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奕峰 王 巖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地,江蘇 南京 211106)
作為全球化背景下互聯(lián)網圈群文化的典型代表,“飯圈文化”以多元形式抬頭、存續(xù)、演化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在“飯圈”里,大量青年因明星藝人而類聚,因立場不同而群分,創(chuàng)造富有自我特色的話語體系,宣揚備受自我推崇的“飯圈文化”。近年來,“飯圈”因其日益頻繁的活動、日漸突出的問題引起持續(xù)關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當其時,立足于國家與世界的深刻變革,觀察體悟“飯圈”亂象,把握切準其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地位,引導匡正青年的價值取向與行為規(guī)范,對于強健個人之思、凝聚國家之心、錘煉民族之魂意義深遠。
理性的追星活動本無可厚非,但當其危害個人身心發(fā)展與社會安定之時,就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從表面上看,“飯圈”亂象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部分“飯圈”青年不理性活動的結果,但更為深刻的因素是背后資本借助技術的粉墨登場與瘋狂演繹。此外,也與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多重侵襲密不可分。
青年對外界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容易接受新事物,這為其快速適應明星藝人“井噴式”增長的時代提供了可能。另外,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學習壓力的與日俱增以及獨生子女的普遍化等社會變化,使部分青年面臨許多心理上的困惑與煩惱,迫切地需要抒發(fā)情緒、排遣孤獨、彰顯個性、獲得認同?!帮埲Α睉{借人群集中、豐富多彩、富有個性、虛實結合等特質,展現(xiàn)出一定的娛樂與放松作用。不少青年加入“飯圈”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在于借追星活動來獲得心理的慰藉,不過這種心靈慰藉的很大程度上源于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將物質與精神的享樂作為至高追求,突出表現(xiàn)為趨樂避苦、趨利避害。以古希臘“快樂主義”“幸福論”等觀念為起點,享樂主義在愛爾維修、費爾巴哈、邊沁等人的接續(xù)論述下,由倫理價值變?yōu)橐环N影響廣泛的社會思潮。享樂主義盡管遭受了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打壓,但文藝復興的到來則又讓人們內心壓抑已久的欲求再次得到釋放。而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讓享樂主義以窮奢極欲的經濟形式席卷整個社會,最終培育出西方社會“垮掉的一代”。如今,享樂主義在物質與精神極大豐富的大環(huán)境下與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勾連更為緊密,且與先進的技術耦合發(fā)展為技術享樂主義,加劇部分青年對追星活動的心理依賴。
不僅如此,盛行于“飯圈”的極強的“劃一型”文化與“付出型”心理,使部分“飯圈”青年不僅接受資本這一“他者”的剝削,也樂此不疲地“自我剝削”。“飯圈”注重績效,其績效集中體現(xiàn)于明星藝人的發(fā)展上。社會的進步帶來人們自我意識的空前提高,使人們更愿意聽到恭敬而非命令的話語、參與自愿而非強制的活動。為獲得更高的收益,一些平臺、企業(yè)也多以倡議性的話語、低姿態(tài)的舉動來鼓動“粉絲”竭盡全力奉獻所有來為其實現(xiàn)針對性的目標。這種無休止的“洗腦”,讓部分“飯圈”青年萌生“我能夠”“我可以”等使其付出更多的心理暗示,并使其與周圍“粉絲”的貢獻量與貢獻率進行對比,將一種強迫性的付出隱藏在虛假的個人自由之下,最終加速資本對這些青年的束縛,使之樂此不疲地“自我剝削”。
對資本主義社會而言,資產階級在揮動技術“魔杖”推動社會發(fā)展與變革的同時,也使資本這一“惡魔”降臨人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成為其“歷史的載體和‘包裹’”[1],構成社會財富的基本元素。馬克思指出,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2]。由于商品與利益之間存在水乳交融的關系,資本家對商品“俯首稱臣”,用盡一切辦法加速資本的運作,商品也因此具有某種主宰資本家命運的神秘力量,進而形成“拜物教”。
