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餌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點筋道勁兒,猶如謙謙君子內(nèi)心深處一直堅守著的做人的底線與原則。
一
雞火絲餌塊,是會理的名小吃之一。在會理的眾多名小吃里,排在前面兩位的,毫無疑問是雞火絲餌塊和羊肉粉。而兩者之中究竟誰排第一誰排第二,恐難以定論。一般的情況是:老年人愛吃雞火絲餌塊,青年人愛吃羊肉粉;本地人愛吃羊肉粉,外地人愛吃雞火絲餌塊。若投票,只怕也是票數(shù)相當(dāng),不分伯仲。因此,只好這樣說,在食客心中,二者的分量是半斤八兩。會理的羊肉粉之與雞火絲餌塊,猶如江湖豪俠之與謙謙君子:一個豪氣干云,一個溫潤儒雅;一個俠骨柔腸,一個柔中帶剛;一個如夏天,一個如春天;一個如北國,一個如江南;一個如火,一個如水。
制作會理雞火絲餌塊的原料,主要有三樣,都寫在了它的名字里:“雞火絲”,即雞肉絲與火腿絲的簡稱。雞,得用本地肥瘦適中的土雞。雞太肥,則無味;雞太瘦,則肉柴?;鹜?,須用本地人精心腌制的老火腿。將二者洗凈,放入清水中,一鍋燉煮。水最好一次性加夠,中途添水,為燉湯大忌,更是技藝精湛的廚師所不為之事;火宜先用大火,再用中火,最后用小火。先以大火煮開,打去浮在最上面的沫子(這樣湯味才醇厚),轉(zhuǎn)中火慢燉。待肉熟時轉(zhuǎn)小火,將肉撈起,去其皮骨,切為細絲,備用;“雞火絲餌塊”中的“餌塊”,其實是餌塊絲。餌塊絲由餌塊切成。餌塊,一種流行于川滇黔等地的傳統(tǒng)美食,乃是由上等的大米,經(jīng)過浸泡、蒸制、捶搗、造型(切割)、陰干等工序精制而成。
二
會理人制作餌塊,由來已久。究竟有多久,沒有人認(rèn)真考證過。一般認(rèn)為,餌塊起源于云南,明代時傳入會理。會理歷史上綠水松坪關(guān)和老街鄉(xiāng)高爐堡制作的餌塊最好。
餌塊的制作,過去基本是靠手工。將本地產(chǎn)的老品種大白谷米浸泡三至五天上甑蒸透后,翻倒在大竹簸內(nèi)灑適量清水浸潤,翻炒松散后再入甑重蒸,俗稱“打回堂”。之后分次舀入石碓中舂,并不斷翻動,直至細軟,趁熱取出在案板上揉搓,一般均制成長一尺左右、寬約二寸的長方體塊。松坪關(guān)做的餌塊在石水缸中可泡半年之久,即使表層已長綠苔,洗凈后一如初制,色質(zhì)不變。高爐堡做的餌塊軟硬適度,細潤潔白,可水泡和用綠松毛覆蓋,便于貯存?,F(xiàn)在,則多用機器,其制作流程跟磚廠制磚有點相似,制作出來的形狀為長方塊,約有半塊磚那么大,顏色雪白,質(zhì)地如玉,一個餌塊的平均重量在一公斤左右。會理的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賣餌塊、米粉的攤子:一個竹篾編的大筲箕,里面裝著雪白的米粉;一堆餌塊,磚塊一樣地被人橫豎碼著。后面站一個中年婦女,肩上斜挎著一個錢包,埋著頭認(rèn)真地在一塊圓砧板上用一把大菜刀切著餌塊絲。行人要吃餌塊,就買一個回去,切片切絲都可以,當(dāng)然也可以買切好的,還可以請賣餌塊的現(xiàn)切。
會理餌塊的吃法,還有蒸法和炸法。會理九大碗里的“尖刀圓子”,常以普通印章大小的餌塊條打底,用的就是蒸法;餌塊還可以炸,切絲炸,切片炸,都可以。切絲入菜籽油略炸,一熟便起,加花椒油、辣椒油、芝麻油、醋、醬油、鹽、味精、蔥花、香菜、蒜水涼拌,風(fēng)味絕佳,是一道開胃菜。此菜,好友劉靜曾在我家的“殺豬宴”上做過一次,深受廣大小朋友喜愛。當(dāng)然,餌塊的最佳吃法,還是切絲,做成雞火絲餌塊。
三
制作雞火絲餌塊所用的烹飪方法是“汆”法。汆,是一個會意字。汆者,入開水迅速煮(燙)熟也。家鄉(xiāng)人常用汆法烹調(diào)食物。汆湯飯、汆圓子、汆餌塊、汆肉米粉,都是將食物放到滾開的湯水里迅速汆熟而制作出來的美食。雞火絲餌塊,是汆餌塊中的極品。
雞火絲,即雞肉絲、火腿絲,前已交代,茲不重述。餌塊絲一把,時蔬葉一張(撅成三四段,先下),入開水迅速汆熟,撈起裝碗,舀一勺先前燉煮雞肉火腿的湯,撒上一兒點蔥花,最上面再撒上提前切好的雞肉絲、火腿絲,配上涼拌大頭菜絲絲一小碟,端上餐桌。香氣飄飄,使人垂涎欲滴。觀其色,則雞肉絲淺黃,火腿絲紅艷,餌塊絲雪白,時蔬翠綠。各種顏色匯集在一起,儼然一幅白雪紅梅、新綠點點、生機盎然的早春圖畫。拌一拌,快吃吧!吃雞火絲餌塊,宜先喝湯。一口下肚,終生不忘!——鮮啊!
