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炙烤著大地,天空中時不時飄過幾朵白云,空氣中沒有一絲風吹過,仿佛凝固了,地上的草本植物,因高溫缺水,已是一片蔫黃。今天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處暑,站立在湘潭縣云湖橋鎮(zhèn)古湖村的一處抽穗的田畔,我看見從遠處的一橋橫臥的“韶山銀河”渠道,到這林蔭下就被“吞”進山體,不見了,抬頭只見青翠的山頂。在當?shù)卮逯膸ьI(lǐng)下,我沿著山邊一條兩旁種滿桂花樹的蜿蜒水泥路,步行十來分鐘,來到山底另一邊的樹林下,突然發(fā)現(xiàn)有個高出水面兩米、寬三米的蛋形隧洞出口,洞口磚砌門墻上刻有遒勁的三個字“英雄關(guān)”,左右鑲紅漆書寫有“奇跡人間創(chuàng),天河地下行”的對聯(lián)。神奇的是洞內(nèi)一股清沏的河水,洶涌而出,在不遠的閘門處笑了一個酒窩,唱著歌分別流向長沙的寧鄉(xiāng)縣和湘潭的雨湖區(qū)。
村支書指著遠去群山下的村莊,驕傲地說:“今年很多地方都缺水嚴重,大地都快烤煳了,可從這流出的水澆灌著20多萬畝農(nóng)田,沿途老百姓根本不用擔心缺水,你看啰,這一眼望過去到處都是綠油油的,就是全靠它的幫忙?!?/p>
聽著他的贊嘆,望著奔騰的渠水遠去,一份涼爽襲來,興奮中我又感到不解,一個普通隧洞為什么就被稱作“英雄關(guān)”?此時有一種使命感驅(qū)使我去歷史中找尋答案。
離開英雄關(guān),回到市里,我去檔案室和黨史辦翻閱各種韶山灌區(qū)皂林沖隧洞(后改名為英雄關(guān)隧洞)的史料,隨后,我又走訪了很多當初參加建設(shè)的韶山、湘潭、寧鄉(xiāng)民工,省水利八局老技工,省老模和“五好”標兵以及因公獻身的家屬和健在的工友(大部分當年參加建設(shè)的人已過世了),他們給我介紹了很多真實情況,講了一些發(fā)生在這里的艱險故事。
皂林是湘潭與長沙市寧鄉(xiāng)縣交界的道林區(qū)的一個寂靜山村,57年前,這里成了鬧市,有1100多位民工和省水電工程總隊職工在這里對大自然開仗,他們要在這座山峰底下挖一個長達992米的隧洞。
查閱資料后獲知,原來主井是東西兩頭往中間水平掘進的。在將近一公里長的隧洞上部的山頂部分,再由上往下依次開鑿一號斜井、二號豎井、三號斜井與主井相連。這幾個井主要是用來協(xié)助出渣、通風、排塵和遇危險時逃生用的,這樣一來,還增加了6個工作面,加上原來的進出口,變成了8個工作面,可以容納更多人同時施工。斜井是與主井按28度至30度左右斜著開鑿下去,豎井是垂直90度。
當初人們以為這就是一座土山。待到挖開了斜井和豎井,才發(fā)現(xiàn)這里有膠土、沙土巖石,還有土夾石,這樣就使挖掘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難,還發(fā)生了意外事故。
一、奮戰(zhàn)在“英雄關(guān)”的劉建生
隧洞自開工以來,發(fā)生了無數(shù)的難關(guān)險情,奮戰(zhàn)在這里的寧鄉(xiāng)道林民工團,真是英雄輩出,年輕的劉建生就是其中的一個。
