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迎合公眾新聞獲取需求,現階段,我國新聞領域報道生產節(jié)奏顯著加快,邁入快新聞時代。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媒體要始終秉持匠心精神,為受眾提供內容更深刻、視角更全面的報道內容。本文對快新聞時代深度報道生產策略加以研究,在闡述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構建有效的深度報道生產路徑,以為受眾提供更加獨特的新聞體驗。
關鍵詞:新媒體;深度報道;快新聞;生產策略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社會各領域、各行業(yè)生產活動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數據更新速度顯著加快,媒體為謀求更優(yōu)發(fā)展,強化自身實力,開始加快新聞生產速度,快新聞時代由此到來。在快新聞時代,人們變得無比匆忙,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手機設備獲取碎片化資訊,新聞獲取呈現出淺閱讀特征。此種形勢下,深度報道開始成為稀缺產品。對于媒體而言,在快新聞時代要堅守初心,秉持匠人精神,精心打磨新聞內容,使新聞報道更加深入、專業(yè),為受眾提供更加新穎的視角,帶來更加深刻的分析,如此,方可最大限度發(fā)揮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的權威價值。同時,媒體也要與時俱進,積極應用新媒體手段,開發(fā)和傳播新穎的新媒體產品,確保新聞內容緊跟社會熱點事件,為受眾挖掘新聞背后故事、解決關注話題,以此收獲更多的傳播流量,為受眾帶來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深度報道
立足歷史角度對深度報道內涵予以分析,可以發(fā)現在最初階段,深度報道指的是解釋性報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深度報道的內涵得以拓寬,增加了多種報道形式,且演變?yōu)橐环N新聞理念[1]。因而可知,深度報道包括調查性、預測性、思辨性和解釋性等多種形式的新聞報道。深度報道實際上屬于一個與新聞消息和通訊稿相似的報道形式,只是其對新聞背景、新聞人物和新聞走向預測等報道更加全面和深刻。
(二)新媒體
新媒體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huán)境,其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如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紙雜志等。從學術領域對新媒體概念研究來看,尚未形成統一定義。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其的定義來看,認為其屬于一項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通過網絡傳播信息的媒介;從新媒體產業(yè)聯盟對其的定義來看,其是一種有著創(chuàng)新形態(tài)的媒體,主要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支撐,具有互動傳播特征。新媒體概念相對寬泛,公眾日常生活中所應用的全部數字化媒體形式,皆可歸屬于新媒體范疇,且生活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相關主體,皆可被稱為傳播者。
二、快新聞時代新聞深度報道生產策略
(一)沉心靜氣,將新聞做成“陳年佳釀”
移動技術的出現使媒體生產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新時代,公眾皆為自媒體,依托海量的信息數據,一般的新聞事實皆可在短時間內有效傳播。但也應注意,在資訊泛濫、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部分媒體的新聞生產活動也變得浮躁,其所生產的新聞產品成為“速食品”,同時,受時間、傳播媒介和自身發(fā)展條件限制,部分媒體所報道的新聞只停留于信息表面,未對新聞事件的深層意義和內在關系進行詳細闡述,新聞報道因此呈現出同質化、低俗化等落后特征。
基于上述形勢,目前,深度報道已經成為新聞界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一方面,深度報道彰顯了相關媒體的風格和品質;另一方面,其也可對記者業(yè)務能力進行科學評判。但從媒體機構和從業(yè)者角度來看,深度報道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和時間,且成稿頗具難度,效益也不盡如人意,因而已有部分媒體甚至裁撤了深度報道,以謀求更快的發(fā)展[2]。但實際上,對于媒體而言,專業(yè)深度是其發(fā)展的核心優(yōu)勢,同時也是提升其影響力的有力武器,在浮躁的快新聞時代,媒體更要堅守初心、堅持尺度、保持定力,對新聞內容進行精耕細作、精雕細琢,豐富新聞傳播形式,如此,方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取得良好的發(fā)展成效。同時,媒體也可結合自身情況和新媒體環(huán)境特征,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記者在完成日常新聞報道工作的同時,關注最新的熱點事件,深入挖掘事件中有價值的新聞元素,對其歸納提煉,挖掘熱點話題,如有必要,還可前往現場進行深入調查,分析事件細節(jié),以精確、生動、深刻的內容打動受眾,啟迪受眾深度思考。
(二)理性報道,挖掘熱點事件背后新聞
