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是相輔相成的,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利用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與經驗,同時通過寫作反過來促進學生的閱讀吸收。本文對新課標背景下的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措施。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語文 閱讀與寫作 一體化教學
閱讀與寫作都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各類課程考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將二者分開單獨進行教學。但大家都知道,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二者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只有將閱讀與寫作教學融為一體,才能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雙重提高,同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和發(fā)展。
1.增進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審美
初中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教師一般會給出模板,讓學生照著葫蘆畫瓢,在此情景下,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比較僵化,造成學生的知識儲備完全來自教師講解的多少,學生僅僅只是機械地學習記憶,這種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導致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由此可見,如果單靠教師講解,學生模仿,語文教學勢必陷入僵局。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強化提問,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文章情感的同時,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與表達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對文章的要點進行重點分析,培養(yǎng)學生賞析文本的能力。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的“春風”“春雨”兩段時,可以提問學生“這兩段文字運用哪些修辭手法?”“這些手法運用之后,文章情感的表達有了怎樣的變化?”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優(yōu)秀作品的寫作技巧,從整體上掌握文章的結構思路。
2.讀后寫作,延伸閱讀理解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閱讀教學目標非常明確,如對于小說文本需要把握其中的人物、情節(jié)以及個性化的描寫方式,深入探究小說的主旨思想,對于散文文本則需要對文章的感情脈絡進行梳理,感受作者在文中想要表達的感情。一般情況下,閱讀教學會在這里結束。但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閱讀教學沒有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學生通過教師深入的講解以及自己的思考,了解了文章的表達技巧、描寫手法以及抒情方式,但沒有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的技巧加以運用。在這樣的情況下,閱讀課可以使學生學會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優(yōu)秀之處,但學生并不清楚如何寫好一篇文章。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通過敘述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完整呈現(xiàn)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小說通過小主人公的視角刻畫了父母對于勒叔叔態(tài)度的幾次轉變,展現(xiàn)了菲利普夫婦淡薄的親情觀念,暗諷當時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初中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也應按照這樣的標準,以小見大,從小處落腳,逐層剖析,表達自己對于社會人生的思考。在完成閱讀教學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寫作練習。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假設于勒叔叔是一個有錢人,小說情節(jié)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讓學生大膽展開想象,重新構思一篇作文,以此加深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將閱讀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
1.更新教學觀念
語文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作為三大主課之一,它貫穿了從小學到高中的整個教育過程,其中,初中語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可見,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在開展閱讀和寫作教學時,一般都將二者完全割裂,導致閱讀與寫作完全脫節(jié),造成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諸多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語文教學方法的豐富,讓學生將閱讀與寫作聯(lián)系起來,將學生從閱讀中吸收的知識內化輸出,從而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需要及時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實現(xiàn)閱讀的廣度、寬度“兩手抓”,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將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重視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將這種教學方式落到實處。因此,教師要注重日常的自我提升,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明確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以保證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2.精讀文本,積累素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相應的閱讀文本,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實施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教學。教師要盡量拓寬閱讀的廣度,選擇豐富的閱讀文本,讓學生廣泛閱讀,了解各種閱讀材料的特征,吸收和積累寫作素材、寫作方法,以此為后續(xù)的寫作教學奠定基礎。
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優(yōu)秀素材,對小說散文中運用的描寫手法進行深入分析,并鼓勵學生嘗試模仿閱讀文本的寫作方式,實現(xiàn)學生由閱讀向寫作的順利過渡。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一滴水經過麗江》,通過一滴水,講述麗江的發(fā)展過程、風土人情,角度十分獨特。在作文訓練《有你便不同》中,就有學生很好地借鑒該文的寫作思路,巧妙構思,想象自己化身為一塊白布,被做成了一件白大褂,從這個視角講述自己伴隨著主人治病救人的故事。
在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適當布置與閱讀緊密相關的寫作任務,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付諸實踐,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學習寫作技巧與表達方法,在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3.歸納閱讀框架,激發(fā)寫作靈感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對文章的主題、作者生平、文章結構進行講解。部分文章因受時代影響,表達的感情比較隱晦,需要教師對其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孔乙己》《變色龍》《范進中舉》的群文閱讀中,教師要重點講述時代、社會對于人性的重要影響,同時通過作文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學習到的表達技巧。在課后作文訓練《恩澤》中,有學生就抒發(fā)了對“紅旗”的感恩,享受著改革開放、社會發(fā)展帶給自己的幸福生活,父母工作穩(wěn)定、家庭幸福和睦,表示自己學有所成以后,一定要報答父母、回饋社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教學,就要實現(xiàn)閱讀思維向寫作思維的轉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置身其中,感受作者的感情變化,實現(xiàn)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從感受到作者流露出來的感情,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連接。在學生從閱讀轉向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指導,在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當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在科學合理、積極健康的道路上成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新課標的頒布實施,語文教學對初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教學,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聯(lián)動,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教師在開展一體化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積極創(chuàng)新,以保持語文課堂的生機和活力,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鹽城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