初上工地時,他所在的五連分配在隧洞進口處明挖。七八月的驕陽,酷熱逼人,加之坡陡路遠,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痛。施工中,劉建生埋頭苦干,危險時刻沖在前。剛挖進洞,洞臉斷面頂上開坼,大塊大塊的土石崩了下來,不趕快處理,洞頂就有塌穿的危險。搶救工作既艱苦,又危險。他鼓起勇氣,爬到快要塌下來的洞頂上去量尺碼,冒著危險從下面加支撐。那幾天正下雨,他沒有套鞋,就光著腳板干。鐵釘刺破了腳板,腫得不能走,他仍然踮著腳堅持和大家抬石頭、擔土,就這樣連續(xù)干了三班,險情過去后才下來休息、上藥。還有一次,洞內(nèi)放炮打爛了三架支撐,土石不斷崩塌下來,眼看即將堵住前進的道路,不能繼續(xù)施工了,在場的人束手無策,有的甚至被險情嚇跑了。劉建生二話不說,帶幾個人爬進去,果斷地換掉炸壞的支撐,排除了險情。
隧洞掘進中鋤手少了,進度很慢,當時領(lǐng)導(dǎo)上決定選一批民工學(xué)鋤手。劉建生自覺服從安排,很快就學(xué)會了開挖技術(shù),成為主要的鋤手。有一次,四個鋤手同時進班,其中三個搞別的工作去了,垱頭上只剩下他一個人。沒有其他人配合,一般是不好掘,一個人還進不進尺呢?他想,挖一點少一點,就拿起鋤頭猛挖起來。這一班掘進6分米,打好一架支革命撐(施工支架),頂?shù)闷綍r四五個人的工作量。
第二年2月22日,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劉建生上零點班(從零點到八點),先是協(xié)助四排搗混凝土,到五點多鐘左右搗完了,正想利用剩余的時間掘進,他擔心這樣的天氣洞外卸土困難,就上去看看。洞內(nèi)溫暖如春,一到洞口,寒氣襲人,連斗車都凍結(jié)在鐵軌上不能動了。上一班還有三車土沒有卸掉,他立即找來鐵棍,站在瑟瑟的寒風中,一下又一下地敲除冰凌,搖動斗車,把土卸掉,然后才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
當鋤手,勞動強度相當大,但劉建生在洞內(nèi)工作,一停下鋤頭就去幫體弱的同志挑土出渣,從不稍事休息。即使下了班走出洞來,一見婦女、小孩錘的石頭擔不動,他又幫她們一擔又一擔地挑運,一干就是幾個鐘頭。劉建生到工地八個多月,主動加班加點十多次,卻連春節(jié)都沒有休息過,節(jié)后工地補的兩天假,他又替別人上了三個小班。
對物資待遇,他從不伸手。幾次發(fā)雨衣、套鞋,他都讓給別人,寧愿自己打赤腳干?;炷寥嘹w班長看到實在不行,才為他領(lǐng)了一雙補過的套鞋,他見老鋤手劉立明的套鞋爛了,又主動與老劉換。盡管自己沒有罩衣和襖子,但照顧民工的布票他一尺也不要,堅持要評給比他更需要的人。
他母親知道后心疼他,罵他有點蠢氣,但他說:“娘老子呀,你生了我們兄弟四個,解放前,只有我冒去討過米。你去地主家當用人,6歲之前,是大嫂子把我?guī)Т蟮模攘肃徤峥┒嗟娘?,我屋里的幾間茅屋子,兩次被風刮倒,嚇起我站階磯上,只曉得放肆哭,每次都是鄰舍們過來幫的忙,一下子就又把屋立起來了,他們又是為么子?我現(xiàn)在長大了,有力氣了,反正力氣用了還會來的,我也要幫一幫別人,娘老子你莫怪啰!”