21 世紀以來,市場與技術的珠聯(lián)璧合讓“拜物教”更為全面地滲透進娛樂產業(yè)。一方面,資本的介入產生了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想象的宏大“飯圈文化”與文化產業(yè)格局;另一方面,這種“飯圈文化”卻呈現(xiàn)出衰頹、異化的跡象,愈益成為眾矢之的。在明星藝人的使用、代言與宣傳之下,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一種對物的狂熱充斥于“飯圈”。新媒體時代,一些資本方為吸引更多青年參與“飯圈”活動,大力打造各類頭條網站、視頻網站等虛擬平臺,使其成為潛在消費者。通常情況下,這種潛在的消費者越多,他們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從而,流量成為資本在信息化時代瘋狂追逐的對象,形成“流量拜物教”,加劇“粉絲經濟”的“氪金”現(xiàn)象。
在“流量拜物教”流行的背景下,“飯圈文化”多以消費文化的面目示人。流量,作為資本在“飯圈”的代理人,增添了明星藝人的商業(yè)價值,從形式、感官與精神等諸多方面控制著“飯圈”青年的情感投入與資金付出,形成流量作為明星藝人價值硬指標的幻象。稍加細究,“粉絲”在“流量拜物教”中已不再是傳統(tǒng)經濟活動的消費終端,而是在作為消費者的同時具備著可以為資本創(chuàng)造更多需求的革命性生產力量?!帮埲Α睘槊餍撬嚾巳Ψ?、打投與曝光的過程,實則是資本利用其拓寬資源、廣開言路的表現(xiàn),目的在于催產更多的消費需求。進而言之,“流量拜物教”是“粉絲”將自己的夢想與金錢等傾注于明星藝人,借明星藝人的成功來獲取自我滿足乃至自我實現(xiàn),而背后的資本力量成為最大贏家的觀念表達,是“拜物教”的當代演化形態(tài)之一。在整個過程中,資本從臺前走向幕后。初始階段,資本努力搭建“飯圈”的基本框架與文化架構,當特定的“飯圈文化”成型后,資本便退隱幕后,借助“粉絲”的力量讓“飯圈”自我運行。其要做的,主要是保持明星藝人的商品化、關注“飯圈”的發(fā)展動向、掌控決定性的市場信息、擴大文化的商業(yè)市場、創(chuàng)新獲利的經營模式。隨著市場的拓寬與資本的美化,消費的本質被“發(fā)電”“助威”等詞不斷遮蔽,部分“飯圈”青年追求更多的不是“飯圈文化”的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由此引發(fā)“資本過熱”。這也在無形中傳遞給部分青年一種“金錢萬能”的錯誤價值觀,釀成不少追星悲劇。
回望人類社會歷史,技術的發(fā)展與變革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似乎總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發(fā)展困境,出現(xiàn)技術異化。馬克思承認技術是在人類社會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也意識到技術作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具而同勞動對立的社會事實,揭示了技術異化的根源在于資本的無限擴張。換言之,技術異化的實質是資本通過技術奴役人與支配人。
應當指出,技術異化也是資本本質具體外露的一種形式。啟蒙運動后,社會思想空前解放,神性之光變得黯淡無力,哲學家們開始對壓抑人性的基督教進行猛烈批判。尼采看到時人價值信仰的坍塌,發(fā)出“上帝死了”的吶喊,引導人們從極端的基督教信仰體系中解放出來。歷史與實踐表明,某一種信仰的坍塌往往伴生著另一種信仰的搭建。面對“上帝之死”,尼采高呼:“超人萬歲?!保?]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以“超人”替代“上帝”的地位,將其視為人的最高目標。如果說“上帝之死”是神走向人的過程,那“超人”就是人走向神的過程,不過后者的神并非指之前的上帝,而是一種權力意志的象征。固然,尼采的“超人”思想對人的自由與理性的重拾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一思想實則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之上,維護的是強勢群體的自由。尼采的這種“超人”思想使擺脫上帝奴役的人轉而落入了資本的股掌。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資本家追崇資本強權與政治霸權的歷史淵源。伴隨世界市場的擴大與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技術異化使某些資本力量以更為隱秘地、冠冕堂皇的“形式正義”進行全方位剝削。
