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工生活素材,文章就會顯得典型感人,從哪些方面加工,要根據(jù)素材而定??梢宰儞Q時空、人物等要素,使人物形象更典型;可以對粗糙的細節(jié)進行改寫,使內容新奇突出;可以補充人物活動環(huán)境,使主旨更深刻,可以在文中添加和結尾延長故事情節(jié),使文章內容曲折多姿;還可以根據(jù)需要從多方面組合生活素材,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厚充實。
關鍵詞 加工素材 要素 細節(jié) 環(huán)境
不少學生寫記敘文,要么隨意編造,要么一成不變照搬原始材料。因而寫人不典型,寫事不新鮮,缺乏感染力。莫言曾介紹創(chuàng)作經驗時說:沒有基于生活材料的想象和加工,就難于創(chuàng)作出大眾喜愛的精品。初中生懂得加工生活素材的常識,就能使作文更上一層樓。下面談談怎樣指導學生加工生活素材的一些粗淺體會。
一、更換要素,讓人物更典型
記敘文涉及到的寫作要素很多,如時間、地點、形象、人稱、視角、環(huán)境、場所、物件等。有的材料若不新鮮,我們只要更換若干要素,就能煥發(fā)新意,人物形象會更典型,主題會更深刻。
有名學生曾遇到過這樣的真實事情:接連下了一個周的大雨,到周五時才見陽光。下午放學后,我和好幾個同學匆匆往回家路上趕。走到一個田壟大溝時,不見了原來的簡易小木橋,水卷著浪花往下滾,發(fā)出震耳的轟鳴。暮色開始降臨,我們想繞道走,但看見溝上下形成一條寬長的水帶,沒有能過去的路,大家內心十分焦急。這時從遠處村子里有一個年輕人,正扛著一架梯子往另一個村子走去。我們向他揮手呼喊,希望他來幫助我們。那個年輕人聞聲,就扛著梯子向我們奔來了,他用梯子搭成小“橋”,把我們接了過去。
起初,學生就像拍記錄片把這件事寫了下來。應該說用梯作“橋”,給路人解燃眉之急,這個材料不錯,但如實而寫就不典型感人。經過指導,學生進行了典型化加工,更改了若干要素:一是更改了天氣。把晴天改為陰天,當時烏云沉沉,悶雷陣陣,冷風拂拂,眼看大雨將至。這是以環(huán)境來烘托學生心情的焦灼,突出他人幫助的重要;二是更改了人物。把年輕人改成退休的跛腿老教師,讓教師一瘸一拐送來梯子;三是更改了事因。人物是碰巧被學生發(fā)現(xiàn),才有了助人的行為,這是一種無意行為。改為老人主動行為,老人是教師,知道周末將有學生經過這里,便主動準備好過壕溝的工具,見孩子們走到這里,就趕忙搬過來了。在過橋的過程中,老人讓學生穩(wěn)住梯子兩端,鼓勵膽小的學生,并叫個大的學生把小女生背過來。要素的改變,老教師人雖退休當仍摯愛學生的高貴品質就凸顯出來。
當然,對生活要素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更改,要考慮更改對人物典型化刻畫的作用。
二、改造細節(jié),讓故事更新奇
在閱讀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一篇文章從整體看不吸引人,但其中一兩個精彩細節(jié)會讓你眼睛一亮。由此看來,好的細節(jié)能點亮一篇文章,使文章煥發(fā)生機。原始素材往往很粗糙、簡略,若機械地寫進作文就難于感染讀者。我們可以將之進行具體化的擴寫,把內容改寫得精細一些,讓它散發(fā)光彩。細節(jié)的改造,會讓人物形象更鮮明,故事新意撲面而來。
一次上作文指導課,我用投影儀在白板上顯出《蹣跚》這篇文章。文章內容是寫教師上課讓學生解釋課文上“蹣跚”一詞的含義。這是位第一次來班上課的新老師,不知道學生的姓名,隨意用手指了一名男生解釋。學生站起來低著頭一聲不吭,任憑教師怎樣溫和地啟發(fā),他仍然不吱聲。教室氣氛很尷尬。下課時她讓當課代表的“我”和那位同學到她辦公室去。在展示這篇文章時,筆者有意改動了文章結尾的一個細節(jié)。
在教研組門前,我喊聲“報告”,佇立在辦公桌前的小張老師扭轉身來。他招了一下手示意我們進來,小張老師惱怒地對王力說:“上課老師提問,你為什么不回答,能說一下理由嗎?”王力嘟著嘴說:“我成績不好,你偏提問我,不是在出我洋相嗎?”“老師提問學生怎么叫出學生洋相呢,那是為了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你的思想意識不正確啊,希望以后不能這樣。課堂上要積極思考問題,不要對老師的提問有抵觸情緒。—— 你記住了嗎?”
