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會》是王船山(王夫之,人稱“船山先生”,別名王船山)以《謝小娥傳》《續(xù)玄怪錄》為文本基礎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作目的都發(fā)生了改變。王船山主要塑造了李公佐和謝小娥兩個理想人物,一方面贊嘆謝小娥不畏強權與艱險,忍辱負重,手刃仇人的高尚行為,欽佩李公佐舉世皆濁而獨清的清廉節(jié)操;另一方面又將謝、李二人的結局歸結為或“不久戀人間”,或“抒忠無路,且自歸休”,有著濃厚悲劇意味的道家色彩。這兩個人物其實就是他的化身。
謝小娥殺賊為父親與夫君報仇雪恨之事,唐人李公佐寫有《謝小娥傳》,創(chuàng)作時間在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至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之間;李復言《續(xù)玄怪錄》中則記有尼妙寂殺賊雪仇事,情節(jié)與《謝小娥傳》相類,但細節(jié)處不同,如妙寂原名非“謝小娥”,只交代了姓葉,其夫君是潯陽大賈任華而非歷陽俠士段居貞?!赌崦罴拧菲┯小疤透鐨q,隴西李復言游巴南,與進士沈田會于蓬州。田因話奇志,持以相示,一覽而復之。錄怪之日,遂纂于此焉。”《尼妙寂》實際上為李公佐《謝小娥傳》原創(chuàng)不久的改作,李復言將其收錄進《續(xù)幽怪錄》時,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是為了補圓原有故事的漏洞,進行了一定的改動,因而與原作故事存在不同。王船山的《龍舟會》在李公佐小說的基礎上糅合了《續(xù)玄怪路》尼妙寂殺賊的故事,又因所處時代背景不同,出于自己的期望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一)謝小娥
李公佐創(chuàng)作這篇故事最主要是為了頌揚封建道德中的節(jié)和貞,因而《謝小娥傳》中謝小娥不單單是一個堅忍沉毅的復仇者,她更是封建“貞節(jié)”的捍衛(wèi)者;而《續(xù)玄怪錄》則是為了宣揚佛教,妙寂出家是一心主動向佛,也是為了報答恩情,“梵宇無他,唯虔誠法象以報效耳?!?/p>
《龍舟會》中的謝小娥全然是一個復仇者的形象,她的最終目的就是復仇,在聽到刺史欲為請旌表時推辭道“俺卻不屑弄這虛脾,把性命換浮華”。她復仇不是為了全了她的貞烈之名,是為了掃凈這“妖氛”。在復仇之后,她頓覺空虛,已然沒有了支撐,“撲滅了斷頭香,看破了鏡頭花”,因而決定遁入空門,這是為了報答李恩公指點迷津的“寸心”,更是了無牽掛四大皆空的大徹大悟。并且謝小娥在整個復仇故事中是逐漸成長的,在父、夫久未歸來之時,她的唱詞是哀婉動人的閨中少婦之詞“紅日已銜山,凝眸漸懶,風緊暮天寒”。而后,父親和丈夫托夢告知殺人兇手,她邁出了復仇中艱難的第一步,誓要將賊人“成齏粉”。她寄住漢陽晴川閣張古老家,請游人拆字解謎,此時的謝小娥還會在“夜半三更,吞聲啼哭”,內(nèi)心還存在著無措和迷茫,后遇李公佐為她指點迷津,她的內(nèi)心愈發(fā)強大,女扮男裝,潛入賊人內(nèi)部,運用計謀和城府,終于手刃了仇人。謝小娥的報仇過程是十年磨一劍,在她砍下申蘭、申春頭顱的那一刻,也是她鋒芒盡露,最為強大的時刻,她不再是一個弱女子,而是一位復仇成功的英雄。
(二)李公佐
李公佐是故事轉折的關鍵人物,他是解謎人,也是謝小娥故事的見證者和講述者。在《龍舟會》中,王船山賦予了李公佐一個更加詳細的身世,李公佐的官職與歷史記載相似,乃江南觀察判官,身世顯赫,有著皇室血脈,王船山將他的身份定為“乃淮南王神通九世裔孫,緒出天家”。據(jù)《新唐書》載:淮南王是唐高祖李淵第十子徐康王李元禮之子,元禮有三子,茂為淮南王。故而于李公佐而言關注唐朝社稷安危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國事就是家事。李公佐在剛出場時,是一個充滿抱負,一心想著匡扶社稷的形象,他主動為小娥出謀劃策,慚愧于當前自身能力不足以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李公佐再出場是在第四折,這個時候的他與第二折中壯志凌云的形象截然不同,他本欲與其族叔李锜同心勠力,共匡王室,卻不想“族叔卻聽奸人之言,生不軌之志。幾度直言諫正,無奈讒口之高張;不得已密疏上聞,又被中涓之阻隔”,心灰意冷登山遣懷,在這時再遇謝小娥,得知謝小娥“復了孽障,報了冤”后拍手大喜,又大贊謝小娥拒絕了請旌表的行為“更高更高”,甚至顛覆了女子貞節(jié)在古代的傳統(tǒng)地位?!洱堉蹠分械睦罟舨恍加诠撩炞u,不貪圖虛假的功名,他一心想著的是掃凈這世間黑暗,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二、故事情節(jié)的改編