新媒體時代,技術異化集中體現(xiàn)在對互聯(lián)網與手機應用的使用上。互聯(lián)網與手機應用的革新,拓寬了青年收看節(jié)目的渠道,便利并變革了追星的方式。與傳統(tǒng)明星藝人的培養(yǎng)方式不同,當代青年在追星中不再僅僅表現(xiàn)為投票的作用?!杜枷窬毩暽放c《創(chuàng)造101》等新型選秀節(jié)目以“沉浸式”的偶像養(yǎng)成方式,讓“粉絲”來決定選手的去留,使其從旁觀者變?yōu)樯疃葏⑴c者,賦予其極大的話語權。一些資本方在看到追星模式的改變與“飯圈”能為其帶來巨大收益時,利益的驅使讓其背離了道德與倫理、公平與正義等人類的終極關懷,反而以先進的技術將有利于自身收益的信息定向傳遞給特定人群,加劇這種現(xiàn)象的吸金力度。所謂的為明星藝人“助力”“發(fā)電”等平臺,實際上也不過是其借技術向青年兜售作為“符號”的明星藝人以攫取暴利的途徑而已。
自資產階級憑借新技術、新航路等開拓世界市場以來,“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5]。由此,以相對獨立為特色的地域性交往形式漸漸被以開放性為特色的世界性交往形式所取代,修長的民族歷史在寬廣的世界歷史下也具有了更為立體的形態(tài)。蘇東劇變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早期積累,以軍事力量為后盾,推行西方政治制度、經濟體系、價值觀念等對其他國家與地區(qū)的影響,進而實現(xiàn)其支配全球的野心??v然國際力量發(fā)生著此消彼長的變化,但其謀求霸權的目的并未改變。通過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來輸出本國價值觀以侵蝕他國,成為其在當代的慣用手段。
歷史上,美國曾選取日本為其文化霸權戰(zhàn)略的實施對象。針對日本在政治與經濟上的負隅頑抗,美國開始輔以極具“陰柔”氣息的娛樂文化來削弱日本的陽剛之氣,乃至徹底瓦解其內在的血性與革命性,從而使其在精神上仰望美國、在文化上弱于美國、在政治與經濟上依附美國。在美國的資助下,日本的杰尼斯事務所成為其“娘炮文化”的代理人,用僅僅一代人左右的時間成功使不少日本民眾的審美觀發(fā)生悄然轉變。而后,這種“娘炮文化”傳入韓國,亦成功掀起一陣“陰柔風”,打造出在培養(yǎng)與“人設”上都經過包裝的明星藝人“標準化生產模式”。隨著全球化的加快,“娘炮文化”在中國文化市場上激起陣陣“日流”“韓流”,不少男性青年開始在日韓文化的影響下變得女性化。直到我國出臺相關治理措施,這一不良文化的輸入力度與社會影響才受到一定制約。時至今日,“娘炮文化”與日韓明星藝人的生產模式依舊可以從“飯圈”中找到其魅惑身影。在部分青年眼中,血性、雄性氣質與當代文明生活格格不入,他們追求所謂的“精致生活”,認為男性應當成為優(yōu)雅靜謐的“美男子”。在歐美積極塑造硬漢形象、熒屏被極富男性特征的超人、蝙蝠俠、美國隊長等霸占的時候,一些東亞國家卻涌現(xiàn)出大批“小鮮肉”與“小奶狗”,熒屏多的是青春歌舞與戀愛言情。
“意識形態(tài)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無處不在”[6]。自步入新時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更為多樣的形式來“西化”與“分化”中國以實現(xiàn)其“和平演變”的圖謀?!帮埲Α比諠u淪為布熱津斯基口中的“奶嘴”,讓部分青年沉迷其中,暫時滿足感官、精神等享受,忘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擔??偠灾?,“飯圈”亂象的形成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裹挾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叵測居心,對于“飯圈”青年而言,夾雜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每一次追星活動都是一次悄無聲息的意識形態(tài)植入過程。
從馬克思主義的視域看,意識形態(tài)無一例外地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與特殊的階級性,而追星活動則往往與個體的偏好、需求等相關,體現(xiàn)出強烈的個性化與世俗性,似乎與政治化的意識形態(tài)有一定的距離。然而,如果從追星活動的實現(xiàn)過程與其社會影響看,追星活動不能脫離意識形態(tài)的評判與規(guī)制。作為追星活動產物的“飯圈文化”,盡管尚未成為一種社會思潮乃至意識形態(tài),但卻在以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承載著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作用,使部分青年在對明星藝人的擁躉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背后的價值觀。在這一意義上,“飯圈”亂象不可避免地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一系列挑戰(zhàn)。