在新聞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特征的快新聞時代,理性和深度開始成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體彰顯價值的重要體現。事實上,無論新聞界輿論生態(tài)和傳媒格局如何變更,無論受眾需求如何變化,媒體都要始終關注受眾的主流聲音,創(chuàng)作出優(yōu)質的新聞內容,確保其所創(chuàng)作的新聞內容始終為受眾的剛需。
第一,媒體要科學進行新聞選題策劃。媒體在發(fā)展階段,要以社會熱點和民生關心問題為中心,圍繞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動科學精心選題,策劃新聞內容。以都市類媒體為例,其在發(fā)展階段要關注自身服務市民功能,以服務性為核心,選擇經濟消費、健康教育和城市治理等民眾關心問題進行選題,以此為受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3]。以《大眾生活報》為例,其以“新聞+縱深報道+專業(yè)??睘橹饕獔蠹埥Y構,具有時效性、知識性等特點,可滿足多層次受眾需求?!洞蟊娚顖蟆分饕ㄐ侣劙婷?、經濟版面、文體版面、生活版面和旅游版面,為受眾提供重大時事新聞、地方經濟發(fā)展動態(tài)、文化體育發(fā)展變化、新時代下新事物介紹和旅游咨詢等信息服務。以生活版面為例,其所報道的話題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與民眾在情感方面具有共鳴點和利益關系,可引發(fā)民眾的互動和關注,同時,通過對相關信息進行深度報道,為民眾答疑解惑,也可疏導民眾負面情緒,消除民眾信息焦慮,使民眾對新聞內容形成理性的認知。另外,媒體還要確保自身新聞選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作為新聞記者,要形成前瞻性觀念,洞察社會熱點和敏感話題,捕捉時代精神,確保新聞報道內容與時代發(fā)展相匹配。以人民日報社為例,其在我國《民法典》推行后的第一時間,就對《民法典》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對《民法典》精神進行了解讀,以其專業(yè)、權威的報道增進了民眾對《民法典》內涵的理解[4]。作為山東菏澤權威的大型門戶網,菏澤市廣播電視臺致力于為菏澤百姓提供全方位服務,在推介菏澤優(yōu)秀文化、傳遞新聞資訊方面扮演重要媒介窗口角色。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后,菏澤市廣播電視臺巧妙結合圖文和視頻形式,運用全媒體手段,對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了闡述,據此提出堅持“五個必由之路”的要求,以此發(fā)揮對菏澤市百姓精神的引領作用。
第二,媒體要深層次挖掘新聞內容??煨侣剷r代下,媒體要結合新媒體環(huán)境特征,立足更廣的視野和維度,深入挖掘新聞內容,實現新聞深度報道目標。深度報道所具有的特性,也決定了媒體在報道新聞時需要對相關事件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即媒體在報道新聞時,不應僅局限于對某一事件和現象的簡單記錄,而是要思考分析事件起因,預測事件未來發(fā)展趨勢和走向。同時,在新聞選題操作層面,媒體也要關注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和解決路徑,創(chuàng)新新聞立意,突破傳統新聞報道視角。例如,2018年,湖南日報社《三湘都市報》推出《限高欄之亂》的報道:江西13歲男孩在乘坐車輛的過程中,將身體探出車窗后撞上限高欄,不幸身死,該報道在對男孩命運表示唏噓的同時,對“限高欄”展開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并依次列舉了因限高欄阻攔消防車難以及時抵達現場,導致易女士家因火災遭受嚴重損失、因限高欄阻攔急救車難以及時抵達現場,導致貨車司機不幸身亡等真實的新聞案例,最終總結限高欄存在的高度不統一、標識不符;警示不明顯;位置不合理三種亂象。從限高欄設置的初衷來看,致力于保護道路和交通安全,而不合理的限高設置不僅難以實現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目標,而且在特殊情況下,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在新聞報道的最后,記者也提出了真誠的建議:相關部門應從源頭出發(fā),對限高欄進行統一監(jiān)管和維護,同時,可將限高欄和導航系統接入,實現報警目的,完善限高欄事故掃描功能,為交通事故處理工作提供參照。該篇新聞一經報道,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獲得了大眾較高的關注度。但媒體也應注意,其在進行新聞深度報道時,也要關注報道的速度,確保新聞深度專題能夠擁有一定的熱度。2018年10月28日,重慶市萬州區(qū)22路公交車墜江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廣泛的關注,11月2日,事故原因得以披露:根據公交車內黑匣子監(jiān)控視頻顯示,女乘客因錯過下車站點與司機激烈爭執(zhí),最終導致車輛失控,墜入江中,在輿情洶涌之際,華聲在線迅速組織策劃《“車鬧”之殤》專題,結合墜江事件實際情況,以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理性的表達,一定程度上警醒了大眾,避免此類悲劇再次重演。
