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本刊編輯部
攝/唐曉軍
《涼山紀》中說:一般人認為大涼山就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象征,實際上,大涼山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理版圖上的山地主脈,在這一主脈的西邊和東邊分別南北縱向排列著太陽山、錦屏山、牦牛山、螺髻山、魯南山、小相嶺、小涼山等一系列短小山系。這些山地組成了面積超過6萬平方千米的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涼山。
大涼山,知名度高,還是不高?
這幾乎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地名。然而此時,倘若追問一句,大涼山是一座山嗎?這座山海拔幾何?大涼山是一個地方嗎?這個地方占地多廣?面對這樣的追問,大多數人卻又不能清晰地回答。
《涼山紀》的作者何萬敏寫過這樣一個鏗鏘有力的句子:涼山,不是一座山。
是的,即使從狹義的地理概念上來看,大涼山也并不只是孤零零的一座山的名字。作為一條雄踞在中國西部的巨大山脈,它恰好生長在中國地形最高的第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過渡的地帶,即中國西部地槽區(qū)和東部地臺區(qū)的交界處。它是青藏高原的東緣,也是橫斷山脈的北段,甚至也是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之間的交錯地帶。站在山的角度看,它是一連串東北往西南走向的山峰的集合,海拔從4000米到2000多米不等,可謂峰巒疊嶂。但它同樣也是深切峽谷,以金沙江、安寧河為代表的長江水系,將這里的山原侵蝕為破碎的山谷。清代地方志描述此地“群峰嵯峨,四時多寒”,故而得名涼山。然而自然之神不會如此吝嗇,在這看似兇險的高山深谷地貌中,一些山原頂部呈現出渾圓平坦的地貌,極其適合林牧業(yè)的發(fā)展,宛如奇跡;深谷交縱之間,亦有盆地、湖泊坐落,成為適宜人類聚居的樂園??梢院敛豢鋸埖卣f,從地理角度評價,氣勢磅礴的大涼山,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藍色星球上,也是罕見的壯麗景觀集結地。這里僅僅是一個山頭的奇景,便讓世人大呼 “地球邊緣”;走遍美景之地的探險家來到這里,也驚嘆這里是“不可思議的人間仙境”。
那么,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呢?大涼山,是人們口中一個約定俗成的地域稱呼,指代比山脈更大的地理范圍,老人或許習慣于說它就是“千里彝山之地”,而年輕人更習慣用現代的行政區(qū)域概念去認知——這是面積達6.04萬平方公里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代居住的民族,是四川民族類別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qū)。其中彝族占一半還多,所以這里又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將這里打造成了中國歌舞之鄉(xiāng)。這里不但是中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也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中重要的部分。秦漢時期,涼山便已經設置郡縣進行管理,在這巍峨的山道中,曾風塵仆仆地走過了司馬遷、諸葛亮、忽必烈和徐霞客……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涼山,于是在這里又發(fā)生了巧渡金沙江、會理會議、彝海結盟等重大歷史事件。1956年,民主改革實行,涼山“一步跨千年”由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78年,西昌專區(qū)合并,成為新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盡管這一段文字已經如此簡略,但卻掩蓋不了這片地域人文民俗之豐沛,歷史故事之精彩,這里,是藏在高山峽谷中最神秘的東方。
或許正如何萬敏的文字所述:放眼望去,涼山大地渾然天成,遼闊奔放;仔細探視,陷落在河谷中的村莊和山原坡地上的農田顯露出堅毅而頑強的生機——令人感懷和動情的生命,在大山的褶皺中靜默根植。
攝/生命因我精彩
攝/于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