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淵
一、年輕人兩極思維的成因分析
兩極思維是思想僵化的一種表現(xiàn),且這種思維從古至今都存在。
(一)成因之談古
有學(xué)者提到,中國是長期的封建社會,在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下,皇帝的權(quán)威是不可動搖的,孔子的權(quán)威也是不可動搖的。這其實就是一種兩極思維,完全忽視了思維活動中人的主觀性。同樣的情況在歐洲也出現(xiàn)過,中世紀時,宗教控制一切,人只是神的附屬,凡是違背神的意志的人都被視為“異端”,要處以火刑。而此后,14—16世紀文藝復(fù)興運動興起發(fā)展,為了打破宗教的神學(xué)世界觀,人文主義學(xué)者弘揚人性,主張以“人”為中心,而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自我。于是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極力推崇“理性”,將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思考拉正,即獨立思考。19世紀中期,馬克思進一步發(fā)展了“理性”,提出辯證唯物主義,這正是當今青年正確認識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成因之論今
當大腦被不合理的信念占據(jù)時,思維就容易走極端。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講,兩極思維是歪曲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絕對化,其產(chǎn)生有外部和內(nèi)部的原因。
1.外部環(huán)境的原因
從小到大,孩子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這樣做是對的,你那樣做是不對的”,很少聽到家長或者老師說“這個事情你該怎么做才會更好一些”。因為養(yǎng)育者在教養(yǎng)過程中忽略了中間思維的存在,導(dǎo)致兩極思維深深地根植于青少年的內(nèi)心深處,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而發(fā)芽。到了青春期,兩極思維就開始“枝繁葉茂”了。
2.個體內(nèi)在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本身大腦認知發(fā)育不成熟,前額葉皮層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還處于發(fā)育中,認知功能雖然在不斷增強,但還不夠靈活。有些青少年追求完美主義,思維中總會出現(xiàn)“必須、應(yīng)該”等字眼。這其實也是一種兩極思維。青少年完美主義的產(chǎn)生也許與學(xué)校、家庭教育有關(guān)。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二極管思維”模式對待孩子,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不良行為都可以忽視;只要孩子不好好學(xué)習(xí),孩子身上的其他閃光點,父母也采取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甚至加以否定。
其次,選擇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站隊”,能夠讓自己從巨大的壓力中脫離出來,繼而能更高效、更簡單地去處理事情。因此,人們往往會在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趨利避害,選擇人云亦云,好讓自己順利地進入某個群體中。《烏合之眾》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而年輕人格外需要認同感,常為了被認同、被接納而采用“非此即彼”的方式來劃分團隊。個體年齡越小越容易受“二極管思維”的感染,更容易出現(xiàn)從眾現(xiàn)象,特別容易被煽動,成為“工具人”。
最后,社會閱歷的缺失。有兩極思維的人相對而言經(jīng)歷的事件和挑戰(zhàn)比較少,收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均欠缺,全面看待事件及人物的能力比較差。
二、如何走出極端思維
一個人的思維從二維走向辯證是成長的必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迷茫是正?,F(xiàn)象,不是環(huán)境變復(fù)雜了,而是我們成長了。
(一)提高自我分化水平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nèi)打破是生命。”只有不隨波逐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所以,青少年要注重提高自我分化的水平。分化能力高的人一般具有獨立的思想,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易受他人的影響,不會人云亦云,一旦認準目標便不會輕易放棄;而分化能力低的人要么沒有主見,要么完全忽視別人的想法和意見。雖然要想提高自我分化水平的確比較難,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不斷地覺察去實現(xiàn)。一個人一旦提高了自我分化能力,也就能擁有自我認識的能力和獨立的人格;一旦有了獨立的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這樣的人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二)進行思維訓(xùn)練
認識到世界是復(fù)雜的、多元的,是一個人思想趨于成熟的標志。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加強認知的靈活性,即根據(jù)不斷變化的需求,改變做事的方式。當我們脫離了“二極管思維”后,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做決策時能真正擁有理性判斷的能力,與他人相處時也能更輕松融洽,即便在某些事情上不認可對方,也能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三)培養(yǎng)自身的成長型思維
相較于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是智商、性格還是各個領(lǐng)域的才能都可以在后天改變和習(xí)得。而成長的本質(zhì)就在于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和能力邊界??陀^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或不足,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立體、多維的自我,然后由己及人,接納世界上不同的顏色和聲音,承認世界是由多元組成的。
思維決定一切,思維變了,人生也會隨之改變。走出極端思維,是青少年不能不去做的一件事。要想改變思維,就必須要有一顆開放包容的心,能夠接受跟自己原來的理念不一樣的思想,能夠接受自己固有觀念中沒有的新事物。只有把心打開,陽光才能照進來。
做一根會思考的葦草
帕斯卡爾有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他卻是一根能思考的葦草?!钡拇_,會理性思考,正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之一。不僅如此,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是多元的、變化著的、具有差異性的,男人和女人不同,孩子和大人不同,老年人和青年人也不同。正是這些多元化的聲音和色彩組成了我們生活的世界。讓我們看看不同的人對“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和“二極管思維”都有哪些看法吧!