(一)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改變
《謝小娥傳》中故事發(fā)生時間為唐憲宗元和年間,而《龍舟會》中故事發(fā)生時間為唐德宗貞元年間。王船山將故事的時間提前,是借鑒了《續(xù)玄怪錄》中尼妙寂故事發(fā)生時間為唐貞元年間的寫法,更為主要的原因在于王船山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唐德宗時期相似。唐德宗時期,外有回紇、吐蕃虎視眈眈,內(nèi)有藩鎮(zhèn)互相聯(lián)合,王船山以唐貞元帝駕幸梁州隱喻南明政權為權臣要挾而被迫西遷。船山作此篇雜劇的時間可以確定是作于明朝覆滅,南明永歷王朝尚在清軍的鐵騎之下掙扎之時。此時的南明永歷王朝處境早已風雨飄搖,在清兵的追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永歷五年(公元1651年)至永歷八年(公元1654年),永歷帝朱由榔被孫可望挾持,在清兵的追擊下輾轉于西南地區(qū)?!赌厦魇贰酚涊d孫可望擅殺大臣,“孫可望遣總兵賀九儀入扈行在,殺大學士嚴起恒、楊鼎和等,乃命簡討涂弘猷封孫可望秦王”,南明王朝內(nèi)憂外患,黨爭激烈,權臣與悍將相互勾結,弄權賣國,殘害忠良,排斥異己,比之唐德宗時期更甚。
(二)謝小娥除盜時間有所不同
《龍舟會》中將殺賊時間定在端陽節(jié),端陽節(jié)即端午節(jié),古時候的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觀龍船的習俗,申蘭申春二人與其同伙恰在此時同觀龍舟賽歸來,這就為謝小娥斬草除根提供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主要的觀點是“人物紀念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伍子胥兩位忠臣。第三折謝小娥的唱詞也唱道:“屈原江水子胥潮,自古難消,今日須消?!鼻诳匆姵斡痈瘮?,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他既無力挽救所熱愛的祖國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伍子胥由楚奔吳,輔佐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后卻因為奸臣伯嚭進讒言,被吳王下令賜死,端陽節(jié)暗示了王船山自己愿效仿屈原等忠臣為國獻身的決心。
(三)謝小娥最終歸宿的改變
《謝小娥傳》中謝小娥在復仇之后為了守節(jié)而出家為尼,《續(xù)玄怪錄》中小娥是為了報答李公佐的解謎之恩而出家,《龍舟會》中謝小娥在殺賊后也選擇出家,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家“為李恩公誦一大藏《金剛般若經(jīng)》”,借鑒了《續(xù)玄怪錄》的情節(jié)。但出家不是謝小娥最終的歸宿,“妙寂恩冤兩成夢幻,亦不久戀人間了”,謝小娥最終是自殺離開了人世。王船山這樣寫有自己的考量,他是一個潔身自好,品行高潔的儒士。在吳三桂僭號于衡州,有偽僚勸說王船山進表相屬,他憤而答曰:“某本亡國遺臣,所欠一死耳。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哉!”謝小娥所處的時代是黑暗的,官員腐敗,君主昏庸,李公佐這樣的忠臣被迫歸休,她不愿再委身于他人,這是她對丈夫的貞潔;王船山所作《搔首問》中寫道“不幸而值喪亡,雖歸休林下,亦只有一死字”,他不愿意再活在這樣一個國將不國的時代,這是他對國家的忠貞,船山給自己安排的最好歸宿便是隱居山林,為國殉難。
三、創(chuàng)作目的的升華
(一)寄家國仇恨于戲文