“飯圈”是娛樂泛化的又一場域,適度娛樂被集體狂歡與“娛樂至死”替代,“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7]。在寬松環(huán)境與先進技術的加持下,追星活動的娛樂性得到不斷加強,讓“飯圈”交往方式變得多彩、語句詞匯變得多元、游戲規(guī)則變得多樣、線性思維實現(xiàn)改變,加劇了不同觀念、符號、信息之間的傳遞與滲透。從而,追星活動以更為便利而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對部分青年的感官與心靈造成更大的刺激,引誘其“娛樂”身邊的一切,使其在“娛樂至死”與“偏聽偏信”中養(yǎng)成不健全甚至是偏離主流價值觀的價值取向與信念信仰,削弱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嚴肅性。當然,這并不是說“飯圈”不會討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相關內容,也不是說“飯圈”的一切活動都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格格不入、背道而馳,而是說泛娛樂風氣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被“飯圈”的狂歡氛圍所掩蓋,不利于“飯圈”青年從理性、系統(tǒng)而全面的視角認識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也就不難理解“飯圈”為何時常出現(xiàn)或幼稚或偏激的愛國行為、某些明星藝人八卦新聞的熱度高于某些國計民生新聞的熱度、“抖音”“快手”等娛樂平臺取代官方平臺成為部分“飯圈”青年獲取資訊、學習技能的信息源等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
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社會的思想主軸,串聯(lián)著人們的精神寄托與理想信念,彰顯著特定而強烈的政治權威與理論權威。不過,即使憑借已有的政治保障和鮮明的政治地位,主流意識形態(tài)依然有著被“邊緣化”的風險。這一點,在相對遠離政治生活的“飯圈”中更為顯而易見。與一般政治團體相比,“飯圈”的政治色彩與學術意味顯然更弱也更為貼近生活。明星藝人通過商品代言、參加綜藝節(jié)目、拍攝影視劇等方式生產出具有商品性質的事物,“飯圈”青年則通過“打榜”“奶票”“集資”等途徑為其“買單”。為鞏固明星藝人的地位,“飯圈”有著明確的分工,例如有的負責文案起草、有的負責活動組織、有的負責對外公關。此外,“飯圈”也有著層次分明的等級結構。幾乎每個特定的“飯圈”都有權力較大的“粉頭”、后援站站長等管理人員,并根據“粉絲”的貢獻量大小對其進行“標簽化”的等級劃分?!帮埲Α敝?,明星藝人扮演著“卡里斯瑪型”角色,可以在舉手投足之間對“粉絲”產生巨大影響,而“飯圈”青年則以其為中心,進行著一系列追星活動以獲得心靈的慰藉。在狂熱的追星氛圍中,別有用心者利用“飯圈”青年對于明星藝人的瘋狂追逐,讓明星藝人成為“道義”與“價值”的“至高點”,進而逐步構建出以明星藝人為“神”、以抵制不利于明星藝人發(fā)展的事物為“信條”、以“打投”“應援”等為“儀式”的近乎偏執(zhí)的“飯圈文化”。由此,“飯圈”產生表象大于實質的異質性,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性在部分“飯圈”青年對明星藝人的簇擁中被不斷稀釋。
“飯圈”多以群體性極端化的封閉型圈層示人,其群體性的活動往往使原本充滿個性的追星行為受到抹殺,讓人以理性與智商為代價換取所謂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并慢慢湮沒于群體中。明星藝人這一“他者”是“飯圈”青年的精神信仰,盡可能地維護明星藝人的地位是其主要目標。不同于傳統(tǒng)的追星個體與追星群體,“飯圈”的組織更為嚴密復雜、行動更為整齊劃一。在業(yè)已成形的追星“回音室”里,有利于自身喜愛的明星藝人的聲音被放大與擴散,不一樣的聲音則招來多方抵制與攻訐,對外部的聲音也是選擇性吸收。不僅如此,“飯圈”也時而宣揚明星藝人的不容易來換取更多青年的關注、同情與支持,以“受難—殉道”的敘事方式來加強其與明星藝人的聯(lián)系,在“虐粉”中達到“固粉”的目的。歷史與實踐表明,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會生成于某一封閉群體中,一種意識形態(tài)之所以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進行廣泛而有效的交往。無論是列寧的“灌輸理論”還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封閉型群體在認知上的局限性。“飯圈”特有的組織架構、話語體系與“回音壁”效應,雖然讓不少“飯圈”青年對其偶像的了解更為全面,使其更好地融入“飯圈”之中,但帶來更多的是認知的偏差、思維的局限、判斷力的喪失、情感的扭曲、主體意識的消解,令其逐步偏離主流意識形態(tài)。