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淼 李冰震 易弼順 田 鋒 馬柏強
瓣周漏為瓣膜置換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上對于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認為其可能與瓣周組織薄弱或瓣葉、瓣環(huán)纖維、鈣化等因素有關。隨著病情進展,瓣周漏可引發(fā)心力衰竭等嚴重后果[1]。故盡早進行有效治療十分重要。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或介入封堵術治療該病,前者通過瓣周漏修補或行換瓣手術而改善心功能,但具有創(chuàng)傷大、手術時間長等不足;后者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采用封堵裝置封堵瓣周漏。既往臨床多采用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瓣周漏,雖然其能實時顯示心臟活動情況,但因穿透力差無法準確評估二尖瓣的解剖特征,故臨床應用受限[2]。實時三維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 3D-TEE)能對解剖結構提供準確的三維形態(tài)、空間維持關系等信息,已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廣泛應用[3]。但關于RT 3D-TEE 診斷瓣周漏的報道相對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RT 3D-TEE 在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中的診斷價值,同時比較介入封堵術現(xiàn)外科手術對其的治療效果。
選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5例二尖瓣置換術后疑似瓣周漏患者,男49 例,女56 例,年齡28~66 歲,平均(46.62±2.36)歲,均于術前行二維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2D-TEE)和RT 3D-TEE 檢查,以介入封堵術或外科手術結果為金標準,確診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患者共56 例(后葉漏34 例、前葉漏22 例),進一步根據(jù)不同治療方法分為介入封堵組28 例和外科手術組28例。介入封堵組中男女各14例,年齡28~65 歲,平均(46.52±2.32)歲;外科手術組中男12 例,女16 例,年齡29~66 歲,平均(46.71±2.41)歲。納入標準:①均行二尖瓣置換術;②認知功能正常;③能耐受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排除標準:①近期存在肺栓塞病史;②操作部位存在新發(fā)血栓;③資料不完整;④凝血功能障礙。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超聲檢查:使用Phillip iE 33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X7-2t 探頭,頻率2~7 MHz;S5-1 探頭,頻率1.7~3.4 MHz?;颊呷∽髠扰P位,連接同步心電圖,先行2D-TEE 檢查,獲取食管中段四腔心切面、心尖兩腔心切面、左室長軸切面,觀察收縮期左房內異常血流及其起源位置,以及二尖瓣人工瓣膜是否存在瓣周漏,觀察瓣周漏漏口位置、長度、寬度、面積,測量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I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IDs)、左室內徑(LVD)。然后切換至RT 3D-TEE,于上述切面觀察二尖瓣人工瓣膜及周圍組織情況,尋找瓣周漏起源位置,獲取RT 3D-TEE 圖像后采用3D Zoom、3D 彩色多普勒成像模式觀察瓣周漏病理解剖情況。使用QLAB 7.0 軟件進行圖像分析,軟件自動切割3D 圖像,檢測瓣周漏漏口長度、寬度及面積。
2.手術治療:①外科手術。患者全身麻醉后,于胸部正中做一切口,中低溫體外循環(huán),術中行3D-TEE檢查明確瓣周漏漏口位置、長度、寬度、面積,經(jīng)心房切口顯露二尖瓣,選擇二尖瓣置換術或瓣周漏修補術進行治療;②介入封堵術。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動脈,置入導絲及動脈鞘管后,沿右股動脈送入4F 豬尾導管至左室,行左室心肌造影,測量漏口長度、寬度、面積,并沿同一入徑送入導絲,到達肺靜脈遠端后沿導絲將導管推送肺靜脈,置換加硬導絲,將輸送系統(tǒng)沿軌道導入左房,選擇合適的封堵裝置封堵瓣周漏。
3.觀察指標:①比較2D-TEE、RT 3D-TEE 診斷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②比較2D-TEE、RT 3D-TEE 對瓣周漏漏口位置及漏口長度、寬度、面積的檢出情況;③比較介入封堵組與外科手術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及輸血、肺部感染、新發(fā)心律失常、殘余瓣周漏占比,以及兩組術前和術后6個月LVEF、LVIDd、LVIDs、LVD的差異。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頻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繪制四格表進行一致性分析,計算2D-TEE和RT 3D-TEE 診斷瓣周漏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率。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兩種方法對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的診斷效能,曲線下面積比較采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05例疑似瓣周漏患者中,2D-TEE準確檢出39例瓣周漏,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分別為69.64%、69.39%、69.52%,與金標準的一致性較差(Kappa=0.389,P<0.001);RT 3D-TEE準確檢出54例瓣周漏,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分別為96.43%、95.92%、96.19%,與金標準的一致性好(Kappa=0.923,P<0.001)。見表1。