王船山以史入戲,將謝小娥的故事置于整個社會歷史背景之下,借謝小娥的故事隱秘地講述明朝社稷不保,社會動蕩不安的真實現(xiàn)象。王船山任職永歷王朝期間,“紀綱大壞,驕帥外訌,宦幸內(nèi)恣,視弘隆朝之亡轍而更甚?!庇罋v五年(公元1651年)至永歷八年(公元1654年),永歷帝又被孫可望挾持,王船山在《龍舟會》中提到的“族叔李锜、錢為寶”二人,族叔李锜在唐代確有其人,李锜亟居重位,直至憲宗即位,才下詔削官爵;而太守錢為寶沒有具體的人物與之吻合,但乘亂打劫,大發(fā)國難財?shù)呢澒贌o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存在的;李锜象征著南明永歷王朝陳邦傅、孫可望這一類奸臣悍將,利用永歷帝朱由榔的法統(tǒng)來為自己的野心服務;錢為寶則象征著損公肥私、貪污腐敗的“小蒼蠅”。王船山將謝小娥復仇這樣一件本來極其普通的復仇故事賦予了重大的社會歷史意義,以此表達對現(xiàn)實的認知以及對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批評,從而為《龍舟會》披上了具有深厚意蘊的時代主題。
(二)以文為劍,抵抗侵略
王船山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階級的文人,他的出身與杜甫相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至高政治理想與杜甫也是相同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船山始終以關心國事民瘼為己任。清兵大舉入關,明朝滅亡,王船山堅持抗清,曾在永歷初積極組織武裝力量,在家鄉(xiāng)衡陽衡山舉兵起義,抗清失利后奔赴肇慶從王,以行人司行人之職力挽南明政局狂瀾于既倒,然而永歷政權卻深陷黨爭,船山只好告病歸隱石船山。在隱居期間,他依舊關注國事,雖沒有親自參與抗清斗爭,思想?yún)s依舊與抗清事業(yè)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用文字做武器,通過著述和教學活動在文化思想領域作斗爭?!洱埓瑫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而成的,“乃借小娥詭服為男,托傭申家報仇之事,以暗示后來假手復國之計……冒烈女之名,而不犯當時文網(wǎng)之忌”。
(三)借戲劇人物象征自身
《龍舟會》楔子前有開場對句為“鸚鵡洲游人拆字,龍舟會烈女報冤”,從中可看出王船山創(chuàng)作的《龍舟會》中有兩個主角,一是殺敵報仇的謝小娥,一是報國無門的李公佐。這兩個主角都是王船山的化身和代言人,大仇得報遁入空門的謝小娥就是王船山理想中的自己,李公佐則代表著現(xiàn)實生活中王船山,滿腔熱血,滿腹才華,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被蠹蟲侵蝕,被外敵占領,徒勞吶喊“恨賊徒,斬賊徒”,最終“丹心一點孤,飄零在五湖”,黍離悲思之感躍然紙上。
他創(chuàng)作的李公佐與他自身的經(jīng)歷有相同之處,王船山堅守明朝遺臣節(jié)操,他拒絕剃發(fā)易服,不愿與永歷王朝奸黨同流合污,也不屑于與吳三桂這一類民族敗類為伍,所以選擇隱居山中。謝小娥為父、夫報仇,出家為尼的行為是古代女子對夫君的“貞”,那么王船山的行為就代表了古代男子對君主的“忠”,“忠”與“貞”是儒家文化三綱五常的代表,王船山是一個傳統(tǒng)的儒士,因而他贊賞謝小娥的義舉,同時又將唐傳奇中謝小娥的形象進行升華,將個人的“貞”上升至民族國家的“忠”。
四、結語
王船山在《龍舟會》中對謝小娥故事的再創(chuàng)作,最終使主題得以改變。《龍舟會》雖本于謝小娥故事,但含義卻不盡相同,王船山作此雜劇是為了表達其強烈的主觀愿望:復仇。其目的已然脫離了弘揚“貞潔烈婦”的高尚品德,謝小娥實際上已經(jīng)是王船山的化身,因而劇本里面的每一句唱詞和對話都是王船山國破家亡的真實寫照。如謝小娥在拒絕請旌表的唱詞中有“姜椒入口鉆心辣,生和死看作浮槎”,而王船山號“姜齋”,在《女冠子·賣姜詞》序中提到“余舊題茅堂曰姜齋,此更稱賣姜翁”,姜性溫辛辣有芳香,“老去絲尤密,酸來心更丹。”最能代表王船山的孤忠之心。這部劇也與他所作的詩詞一般,是他眷懷宗國、殷望復興的期盼,是他明知南明王朝最終必然走向消亡卻依舊不愿放棄的一片丹心。李公佐與謝小娥在第四折再次相遇這一巧妙安排,才顯出謝小娥大仇得報的快意,而這種快意又將李公佐的失意襯得更加落寞,兩人最終的結局都含有悲劇意味,也可得知王船山心中已然清楚“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現(xiàn)實,使世人能夠看見這部雜劇背后作者的苦心經(jīng)營。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