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麗霞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高度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和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刻闡釋,揭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法治邏輯,鄭重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根基和重要保障,必須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作為現代文明的核心概念,現代化是指一個國家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巨大轉型,是不斷推進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進步的綜合發(fā)展過程,也是各國追求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內在要求。盡管各國推進現代化的方式與道路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性、互相關聯(lián)。譬如,對于法治國家的價值追求與實踐,始終就是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所共同遵循的規(guī)律與有效經驗??梢哉f,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人類追求和建立現代法治的歷史?,F代法治是各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標志。
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后,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權力高于王權的原則。這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民主制在英國的建立,為英國的現代化進程掃清了障礙,也為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和“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奠定了法治基礎。1804年,拿破侖制定《拿破侖法典》,宣布資產階級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現代民法典,也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標志著法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和具有世界意義的大陸法系開始形成。1789年,美國制定并實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這部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憲法,標志著美國結束分裂的邦聯(lián)狀態(tài)、并以憲法為依據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聯(lián)邦制國家,為美國的現代化道路確定了制度依據和憲法原則。1900年生效的《德國民法典》被譽為德國法律科學集大成者。它標志著德意志民族的統(tǒng)一,推動德國從分散的封建割據時代邁進現代化的大國行列。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運動,1889年制定《日本帝國憲法》,結束封建幕府割據狀態(tài)、建立中央集權,推動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現代化改革,促進日本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近代以來,中國對實現現代化孜孜以求,并為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在泱泱中華飽受外敵入侵的屈辱和蒙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的時局之下,在“不講變法就坐以待斃”的猛然警醒之下,中國人深刻認識到國家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上下同心、教養(yǎng)得法”。面臨國家貧弱、民心散漫的局面,梁啟超痛悟,“法治國者,謂以法為治之國也”;“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缺點,在沒有法治精神。法治主義是今日救時惟一之主義”。(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5頁)孫中山堅定地提出,“立國于大地,不可無法也。立國于20世紀文明競進之秋,尤不可無法”。(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55頁)自戊戌變法和清末修律起,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每一次嘗試都伴有對法治的深刻覺醒,伴隨著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的艱難探索。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現代民族國家,開始了在國貧民弱、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1957年,毛澤東提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1964年,周恩來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周恩來百周年紀念—全國周恩來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頁)。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在深刻反思“文革”慘痛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闡述了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理,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1頁)。鄧小平強調制度在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304頁)。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要求“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從而將“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緊密結合在一起。之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強調“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進一步闡述“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更加注重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時代之后,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全面依法治國譽為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目標。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對新時代我國現代化進程新的發(fā)展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zhàn)的主動回應,也是關于法治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的最新表述。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旨在大力發(fā)展生產力,解決中國一窮二白、人民貧困、社會落后等問題,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是建立在生產力快速發(fā)展、經濟高速增長、工業(yè)農業(yè)和科技巨大進步即“四個現代化”的基礎之上,旨在從國家治理的制度與能力等上層建筑層面來減少中國式現代化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觀念和制度阻礙,推進新的歷史階段的經濟高質量增長、科技文化進步和高效能的社會治理。
綜上所言,法治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夢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代以來的法治夢想與國家現代化道路緊緊交織、凝結在一起。法治中國既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孜孜追求、卓絕奮斗的治國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幾經曲折、艱難探索得來的執(zhí)政經驗。法治中國建設的歷史進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如影隨形、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闡述法治對于現代化事業(yè)的重大意義:“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凡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保ㄖ醒胛墨I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頁)。這就昭示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中,要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重要和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善于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和人民團結、應對各種急難險重和風險挑戰(zhàn),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事業(yè)不斷取得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短短40多年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瓴湃〉玫慕洕蜕鐣l(fā)展成果,創(chuàng)造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完成了各項事業(yè)的超常規(guī)和跨越式現代化發(fā)展。