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月香 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
“女書”是流傳于湖南省上江圩一帶婦女中的一種奇特文字,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它特殊的傳承方式及地域特點是人類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的出現為研究南方的歷史、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對研究人類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人類的發(fā)展歷程都具有重要價值。女書作為我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瀕臨失傳,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自上而下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和開發(fā)措施,使女書文化逐步復興。
女書又名“女字”,因流傳于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一帶,故又名“江永女書”。女書多書寫在布面的手寫本、扇面或布帕上,多為七言詩體唱本,字體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娟秀,風格飄逸舒展。內容主要描寫女性的生活和情感,訴說苦情是女書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基調。與其他古文字相比,女書有四大獨特之處:一是只在婦女中傳承使用,老傳少、母傳女;二是記錄當地方言,用土語吟唱;三是字形奇特、呈長菱形,由點、豎、斜、弧四種筆畫組成,與甲骨文、篆文風格相似但又迥然相異;四是陪葬送終,人死書焚。20世紀80年代初,武漢大學的宮哲兵教授在江永調研時發(fā)現了這種奇特的文字,隨即發(fā)表了第一篇介紹女書的論文《關于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引起強烈反響,并在1983年第1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上,將女書介紹到國內外,自此女書開始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經過研究考證,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女書是一種獨特的記號音節(jié)文字,對文字學、語言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具有豐富的社會功能和極高的學術價值。
隨著女書受到的關注度的提升,對女書的挖掘、搶購風潮導致大量女書原件散佚、流失,這對女書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嚴重阻礙。現從歷史原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梳理江永女書散佚的主要原因。
在封建社會的江永農村,婦女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只能在家紡紗織布、做女紅,閑暇之余,她們自發(fā)學習女字。婦女們用女字相互傾訴喜怒哀樂,建立友誼。女書作為婦女的隱私物品,在本人去世后需要被燒掉,以供其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吟唱;有的婦女在自己丈夫或姐妹去世后,也會為逝者焚燒女書以時刻陪伴他們。除了焚燒之外,還有將女書同死者一起埋葬的習俗。這種“人死書焚”“人亡書埋”的舊習俗是女書原件散失的“罪魁禍首”,有著巨大的毀滅力量。
江永地處湖南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終年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導致物品極易受潮發(fā)霉。女書長期存放于狹窄陰暗的閣樓里,加速了女書潮濕霉變,這也是女書散佚的一個重要原因。
戰(zhàn)爭的破壞是古代文獻佚亡的重要因素。“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女書原件被銷毀,以“破四舊”為緣由,這些神秘文字被當作封建社會的“糟粕”予以銷毀,命運多舛的女書又一次遭受厄運?!拔幕蟾锩敝?,只有少量女書作品得以存留,數量較為稀少。
女書的發(fā)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一些機構和個人紛紛趕赴江永,不少人走街串戶從當地群眾手中高價收購女書作品。這種掠奪性研究嚴重破壞了當地的女書資源,也致使一些珍貴的女書文物流落海外。
隨著女書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斷被挖掘、認可,一些低俗的女書仿制品開始出現,有些人打著“女書愛好者”的旗號對女書字符恣意修改、妄加拼湊。女書原作被篡改,男性“女書作品”充斥市場;論著者自造女書字符,真?zhèn)坞y辨。這些都嚴重損害了傳統(tǒng)女書文化的形象,使得女書文化充滿市井氣,對女書的研究造成了重大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書傳人高銀仙、義年華、陽煥宜等老人相繼離世,這意味著當地婦女用來分享感情、閑聊家常、互訴哀怨的傳統(tǒng)方式——女書逐漸消失。目前,年輕一代對女書已經十分陌生,女書瀕臨消亡的境地使得保護女書,改善女書文化的活態(tài)環(huán)境迫在眉睫。
雖然女書原件及文化遺物遭受了眾多“厄運”,女書文化資源在日益減少,但我們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江永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女書文化搶救保護與記錄”工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制定了《江永女書搶救、保護規(guī)劃(2004—2020)》。在女書發(fā)源地——江永縣建立了女書生態(tài)博物館和女書數字博物館,采取靜態(tài)保護與動態(tài)保護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收集和保存女書實物,興建女書園,建立女書生態(tài)博物館,修復特色民居,保護和培養(yǎng)女書傳承人,復興女書習俗,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等措施,形成有利于女書文化保護的外部環(huán)境,對女書文化進行自上而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態(tài)的保護。
全面普查、收集整理女書原件及女書相關實物(如女書紙本、服飾、女紅、花帶等),采用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真實、系統(tǒng)、全面的記錄,建立翔實的檔案,按照“全面普查、廣泛采集、確立重點、建檔立卡、分類制作、圖文并茂”的要求,建立女書資料庫,實現女書“非遺”保護的科學化,拍攝制作女書資料光碟,編輯出版女書古籍及女書研究資料,保存大量的女書文化信息和資料。
女書園位于江永縣上江圩鎮(zhèn)普美女書文化村,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式建筑風格,體現了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具有古樸、典雅、美觀、實用的特點。女書園是宣傳女書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搶救、保護、開發(fā)女書文化的重要場所。女書園通過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形式展示了女書原件、作品、工藝、書法、學術研究成果與女書流傳區(qū)域的民俗風情。女書園從女書的發(fā)現、搶救、保護到女書文化的發(fā)展前景,從女書流傳區(qū)域的民俗風情到女書在學術界的影響等方面,較為全面地介紹和再現了女書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人文魅力。