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互聯(lián)網的普及,部分青年不再局限于線下追星活動,互聯(lián)網成為其日常活動的主陣地,“飯圈”也因此充滿匿名性。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追星活動的網絡匿名化使部分青年懸擱具體的社會身份。這就造成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用對象的模糊狀態(tài),使其往往只能起到一般意義的宣傳作用而非精確到人的引導規(guī)制。匿名化交流也助長了“飯圈”的集體心理,使部分“飯圈”青年的“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8],忽視法治倫理與道德規(guī)范,將自由平等變成“肆意妄為”,懷著“法不責眾”的心理在虛擬世界中口無遮攔、橫行霸道。加上“飯圈”不同“圈子”內部的高度同質性與強烈的排他性,最終造成“圈子”內部、“圈子”之間以及“飯圈”與外界的“互撕”“謾罵”等不良社交?!帮埲Α钡臉O端化傾向與網絡的匿名化特質使人與人之間原本應有的“交往理性”受到淡化與擱置,讓娛樂文化包裝下的錯誤思想與不良行為在“飯圈”大肆傳播,誘導不明就里、不諳世事的部分“飯圈”青年盲目跟風、唯我獨尊、激起對立,以“多中心型”的匿名化極端群體削弱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性。
作為當代青年亞文化之一的“飯圈文化”看似是“飯圈”獨有的文化,可又不完全封閉,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說不盡道不明的聯(lián)系。其一,從影響的人群看,“飯圈文化”有著向低齡化、中小學生滲透的傾向。近年來,有媒體曝光有教師在對未成年人的教學過程中引入“飯圈文化”,如某小學教師組織未成年人拍攝應援視頻、某中學教師驅趕發(fā)表有辱自己“愛豆”言論的學生??梢?,“飯圈”不僅對本是“粉絲”的部分教師有著影響,也可以透過日常教學將“飯圈文化”延伸至未成年人,帶偏了部分未成年人的價值取向。其二,從影響的圈層看,“飯圈文化”有著向其他領域發(fā)展的傾向。一方面,“yyds”“c 位”等“飯圈專用詞”已被“圈外”人群日常使用。其中,也不乏帶有詆毀、謾罵、侮辱等色彩的負面詞匯。另一方面,“飯圈文化”也逐步從“娛樂圈”進入到“體育圈”“電競圈”“數(shù)碼圈”等諸多領域并與之產生聯(lián)系?!帮埲ξ幕辈辉偈俏幕聧u,其內部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亦可在不少圈層內有跡可循。當然,這并不是說“飯圈”亂象是其余圈層亂象的根源。因為不論是“飯圈”還是其余圈層,其在形成條件與運作模式的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共通性的地方,只不過“飯圈”亂象更為突出,而這也激化并暴露了其余圈層本就存在的問題,當“飯圈”“如日中天”的時候,其余圈層也開始“聞風而動”“大展身手”,加大社會各領域的管控難度。
大力整治“飯圈”亂象,廓清非理性偶像崇拜與錯誤思潮的價值陰霾,穩(wěn)固健康有序的中國之治,是社會的廣泛共識。需要指出的是,“飯圈”亂象的消弭不能寄托于明星藝人與幕后力量的良心發(fā)現(xiàn),也不能寄托于“飯圈”青年全憑自我的迷途知返,更不能寄托于及時止損的“揚湯止沸”。唯有堅持未雨綢繆、標本兼治、齊抓共管、久久為功,方能還社會以風清氣正、還青年以矍鑠精氣。
削弱與顛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后果,往往是社會的混亂、政權的動蕩、國家的崩析。這啟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堅持特定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才能維護與鞏固好自身政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與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讓人際關系變得扁平、社會思想變得多元。在這種情況下,就更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一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領多元的思潮觀念。