關于這“兩大奇跡”與法治建設的內在關聯(lián),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之所以創(chuàng)造出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同我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可以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前推進一步,我國的法治建設就緊跟一步、前進一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強調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深刻的問題,為什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法治?相較于其他治國理政方式,法治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功能、意義與優(yōu)勢又是什么?筆者認為,法治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與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首先,法治是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wěn)定的治理。相較于其他國家治理方式,法治具有明確性、公開性、穩(wěn)定性、可預期性、權威性和國家強制的特點和優(yōu)勢。這些特質使得法治可以為國家治理提供一種相對的“確定性”“可預測性”的制度依據,為社會矛盾糾紛的處理提供一種公開、權威的標準和尺度,從而既保證政府行政管理的規(guī)范與高效,又維護社會治理的秩序與活力。
兩千多年前,先秦法家就提出“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即通過法治來判斷是非和處理國事乃國家治理之術?!胺ㄕ?,治之端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強調國家治理的起點就是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法律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維護秩序。在新時代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一直強調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堅持認為“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法治是治國之重器。只有法治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協(xié)調性,才能有效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
其次,法治有助于規(guī)范與調整現代化進程中公權力與私權利、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法治作為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對于規(guī)范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公權力的權限范圍、運行方式,以及調整國家公權力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質言之,現代法治的核心功能就在于通過憲法法律形式規(guī)范與制約國家公共權力,要求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依法行政,防止政府權力的任性、隨意和濫用,并以此實現公民“法無禁止即可為”,從而以法治的強大權威維護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和人格權,增進社會成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美好生活的品質。
①組織施工人員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使其應用于水箱涵施工技術的能力提升,從而能夠對施工中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應對[4];②對施工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質進行提升,使其在施工期間能夠將施工技術的操作規(guī)范嚴格貫徹落實,不以敷衍心態(tài)工作和偷工減料,以高度的工作責任心認真履行自身職責[5];③嚴謹選用相關專業(yè)技術人才,施工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水平需達到一定標準,堅持要求施工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從而將整體的施工團隊素質提升。
鑒于此,只有善于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展經濟、進行市場管理和人才培養(yǎng),才有可能更好實現經濟生產、營商環(huán)境、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fā)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市場經濟與法治的關系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是法治經濟,經濟秩序混亂多源于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因此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15頁)。因此,只有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貫徹現代法治的理念與精神,只有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作為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基本路徑與有效方式,我們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對市場活動和自主經營的直接干預,真正做到“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為市場經濟活動提供公正、穩(wěn)定、可預期的法治環(huán)境,實現產權有效激勵、競爭公平有序、資源自由流動、市場有效監(jiān)管,從而積極引領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奠定堅實的物質保障。
再次,法治有利于及時、高效地化解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和風險,規(guī)避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陷阱。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和利益格局急遽調整的同時,也引發(fā)和累積了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治理風險,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等問題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我們常常以為經濟發(fā)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來,社會矛盾和問題就會減少?,F在看來,不發(fā)展有不發(fā)展的問題,發(fā)展起來有發(fā)展起來的問題,而發(fā)展起來后出現的問題并不比發(fā)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新形勢下,如果利益關系協(xié)調不好、各種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問題激化,嚴重的就會影響發(fā)展進程”(習近平:《論把握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0頁)。面對數量巨大、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傳統(tǒng)社會治理理念、機制和方式的滯后性、局限性,傳統(tǒng)化解社會矛盾的手段與方式的機械性、僵化性、無效性大大凸顯。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領域的各項改革、徹底改變僵化落后的社會治理模式,并以此解決社會不公、發(fā)展停滯、權力腐敗、兩極分化、政府公信力不足等問題,我們就有可能陷入現代化進程的“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就有可能導致國家現代化進程舉步維艱甚至是停滯不前。
就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fā)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種情況很大程度與法治不彰有關”(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頁)。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在于,依法治國是公正、高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黨和政府公信力、關系民生福祉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我們應該在法治框架之內建立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矛盾處理機制,發(fā)揮法治在確認權利、防止侵害、解決爭議、實現秩序方面的主導作用,善于運用法治方式化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社會風險和陷阱。
最后,法治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自主借鑒和汲取世界法治文明優(yōu)秀成果和其他國家現代化的有益經驗,為現代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