改寫的目的是讓學生評議這篇文章的細節(jié),學生閱讀后對結尾的細節(jié)不認可,認為太俗套,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新鮮,不能感染人。在學生紛紛提出改寫這個細節(jié)的意見后,筆者出示了原文結尾。
……當她看到我身后的王力甩著一條殘廢的腿、蹣跚著艱難地跨進門時,她目瞪口呆,無比震驚。愣了許久許久,才匆忙迎了過去。她站在我們面前,嘴唇囁嚅著,卻說不出一句話。好半天,她才輕聲地向著王力:“對不起,我不該提問你。能原諒我嗎?”王力木然地站著,一滴淚珠滾落到他的腮邊。
相比之下,原文細節(jié)具有思想深度,也顯出了文章曲折,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新奇效果。
三、補充背景,讓主題更突出
有時得來的原始素材只是事件的一個過程,如果單純寫這個過程,很難打動人。故事的發(fā)生都會有個背景,或社會背景,或自然背景。我們可以給故事補充一個背景,把人物放到某個背景下去寫。文章就會顯得更真實,人物會更典型感人,主題也會更突出。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我們要深入挖掘它的價值,用上某種與之相諧的故事背景,立意就深刻了。如有名學生寫在路上撿到500元錢,沒有簡單地去寫立馬交給失主,而是鋪敘了一段心理活動:母親住院借了不少錢,現(xiàn)在父親還在籌錢交住院費。交與不交,他心里很糾結,但最終理智占了上風,把錢交給失主。在這種背景下的拾金不昧就更感人;再如學生佳作《看自行車的老人》,作者寫開始對這位看管自行車的老奶奶,沒有好感,也很不屑。你想騎自行車上街買東西,她還嘮嘮叨叨給你講一通大道理。后來,他看到了這樣一幕才改變了看法:在一個“雷雨交加”“狂風怒吼”“傾盆大雨”時刻,老奶奶不顧年老體弱,不畏狂風暴雨,奮力地把遮雨布往自行車上蓋。老人的行為讓作者的誤解消除了,他對老人敬愛之心油然而生。把人物放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寫,更突出了老人忠于職守的品質。
四、添加內容,讓情節(jié)更曲折
有的生活素材很簡單,如實去寫,篇幅不夠,也顯得過于單調,沒有波瀾。為了強化情節(jié)的故事性,可以對素材添加必要的內容,或是在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添加新內容,或是延長一下故事結局。這樣既使內容變得繁復起來,也使文章情節(jié)顯得曲折多姿。
有名學生在《溫暖》一文中,寫外婆聽說“我”病了,一天沒有上學,就煨了雞肉湯用保溫瓶裝好送來。時值寒冬,外婆的臉被風刷成紫紅色,“我”當時很感動。這是她的真實生活素材,內容是原模原樣寫的,讀來總感覺故事單調,缺乏感染力。后來她就在中間添加了一段內容,寫這幾天雨夾雪,外婆本身老胃病犯了,路上很難走,外婆不小心滑倒。她將保溫瓶緊緊抱在懷里,安然無恙,但自己摔得不輕,還崴了腳,走路一瘸一拐地來到我們家。內容一添加,味道就不一樣了,外婆對外孫的疼愛就更加凸顯,也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有名學生在《路上的故事》一文里,寫自己和父親因急事趕往鄉(xiāng)下老家。不小心小轎車滑到路邊的水坑里了,父親無論怎樣加油門,車都爬不起來,他急得滿頭汗水。這時,有幾個農民工扛著鍬和鐵鎬從這里經過,看到這種情景,放下工具就一股氣把車推了起來。作者沒有簡單地寫推車過程,而是添加了推車的難度:寫一次推不起來,又把坑邊挖成斜坡,還是推不起來。他們又在附近撿來石塊,在車輪子前墊了一下,這時車才在人們的口號聲中慢慢爬起來,而他們身上濺了不少泥巴。增加人物做事的難度能顯示故事的曲折性,能有力地突出人物樂于助人的精神。
