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向 楠,曾明星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1)
亞急性甲狀腺炎(SAT)是臨床多見的甲狀腺炎性疾病。由于SAT的臨床特征多樣,易失治誤治。SAT的臨床特征早期常不易發(fā)覺,亦或于發(fā)病前有病毒性咽炎、流感等表現(xiàn),進而甲狀腺腫痛和甲狀腺功能異常凸顯。SAT病程長短不一,現(xiàn)代醫(yī)學多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緩解臨床癥狀,雖療效迅速,但無法縮短病程及改善疾病預后,且副作用較多,減藥或停藥易導致復發(fā)[1]。筆者認為,在SAT的病程中,熱毒、痰毒、瘀毒較為常見,這對疾病的辨證分型有重要作用。
中醫(yī)之“毒”內涵豐富。既是區(qū)別于六淫外邪的致病因素,又是臟腑陰陽平衡失調的病理產物[2]?!岸尽弊鳛橹虏∫蛩卦诩膊〉陌l(fā)生、發(fā)展、遷延中均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1.1.1 毒邪致病 《素問》有云:“五疫之至……避其毒氣?!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疲骸半m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北砻鞫究蔀闄C體致病的主要因素?!吨T病源候論》使致病毒邪的含義更為豐富,如有蠱毒、藥毒、蛇獸毒和雜毒等?!秱s病論》依據證候屬性將毒分為陰毒和陽毒,突破了毒邪外受這一范疇,更深層次認識毒邪也可導致內傷雜病[3]?!豆艜t(yī)言》提到:“邪氣者,毒也?!鼻宕煅屿瘛夺t(yī)醫(yī)瑣言》更有“萬病唯一毒”之論。王孟英云:“今感疫氣者,乃天地之毒氣也。”此處的毒泛指一切致病邪氣。
1.1.2 毒邪使疾病更為復雜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鼻宕肉赋觯骸岸菊?,邪氣蘊結不解之謂?!薄豆艜t(yī)言》稱:“邪盛為毒?!笨梢娦皻馓N結日久可化生為毒,毒邪不僅可由外來侵襲導致,亦可由內而生?!秱摗酚性疲骸昂静赜诩∧w,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 ?,表明寒邪藏于體內,日久化為寒毒。外邪、七情、勞倦等導致的病理產物均可化為內毒。痰毒、瘀毒、郁毒等多見。內毒的產生,往往導致病情更為復雜且多變[4]?!督饏T要略》有陰陽毒的論述,提到陰陽毒乃指感受疫毒,侵犯血分,即程度較重的疾患[5]。由此可見,內毒、外毒均可致病,且使疾病變化多端。
1.2.1 病可由毒生 現(xiàn)代毒物學認為,在一定條件下以較小劑量進入機體后,能與機體發(fā)生化學作用并導致機體器官組織功能或形態(tài)結構損害性變化的物質,就稱為毒物,也就是說,毒是指對人體有害的外來致病因素。周紅光等[6]認為,只要是對機體不利作用的因素,不管來自外界抑或是體內,均稱為毒。趙成志等[7]認為中醫(yī)的毒有病因、內生、病證、藥物之毒。常富業(yè)等[8]認為毒是一種或一類致病因素,可分為內毒與外毒,毒邪致病使形質敗壞,臟腑損傷,功能受損?,F(xiàn)代學者對毒的理解與古代文獻有相似之處,均認為毒可致病。
1.2.2 毒使疾病進一步發(fā)展,遷延難愈 毒是由諸多病邪進一步發(fā)展而來,邪盛可化生為毒,毒必兼邪。毒邪致病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一是毒邪易產生變證,即毒是變證之因,變可由毒生。二是毒邪使疾病遷延、反復,即邪氣積聚轉化為毒,并隨時間的流逝而持續(xù)存在。三是耗傷氣血,毒邪致病,比其他致病因素對氣血的傷害更大[9]。毒邪致病具有頑固性遷延難愈的特點,病期冗長,病位深疴,潛伏于臟腑,后遺變證峰起,治療難度大[10]。張建平教授認為頑固性是毒邪的顯著特點,多因毒邪凝結氣血,燔灼津液,臟腑受損,氣機郁滯,故病勢纏綿,頑惡難解[11]。