過去運水泥、砂石與拌合、澆筑是分工干的,他與大家商量,每個人先背三包水泥,然后再分工干,這樣在八小時內(nèi)澆完了二米四的混凝土襯砌,還為下一班拌和了十盆混凝土,澆了一段底板,相當于平常十四個小時的工作量。
第二年的2月,他被批準入黨,被指揮部評為“五好”標兵。修完隧洞回到生產(chǎn)隊時,他還沒結(jié)婚。第一次相親與姑娘見面時,他只有三間茅屋,什么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擔心人家看不上他,但當他拿出珍藏的獎狀一一印有“韶灌五好標兵”的一條白毛巾時,那一刻,姑娘驚詫了,心動了,咯雜伢子不錯,暗暗喜歡上了他,不久就嫁給他了,開始了一輩子美好婚姻。那姑娘就是現(xiàn)在的妻子陶美蘭,己71歲了。
二、搶救一號斜井的勇士
10月初,由于地下掏空了,一號斜井開始陷塌,跟井底相距三十來米的山頂陷下去了,并且開了幾條拆。斜井里面,三根橫撐全部被壓斷了,六根直撐折斷了三根,其余三根也“咔嚓”發(fā)響,危險萬分。繼續(xù)井底施工,職工會被活埋。情況報到指揮部,總工程師和一些技術(shù)人員按照慣例,主張改線。但民工和職工都不贊成這個意見。他們認為,如果改線,斜井報廢,不但浪費國家和集體的大量財富,而且不能保證明年春天通水。為了修渠道,已經(jīng)挖壓了沿途許多的塘壩。要是明年春天渠道不通水,許多公社的水田就會鬧旱災(zāi)。因此,皂林的一連民工和混凝土五班的工人堅決主張不改線。一連民工班長成克斌,初來工地時,愛講怪話,現(xiàn)在也說:“改線會讓國家浪費幾萬塊錢,集體白費2700個勞動日,再開個斜井,起碼要多花兩個月時間,明年春天不能通水了。你們考慮吧,能夠保證明年春天通水就改,如果不能,我們來硬挺?!惫こ厅h委支持了民工這個充滿英雄氣概的主意,決定不改線,大力搶救一號斜井。
工地黨組織領(lǐng)導(dǎo)成立搶險排難小組,工人們紛紛報名,寫決心書,要求去搶險。有個48歲的礦工,名叫楊輝芝,做了25年礦工,多次遇到危險,有一回,幾乎活埋在礦里,他曾發(fā)誓再不下煤井。這一回修渠,他又來了,他報名搶險,自己不會寫決心書,口頭的要求非常堅決。他說:“再不干,就沒有我的份兒了?!庇率總兿碌诫S時可能陷塌的斜井井底,把井字木架一個堆一個,疊了上去,頂住沉塌的地方。因為安了井字架,洞里空間非常狹窄,施工的人沒處站腳,洋鎬也揮不開來,頭上又到處掉土,但英雄的民工和職工不怕累、不怕死,繼續(xù)堅持操作,總指揮部的技術(shù)干部也守在井底和工人并肩戰(zhàn)斗。經(jīng)過20天艱險萬分的苦斗,斜井作業(yè)轉(zhuǎn)危為安,整個隧洞的工程重新按原規(guī)劃進行。
三、勇戰(zhàn)“推谷沙”的李新勝
1965年7月,李新勝來到韶山灌區(qū)建設(shè)工地,被安排在寧鄉(xiāng)道林民工團二連任連長兼黨支部書記,率領(lǐng)全連218名民工,奉命開掘左干渠著名的皂林沖隧洞。這是灌區(qū)工程中最難工險段之一。
隧洞處地層的地質(zhì)十分復(fù)雜,有的地方暗藏洶涌的地下水。道林民工團分為11個連隊,對隧洞工程的8個工作面同時施工。
其中豎井兩個工作面,因為其深度達39.8米,直徑3.2米。李新勝主動請纓接下了任務(wù),他是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漢子,深知“說千道萬,不如領(lǐng)頭實干”。組織上安排他帶這200多人的隊伍,不用做班,可他每天從清早忙到深夜。掄大錘,掄出兩手厚繭;掌鋼釬,掌出兩手血泡。另外的兩個班上工地時,他也每每到場指揮。
