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
劉繼業(yè) 孟 紅 王佳賀△(葫蘆島125000)
提要 目的:探究自擬增肌顆粒聯(lián)合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對氣血虧虛型老年骨骼肌肌少癥的影響。方法:從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收集的128例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63例和對照組6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增肌顆粒,療程為12周。分析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肌肉相關功能,營養(yǎng)學及炎癥相關因子,體能及生活質(zhì)量相關評分,評估2組臨床療效。結果:2組治療后四肢無力、少氣懶言、自汗、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評分以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骨骼肌質(zhì)量指數(shù),握力,步速以及營養(yǎng)學指標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總蛋白(TP)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炎癥相關因子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簡易體能測量表(SPPB)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顯著升高,起立-行走計時試驗(TUG)評分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有效率為82.5%,對照組的有效率為63.1%,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自擬增肌顆粒聯(lián)合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可以改善氣血虧虛型老年骨骼肌減少癥患者的肌肉含量、功能和運動能力,提高患者的營養(yǎng)學狀態(tài),抑制炎癥反應并增強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與老年相關性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骨骼肌減少癥(又稱肌少癥)作為一種在90年代初才被人們逐漸所認識的疾病,其發(fā)病較隱匿且不容易被老年人所重視,這種疾病往往被人們視為老年人在增齡后的一種“正?,F(xiàn)象”。有學者對我國多個社區(qū)進行Meta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社區(qū)老年人肌少癥的患病率接近12%[1]。從2010年開始,歐洲肌少癥工作組及亞洲肌少癥工作組[2-3]等多個國際權威組織都對骨骼肌減少癥有了明確的定義,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該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最終都將肌少癥定義為一種老年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增齡后全身性和漸進性的肌肉質(zhì)量的下降、力量的減弱以及功能的減低,并且伴隨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增高[4]。而骨骼肌減少癥不單純影響患者個人健康,還會明顯增加家庭及社會經(jīng)濟負擔。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對肌少癥的病因并未達成共識,人們推測主要由于慢性炎癥時,各種致炎因子不僅可以直接造成組織肌肉損傷,同時介導促炎介質(zhì)的釋放進而加重組織細胞的破壞[5],而在治療方面更是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筆者正是基于此目的采用自擬增肌顆粒聯(lián)合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以期對老年骨骼肌減少癥的改善有所幫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22年1月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康復科及老年病科收治的肌少癥患者12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63例以及對照組65例,其中觀察組中男31例、女32例,年齡(72.00±7.12)歲,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19.14±2.74)kg/m2;對照組中男33例、女32例,年齡(71.00±6.96)歲,BMI(19.25±2.58)kg/m2。2組的年齡、性別、BMI等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本標準符合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對肌少癥的定義[3]:(1)應用MRI檢測四肢骨骼肌含量(ASM),并計算相對骨骼肌質(zhì)量指數(shù)(RSMI):ASM(kg)/m2,男性<7.0 kg/m2,女性<5.4 kg/m2;(2)采用握力計測定肌肉力量,男性<28 kg、女性<18 kg或步速:6 m快步走時間>6 s;(3)中醫(yī)診斷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氣血虧虛標準:肢體萎軟無力,神疲自汗,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舌色淡白,脈虛細無力;(4)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5)患者本人能夠按時接受隨訪,并堅持完成本次實驗。
1.3 排除標準 (1)伴有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其他臟器疾??;(2)近期曾有手術史或某些疾病急性發(fā)作期可能干擾觀察指標;(3)具有精神類疾病或明顯認知下降;(4)正在服用其他中藥或進行其他臨床試驗。