放眼全球,大國博弈下的文化之爭充斥著道路與理論的激烈角逐,不單是技術與理念的博弈,更有話語權的博弈。“飯圈”有著“去政治化”與“去中心化”的色彩,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覆蓋與管控較為薄弱的地方,價值觀念容易向異質性發(fā)展?!耙庾R形態(tài)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9],要充分發(fā)揮前者對后者的統(tǒng)領作用。針對“飯圈”日趨多元的利益訴求,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加強包容;針對“飯圈”極為可觀的創(chuàng)造潛力,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善于激發(fā);針對“飯圈”好壞羼雜的各類現(xiàn)象,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甄別回應。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高度重視人民,在一百多年征程中形成堅持人民至上的寶貴經驗。堅持人民至上不僅要有鮮明的戰(zhàn)略指向,也要有具體的實踐舉措。由“飯圈”觀之,保障青年對追星活動的合理需求是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面對泛娛樂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錯誤思潮,借追星之名從多方面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青年的理想信念,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割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密切關系,應當繼續(xù)堅持人民至上,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涵蓋的宏大“政治話語”與“飯圈”內在的“生活話語”有機結合,提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親和力和引領力。
不過,如果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生活化、大眾化的界限與尺度把握不準,會適得其反。主流意識形態(tài)可以通過整合“飯圈文化”的合理之處來貼近青年,在持久的價值傳遞與價值引導中達到規(guī)訓“飯圈文化”的目的,但要始終注意保持自身的嚴肅性與權威性,不能進入“飯圈”后就被其中的不良文化與錯誤思潮任意肢解、隨意再造,否則容易出現(xiàn)被敵對勢力利用的窘迫境地,造成更加突出的社會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動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化的重要路徑。新時代,授課背景、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對其現(xiàn)實性與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發(fā)揮其立德樹人作用,就不能滿足于在教學層面的機械灌輸,而是要培養(yǎng)青年自覺的批判意識,引導其結合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去理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內涵、撥開錯誤思潮的價值“迷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10]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點在“大”,既包含視野與格局之“大”,也囊括理論與實踐之“大”,還表征時間與空間之“大”,更折射機遇與挑戰(zhàn)之“大”。將思政課與“飯圈”亂象批判結合起來,擴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領域,是講好“大思政課”的必然之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破解“兩個大局”中思想危機的卓越智慧,講好“大思政課”必須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其融入進來。教育者應當主動了解“飯圈”,掌握青年的思想動態(tài)與興趣所在,充分挖掘“飯圈文化”與二者之間互通的內容,巧妙地將“大思政課”與網絡世界串聯(lián)起來,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場域,提高二者的輻射范圍與穿透力度,引導其形成理性的思維與良好的自制力,鼓勵其樹立遠大志向,提醒其不能讓“三觀”隨著“五官”走,自覺抵制“飯圈”的不良風氣。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都可以帶領人民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人們的共同目標、團結帶領各方力量并肩作戰(zhàn)。當下,維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治理“飯圈”亂象的關鍵亦離不開優(yōu)質的隊伍。要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打造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格局,形成協(xié)同而行的治理態(tài)勢,共同維護好主流意識形態(tài)。
