿菌絲,營養(yǎng)袋與畦面接觸點及周圍布滿黃褐色胎狀絨毛時,即可撤離外援營養(yǎng)袋。撤袋后重點工作是補水保濕,通過提升土壤濕度保證畦面和畦溝含水量30%左右。
出菇期間土壤水分控制在30%~35%,環(huán)境濕度控制在80%~90%,這時氣溫較前期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升,噴水一定要注意細節(jié)的掌控,一般早上8點前,下午6 點后噴水,噴水一定要噴向空中,不可直接噴到菇體上,有條件的可采用在棚內安裝霧化水噴頭設施進行噴施補水,溫度高于18 ℃時不宜噴水。
羊肚菌在子囊果的形成和生長階段,對環(huán)境溫度十分敏感,生長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8~20 ℃,高于20 ℃子囊果無法形成,在生產(chǎn)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環(huán)境溫度,光照控制在“半陰半陽”否則嚴重羊肚菌產(chǎn)量。
1)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栽培期間不得噴灑任何化學藥劑。出菇期禁用任何藥劑防病治蟲。
2)羊肚菌出菇期間主要的蟲害是蛞蝓、跳蟲等,主要的病害是白斑病、紅腳病及壞死病等。對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主要為加強規(guī)范化操作,尤其是在播種時要保持場地環(huán)境衛(wèi)生,提前使用EM 菌劑消殺土壤,殺滅病菌和害蟲[6]。在拌料時加入菌菇生態(tài)寶,讓羊肚菌菌種在良好的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快速分化成長,擴大菌群優(yōu)勢,出菇階段為子實體生長提供最有利光、熱、水條件,減少病蟲害的入侵機會。
羊肚菌出菇期較為集中、子實體較為脆嫩而不便貯運,以干銷為主,鮮銷為輔。羊肚菌出菇后長至5~7 cm 時采收最佳,過大影響品質,過小經(jīng)濟價值低。羊肚菌的采收標準一般為顏色變深、菌蓋凹坑變大,要求菌柄基部可見空,以利于子實體烘干后保持原有形狀。
選擇早熟、高產(chǎn)、優(yōu)質、耐高溫的薄皮甜瓜品種,如羊角蜜、綠寶、博洋9號、當?shù)乇∑ぬ鸸系取?/p>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玻璃溫室或日光溫室內穴盤基質育苗,可選用32 孔或50 孔的育苗穴盤,基苗齡25~35 d。出苗期溫度保持在25~30 ℃,出苗后加強光照,白天溫度控制在25~35 ℃,晚上溫度控制在15~20 ℃,同時控制水分,進行適當?shù)臒捗?,防止幼苗徒長。
當甜瓜幼苗3 葉1 心時選擇晴天上午定植。定植前10 d 大棚扣膜提高地溫,定植前5~7 d 施基肥、起壟、安裝微噴帶、覆膜。每667 m2施入有機肥或蚯蚓糞1 000 kg,復合肥50 kg,按壟面寬70~90 cm,壟溝寬40~50 cm,壟高15~20 cm 的標準起壟,采用雙行“T”字形定植,定植深度以幼苗基質坨與壟面相平為宜。株行距40 cm×60 cm,每667 m2定植2 400~2 600株。
薄皮甜瓜除少數(shù)品種主蔓結瓜外,大部分都以子蔓或孫蔓結瓜為主。當瓜秧長至6~8片葉時,應及時綁蔓、吊蔓。生產(chǎn)上常用的整枝方式有雙蔓式、三蔓式、四蔓式。1)雙蔓式。當幼苗有4 片真葉時摘心,選留雙子蔓分別向兩側定位,每條子蔓留3 個瓜。當幼瓜有雞蛋大小時選留好瓜,每株可結瓜4~5 個。2)三蔓式或四蔓式。當幼苗有5~6 片真葉時摘心,選留3~4 條子蔓。子蔓長至5~6 cm 長時摘心、整枝,每株定瓜5~6個。
甜瓜通常需要人工輔助授粉,在晴天的8:00—10:00 和15:00 后,摘下當日開放的雄花,在雌花的柱頭上輕輕碰幾下,防止碰傷柱頭;也可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座瓜靈”噴瓜胎;施用生長調節(jié)劑時可一次性噴灑多個瓜胎,通常情況下,瓜胎長到黑豆粒大小時生長狀態(tài)穩(wěn)定,此時可以一次性處理全部的瓜胎,使其個頭勻稱,著瓜平齊,避免田間甜瓜產(chǎn)量受損。該茬口第一批甜瓜結果期為7月,通常溫度偏低,可以適量提高藥劑濃度,第二批瓜著果時溫度會適當提升,農戶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水量,降低藥劑濃度。