1.4 方法
1.4.1 對照組:(1)按照中國營養(yǎng)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要求,給予患者均衡膳食療法:谷類食物每天200~300 g,其中薯類占50~100 g;蔬菜和水果攝入量為500~650 g,深葉蔬菜應占1/2;肉、蛋等動物蛋白質(zhì)攝入量約為120~200 g;每日攝入約300 mL液態(tài)奶;油脂每日攝入量在25~30 g;鹽攝入量<5 g。(2)在保證營養(yǎng)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抗阻訓練:①啞鈴側平舉、屈腕及屈肘舉啞鈴(2 kg)、手握彈力球等運動,每組各20次,每日3組;②半蹲位股四頭肌等長訓練:每次持續(xù)20 s,每組20次,每日3組;③直腿抬高加壓訓練,在下肢脛前部放置4 kg沙袋,每組雙下肢各30次,每日3組;④等速四肢搖車運動,阻力根據(jù)患者情況而定,每次30 min,每天1次??棺栌柧毭恐苤委? d,休息1 d,4周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4.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增肌顆??诜委?。方劑組方為:黨參30 g,黃芪20 g,白術、牛膝、杜仲各15 g,甘草10 g,當歸20 g,熟地黃、黃精各15 g,黑芝麻、狗脊、香附各10 g。本方用300 mL溫水沖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4周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體征評分比較[6]:包含四肢無力、少氣懶言、自汗、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以及總分共7項,按其嚴重程度劃分為無、輕、中、重,分別計分為0、1、2、4分。
1.5.2 肌肉相關功能:利用電子握力計測定優(yōu)勢手的握力,采用秒表檢測患者從0到6 m的步行時間進而計算步速,應用MRI檢測治療前后肌肉質(zhì)量,并計算RSMI值進行對比。
1.5.3 營養(yǎng)學相關指標: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空腹時靜脈血,檢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總蛋白(TP)。
1.5.4 炎癥因子相關指標: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空腹時靜脈血,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
1.5.5 體能及生活質(zhì)量相關量表:評價2組患者治療前后簡易體能測量表(SPPB)[7]、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8]以及起立-行走計時試驗(TUG)評分[9]。
1.6 臨床療效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評判標準[6]。顯效: 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中醫(yī)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 ,肌肉功能和營養(yǎng)狀態(tài)明顯改善,日常活動正常;有效: 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減少30%~69%,肌肉功能和營養(yǎng)狀態(tài)有所改善,日?;顒幽芰﹄m然有改善,但仍有受限;無效: 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肌肉功能和營養(yǎng)狀態(tài)無改善,日?;顒幽芰γ黠@受限??傆行?(顯效+有效)/總數(shù)×100%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治療12周后,觀察組的有效率為82.5%,對照組的有效率為63.1%,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后四肢無力、少氣懶言、自汗、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和總積分均顯著下降(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癥狀評分及總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情況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肌肉功能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后的RSMI、握力與步速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肌肉功能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2.4 2組患者營養(yǎng)學指標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后的Alb、PA、TP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營養(yǎng)學指標情況比較
2.5 2組患者炎癥因子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后hs-CRP、L-6表達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同時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2組患者炎癥因子相關指標情況
2.6 2組患者體能及生活質(zhì)量相關量表評分情況比較 2組治療后,SPPB及ADL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TUG明顯下降(P<0.05),同時觀察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6。
表6 2組患者體能及生活質(zhì)量量表評分情況比較
