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珍
(山東省招遠市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山東 招遠 265400)
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導致肥料利用率偏低,還會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近年來招遠市積極推動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通過試驗示范、農企合作、項目整合等措施有效提升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效果,轉變農民傳統(tǒng)施肥觀念,進一步優(yōu)化施肥結構,達到提質增效目標。尤其是在施肥管理環(huán)節(jié),通過多項舉措減少化肥用量、增加農作物產量,實現農民可持續(xù)增收,助力地區(qū)農業(yè)綠色發(fā)展。
堅持控氮磷、增鉀肥、補微肥的原則,根據土壤肥力條件減少氮肥和磷肥使用量,適量增加鉀肥,并合理添加鋅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加強氮肥使用管理,結合土壤肥力在生育中后期控制用肥比例,確保整個生長期養(yǎng)分供應平衡[1]。
制定分類管理措施,結合底肥用量、小麥生長情況、溫度情況、土壤肥力確定追肥時間與用量。近年來招遠市小麥整體種植情況較好,但部分年份氣溫偏低,春小麥施肥需因地因苗、促弱轉壯,達到控旺促壯、節(jié)肥增效。此外,出現春寒需及時補肥降低凍害損失,避免影響小麥產量。
產量水平每畝達到500~600 kg 的超高產田,每畝需施用氮肥14~16 kg、磷肥7~8 kg、鉀肥6~8 kg。底肥施用全部磷肥,氮肥、鉀肥用量為40%~50%,拔節(jié)期使用剩余氮肥和鉀肥。
產量水平在每畝400~500 kg 的高產田,每畝施加氮肥12~14 kg、磷肥6~7 kg、鉀肥5~6 kg。底肥施加全部鉀肥、磷肥以及40%~50%氮肥,起身期或者拔節(jié)期追肥使用剩余氮肥。
產量水平在每畝300~400 kg 的中產田,每畝施加氮肥10~12 kg、磷肥4~6 kg、鉀肥4~6 kg。底肥施加全部鉀肥、磷肥以及50%氮肥,起身期追肥使用剩余氮肥。
返青前期每畝總莖數超過80萬并且葉色濃綠的超高產麥田,以控為主,集中在返青期鎮(zhèn)壓,推遲氮肥施用時間,可達到減少氮肥用量的目標,整體上實現小麥旺盛生長,還能夠預防返青晚熟和倒伏。返青前期每畝總莖數60~80 萬并且整體適宜的麥田,需在拔節(jié)期灌溉并補充尿素。返青前每畝總莖數45~60 萬并且群體偏小的麥田,在起身期灌溉并補充尿素。返青前每畝總莖數低于45 萬并且長勢較差的麥田可分2 次追肥,首次在返青期,施加尿素促進根系生長;第2 次在拔節(jié)期,配合灌溉施加尿素,可增加麥穗數量。
(1)施肥方法
通常基肥施加和機械土壤翻耕同時進行,將肥料翻耕到土壤中。追肥需挖溝穴,深5~10 cm,避免撒施。土壤墑情不足時追肥期間需合理灌溉,提升施肥效果。
(2)補肥與追肥
麥田缺少鋅元素,可每畝施加鋅硫酸1~2 kg;缺少硼元素可每畝施加硼肥0.50~0.75 kg。
根外追肥。配合一噴三防,灌漿期每畝追加磷酸二氫鉀100~150 g、尿素200~400 g,兌水50 kg,葉面噴施。一般在晴天下午4 點左右補肥,每7~10 天噴1 次。噴后24 h 內如果降雨需補噴,可有效增加小麥粒質量。
凍害補救措施。土壤解凍后及時追肥,每畝追施尿素10 kg,有利于麥苗快速生長,幫助受凍害影響的小麥恢復生長。也可以葉面噴施植物細胞膜穩(wěn)態(tài)劑及復硝酚鈉,降低凍害的不利影響[2]。
2019 年10 月2 日至2019 年6 月下旬進行了肥效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合理增施氮、磷、鉀肥可有效提高小麥產量。結合前期土壤測定結果劃分招遠市土壤有效磷以及速效鉀肥力等級。其中,有效磷每千克大于30 mg 為高效,每千克14~30 mg 為中效,每千克低于14 mg 為低效。速效鉀每千克大于100 mg 為高效,每千克70~100 mg 為中效,每千克低于70 mg 為低效。
(1)氮肥管理
根據施氮量公式計算使用量,基肥與追肥比例為1:1。
施氮量=(目標產量-前期試驗空白產量)×單位產量吸氮量+氮素表觀損失
(2)磷肥管理
目標產量為每畝500 kg 時,需五氧化二磷4 kg。土壤中的速效磷每千克含量不足14 mg 時,需及時補充磷元素,避免影響小麥正常生長,每畝需施加五氧化二磷6 kg。土壤速效磷每千克含量為14~16 mg 時,磷肥維持現有速效磷水平即可,每畝施加五氧化二磷4 kg。土壤速效磷含量達到每千克30 mg 時,無需施加磷肥。
(2)鉀肥管理
目標產量為每畝500 kg 時,需氧化鉀3 kg。實際管理中和磷肥管理相似,不過冬小麥所吸收的鉀元素80%集中在秸稈,應重視秸稈還田。
土壤交換性鉀每千克不足700 mg 時,需及時補充鉀肥提升作物產量,每畝施加鉀肥4 kg。土壤交換性鉀每千克為70~100 mg 時,維持當前速效鉀水平即可,每畝施加氧化鉀3 kg。土壤交換鉀含量每千克超過100 mg 時,無需施加鉀肥。
超高產麥田通常返青期不澆水、不追肥,有利于根系發(fā)育,提升碳代謝水平,秧苗生長良好。豐產田或越冬田,要保證肥水充足,改善群體結構,達到高產目標。地塊肥力較好、生長旺盛的麥田,要避免每畝麥穗過多以及中上部葉片過大,否則植株易倒伏,起身后期需及時澆水追肥。地塊肥力較差或肥力不足時,需在起身初期及時追肥。
在秸稈還田基礎上施加有機肥,通常每畝施有機肥3000~4000 kg,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3]。
(1)配方肥推廣
招遠市農業(yè)農村部門,結合土壤監(jiān)測結果以及小麥生長需求,科學制定施肥配方,結合土壤墑情選擇,每畝需配方肥料40 kg。
(2)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
通過壓力灌溉系統(tǒng)把液體肥料以及可溶性固體融入灌溉水體,然后根據小麥生長需求將養(yǎng)分傳輸到小麥根系,可精準控制施肥量和灌水量。目前主要采用滴灌、噴灌、滲灌等方式,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地效果顯著。農戶可結合實際情況加強配套技術應用,科學制定灌溉制度,降低種植成本。
小麥種植中需根據施肥原則明確施肥要點,同時加強技術推廣,有效提升肥料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環(huán)境,確保作物良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