@蒼梧疏云:近幾年,“二極管思維”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表具有人身攻擊性質(zhì)的言論來發(fā)泄情緒,當然,其中不乏專門挑事拱火的人。如果你真的遇到這樣的人,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無視他,因為真正的“二極管”只有“你黑我白”,只有服從與不服從,沒有對錯之分,而無意義的爭吵和辯論不能讓你有收獲,只會讓你感到憤怒。只有內(nèi)心空泛的人才需要爭論,以此獲得別人的認同,其實在他開始爭論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證明他“不行”了。
@林小白: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誰是壞人,誰是好人”,也天真地以為世上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分。直到我們長大了才明白,人性是復(fù)雜的,評判一個人根本無法用“好”與“壞”的簡單法則。不過我們要注意,承認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并不是要“混淆黑白”,畢竟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做對了要表揚,做錯了要批評,不要用一點過錯來否定一個人的功績,也不要因一個人做了99件好事而遮掩他犯的錯誤。畢竟,人還是要有一個是非觀。
@止戈: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注定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無法做到人人觀點一致,你眼中的“白”可能就是別人眼中的“黑”。因此,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去接納不同的觀點。對于不認同我們觀點的人,沒有必要強行去說服他,我們也不用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對于不同的觀點,如果無法接受,那就無視即可。
@寒夜清宵:近幾年,網(wǎng)絡(luò)信息真假難辨,各種“反轉(zhuǎn)”新聞層出不窮,然而許多網(wǎng)友仍然“永遠憤怒,永遠熱淚盈眶,永遠被帶節(jié)奏,永遠不長記性”。因此,我們要學(xué)會分辨信息,學(xué)會換位思考,不要不假思索地發(fā)表觀點,更不能輕易下定論。然而,許多理性發(fā)言且不站隊的人總被罵為“理中客”。其實我覺得,做“理中客”也沒什么不好。當然,前提是要做真正的“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觀,而不是那種“選擇性失明”,厚此薄彼,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tài)度,對一些一知半解的事情隨意發(fā)表觀點的“理中客”。
@泣心譜:古語有云,“過強則易折,過剛則易斷?!?“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薄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币约叭寮宜钚械摹爸杏埂彼枷?。其實我國古代一直都存在“辯證”的思想,奈何現(xiàn)在許多人把這些拋之腦后了。
@毀滅吧:其實“非黑即白”的觀念不僅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拖延癥和完美主義。舉例來說,寫文章的時候,每寫一句話就檢查前面一句的表達是不是最好的,以致一篇文章寫半天都寫不完。糾正一下——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提醒自己文章不是只有“好與不好”,可以“先完成再完美”。再比如,本來打算早上七點起床學(xué)習(xí),結(jié)果睡到十點,就覺得這一天都廢了,今天干脆繼續(xù)“摸魚”吧。糾正一下——如果我下次又睡到十點,那就告訴自己今天還有14個小時可以改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或許你會活得更加輕松。
等等,聽聽這些不同的聲音
——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或者說能夠辯證看待,這個世界上肯定有“非黑即白”的事物。有些事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比如賣國、犯罪,做了就是錯了。有些人借著“辯證”這個看似公正的詞,去給一些“賣國賊”洗白,給英雄抹黑,也有人用“辯證看待”來給自己的過錯找借口。你有沒有見過一些看似“辯證”卻也很極端的人呢?當我們過分強調(diào)萬事萬物都必須辯證看待的時候,是否也是一種“非黑即白”呢?
——“非黑即白”是我理想中的世界,可惜現(xiàn)實世界卻很難實現(xiàn)。有些人仗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借口行“灰色”之事,游走在法律的邊緣,而且這樣的人還能被夸作“有智慧”,這讓我感到寒心。
——我從小聽著公平正義、是非黑白的故事長大,那些大奸大惡之徒,他們的行為我可以非常明確地給出界定,無論他們童年經(jīng)歷了什么不幸,這些都與我無關(guān),更與他們犯罪的事實無關(guān),我只希望他們受到重罰。這種時候,我無法保持理性思考,也不想去理性思考。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準則,每個人對“黑白”“底線”的標準都不同,那些動不動說別人是“二極管”的人是不是也是一種“二極管思維”?
結(jié)語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每天都會上演各種各樣的故事,而有些人一定要將這些故事分出一個對錯,爭出一個輸贏,辯出一個黑白。其實,錯不在“黑白”,而在人本身,在于一些人偏執(zhí)地想干涉、評價、剝削、打壓別人。無論你眼中的世界是不是“非黑即白”,只希望你能接納不同的觀點,包容世界的差異,對世界萬物多一分理性思考。這種對世界的包容,就是一次自我成長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