周仲瑛教授認為毒是病邪的進一步發(fā)展,毒邪既可外受,也可內生,其致病具有兇、頑、難、痼、雜的特點,使病情危重難治、變化多端[12]?,F(xiàn)代學者認為毒的致病能力強,對機體傷害更大,且可使疾病進一步發(fā)展。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古代文獻和現(xiàn)代研究均認為毒可作為致病因素,且使疾病更為復雜多變、遷延難愈。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云:“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為五臟失調”,即認為五臟瘀血、濁氣、痰滯可生成癭病?!峨s病源流犀燭》云:“其癥皆隸五臟,其原皆由肝火”,肝郁化火致濕毒堆積。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若情志失調,肝氣犯脾,使脾主運化功能失常,致痰濕蘊結,影響氣血運行化為瘀血,氣滯、痰凝、瘀血等毒邪交結于頸前而發(fā)病[13]??梢?,氣血不暢、痰凝血瘀,壅結于頸前致SAT。
從病因學來說,毒是指病邪,分外毒和內毒,外毒隨外感六淫入侵,內毒可由臟腑、氣血、陰陽失調,郁結不解而成,其中熱毒、痰毒、瘀毒與SAT密切相關。SAT先由外感觸發(fā),加之內在病因,二者相合而發(fā)病。SAT的前驅癥狀多與病毒性感冒有關,因而SAT的發(fā)生與外來毒邪關系密切。內毒與SAT的發(fā)病也密不可分,多因情志不暢或飲食失宜,而導致臟腑功能受損及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痰濕積結,日久成“毒”[14]。陳如泉教授認為本病的基本病因為外感風熱,易兼他邪,風熱夾痰結毒,結聚于頸前,見頸部腫痛,壅結日久致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痰瘀毒邪交結,發(fā)為“結節(jié)”,可見癭腫堅硬而痛[15]。劉得華教授稱SAT為“溫毒”,自擬粉頸方以清熱解毒、散瘀止痛[16]。張學文教授認為SAT早期多因毒熱之邪傷津耗氣,使臟腑功能受損,出現(xiàn)正虛邪戀、虛實夾雜的表現(xiàn)[17]。臟腑功能受損促使內毒生成,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與毒邪互結,一方面使得邪毒頑惡難解、病邪伏藏、病情纏綿;另一方面削弱正氣,使SAT反復、遷延難愈。苗建英主任醫(yī)師認為患者情志不舒,肝郁氣滯和SAT的發(fā)生密不可分;氣滯則化火,復外感風熱外邪,內火外熱合而發(fā)病,臨床可表現(xiàn)為熱毒蘊結證[18]??梢奡AT中熱毒、痰毒、瘀毒常見。
對于復發(fā)性SAT患者,熱毒、痰毒、瘀毒在SAT的病情變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SAT起病期及急性期以熱毒多見。此階段血常規(guī)多異常,其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均升高,CRP、ESR升高明顯,F(xiàn)T3、FT4升高,TSH下降,甲狀腺彩超多提示病變區(qū)域回聲減低,光點增粗,病灶區(qū)無明顯血流信號[19]。王旭教授認為SAT急性期患者外受風熱、疫毒之邪,蘊于癭絡,或肝郁熱蘊,使熱毒之邪客于頸,治應以“外疏風熱,內泄熱毒”為先,并兼顧“化痰消腫,行氣散結,活血止痛”,選用瀉火解毒消癭方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20]。苗建英主任認為對于熱毒蘊結型SAT,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疏肝瀉火為輔,自擬癭痛湯治療,疾病向愈[21]。
SAT既可由外感風熱邪毒所致,又可因肝郁熱毒所致。對于外感風熱邪毒者,此階段應急則治其標,治療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用銀翹散加減化裁[22]。常用板藍根、連翹、蒲公英、金銀花、半枝蓮等。對于肝郁熱毒所致者,應疏肝解郁、清熱解毒,常用藥物有柴胡、黃芩、川楝子、延胡索等。