豎井挖掘過程中,遭遇巨大石板,不能采用爆破手段,只能用鋼釬鐵錘把它一點點敲碎。在李新勝的帶領(lǐng)下,民工分三班倒,奮戰(zhàn)十天,才清除這個攔路虎。
再往下挖掘,遭遇險情“推谷沙”(流沙的一種)與地下水。一時間,地下水泛濫,沙泥上涌,打好的木樁、樹架,全被泥沙惡水淹沒沖倒。李新勝立即把所有民工帶出豎井,自己卻獨身一人,拿著手電筒堅持在井底查看險情。這時,省指揮部負責人華國鋒、王治國等領(lǐng)導(dǎo)帶領(lǐng)技術(shù)人員來到皂林沖工地,聽說李新勝一個人留在井下,非常擔心,吩咐民工團團長譚章堯趕緊叫李新勝上來。
卷揚機把李新勝吊上來,當他爬出吊筐時,一頭栽倒在地。大伙一聲驚叫,七手八腳把他扶了起來。只見他臉色鐵青,全身濕透,卻再三說道:“有事,有事!”華國鋒走上前問:“你是李新勝連長嗎?”李新勝回答:“是的,我就是李新勝?!比A國鋒對李新勝說:“你不愧是工地拼命三郎,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p>
華國鋒、王治國等同志一邊記錄技術(shù)人員的發(fā)言,不時將目光投向正在聚精會神聽著發(fā)言的李新勝?!靶聞偻?,你有什么想法,給我們說說!”華國鋒同志笑瞇瞇地征求李新勝的意見。
李新勝想了想,站起來說:“我不同意停掘豎井的方案。再開一個斜井,雖然安全系數(shù)大,但要重起爐灶費時費工,是無法保證在預(yù)定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wù)的。堅持打豎井,雖說困難多,有險情,但只要我們高度重視,時刻提高警覺,防患于未然,我認為還是強于另開斜井,解放前我在三仙坳煤礦洞子待了十來年,九歲就守風門,我還是有點經(jīng)驗的。如果指揮部能到大煤礦請幾個行家里手為我們把關(guān),再根據(jù)我們已經(jīng)摸索與掌握的經(jīng)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如期如質(zhì)完成任務(wù)絕對沒有問題?!?/p>
省指揮部同意李新勝的方案,不僅留下工程技術(shù)人員為他把質(zhì)量關(guān),還從寧鄉(xiāng)煤炭壩調(diào)來七位七級技工,配合李新勝等人奮戰(zhàn)在險情四伏的豎井底,經(jīng)過幾天幾晚的連續(xù)施工,終于解決“推谷沙”難題。
在這次奮戰(zhàn)“推谷沙”與地下水的戰(zhàn)斗中,李新勝連續(xù)參戰(zhàn),加上長時間浸泡在污濁的地下水中,有一天中午,突然身體不支,昏倒在泥沙水中,險些被卷入地下深坑,好在附近勞動的民工發(fā)現(xiàn)情況有異,一把將他拖住。當他從二十多米深的井底被吊上來時,臉色蒼白,全身烏黑發(fā)紫,渾身凍僵,四肢毫無知覺,任怎么叫喊也沒反應(yīng),在場有位領(lǐng)導(dǎo)曉得李新勝閑時喜歡喝點小酒,靈機一動,叫人去拿來一瓶“七五沖”白酒,掰開嘴巴,全部灌進去,不一會他才睜開眼,大伙趕緊把他送進醫(yī)院。經(jīng)檢查,他因勞累過度,患上急性肝炎。經(jīng)醫(yī)院急救,他才脫離生命危險。不過從此以后牙齒歪了兩粒,講話時嘴巴不關(guān)風了。
李新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事跡在灌區(qū)工地迅速傳開。他所在的連隊被省指揮部授予“鋼鐵標兵連”稱號,他本人被評為湖南省韶山灌區(qū)工程“五好”標兵,次年被評為省農(nóng)模。
