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讀者們,大家好呀!我的名字叫哈雷彗星,你們也可以叫我小哈雷。當你們抬頭仰望浩瀚無垠的天空,發(fā)現(xiàn)流星劃過時,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流星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為什么它會有長長的尾巴呢?今天就由我?guī)ьI大家一起認識和了解我們彗星這個美麗而又充滿神秘的大家族吧!
大約四十五億年前,太陽系形成的時候,遺留的殘片組成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云,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起源地,奧爾特星云是長周期彗星的起源地,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云都處于太陽系邊緣的位置,在那里有幾十億個彗星河,而我就是這些彗星河中的一員。
我們彗星其實是冰和塵埃的聚合體,形象點來說我就是一個體積龐大的臟雪球。飛行過程中我們由兩部分組成,比較堅硬的部分是彗核,云霧的氣體部分為彗尾。這就是為什么你們看到的彗星總是模模糊糊的,因此我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名字——長毛的星星。
你們看到的彗星都是拖著長長的、多彩的尾巴,天文學家還給我們的尾巴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彗尾。那么,你們知道我的彗尾是怎么形成的嗎?
我們在浩瀚宇宙運動的過程中,由于溫度升高產(chǎn)生升華作用,會拋射出來氣體,在周圍形成云霧。當接近溫度非常高的太陽時,我們被陽光加熱,就會拋射出巨大數(shù)量的氣體和塵埃。這些從我們身上脫離的氣體和塵埃,在陽光的照料下就形成了彗尾,由于離心力的作用,你們看到的彗尾在空中展開總是朝著遠離太陽的一方。
人們常常說,彗星就像一只飛行的溫度計,因為我們可以告訴人類太陽系中哪里溫度高,哪里溫度低。
當運動到溫度可低到零下200攝氏度的土星附近時,我們堅硬的彗核會完全凍結(jié),也就看不到彗尾了,在旁邊的木星附近,我們也不再有彗尾,因為木星的溫度也能低到零下170攝氏度。
當我們飛行到火星附近時,因為火星上有陽光的一面,其溫度約為零下30攝氏度,溫度升高我們就開始拋射出氣體,就能看到彗尾了。而到了太陽和地球附近,由于溫度的進一步升高,我們會長出龐大的彗尾。而后我們又會離開太陽和地球,繼而離開太陽系,奔向遠方,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接下來,我想給你們介紹我們彗星大家族里面的三位“明星”。
第一位當然是你們的老朋友啦!每76.1年我就飛回到太陽附近來看望你們一次,然后飛向海王星軌道附近。我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下次我的回歸是在2061年的年中,你們到時候就能看到我美麗的身影。
我每一次回歸,都見證了人類歷史的變遷。公元前3世紀,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哈雷彗星。公元11世紀時,我目睹了入侵者威廉的遠航。公元14世紀,我激發(fā)了畫家吉奧托的創(chuàng)作靈感。
其實,從公元前240年起,我的每次回歸中國都有所記載,最早的一次可能是周武王伐紂之年,也就是公元前1057年。因此我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應該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但是那時候他們并未意識到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屢次回歸。17世紀時,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準確地計算出我將在76年以后回歸,因此我被后人命名為哈雷彗星。
第二位出場的就是1994年震驚人類的“彗木相撞”事件的始作俑者——蘇梅克列維9號。在我們還都在老家的時候,我見過它一次,可惜以后再也見不到了。它是90年代初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一顆巨大的彗星,其實在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之前,它已經(jīng)環(huán)繞木星運行了一百多年了,只不過距離地球太過遙遠,自身亮度也不大,所以人類才一直沒能發(fā)現(xiàn)這顆彗星的存在。
當人類科學家正研究著它的飛行軌跡時,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它的終極目標竟然是地球。我的媽呀,它的膽子真大,居然想要毀滅地球?!疤K梅克列維9號”彗星比當時恐龍滅絕的小行星體型還要大,所以它撞擊地球后人類必然也會走向滅亡之途。
不過,好在它是貪玩的彗星,在飛行的途中他被木星散發(fā)的魅力給深深地吸引了,就放棄地球,將目標轉(zhuǎn)移到了木星上,朝著木星飛奔而去。它朝著木星表面飛速地墜落,可是,他的選擇最終讓它后悔不堪,木星的引力把他的彗核壓成了碎塊。在最后一輪軌道上,它的彗核碎塊沖入了木星濃密的大氣層。
這場撞擊持續(xù)了5天的時間,5天過后,它就化成塵埃消失在了浩瀚宇宙當中。我從那以后再也沒見過它,但是它的獻身對于人類來說也是有價值的,正是有了這次太陽系天體撞擊事件,人類才拍攝到天體大碰撞的照片。
第三位“明星”叫“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為什么它也榜上有名呢?因為一方面它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另一方面,它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終會與地球或月球撞擊的彗星,但是你們不用擔心,因為不會在最近的一千年內(nèi)發(fā)生。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回歸周期大約是130年。它的軌道非常接近地球,因此每年8月地球都從它那充滿碎塊的彗尾中穿過,于是一次流星雨的禮花表演開始了。也許你之前看到的某次流星雨,就是它的功勞?!八雇蛱亍に貭枴卞缧桥c地球的下一次接近,預計發(fā)生在2126年8月14日前后。就如同在每年8月14日的十字路口會車一樣,假如它不能在2126年8月14日如期而至,那是再好不過了,地球?qū)⑾扔谒ㄟ^匯合點。但是如果它提前一兩天到達匯合點,那你們?nèi)祟惖淖訉O后代可要經(jīng)歷一次近乎天體碰撞的冒險了。
不過,不論是早已化為碎片消失在木星云海的“蘇梅克列維9號”,還是未來有可能出現(xiàn)的其他“威脅天體”,其實都不可怕,畢竟科技一直在進步,而且,有你們這群冉冉升起的新星,相信地球文明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了,相信你們都意猶未盡吧,那就期待我的下次出現(xià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