元代朱丹溪《金匱鉤玄》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宋代嚴用和云:“夫癭瘤者……氣凝血滯,為癭為瘤?!碧?、瘀在SAT發(fā)病過程中也起了一定作用。清代尤怡《金匱翼·卷五·咽喉》云:“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fā)散……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取污血也?!辫b于此,在SAT治療過程中從痰毒、瘀毒論治是其辨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階段多為病程日久,病情反復多變。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為甲狀腺功能正常,頸前疼痛較前緩解,血象可顯示正常,但甲狀腺彩超提示片狀或彌漫性較低回聲區(qū),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或有吞咽梗阻感,舌暗紅苔膩脈弦澀[19]。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結,常用藥物有赤芍、川楝子、延胡索、桃仁、丹參、川芎、蜈蚣、貓爪草、乳香、沒藥等。
SAT的基本病理改變?yōu)闅庥?、痰凝、血瘀。熱毒、痰毒、瘀毒致病常不是孤立的,多相互兼夾,且在一定程度上亦可相互轉化。若氣郁化火或風熱傷津為痰,則形成肝郁蘊熱、痰熱互結之證,臨床可表現(xiàn)為甲狀腺腫塊,局部刺痛,或肢體麻木,胸悶痰多,舌紫黯或有斑點,苔膩,脈弦。以清熱解毒、化痰活血為法,選用丹梔逍遙散合清氣化痰丸加減化裁。若郁久化熱,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痰毒、瘀毒邪膠結于頸前,形成熱毒蘊結、痰血瘀阻之癥,臨床表現(xiàn)為頸前腫塊經久難消,觸之較硬或有結節(jié),胸悶,心煩易怒,喉間有痰,吞咽不爽,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苔白厚膩,脈沉弦或沉澀。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癭散結為治法,方用活血消癭湯加減化裁。
毒邪致病當及早診治,其猛烈多變,危害大。毒邪郁結于機體,必用藥物方可解之,在邪有化毒趨勢時應灼情使用解毒之品,達到未“毒”先防的目的。熱邪有化毒趨勢時,若一味使用苦寒藥解毒,反而致使熱毒難解,因此可以選用清輕宣透又兼解毒功效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菊花、薄荷、牛蒡子、僵蠶等,防止病邪深化又不致傷正。邪已成毒時,用解毒藥物迫在眉睫。氣郁而導致熱郁者,用柴胡、香附等藥物行氣解郁;熱郁甚者,加黃芩、梔子等苦寒清泄;因血瘀而致者,用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根據臨床表現(xiàn)靶向用藥,如熱毒致甲狀腺腫痛者常加赤芍、川楝子、忍冬藤、紫背天葵、板藍根、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痰毒、瘀毒者可加丹參、桃仁祛痰活血散瘀,伴局部壓痛明顯者,加王不留行、鬼箭羽。另外,還可應用一些具有毒性中藥如蜈蚣、僵蠶、貓爪草、穿山龍、鬼劍羽等攻毒散結。正氣虛損者當扶正托毒,以滋陰、益氣之藥扶助正氣,如黃芪、黨參、沙參等,強化機體自身的抗毒能力,從而扶正祛邪。
