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論述類文本閱讀理解是高考語文命題中的常見題型。本文以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衍生的閱讀理解題目為研究對象,以高考的解題思路為研究方向,從文體、內容、關鍵信息等層面縷晰思路,從心理層面至技能層面提高該類題目的解答實效。
關鍵詞 高考語文 論述類文本 閱讀理解 解題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分成了三類。論述類文本是其中基礎性最強、實用性最廣的一類。雖然學界一直沒有對該類文本注解明確的定義,但是以擺事實、講道理、做論述、闡觀點為基準的文本均已被納入到論述類文本中。種種屬性使其成為高考生眼中“最迷惘的題目”,讓考生心理壓力陡增,解題思路紛亂。
一、解讀文本,初構解題思路
論述類文本多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作為解讀文本的思維模式,又以“勸說”的形式出現,旨在通過說理析理,讓讀者接受作者的觀點(思想)。但這只是一個基本的思路,要想在高考答題中發(fā)揮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細化這個思路。首先,考慮到論述文的內容極多,涵蓋范圍極廣,有必要根據文本的“勸說程度”對其進一步分類。目前比較達成一致的分類標準是從應用的角度進行分類。即強調論述文的實用性。那些旨在通過說理引發(fā)思考,指導生活的文本,可以統(tǒng)稱為雜文;闡述本質規(guī)律、思想內容的文本被稱為學術性文章;還有議論文、辨析文等,均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2021年全國高考語文Ⅰ卷中摘取了朱光潛《詩論》和錢鐘書《讀lt;拉奧孔gt;》兩篇文章。兩篇文章均圍繞著“詩”做論述,對前人萊辛的觀點也多有涉及。但是朱光潛是用西方詩論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印證西方詩歌。錢鐘書的論述重在對前人論斷爬羅剔抉,逐層深入到學術研究的深處。二者同時出現在試卷中,經過比較可以將《詩論》劃入到雜文,《讀lt;拉奧孔gt;》為學術性文章。屬性的劃分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解題思路帶來了依據,據此整理答題思路,會發(fā)現雜文類文章重視思想內涵與語言特色,它或是對現實社會做出一些有思想的反應。而學術性的文章閱讀起來會有一些難度,語音語義系統(tǒng)的銜接與連貫有著獨立的法則。
二、深究內容,完整解題思路
論述類的閱讀理解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是通過語言文字最能走近語文人本性征的題目,且其語言文字極為凝練,幾乎無一廢言,字字用意深遠。因為論述類的文本主要以“論述性”為導向,立論必然居于中心,再由作者以文字的形式緩鋪慢陳而來。當然,作者的鋪陳絕不僅僅滿足于抒情,而是要通過語言文字,讓人們接受自己的“勸說”,贊同自己的觀點。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之后,考生在答題的時候關注作者的觀點,也就抓住了內容中最主要的部分。
在2019年全國語文高考Ⅰ卷中,選取了鐵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一文。作者開篇即亮明觀點:“文學藝術應為人民創(chuàng)作”。圍繞著這個觀點,作者就如何認識人民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應該做些什么等不斷去強化觀點。考生需要在這些論證中基于不偏離主線觀點的前提,反復閱讀文本的內容,再結合論述文的現實性特征,深化文本內容。通過勾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應考題,辨析三個選擇題中提出的各類論證觀點,選擇出最正確的一項。
其次,對論述方式進行研究,也可以幫助考生得到答題思路。論述文中常見的論述方式有舉例、比喻、對比等。一些專業(yè)的術語通過通俗的論述方式,能夠減少解題的艱澀感,為學生提供從語言結構切入整理答題思路的契機。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Ⅱ卷中選擇的葉嘉瑩《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后之成就》是一篇經典的學術論述文。通常這一類文章學術壁壘較高,用語專業(yè)深澀,考生在閱讀時會有“一頭霧水”之感,答題也常常不得要義。但是從論述方式切入,就會發(fā)現,葉先生在研究這個宏大的課題時,選擇了一個“細小的”切入點:分析杜甫優(yōu)越稟賦的表現。她認為杜甫優(yōu)越的稟賦表現在兩個方面:1.博學且獲得知識的路徑是一條正途;2.性格嚴肅但不失幽默,能擔當苦難,也能在苦難中怡情。而這兩個方面她使用了對比論證的方式層層深入,杜甫不再是站在七律演進這個大成就面前,而是成為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對人的分析決定了對其創(chuàng)作初衷的理解會更加容易,也更易親近??梢?,從葉先生的論述方式切入分析,更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征,也不會讓辨析陷入無源之水的境地。考生所獲得的“源頭活水”恰恰對應了答題時的文思泉涌,強化了學生在論述文中作答中的思考抓手。
三、綜合考慮,培養(yǎng)解題思路
對高考語文試卷的解析,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導課堂教學。在首輪篩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鎖定論點鮮明、邏輯嚴明的論述類文章。這些論點可以是開篇即明,也可以是零散分布在文本中,還可以是在文章的結尾處。無論是哪一種形式,讓學生思考作者論點的同時,也思考作者行文的意義,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奠定良好的解答基礎。例如《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一篇經典的雜文。其論點、論據、論證的排列均與一般的論述文不同,雖然遵循的也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但是整篇文章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的排列,使得論點不容易出現,或者是學生不容易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一個辯證性的問題:“文化應不應該拿來?”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論證,或是做成一個文本課題,在課外進行素材收集,自寫一篇論述文。
其次,可以從語文學習的經驗出發(fā)。這里所指的經驗包括兩個方面:學生學到了什么和學生是怎樣學的。高中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文本,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在學習上也有自己獨立的方法了?!皩W到了什么”可以考察學生語文經驗的優(yōu)劣,“怎樣學的”考察了經驗的構成。當學生轉向了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主的論述類文本時,經驗就會顯現出其之前積累的成效,鼓勵學生形成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是讓優(yōu)質經驗生成最好的方法。
再次,從關鍵信息出發(fā)培養(yǎng)解題思路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對學生有意識地思路培養(yǎng)中,絕不能缺少觀點與材料之間聯系的辨析訓練。論述文的特點決定了其用語必須精準,行文必須有據。這些就被我們稱為論述文的關鍵信息。關鍵信息有時候也可能就在題目當中,啟發(fā)學生全面地觀察,是一個必由之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眼中的關鍵信息和教師講授的關鍵信息常常并不一致,為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地挖掘他們所見所思的關鍵信息,只要可以給出完整的論據論證,教師就應該予以鼓勵。一些有分歧的地方,可以通過生生討論、師生討論、考據文本等方式進行修正,最終達成對文本和閱讀關鍵信息的共同認知。這樣去掉旁支末節(jié)的訓練方法,可以提高答題思路的清晰性和準確性。
論述類閱讀理解題目重在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其是最能充分體現語文人文學科與工具屬性的題目。在高考中面對這類題目,從語文的關鍵要素出發(fā),對內容所闡述的觀點進行研究,根據個人的學能得到一個“專屬”思路,應該是客觀和理性的方法。而論述如能為高考的前置--教學階段帶來一些幫助,促使教師以高考為指向訓練學生的答題思路,則更可充分發(fā)揮本文的論證價值。
[作者通聯:江蘇姜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