甜瓜坐瓜以后,隨著果實的生長發(fā)育,下部葉片逐漸老化,影響通風透光且易引發(fā)病害,應及時去掉下部老葉。植株長到6~7片葉時,去除下部的子葉和1~2 片真葉;長到10 片葉時去除下部2 片真葉;進入成熟期再打去2 片葉。每次打老葉操作結束后,應噴施1次殺菌劑,防止傷口誘發(fā)病害。
1)病害。甜瓜主要病害為白粉病、霜霉病和枯萎病。霜霉病用代森錳鋅600~800倍液噴霧防治,克露等防治;白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或40%腈菌唑(信生)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防治;枯萎病噴布托布津、代森錳鋅或敵克松灌根。
2)蟲害。用一遍凈、辟蚜霧或天王星防治;紅蜘蛛和茶黃螨用滅掃利、克螨特或齊螨素等防治;白粉虱用撲虱靈噴霧或插涂有廢機油的黃板誘殺。
為保證甜瓜的生長質量,還應當在田間的管理中增加對水肥的施用,定植后應澆好定植水,坐果后,視植株長勢適當追肥。甜瓜雞蛋大時澆膨瓜水,隨水每667 m2追液體肥15~25 kg,生長期還可葉面噴施0.2%~0.4%磷酸二氫鉀,促花促果。幼苗期要注意控制灌水量,防治植株徒長,果實膨大期加大灌水量,果實停止膨大時控制灌水,收獲前10~15 d 停止?jié)菜?,每次澆水后應及時噴殺菌劑防病。
該種植模式一般頭茬甜瓜生長期間溫度較低,果實成熟期需35~40 d。應及時采收,以利于下批瓜生長,就地銷售的瓜9 成熟采摘,外銷或需長途運輸?shù)墓?~9成熟采摘,清晨或傍晚采摘為好;采摘時剪留T 形果柄。甜瓜皮薄,要輕拿輕放,防碰撞擠壓,建議套上泡沫網(wǎng)袋,采后隨即裝箱。
菜豆選擇抗病、優(yōu)質、豐產(chǎn)的蔓生品種,如九粒白、漢白二號、老來少、白棒豆和無筋豆等。
8月中旬甜瓜拉秧后,土地深翻曝曬10 d,每667 m2施入有機肥1 000 kg,復合肥50 kg,將底肥和復合肥與土壤混勻、整平、耙細,開廂做畦,畦面寬60~70 cm,高20~25 cm,溝寬40~45 cm。7 d 后可以開始播種,秋延后菜豆以直播為主,種子要選擇飽滿、有光澤、無病蟲、無損傷的新鮮種子,每廂種植2行,每穴播3~4粒,株行距為35 cm×45 cm。為防止地下害蟲侵蝕種子,在播種同時每667 m2應撒施3%保護凈顆粒劑300 g。干旱時要將廂面澆透水后播種,并覆蓋地膜。
菜豆出苗后應及時破膜并在植株根部覆土。開始抽蔓后要及時搭架,架高1.8~2.0 m,搭好架后要及時引蔓。大棚種植也可采用尼龍繩牽引的方法。
如果不及時進行植株調整,就會導致四季豆枝條雜亂、相互遮陰、側枝的花芽分化減少,開花坐莢率低,產(chǎn)量減少。要將四季豆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側芽長至3 cm 之前及時抹去,以促使主蔓粗壯和提早開花結莢。主蔓長15~20 節(jié),達到2 m 高的時候摘心,以促進下部節(jié)位各花序上副花芽的形成及發(fā)育,也有利于豆莢的采收。主蔓第一花序以上各節(jié)位的側枝在早期留2~3葉摘心,促進側蔓第一節(jié)形成花芽。中后期主蔓中上部長出的側枝,見到花芽后即摘心。
四季豆對土地肥沃性有很高的要求,合理的肥水供給可以大幅提升四季豆的產(chǎn)量和品質。需要在不同階段提供不同類型的肥料,在開花期使用磷酸二氫鉀和硼砂,可以增加四季豆的結實率和飽滿度。菜豆追肥應掌握開花前少澆肥水,開花后合理追肥,結莢期增施磷鉀肥,由淡到濃,一般4次。
四季豆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炭疽病、銹病。應在幼苗期噴施50%多菌靈800倍液預防炭疽病、銹病。根腐病為害四季豆的主根和地下莖,發(fā)病初期可用2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噴施根部或灌根,每7~10 d 噴1 次。蟲害主要有蚜蟲、甜菜夜蛾、豆野螟??稍诿缙诤烷_花期用吡蟲啉2 000 倍液防治蚜蟲;奧綠1 號懸浮劑500 倍(病毒制劑)液、6%阿維菌素600 倍液防治甜菜夜蛾;始莢期噴霧5%銳勁特懸浮劑或Bt 800~1 000倍液防治豆野螟、菜青蟲等。
一般情況下,開花后5~10 d 豆莢便明顯伸長,10~15 d 便可采收嫩莢。氣溫低時,采收嫩莢可在開花后10~20 d 進行,氣溫高時在開花后約10 d 就可采收。從外形上看,一般當豆莢由扁變圓,顏色由綠轉為淡綠,外表有光澤,種子略為顯露或尚未露時即應采收。采收過遲,莢壁變硬,品質變劣,后期高溫干旱及營養(yǎng)不足時,更顯突出。四季豆應適時采收,過嫩采收影響產(chǎn)量,過遲采收降低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