上面說的是在敘事過程中擴充內容,還可以在故事結局延伸內容。如學生佳作《陌生叔叔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燈》,寫的是她晚上在學校上完自習課后回家。沒有料到,往日明亮的路燈此時全部停了,整個小鎮(zhèn)籠罩在一片黑暗中。她獨自一人朝胡同里走,當時天上飛著雨花。胡同里伸手不見五指,她跌跌撞撞地走著,心里很恐懼,真希望有一盞燈從這里經過。可不久真的有個男人亮著手電筒從后面跟上來了。在男子熱情的搭訕中,她消除了顧慮,得知他是到醫(yī)院掛針回來的。她借著光亮走出了胡同。
五、組合材料,讓內容更豐盈
組合是材料的嫁接和遷移,若生活素材不夠完整和精彩,可以將其它素材移過來補充若干。組合方法很多,如時間組合,即把不同時間的事遷移到作文中;地點組合,遷移其它地點發(fā)生的事情;情境遷移;即遷移影視、新聞及其它文章中的情境;人物組合,即把發(fā)生在他人身上的事集中在某個人身上,等等。這種組合是一種藝術綴合,就是魯迅說的“雜取種種,合成一個”的寫作方法,它體現(xiàn)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處理素材原則,融入了作者對生活的審美與價值取向。這種寫法常被文學家采用,如作家夏有志談他的長篇小說《三個和一個》的故事情節(jié)形成過程時這樣說:
在陜北高原,我了解到一種高原病,其患者由于長年缺碘,甲狀腺機能發(fā)生障礙,病人會變得越來越癡呆,口齒不清;兒童少年患者發(fā)育不好,脫發(fā),甚至呆傻。同時我聽到一件事:一個北京女知青,為了回城,狠心和他的丈夫離了婚,又將其親生女兒送給了當?shù)剞r民。不久我又親身碰到一個賣香草袋的山村女孩,她只有十三四歲,繼母對她冷酷無情;她患?。ú⒎歉咴。?,她為了治好自己的病,每天在旅游風景區(qū)賣自己繡的香草袋,準備攢夠了錢,自己去省城大醫(yī)院。一種罕見的病。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女孩。一個山區(qū)賣香草袋的女孩。三者都被我記在了我的小本里。而小說發(fā)表時的故事是:一個被遺棄的少女,患了高原病,他在旅游風景區(qū)煮山泉泡茶賣水,攢了一筆錢,只身一人先長途汽車后火車到北京,她想治好自己的病,更想找到自己的親生媽媽。
作家運用組合法構建小說內容,組合中有對原材料的取舍、改造和想象,這樣就成了扣人心弦的作品。
有名學生在《第一次約會》一文中就成功地運用了這種組合法,內容取材于教室里張貼的一份檢討書和自己過去寫過的歌頌女班長的內容。這里摘引幾段。
……坐在我前面的是女班長,我佩服她,她潑辣,成績好,漂亮又大方,有時也不拘小節(jié),可偏偏和咱哥們過不去!晚自習時她遞給我一本書,我一翻開就見到一張字條:
喂,后面的!晚自習后去操場,不見不散。紅艷。
……
“你……你有啥事?”我說得生硬極了。
“談談唄?!彼匀坏卣f。月光下,那雙黑亮亮的大眼睛真美。
“談……談啥?”我的心一下子上了喉嚨眼,臉刷地紅到了耳根,“談今天課上那件事?!?/p>
“啊……哦……”想起來了,原來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我在曉峰的背上用粉筆畫了個大老鱉,上課時老師正好又提問他,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也哭笑不得,我卻得意地欣賞著自己的“杰作”……
“這樣一鬧,幾乎整節(jié)課都給泡湯了,你這樣做不止一兩次了,有什么好處呢?”
接著女生對男生講述了一番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的道理,這名男生誠懇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材料組合使內容豐盈起來,讀之情趣橫生。
指導加工素材,就是在教學生“點石成金”手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手法,寫出來的文章就能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作者通聯(lián):烏魯木齊市第七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