以原生態(tài)方式展示女書習俗文化空間的女書生態(tài)博物館位于浦尾村,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于2002年修建。浦尾村是著名女書傳人高銀仙、胡慈珠、唐寶珍的故居地,是記錄、儲存女書文化的資料中心,是女書流傳的核心村落。女書生態(tài)博物館通過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形式展示女書原件文獻、作品、工藝、書法和學術研究成果。截至2010年,女書數字博物館已收錄女書原件73件、女歌116首、繡品82件、婚嫁生活相關物品138件,并收錄了8名女書傳人的資料,制作了介紹女書文化習俗的專題作品《坐歌堂》。這些藏品全面展示了女書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內涵。
江永縣采取原生態(tài)傳承的方式重點保護女書傳承人,授予陽煥宜、何靜華、何艷新、胡美月、義運娟“女書傳人”的稱號,給她們發(fā)放一定的津貼,鼓勵她們培養(yǎng)新人,埔尾村先后創(chuàng)辦了夏灣女書學堂、靜華女書院,舉辦了多期女書培訓班。同時江永縣還在浦尾村等女書流傳地的中小學開展“女書上教材、進課堂”等活動,聘請女書傳人教授女書,培養(yǎng)女書傳人的后備軍。
按照“修舊如舊、翻新如舊”的原則,對埔尾村的祠堂、民居、道路進行修復,當地政府投入20多萬元用于埔尾村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修復了花山姑廟、陳唐龍母廟、桐口戲臺、浦尾戲臺;全村房屋均按照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和設計進行改造,房屋坐北朝南、鱗次櫛比,均按明清風格裝修,加裝仿古式屋頂,一眼望去古意盎然、清新典雅。
近年來,江永縣引導性地組織復興了當地一些特色女性文化,尤其是女書習俗,如讀女書、唱女書、賀三朝、坐歌堂、敬姑婆、結拜姊妹、趕龍母廟會和姑婆廟會,極大地調動了當地群眾自覺保護、傳承女書文化的積極性。復興女書習俗對保護女書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些習俗與本地漢、瑤通用的習俗不同,它是江永女性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淀下來的一種以女書為載體,傳達女性文化的特有習俗,是女書文化賴以生存與交流的一種媒介。
為提高女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江永縣政府加大了對外宣傳力度,除了在報紙、雜志、電視、網絡上進行宣傳推廣外,還制作了女書文化的專題片進行宣傳,舉行女書文化巡回展,舉辦國際女書文化節(jié),召開國際女書學術研討會等。2002年4月,湖南江永女書入選全國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并成為重點收藏的文獻遺產。2004年,由原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婦聯(lián)、江永縣政府等部門共同申報的江永女書文化記錄工程項目立項。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江永女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第64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將女書編入國際通用字符集的提案》,從此女書字符納入了國際標準編號字符集,從神秘走向通用。
近些年女書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研究女書的學者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人增至現在的幾百人。他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對女書進行了研究、考證,已出版女書專著30余部,發(fā)表女書研究論文500余篇。研究領域涉及語言文字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民間文學、婦女學等學科。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女書研究資料,促進和推動了女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近年來,江永縣委、縣政府努力將女書文化產業(yè)打造成縣域經濟支柱產業(yè),積極響應“文化強省”的號召,使特色文化旅游帶動鄉(xiāng)村振興。一是以女書文化為依托,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線路。以江永的“三千文化”——千古之謎女書、千年古村上甘棠、千家峒瑤族故地為基礎,打造以上江圩浦尾、桐口、荊田、夏灣為核心的女書文化原生態(tài)保護區(qū)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一條女書生態(tài)文化體驗黃金路線,形成一個與周邊城市相結合的生態(tài)旅游圈。每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實現綜合經濟效益120多萬元。二是開發(fā)女書文化產品。組織當地村民積極開發(fā)富有女書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如以女書字符、女書圖案為背景的織錦花帶、女書刺繡工藝品、女書香袋、女書手帕、女書工藝扇、女書湘繡鏡屏、女書字畫等各類工藝作品。此外,女書服飾、女書禮品、日用品、紀念品及鄉(xiāng)土特產也深受消費者和游客的歡迎。還可以創(chuàng)作反映女書文化的郵品、宣傳畫冊、文學作品、音樂、舞蹈及影視劇等,再現女書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使其產生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開發(fā)女書文化資源雖然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給江永當地人民帶來了商機與財富,但女書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不斷被發(fā)現、認知的同時,也有大量低俗偽劣的女書原件仿制品充斥市場,嚴重損害了傳統(tǒng)女書文化的形象,使得女書文化充滿市井氣。因此,對女書文化市場正本清源、去偽存真仍是當前形勢下面臨的艱巨任務。
在女書產業(yè)開發(fā)問題上,眾多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商業(yè)開發(fā)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fā)展,能激勵當地群眾自發(fā)保護和傳承女書;有的學者則認為,過度的商業(yè)開發(fā),會破壞女書的純潔性,導致女書失去文化的本質屬性。筆者認為,女書文化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和商業(yè)價值,這兩種價值密不可分,正確的開發(fā)和利用更有利于女書的傳承,同時也能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是實現女書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睕]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筆者認為,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體現文化的獨特精髓是適應時代發(fā)展、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必經之路。復興女書文化,是實現女書資源良性開發(fā)、長遠保護,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對女書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要正確認識保護與開發(fā)、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堅持創(chuàng)新性保護,只傳承不創(chuàng)新,女書文化發(fā)展就會失去活力,只創(chuàng)新不傳承,女書就會失去發(fā)展根基。保護和傳承女書文化就要堅持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女書文化產業(yè)的開發(fā)應建立在保護女書文化資源和女書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實現女書文化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探索非遺傳承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