人類法治文明的多樣性,決定了法治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在必然性,而多種法治文明之間的借鑒又使得各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充滿生機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保暯剑骸墩搱猿滞苿訕嫿ㄈ祟惷\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頁)法治文明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一個重要領域,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就法治問題開展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同上,第237頁)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隨著我國不斷發(fā)展壯大、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的國家安全、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防范都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和壓力。在國際關系處理和斗爭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占領法治制高點,加強涉外領域立法,努力爭取中國在重塑國際規(guī)則體系中的話語權、影響力,善于運用法治方式獲取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和認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我們還要學會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西方國家的遏制、干涉和打壓,增強反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能力,破除大國關系的“修昔底德陷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和平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和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這也要求,我們在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基礎之上學會借鑒和“拿來”其他國家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避免重蹈它們的失誤和困境。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做到“雙向互動”、統(tǒng)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在聯(lián)合國憲章框架內、通過制度和規(guī)則協(xié)調各國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為維護國際法治秩序貢獻中國智慧。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現代化道路,現代化模式也不能定于一尊。鄧小平曾經說,“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頁)。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談到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頁)。這些論述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我們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對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道路進行抽象評判、主觀褒貶。
從各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來看,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法治化大都是一個社會自發(fā)、內部因素促成的自然生成、緩慢演進的過程,是一種“先發(fā)型”“內源型”法治現代化道路。這種法治道路的特點表現為法治化動力的內源性、法治化過程的進化性和時間的漫長性、持續(xù)性。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的最初動因并不源于中國社會的內部,而是源于深刻的生存危機和外部壓力,是一種“后發(fā)型”“外源型”法治現代化模式。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法東漸”和中國現代法治道路的開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收回“治外法權”、抗擊外辱的外部力量所迫。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仍然被作為以實現經濟趕超目標為核心的國家現代化運動的組成部分,是對外部挑戰(zhàn)和壓力的一種主動回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要求和積極行動。
近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帶有明顯的“時空壓縮”的烙印。這正如楊振寧所言,中國正在把西方三個世紀以來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發(fā)展,壓縮到半個世紀里面。具體到法治領域,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進步與不足、缺憾也都被高度壓縮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空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法律法規(guī)也寥寥無幾。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度重視立法在新時期法治建設中的緊迫性和優(yōu)先地位,在法治建設格局上采取“立法先行型”的務實做法。在當時法制基礎相當貧乏的條件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當務之急就是加強立法、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國法治建設的目標實現了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升級,實現了從“中國之制”到“中國之治”的歷史性轉折。
在中國這樣一個現代法治資源匱乏又有著強烈的實現法治要求的國家,能否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的關鍵。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也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確、政治保證是不是堅強有力,具體講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頁)。他深刻闡述了法治與政治的關系,即“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同上,第34頁);“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同上,第33頁)。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法治的進程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我國法治建設出現重大偏差和失誤,走向法治現代化的進程幾乎一度中斷。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上,我們經歷的每一次挫折,都可以被理解為我們?yōu)榱朔ㄖ芜M步所必需付出的代價。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正反兩方面經驗讓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治,法治是“中國之治”的制度根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在此意義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yōu)勢,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國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治最大的區(qū)別。離開黨的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就難以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建不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這也是貫穿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條核心主線。站在這一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求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yōu)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qū)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依法治國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系統(tǒng)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以法治方式進一步增進人民福祉,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用法治來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國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治國經驗和精神資源,提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4日)。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文化傳統(tǒng)是法治發(fā)展的“根基”與“靈魂”。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等不同,中華法系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和中華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優(yōu)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