肌少癥已經(jīng)在老年人當中廣泛存在,其已經(jīng)明顯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并且會在不同程度上加重患者原有的基礎疾病[10]。我國老年人口數(shù)量龐大,肌少癥的預防及治療工作已成為現(xiàn)今老年醫(yī)學研究的重中之重?,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肌少癥的發(fā)病存在多種機制,例如高齡、運動量減低、蛋白質(zhì)代謝失衡、激素水平紊亂等[11],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與炎性反應密切相關。多篇文獻曾報道與健康人相比,肌少癥患者血液中炎癥因子上升,而營養(yǎng)學指標下降[12-15]。有研究也指出肌細胞在L-6的干預下,可導致肌絲蛋白合成減少和通過轉錄因子的調(diào)節(jié)致橫紋肌細胞的分解,同時生長激素(GH)-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軸是骨骼肌生長的關鍵介質(zhì),而L-6的過表達可干擾該軸的正常功能進而導致肌肉萎縮[16]。Cesari等通過試驗也證實當hs-CRP在體內(nèi)蓄積時可導致肌肉組織合成代謝失衡,分解代謝增加,其機制可能與E3泛素連接酶 MAFbx/atrogin-1 和Murf1 的基因表達上調(diào)具有相關性,通過泛素化蛋白酶系統(tǒng)水解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引起肌肉量損失[17]。而在肌少癥的治療上也基本主張增強營養(yǎng)和加強運動,其主要機理可能與誘導細胞自噬、改善肌細胞線粒體功能以及逆轉負氮平衡等相關[18-20]。
中醫(yī)學將肌少癥歸納為“痿癥”“虛勞”的范疇,《素問·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薄吨T病源候論·身體手足不隨候》曰:“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谷之氣,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張介賓也表明“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疲極”。《靈樞》同樣指出“脾氣虛則四肢不用”“是主腎所生病者……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眾多的古典醫(yī)籍都認為肌肉的衰減與運動功能的降低、肌肉力量的減弱相關。因此,從古法古方中尋找防治肌少癥的策略是本文重要探討的問題。
從中醫(yī)學來看,氣血虧虛,生化乏源無法濡養(yǎng)肌肉、骨骼是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病機[21],治療上應該采取氣血雙補,健脾益腎的策略。本研究中自擬增肌湯正是為此證型而設,黨參氣血雙補,味甘性平,《本草正義》曰:“補脾養(yǎng)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李美子通過實驗也證實,黨參提取物可以增強大鼠骨骼肌收縮力及小鼠的負重游泳時間,具有較明顯的抗疲勞作用[22]。黃芪能補氣健脾,《名醫(yī)別錄》曰:“黃芪,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贝罅炕A實驗表明,黃芪相關制劑可改善小鼠的骨小梁微觀結構以及肌肉質(zhì)量并能提高動物體內(nèi)的糖原、乳酸脫氫酶含量[23-24]。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用以治療腰膝痠痛,下肢痿軟。《滇南本草》曰:“止筋骨疼,強筋舒筋,止腰膝酸麻?!倍胖賹Qa肝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該藥“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久服輕身耐老”,該藥能使小鼠骨骼肌的成纖維細胞活動力增強,線粒體和肌漿網(wǎng)的功能改善,同時可以延長其跑臺時間[25-26]。熟地黃與當歸均可補血,《本草綱目》認為二藥“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潤腸胃,筋骨,皮膚”,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當歸提取液可使大鼠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收縮力增高,其主要有效成分當歸多糖可明顯促進乳鼠骨骼肌衛(wèi)星細胞的增殖[27-28]。黑芝麻可以補益肝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此藥“主傷中虛羸,補五內(nèi),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黃精可健脾益腎,《日華子本草》形容該藥“補五勞七傷,助筋骨,生肌”,毛雁等發(fā)現(xiàn)黃精提取物可提高大鼠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延長大鼠運動至力竭的時間[29]。白術健脾益氣,既能健運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又使氣血生化有源。香附疏肝理氣,使補益之品補而不滯。甘草味甘性平,調(diào)和諸藥。
本方補益氣血、填精生髓,聯(lián)合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共治療12周后,與單獨進行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相比較,中醫(yī)證候評分明顯降低,而骨骼肌指數(shù)、握力及步速明顯提高,同時與肌少癥相關的體能及生活量表則顯著改善。在血液指標方面,營養(yǎng)學相關因子降低,而炎癥因子升高會引起活性氧的增加,導致蛋白質(zhì)的分解加速,合成減少從而表現(xiàn)出骨骼肌質(zhì)量的減少[30]。本研究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在觀察組服用增肌顆粒后,其ALB、PA、TP的含量明顯上升,而hs-CRP和L-6則顯著下降,本試驗正是從中醫(yī)、現(xiàn)代醫(yī)學、宏觀、微觀等多維度來衡量增肌顆粒的臨床療效??傊?,增肌顆粒聯(lián)合營養(yǎng)及抗阻訓練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肌肉含量與力量,改善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明顯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