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波,向秀華,馮 磊,李 丹
(玉溪市人民醫(yī)院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新生兒敗血癥為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具有病情進展迅速、高死亡率等特點。調查發(fā)現(xiàn)[1],B族鏈球菌(GBS)屬新生兒敗血癥主要病原菌之一,新生兒圍生期因GBS侵入,且自身免疫屏障薄弱,病原菌擴散可在短期內發(fā)展至全身性感染,導致敗血癥發(fā)生。新生兒GBS敗血癥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而常規(guī)血培養(yǎng)檢驗耗時長,加之早期抗生素影響檢測結果,導致新生兒GBS敗血癥早期診斷具有局限性。研究[2-3]表明,血清白細胞介素(IL)-6在新生兒GBS敗血癥病情進展過程有著重要參與效應,檢測患兒血清IL-6水平有助于新生兒GBS敗血癥的早期診斷。本文收集新生兒GBS敗血癥患兒臨床資料,檢測其血清IL-6表達水平,觀察患兒臨床特點,分析血清IL-6用于診斷新生兒GBS敗血癥的臨床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新生兒敗血癥患兒153例,均為娩出72 h內發(fā)病,男75例,女78例。診斷標準: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相關標準[4],娩出≤72 h感染發(fā)病,有發(fā)熱癥狀,體溫>38.5℃或<36℃,伴心動過速,心率<100次/min或>180次/min;伴呼吸急促癥狀,呼吸頻率>50次/min,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34×109/L;上述指證需達到2項以上。納入標準:血培養(yǎng)確診為新生兒敗血癥確診,日齡<3 d;單胎妊娠,陰道分娩;孕周≥35周;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臟器功能不全;產婦圍生期急性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血培養(yǎng)診斷GBS感染合并其他病原菌,多重感染;伴免疫缺陷病。基于新生兒敗血癥患兒血培養(yǎng)結果分組,GBS敗血癥組39例,非GBS敗血癥組114例。另收集本院同期出生72 h內的正常新生兒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方法:收集調查新生兒敗血癥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出生1 min Apgar評分等基礎資料,發(fā)熱、呼吸異常、氣促、喂養(yǎng)困難、抽搐、嗜睡、驚厥、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病理性黃疸、高齡產婦、產褥期發(fā)熱、胎膜早破等情況。于患兒入院24 h內及治療后恢復期第2天分別取外周血5 ml,離心10 min,3 000 r/min,離心半徑12.5 cm;B簇鏈球菌采用PCR-熒光探針法,儀器為ABI7500,試劑盒由廣州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IL-6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試劑盒、儀器為Roche 601均為德國羅氏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2.1新生兒敗血癥患兒、產婦臨床特征情況比較:GBS敗血癥組驚厥、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病理性黃疸、胎膜早破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非GBS敗血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出生1 min Apgar評分、發(fā)熱、呼吸異常、氣促、喂養(yǎng)困難、抽搐、嗜睡、高齡產婦、產褥期發(fā)熱等特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敗血癥患兒、產婦臨床特征情況比較[n(%)]
2.2各組血清IL-6表達水平比較:入院時,GBS敗血癥組血清IL-6水平明顯高于非GBS敗血癥組、健康對照組,且各組血清IL-6水平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恢復期GBS敗血癥組血清IL-6水平略高于非GBS敗血癥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血清IL-6表達水平比較
2.3血清IL-6診斷新生兒GBS敗血癥ROC曲線:根據(jù)血清IL-6水平繪制ROC曲線,曲線下面積(ACU)為0.693,95% CI: 0.559~0.762,血清IL-6水平闕值為6.46ng/L,診斷新生兒GBS敗血癥的敏感度為66.5%,特異性63.9%。見圖1。
圖1 血清IL-6診斷新生兒GBS敗血癥的ROC曲線
新生兒敗血癥病情進展迅猛,且不易控制,病死率較高,部分患兒存活亦有較高風險遺留腦積水、智力障礙等相關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給患兒自身及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5]。文獻[6]報道,國內新生兒敗血癥患者死亡率高達11.5%~31.6%,其中又屬GBS感染所致敗血癥患兒死亡風險較高。研究[7]指出,新生兒自身機體免疫屏障尚不成熟,產婦GBS感染或陰道內GBS定植,胎兒經陰道分娩可導致GBS病原菌侵入其血運循環(huán),誘發(fā)全身性炎性反應致敗血癥發(fā)病。Shazly等[8]研究,GBS感染不僅對新生兒生命健康有著巨大威脅,GBS感染亦將增加胎膜早破、胎兒發(fā)育不良、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風險。本文結果顯示,新生兒GBS敗血癥組胎膜早破率明顯高于非GBS感染組,與潘彩琴等[9]研究一致。
本文新生兒GBS敗血癥患兒構成比為25.49%(39/153),與陳海迎等[10]調查結果相符。針對GBS感染所致新生兒敗血癥特征分析發(fā)現(xiàn),GBS感染敗血癥患兒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驚厥、病理性黃疸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非GBS感染敗血癥患兒,提示新生兒GBS感染所致敗血癥對患兒腦組織、神經功能損傷較嚴重,建議針對GBS敗血癥患兒診療期加強腦組織、神經系統(tǒng)病變的關注,及時進行相關干預,期以降低GBS敗血癥患兒腦組織、神經系統(tǒng)損傷。
當前臨床針對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主要以血培養(yǎng)、纖維蛋白原、白細胞計數(shù)等血常規(guī)指標[11],但這類血常規(guī)指標主要在敗血癥病情進展至一定程度之后才發(fā)生變化,觀察期晚,不適于敗血癥早期診斷。血清IL-6則是機體免疫系統(tǒng)機制中主要的細胞因子,研究[12-13]證實,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初期(24~48 h)血清IL-6即已出現(xiàn)異常高表達,通過檢測血清IL-6則能夠輔助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本文通過對比GBS感染敗血癥患兒與非GBS感染者血清IL-6水平發(fā)現(xiàn),GBS感染敗血癥患兒血清IL-6水平更高。經分析可能與GBS釋放透明質酸酶、溶血素、侵襲因子進而刺激患兒IL-6過表達,導致免疫功能失調,炎性反應有關[14]。劉啟星等[15]研究認為,血清IL-6水平與新生兒敗血癥病情進展程度及預后轉歸密切相關,本文中GBS感染敗血癥患兒血清IL-6水平明顯較高,患兒炎性反應程度及臨床癥狀亦較非GBS感染者更為嚴重,提示GBS感染患兒不良預后風險更高。通過ROC曲線分析,血清IL-6的ROC曲線面積為0.693,血清IL-6水平闕值達到6.46 ng/L時,新生兒GBS敗血癥診斷敏感度與特異性分別為66.5%、63.9%,提示血清IL-6診斷鑒別新生兒GBS敗血癥具有良好診斷價值,可利用IL-6水平變化早期診斷新生兒GBS敗血癥。
綜上所述,新生兒GBS敗血癥并發(fā)癥較嚴重,可伴有神經系統(tǒng)損傷、驚厥、病理性黃疸等特征表現(xiàn),其血清IL-6水平較高,具有輔助診斷GBS感染敗血癥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