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會有無數(shù)個第一次,可能因為職業(yè)使然,我對自己乘火車的第一次經歷難以忘卻。
第一次乘火車
第一次乘火車是我讀小學二年級的寒假,大約是在1962年1月,我和媽媽、泰慶姨從浦口火車站乘慢車去安徽嘉山縣,看望在師范學校教書的凌慕蘭阿姨。慕蘭阿姨是媽媽在南京讀書時最要好的同學,彼時她的弟弟凌赤叔叔和我媽媽的妹妹泰慶姨正在熱戀中。于是,在南京大學讀大二的泰慶姨利用寒假跟著姐姐去見未來的大姑子。
那天午飯后不久,泰慶姨從珠江路南大南園宿舍趕到城南朝天宮附近的家里。沒一會兒,我就隨媽媽和她一道出門趕車了。當時我只知道是去看慕蘭阿姨,至于她在哪,怎么去都一概不知。不記得倒了幾趟車,只記得坐輪渡過江,天色漸暗時我們趕到浦口。我們在車站旁的馬路邊找了一家小飯店,簡單吃了點面條、饅頭之類的食物。印象里馬路上人很多,亂哄哄的,人們講話的語調、穿戴打扮和我在城南馬路上見到的人不太一樣,就像是到了外地。在我的記憶里,當年浦口站的候車廳很大也很簡陋。進了大廳看到迎面墻上的火車時刻表,媽媽說我們要坐火車到明光。后來我知道了明光是津浦線上的一個小站,明光鎮(zhèn)是嘉山縣政府的所在地。
我看了墻上的開車時間,要在候車大廳里待好幾個小時呢。在長椅上坐久了,我就小大人似的在候車廳里到處走走,不經意間還聽聽旅客們聊天。我們檢票上車時已經是午夜時分了。走在站臺上寒風呼呼的,明顯感覺江北和江南差異很大。我把棉帽的耳朵放下了,媽媽和泰慶姨都用為了那次出行特地買的大方圍巾包著頭。媽媽的大方圍巾是墨綠的,泰慶姨的大方圍巾是紫紅的,完全是那個年代的審美。第一次坐火車,我對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想開窗子扳了半天沒扳動,廁所跑了好幾趟。遺憾的是夜間行車,車廂內是昏黃的燈光,窗外是一片漆黑。
大約坐了四五個小時的火車,天還沒全亮就到站了。我依依不舍地看著遠去的火車,想起班上有個從沈陽轉來南京隨奶奶生活的同學,每年還要回東北看父母,那坐火車才過癮呢!那時,我怎么也不會想到未來的人生幾十年,竟然和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次乘京滬高鐵
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開通的第一天,我有幸作為學校的代表于當天中午趕往上海,準備下午乘坐首趟高鐵進京。
我們乘坐的是上海虹橋站至北京南站的G2次動車組列車,15:00準時離開虹橋站。車廂端頭的顯示屏上數(shù)字跳躍著,我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表,不到9分鐘,時速就已達到300公里。開車不久,我這“老鐵路”也坐不住了,在11號車廂我看到幾個旅客正盯著窗臺上立著的不倒的硬幣,臉上頗有幾分自豪,原來他們是京滬高鐵建設者。確實,列車加速后仍然特別平穩(wěn)、舒適是旅客乘坐京滬高鐵的第一感覺。
列車很快進入江蘇,這是生我養(yǎng)我的一片熱土。我情不自禁地和鄰座聊起了江蘇鐵路的前世今生。
江蘇鐵路起步早,中國最早的運營性鐵路吳淞鐵路1876年就誕生在江蘇;滬寧、津浦鐵路也都在上世紀初就建成通車了。蘇南地區(qū),堪稱世界最繁忙的滬寧鐵路串起了長三角發(fā)達城市群,在這塊富庶的土地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世紀之交,江蘇鐵路發(fā)展拉開了大幕。21世紀初新長鐵路和寧啟鐵路一期的建成,填補了蘇中蘇北沒有鐵路的空白。隨著合寧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和京滬高鐵的建成通車,江蘇進入高鐵新時代。
16點14分,列車駛上南京大勝關大橋,這是世界上首座六線鐵路大橋。此刻,我想起50年前第一次乘火車過南京長江大橋時的情景。南京長江大橋和南京大勝關大橋相隔約20公里,分別以其造橋新技術、新工藝分別榮獲1985年和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是中國鐵路橋梁建設史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里程碑。
僅僅過了半個小時,窗外可見安徽重鎮(zhèn)蚌埠。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在一百多年前,還只是幾十戶漁民的小漁村,隨著津浦鐵路的開通而日漸繁華。緊接著,徐州、曲阜、濟南、德州、天津,一座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窗外依次閃過。19點58分,列車準點到達北京南站。很快我們便乘車返回,當晚便回到了南京。
夜已經很深了,我的思緒似乎還在京滬高鐵上飛馳:1988年我去北師大進修,從南京到北京,特快列車也得跑上十四五個小時;“大提速”以后的2006年,京滬直達特快列車還需要十余個小時。今天僅僅只需要4小時58分,就飛越了一千多公里,“千里京滬一日還”夢想成真。京滬高鐵的開行不僅縮短了京滬以及沿線城市之間的距離,而且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和時空觀念,必將進一步推進社會發(fā)展。
如今京滬高鐵已通車11年,中國高鐵領跑世界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為以扶輪助軌為己任的鐵路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欣慰和自豪,我更期待在未來中國鐵路事業(yè)的高速發(fā)展中,親身經歷新的更多的鐵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