四、尋找真實的伍祥財
伍祥財,省水電工程總隊職工,是修皂林沖隧洞第一個因公獻身的英雄。
1920年6月1日,他出生在四川成都市崇州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里,兄弟三個,他排行老大。18歲時,被抓壯丁強征入伍,因看不慣國民黨軍隊的腐敗,遂逃出軍營,歷經(jīng)磨難輾轉(zhuǎn)來到湖南雙峰縣分水坳,在甘棠賽田煤礦當了一名挖煤工,幾年后與胡氏結(jié)婚成家。
1965年初夏,他響應(yīng)國家的號召,來到韶灌修建皀林沖隧洞,因有煤礦工作的經(jīng)驗,當上了鉆工炮手。
1966年1月8日凌晨4點左右,伍祥財和另外七個工友在班長劉春云的帶領(lǐng)下,進到主井(西段)垱頭,準備進行掘進爆破,當看到上一班爆破殘留下的一塊大石頭,橫亙在主井上方,已被炸裂成三塊了,中間一塊最大,下面附著很多泥沙需掏空。劉班長說,我們要弄掉這幾塊大石頭,但很危險,它隨時有砸下來的可能,大家千萬要小心。大伙正在猶豫,沒人敢上前去排險,這時只有伍祥財一邊應(yīng)承班長的叮囑,一邊第一個沖下去,他剛提起風炮機,沒想到中間那塊大石頭就“轟”的一聲砸下來,正好砸在伍祥財身上,當場殉職?;璋党睗竦乃於磧?nèi),工友們急忙找來八根鐵撬棍,從三個方向撬動大石頭,這塊大石頭足有一兩噸重。一陣有節(jié)奏的“一,二,三,起”號子聲響起,大家才艱難撬開一條縫,拖出遺體來,此時發(fā)現(xiàn)伍祥財右手三根手指已砸碎壓扁,頭皮翻卷著罩到臉上,已面目全非,慘不忍睹。鄧祖佑,現(xiàn)年九十歲,雙峰縣山塘鋪鎮(zhèn)黃河村小易組人。他說:“當天晚上我和伍祥財同一班去排險,伍祥財人靈泛,什么東西一學(xué)就會,大家都喜歡他,那天晚上他搶在我前面上去的,離我不到兩米遠。出事后,是我們幾個把他遺體運出洞口來的?!彼L嘆一聲,說:“他若不搶頭去,被砸的可能是我?!比缃褚咽?7年過去了,鄧老敘述起這件事,眼里仍是一片憂傷。
伍祥財因公殉職了,工友們都很痛心,與他一起去修皂林沖隧洞的同一個生產(chǎn)隊的鄧先財,仍滿臉遺憾地說:“老伍本來不得死。第一,那天老伍白天已上了8個小時的班,按理要休息的,可晚班一個大師傅(鉆工)身體突然不舒服,請老伍頂替他再連續(xù)上一個晚班。老伍人緣好,講義氣,所以沒推辭。第二,按理年輕人應(yīng)該沖前面,年紀大的在后面,老伍當時46歲,算大的,我們沒想到他卻最積極,沖在最前頭。主井隧洞有七米寬,當時我站在不到三米遠的地方打鉆,突然感覺鉆機一震,同時聽到砸地的沉悶響聲,我心里一驚,轉(zhuǎn)頭就看見那塊大石頭已落下來了,卻不見伍祥財?shù)娜恕J^撬開后,我丟下撬棍,看工友們將他輕輕搬出去,眼淚再也忍不住流下來了?!?/p>
第三天,指揮部開追悼會時,華國鋒、張平化書記都來了,號召全體民工和職工向伍祥財學(xué)習(xí)、致敬。指揮部將他的遺體安葬在隧洞出口不遠處竹山邊上,筑墳立碑,供人瞻仰。指揮部一邊安排通知家屬來吊唁,一邊派人送去一車木材(一百根左右的“領(lǐng)子”木)和兩個木窗戶作撫恤。
第四天,伍云芳(當時15歲)和母親接到噩耗后,第一次走出雙峰縣三塘鋪黃河村這座大山,來到工地上時,華國鋒指揮長派自己的專車,把他娘兒倆從食堂門口接上,送到竹山邊上的伍祥財墳?zāi)骨皯{吊。