第三,媒體要巧妙結合案例,講好新聞故事。在新聞報道期間,媒體要向受眾生動闡述細節(jié),以真實的案例吸引受眾,強化新聞報道傳播力。新聞記者要主動思考如何撰寫新聞內容,方可令受眾耐心瀏覽新聞內容,通過新聞內容獲得啟發(fā),有所思考[5]。因而,新聞記者要有機整合宏大敘事和個體體驗,關注采訪細節(jié),以生動的文本表達、富有細節(jié)和趣味的案例故事留住受眾,提升深度報道傳播力。以湖南日報社《三湘都市報》推出的《長沙蝦戰(zhàn)》專題報道為例,該專題主要分為“蝦事一筐”“擂主未老”“踢館奇兵”“登堂入室”“蝦人說蝦”“談市論道”和“健康吃蝦”。從各部分題目來看,其所具有的新穎性直接令受眾眼前一亮,在內容方面,報社一共派出了9名記者負責該專題報道,其中有6名文字記者和3名視頻記者,選擇長沙市全城較為出名的20多家小龍蝦網紅店進行了走訪,并選擇其中多名店主進行采訪,了解其創(chuàng)業(yè)經歷,同時,還與美食達人進行了交流溝通,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新聞報道材料。在為期一個多星期的深入走訪后,《三湘都市報》還原了20年來長沙小龍蝦市場趣味橫生的“江湖故事”,此種接地氣的表達方式,真實體現了長沙市的美食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快新聞”所不能及的。
(三)創(chuàng)新形式,以融媒體手段賦能深度新聞
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新聞媒體的深度融合,使新聞傳播形式發(fā)生了變革,對于媒體而言,其理應與時俱進、順時而動,結合自身發(fā)展情況,引進先進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形式,以融媒體手段賦能深度新聞,進而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目標。
一方面,要制作開發(fā)新穎的、內容豐富的、契合時代發(fā)展脈絡的融媒體產品形式。在新媒體時代,在進行新聞深度報道工作時,并不是簡單將報紙上的相關內容機械地搬運至網絡,而是要秉持差異化和分眾化原則,結合新媒體移動化、社交化和可視化等特征,推動新聞報道內容和傳播路徑從單一、單向往互動、多維過渡[6]。2021年國慶節(jié),山東菏澤市廣播電視臺推出了《中國紅·齊魯行》這一專題,對菏澤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成果進行了總結,同時,還以統計數字的方式,回顧了菏澤市的發(fā)展歷程,梳理了菏澤市發(fā)展成就,對菏澤市未來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另外,為豐富《中國紅·齊魯行》專題內容,菏澤市廣播電視臺派出了專業(yè)的文字、攝像和視頻制作團隊,對菏澤市城市發(fā)展環(huán)境等進行了拍攝,不僅在紙媒推出圖文并茂的版面,同時在新媒體上還制作了多個短視頻,實現了同一報道主題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適配”目標。在后續(xù)階段,菏澤市廣播電視臺為更加方便地在移動端推廣新聞內容,在精心提煉觀點內容的基礎上,開發(fā)新的新聞傳播形式,以新穎活潑的產品形態(tài)提升受眾互動分享體驗。
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要實現新媒體全平臺移動化新聞傳播目標。同樣以菏澤市廣播電視臺為例,其所制作的每一期深度新聞內容,可同時在廣播電視臺官網、新聞客戶端等平臺發(fā)布,以電子版形式滿足受眾瀏覽需求。同時,新聞編輯也在每一期的新聞版面上附上二維碼鏈接,以供受眾靈活跳轉閱讀其他新聞內容,拓寬閱讀表現形式,實現新聞深度閱讀目標。
新聞媒體要對移動技術催生的快新聞時代特征予以分析,立足時代特點,引進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融媒體傳播方式,以確保其新聞報道與全媒體業(yè)態(tài)相適應,達成碎片化、多元化新聞傳播目標,滿足受眾新聞閱讀需求。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開始與新聞傳播實踐深度相融,新聞傳播形式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對傳統媒體而言,在新的時代形勢下,為了謀求更優(yōu)發(fā)展,實現轉型升級目標,就要求新求變,豐富新聞內容,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以更好地契合受眾需求。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新聞載體如何變化,新聞媒體都應堅守初心、堅定立場,秉持匠心精神,精耕細作、精雕細琢新聞內容,使受眾感受到深度閱讀的美好,為受眾提供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 溫永剛.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采編轉型方式淺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5):138-140.
[2] 薛雅方.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升報紙新聞時效性的探索[J].新聞文化建設,2020(12):33-34.
[3] 應艷麗,夏榮偉.紙媒如何借助自身優(yōu)勢做好重點工程報道[J].記者觀察,2020(20):92-93.
[4] 范以錦,楊曉倩.淺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慢新聞”[J].南方傳媒研究,2019(2):81-88.
[5] 宣勇捷.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基于數據可視化傳播的新聞深度性探究[J].視聽,2019(4):187-188.
[6] 魏立豪,易星星.淺析新媒體語境下法制新聞報道的策略[J].新聞世界,2019(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