曾某,女,38歲。2019年1月9日初診,主訴: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結節(jié)半年,頸痛3天。患者訴2018年6月因脾氣急躁入院檢查發(fā)現(xiàn)甲狀腺左側葉結節(jié),給予夏枯草膠囊0.7 g,bid。現(xiàn)患者訴咽喉痛、右耳后放射痛、口苦、咽干、伴咳嗽,口服頭孢膠囊與利咽合劑后癥狀稍緩解,乏力、氣短,余尚可。查體:甲狀腺腫大Ⅱ°,壓痛陽性,舌暗苔黃膩,脈弦數。輔助檢查:2018年6月26日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左側葉結節(jié)(TI-RADS 3類)(0.23 cm×0.18 cm)。2019年1月9日甲狀腺及頸部淋巴結彩超示:1.甲狀腺雙側葉低回聲區(qū)(亞甲炎可能);2.甲狀腺左側葉囊性結節(jié)(TI-RADS 2類)(0.52 cm×0.40 cm)。紅細胞沉降率(ESR):33.0 mm/h↑(正常范圍為0~20 mm/h)。超敏C反應蛋白:58 mg/L↑(正常范圍為0~8 mg/L)。甲狀腺功能五項未見異常。西醫(yī)診斷:亞甲炎。中醫(yī)診斷:癭毒,證屬肝郁氣滯、熱毒蘊結之證。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0 g,白芍10 g,板藍根10 g,連翹10 g,貓爪草10 g,延胡索10 g,黃芪30 g,黨參10 g,沙參10 g,蜈蚣1條,穿山龍10 g,甘草6 g。15劑,每日1劑,分2次服。
二診(2019年1月25日):患者訴頸前疼痛較前明顯減輕,口苦、咽干、咳嗽、乏力緩解,無發(fā)熱,納食可,夜寐安,二便調。查體:甲狀腺腫大Ⅰ°,壓痛弱陽性,舌暗苔薄黃,脈弦。輔助檢查:超敏C反應蛋白4.6 mg/L,ESR:25.0 mm/h↑。處方:守上方14劑口服,中成藥繼予夏枯草膠囊0.7 g,bid,口服,中醫(yī)特色治療予湖北省中醫(yī)院院內制劑活血消癭膏、金黃膏外敷鞏固療效。
按:此患者為中年女性,情緒易急躁,肝失疏泄,肝氣郁結,郁久化熱,郁熱互結,風熱毒邪合而發(fā)病。治以疏肝清熱解毒兼顧活血散結止痛。方中選用柴胡疏肝解郁,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柴胡有抗炎、鎮(zhèn)痛的功效[23]。白芍養(yǎng)血調經、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白芍具有抗炎、鎮(zhèn)痛、保肝的作用[24]。板藍根、連翹共奏清解毒熱散結之效,板藍根具備抗病原微生物,清熱解毒、消炎,提升免疫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25]。連翹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其可促使炎癥屏障的形成,具有確切的抗炎,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26]。蜈蚣、貓爪草、穿山龍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另外,貓爪草可化痰軟堅;穿山龍可祛風除濕、活血消腫。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患者乏力、氣短,予黃芪、黨參、沙參益氣養(yǎng)陰,扶正托毒。二診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甲狀腺腫大明顯縮小,復查炎癥指標也大大改善,守原方繼服,繼予夏枯草膠囊增強其清熱散結之功,并予院內制劑活血消癭膏、金黃膏外敷局部患處,內外合治,發(fā)揮中醫(yī)特色,增強療效。
臨床治療SAT主要在于緩解臨床癥狀及調節(jié)甲狀腺功能,本文從毒立論,探討SAT的發(fā)病與治療,針對不同毒邪SAT的臨床特點闡明SAT的解毒治法,同時靶向用藥,阻斷毒邪,緩解患者癥狀,減輕痛苦,對臨床SAT的防治具有指導意義。然而,當SAT的發(fā)展處于甲狀腺功能減退期時,多表現(xiàn)為陽虛證,此時應注重溫陽補血。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避免將SAT毒邪泛化,處處是毒,同時應密切關注SAT的動態(tài)變化,辨證施治,方能為提高SAT中醫(yī)藥療法的療效找到真正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