表1 2D-TEE與RT 3D-TEE對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的檢出情況 例
2.RT 3D-TEE檢出后葉漏、前葉漏占比均高于2DTEE,且其所測漏口長度、寬度、面積均高于2D-TEE測值,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和圖1。
表2 2D-TEE與RT 3D-TEE檢測瓣周漏漏口位置、長度、寬度、面積比較
圖1 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超聲圖
ROC 曲線分析顯示,2D-TEE 與RT 3D-TEE 診斷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90、0.955,二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336,P<0.05)。見圖2。
圖2 2D-TEE、RT 3D-TEE診斷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的ROC曲線圖
介入封堵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及輸血、肺部感染、新發(fā)心律失常占比均低于外科手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殘余瓣周漏占比、術前及術后6 個月LVEF、LVIDd、LVIDs、LVD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并發(fā)癥、殘余瓣周漏及2D-TEE參數(shù)比較
瓣周漏發(fā)生率約為5%~17%,其可能與瓣葉、瓣環(huán)纖維化、鈣化等有關[4]。有研究[5]顯示,瓣周組織薄弱、人工瓣膜與機體瓣環(huán)不匹配、縫線斷裂或切割、人工瓣心內膜炎及手術操作者不熟練等均會導致瓣周漏。瓣周漏若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嚴重者可引發(fā)心力衰竭、溶血、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并發(fā)癥。目前臨床常使用超聲對瓣周漏進行檢查,2D-TEE 可通過觀察瓣周反流情況顯示瓣周漏位置并測量瓣周漏大小,為臨床確診提供依據(jù)[6],但該方法僅能提供心臟解剖結構的平面信息,對于二尖瓣的解剖特征,如漏口形態(tài)、數(shù)目、直徑等無法準確評估[7],且該方法對操作者的臨床經(jīng)驗有較高要求,需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通過調整探頭角度仔細觀察每一切面才能發(fā)現(xiàn)瓣周裂隙[8]。另外,瓣膜置換術后金屬瓣產(chǎn)生的偽影也會對2D-TEE 探查瓣周漏產(chǎn)生不利影響[9]。因此,2D-TEE對瓣周漏的診斷準確性欠佳,臨床上需要探索一種具有較高診斷準確率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超聲檢查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RT 3DTEE 逐漸用于瓣周漏檢查。研究[10]報道,RT 3D-TEE在瓣周漏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這可能與其獲得的高質量立體圖像有關,通過三維圖像采集和工作站重建三維圖像,可直觀、立體地顯示心臟在滿負荷狀態(tài)下的實時二尖瓣解剖影像,包括缺損形態(tài)、類型、大小、數(shù)量及殘邊情況等[11-12]。此外,RT 3D-TEE 還能準確定位二尖瓣瓣周漏位置及延伸范圍,有助于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13]。陳昕等[14]使用RT 3D-TEE 判斷二尖瓣脫垂,診斷準確率為99.00%,且與術中所見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Kappa=0.970),提示RT 3D-TEE 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結果也顯示,RT 3D-TEE檢查結果與金標準具有較好的一致性(Kappa=0.923,P<0.01),說明RT 3D-TEE 能為瓣周漏診斷及治療提供準確全面的影像信息。ROC 曲線分析結果也顯示,RT 3D-TEE 診斷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的曲線下面積為0.955,顯著高于2D-TEE 的曲線下面積0.69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RT 3D-TEE診斷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具有較高價值。
目前臨床針對瓣周漏常采用外科手術修補瓣周漏或再次換瓣治療,其雖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避免殘余瓣周漏出現(xiàn),但存在手術創(chuàng)傷大,可能出現(xiàn)出血、低心排血量、腎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的不足[15-16]。介入封堵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已在臨床上廣泛用于瓣周漏治療[17]。本研究結果顯示,上述兩種方法在瓣周漏治療中均有顯著療效,且治療效果較為相當。但介入封堵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較外科手術組更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另外,介入封堵組術后未出現(xiàn)輸血、肺部感染、新發(fā)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而外科手術組分別出現(xiàn)了4 例輸血、4 例肺部感染及5 例新發(fā)心律失常,表明介入封堵術的安全性更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介入封堵組與外科手術組術前、術后LVEF、LVIDd、LVIDs、LVD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介入封堵術獲得的治療效果與外科手術相當,建議臨床采用介入封堵術治療瓣周漏,以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
綜上所述,RT 3D-TEE 在二尖瓣置換術后瓣周漏診斷中具有較高價值,且介入封堵術治療瓣周漏效果顯著,安全性和性價比均較外科手術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