中國特色法治之路是中華法文化和中國法精神的傳承與復興之路。中華傳統(tǒng)法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從本土文化傳統(tǒng)當中汲取有益的養(yǎng)料和強大的精神底蘊,法治才能轉化為現代國家治理的智慧和動力,才能獲得社會成員源自內心的支持與呵護。因此,我們必須摒棄近代以來關于法治建設古今對立、禮法不容、中西割裂的思維慣式,以一種深厚的溫情與敬意去學習和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tǒng)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法文化的元素和精華,汲取營養(yǎng)、擇善而用,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推動中華傳統(tǒng)法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中國人自己的法治發(fā)展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和平發(fā)展為目標和要求的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之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時期,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顯著上升,霸權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抬頭,大國之間的國家實力與制度競爭日益激烈,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化。法治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亦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我們深刻認識到,各國關系和國家利益只能通過制度和規(guī)則進行規(guī)范和協(xié)調。國際社會應該按照各國共同達成的國際法規(guī)則和共識來進行治理,而不是由一個或幾個西方國家來發(fā)號施令。如果沒有國際社會共同遵循、普遍認可的規(guī)則,世界將滑向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必將給全人類帶來災難性后果。
由此,我們要加快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guī)體系,提升涉外執(zhí)法司法效能。引導中國企業(yè)、公民在走出去過程中更加自覺地遵守當地法律法規(guī)和風俗習慣,運用法治和規(guī)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我們還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zhàn)略布局,協(xié)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和平發(fā)展、共同繁榮的世界。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凝聚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明治理國家的智慧,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的精髓。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依法治國既是重要內容,又是重要保障。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當中,全面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85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我們要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堅持依法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在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顯著優(yōu)勢。但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相比,法治領域還存在諸多不適應、不匹配、不相稱的問題。譬如,有的法律法規(guī)未能全面反映國家權力運行和國家治理的客觀規(guī)律,針對性、可操作性、實效性不強;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依然存在,執(zhí)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部分社會成員法治意識淡薄、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作為國家治理的主要主體,即具體行使黨的執(zhí)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jiān)察權、司法權的一些領導干部,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面對現實當中的這些突出問題,唯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能規(guī)范各種國家權力運行,才能公平調整各種利益關系,才能平等賦予各種發(fā)展機會,才能和諧處理各種社會沖突,才能從源頭上消除社會糾紛產生的源頭。而這本身就意味著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日益艱巨繁重,我們黨治國理政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風險和挑戰(zh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要求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領域的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也更加需要依靠法治的“最大最重要規(guī)矩”和“制度根基”的作用,更加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國家治理現代化內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方面的要求?!爸卫眢w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制度和制度執(zhí)行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具體而言,“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爸卫砟芰Α爆F代化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的和結果。國家治理現代化,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一個系統(tǒng)完備、公正權威、科學高效的“治理體系”;其次,通過不斷提高運用和落實各項制度的能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轉變?yōu)閲抑卫硇堋?/p>
國家治理現代化對于法治的基本要求就是:首先,通過科學立法、高質量立法加強國家治理制度體系建設,修改或者廢除不適應國家治理實踐需要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以國家法律的權威形式建構新的體制機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層次改革,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有法可據、有章可循,從而增強國家治理的整體性、協(xié)同性、預見性、精準性和高效性;其次,法律的有效實施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是國家治理的題中要義。如果有了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卻不付諸實踐、反而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么有再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也無濟于事。為此,應通過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提高法律實施和落實各項制度的能力,把法律制度作用于社會生活的過程轉變?yōu)檎故局袊鴩抑卫硇芎蛢?yōu)越性的過程,把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轉變?yōu)檎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自信以及不斷提升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過程。
綜上所言,中國式現代化既契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發(fā)展和法治建設的規(guī)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這些論述對于法治建設的深刻啟示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普適性的共通的法治發(fā)展模式。不是簡單拷貝西方國家某種問題答案或復制某種法治經驗就能夠建成法治中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堅持高舉全面依法治國的大旗,始終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把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之路推向前進,創(chuàng)造了人類法治文明的新形態(tài),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法治現代化的新路徑。這不僅對于14億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法治保障意義,而且為世界上那些法治落后國家加快法治建設、實現依法治國貢獻了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既深刻改變著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在人類法治現代化進程和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史上,正在不斷書寫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