首先,抓住關鍵少數(shù),打造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干部是維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決定性因素,能否抓住這個關鍵少數(shù)是治理與防范“飯圈”亂象沖擊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各級黨政部門要切實抓好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掌握話語的主動權,對“飯圈”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予以褒揚,對背離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象予以懲治。此外,要錘煉干部政治品格,培養(yǎng)其過硬本領,嚴懲縱容“飯圈”亂象的“保護傘”與工作落實上的“兩面派”,保護和支持敢于同錯誤思潮進行斗爭的“急先鋒”。
其次,找準重要群體,發(fā)揮公眾人物的引導作用。明星藝人作為“飯圈”的核心人物,其影響力可謂十分巨大。德才兼?zhèn)涞拿餍撬嚾藭埂胺劢z”“如沐春風”,而素質低劣者則會使“粉絲”“近墨者黑”。要引導明星藝人充分認識其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效應,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魅惑,及時制止“飯圈”中的不良行為,擔負起社會文化向好發(fā)展的責任與使命。同時,也要引導“飯圈”管理者合理合法地組織“飯圈”活動。
最后,共建清朗社會氛圍,引導平臺與企業(yè)切實履行社會主體責任?!帮埲Α辈粦蔀橘Y本圈養(yǎng)“粉絲”、收割“韭菜”的“動物莊園”,也不應成為“粉絲”定向塑造明星藝人、上演“提線木偶”戲碼的“傀儡秀場”?!帮埲Α眮y象的出現(xiàn),提醒我們要正視文化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與適宜青年的優(yōu)質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為此,要引導平臺與企業(y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切實履行社會主體責任,不斷優(yōu)化其運營模式,將重心放在創(chuàng)造文化精品上。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高度凝練與具體呈現(xiàn),具有填補道德缺位的強力效用。構建積極向上的“飯圈文化”,推動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平穩(wěn)發(fā)展,除了需要內在的個人修為,也離不開外部的法治保障,要大力推動“飯圈”亂象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帮埲Α币劳谢ヂ?lián)網而運作,存在匿名性、自由性等客觀現(xiàn)實,制約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發(fā)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11],表明了黨對網絡空間治理的高度重視與堅定決心。目前,盡管已有《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文藝節(jié)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等規(guī)章制度,但在工作責任落實與娛樂產業(yè)管理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樹立法律意識。過去,“飯圈”中出現(xiàn)不少買賣明星藝人信息、造謠誹謗等違法亂紀行為,引發(fā)一系列法治問題。為此,要持續(xù)強化“飯圈”成員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意識,明確行為紅線,引導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展開活動。同時,也要對違法行為予以嚴厲查處,以作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