除送去雙峰伍家那車木料外,本來指揮部打算安排伍云芳頂職,去湘潭一個木工廠上班,可伍云芳考慮到下面還有三個弟弟要撫養(yǎng),娘身體又不好,就推辭了。指揮部問娘兒倆還要什么補償和待遇,她們沒提任何要求,就回山里去了。不久就用這車木料和大隊社員捐贈的700斤糧票(有的不愿意去修灌的,捐得最多)在黃河水庫上游的山坳里,蓋了四間泥巴房(土筑墻)來遮風擋雨。
懷著一份敬仰之情,中秋節(jié)日之時,我驅(qū)車140公里趕去雙峰和邵東交界處的分水坳,尋找伍祥財?shù)暮笕撕同F(xiàn)場目擊證人。雙峰縣三塘鋪鎮(zhèn)黃河村村支書鄧而壽熱情接待并告訴我,伍祥財不叫“武祥才”,應(yīng)該是資料記載有誤。全村98%的人都姓鄧,伍姓只有他們一家。他和伍美志(伍祥財孫子)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帶我翻山越嶺,幾上幾下,走訪前面提到的兩位健在的工友。臨走時,已70多歲的伍云芳顫顫巍巍拉著我的手久久不肯松開,說了一個請求:請韶灌管理局幫忙,尋找父親伍祥財?shù)膲災(zāi)?。當時年紀尚小,已記不清了,又因年代久遠,到處拆遷,不知怎么才能找到父親那座墳。墓葬何方,魂安何處?這是英雄的家人近60年唯一的“要求”。
五、再走英雄關(guān)
聽完了這些故事,我要親眼看看一號斜井、二號豎井、三號斜井在哪里,這是民工和職工經(jīng)歷了一場惡戰(zhàn)的地方。帶路的是譚作仁師傅,他今年66歲,云湖橋鎮(zhèn)煙山鄉(xiāng)古湖村張家組人,他家就住在隧洞出口三十多米的地方,修隧洞時他10歲了。稀松的頭發(fā),白了一半,黝黑的皮膚,一雙長滿老繭的大手,他準備騎摩托車馱我上去找井口,可出發(fā)時他突然轉(zhuǎn)身鉆進廚房,拎了一把大柴刀出來,說山上盡是荊棘叢樹,用它開路才能進去。
中午的太陽很毒,曬得老譚背上濕漉漉的,汗水不時飄到我緊抱他胸口的手臂上。來到一處山邊坳口,老譚爬上去,躬著背舉起柴刀在雜樹林中,砍出一個樹洞,引我鉆進去,他指著幾塊水泥坨坨說,這是當年一號斜井的井口,隧洞峻工后,將周圍渣土回填到井內(nèi),為了怕有人畜掉下去,井口都被壓實堵住,蓋上混凝土了。水泥坨子邊上也布滿青苔,只留中間一小塊泛著白,這是它唯一的記憶。
再往上爬七八分鐘,來到山頂一處稍平坦的地方,老譚隨手撿了一根木棒子一手撐著,并手抓著我的手,倆人滑到一塊三四米深的洼地,來到一個看上去像碉堡,頂上蓋著水泥預(yù)制板的石房子前,說,咯就是那時候的二號豎井,我小時候記得它對徑至少有五六米長,好深,當時有多人在這里運泥巴,后來擔河的人全部走了后,管理所見這個洞口特別大,為了安全,把它封了并在上面蓋了間屋。石屋墻壁上已爬滿各種綠藤,依稀看見幾朵絳紫色的小花在迎風綻放,仿佛在說讓我們與青山為伴,守護這方熱土吧!最后,摩托車載著我們來到山坡上一戶人家的曬谷坪,停下時,老譚指著腳下水泥地,一臉遺憾地說,這就是三號斜井的井口。樹林深處有幾只斑鳩在“咕咕”叫,這叫聲將我從那如煙的往事中喚醒過來。
站在分閘處,我仰望時任省委書記張平化親自給隧洞命名題詞的“英雄關(guān)”三個大字,此刻我知道答案了。仿佛聽到洞內(nèi)傳來的昔日工地上震天鑼鼓響,眾人打硪的號子聲已慢慢遠去???0年了,此處只留下它安靜地橫臥在巍巍青山之下,清清的河水,穿體而過,奔流不息。
作者簡介:
徐秋良,湖南省湘潭市作家協(xié)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王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