會理的雞火絲餌塊,可以用鮮、香、爽、滑四個字來形容。若要根據(jù)它的特點來打個比喻,則好比是溫潤如玉、玉樹臨風(fēng)的謙謙君子。吃雞火絲餌塊——或者說吃會理的無論用什么方法做出來的餌塊,我都特別鐘愛它的那一點筋道勁兒。我覺得,會理餌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點筋道勁兒,猶如謙謙君子內(nèi)心深處一直堅守著的做人的底線與原則。
四
我小時候愛吃烤餌塊。冬季的夜里,一家人圍著火盆或電暖器取暖時,常將餌塊切成身份證或巴掌大小的片,放到烤架上烤至兩面金黃,然后刷上豆瓣醬,便可以吃。會理人管這種餌塊叫作火燒餌塊。這種火燒餌塊的特點是:外香脆,內(nèi)軟糯,既有豆瓣醬的香辣味,又有稻米的清香和甜味,非常好吃。不知道為什么,會理人又把“耳光”叫作“火燒餌塊”——要給別人一記耳光,會理人就會說:“來,我請你吃一塊火燒餌塊!”
小學(xué)校門口經(jīng)常有油炸餌塊片賣,小孩子巴掌大的一塊,放到菜籽油中炸熟,至表面微黃、起硬殼時夾起來,每一塊的一頭都插上兩根竹簽,看上去倒像是一個雪糕,有學(xué)生要買,一毛錢一塊。選好了,拿著竹簽做的“把”,用漏勺撒上秘制的香料、辣子面,孩子們邊走邊吃,十分滿足。
在我小時候,大多數(shù)人家買餌塊一般都要等到年底——買回來,過年吃。會理人有正月初一吃餌塊的風(fēng)俗。會理人正月初一吃餌塊,據(jù)說是為了紀(jì)念戚夫人?!稌砜h志》載:
《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劉邦寵妃戚夫人宮中樂事:“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别D塊在民間成了祥瑞之品。民間吃餌塊,一是為避妖邪,二是出于對戚夫人遭到劉邦三妾迫害的同情。每年大年初一早餐,會理家家戶戶吃餌塊,餌塊切成絲,清燙起鍋,按各人的口味加各種作料吃。菜肴配有火腿絲、雞腿絲、爛刀肉、雞樅油等。
我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有戚夫人的,更不知道有劉邦。那時候,我們只知道什么好玩兒,什么好吃。餌塊是很好吃的。那時候,年底總有人進村用餌塊換米,一進村便開始放聲大喊:“左餌塊!左餌塊!”——“左”在會理方言中,常作動詞用,意思是交換,以物易物。聽到有人進村左餌塊,村里的人家,無論貧富,都會用葫蘆瓢從米缸里舀幾瓢米端出門去“左”一些回來。大年初一、初二,便用除夕煮豬頭肉的臘肉湯來冒餌塊吃,配上香腸、豬頭肉,別有一番風(fēng)味。
外公生前喜歡吃紅糖水煮的餌塊絲。小時候去他家,他常做。他去世后,就沒人再做了。不過紅糖水煮餌塊絲的味道,我至今仍記得。每次去外公家,總會去老房子里看看老堂屋、老廚房,睹物思人,心中不免五味雜陳。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毫無辦法的事。不過,總有令人高興的事,總有一些東西沒有變過,一如我內(nèi)心深處的執(zhí)著與堅守,恰如會理餌塊柔中帶剛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