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巴旅行,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們帶的是美金。
古巴遭受美國制裁已經(jīng)長達六十多年,直到今天,美國人還是被禁止到古巴去。
因此,我們飛抵美國中部城市邁阿密后,盡管古巴就近在咫尺,我們卻得迂回繞道,從美國飛往牙買加,再從牙買加飛向古巴。一入境,看到兌換率,便暗叫一聲不妙。
凡攜帶歐元、英鎊或加拿大幣入境的,都可按照正常的兌換率來兌換古巴的外匯券(CUC)。
然而,若以美元去兌換,卻比市價少20%,比如說,十元外匯券原本是相等于十美元的,但我們卻只能換得八元。換言之,我們手上的幾千元美金,無端端損失了20%!
關(guān)于這一點,到古巴去旅行者不可不察,千萬千萬不要攜帶美金??!古巴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共有兩種,一種是外匯券,一種是古巴披索;前者是供游客使用的,后者是當(dāng)?shù)厝说呢泿?,兩者面值,天差地異。許多百貨商店只接受外匯券,換言之,如果使用外匯券購物,可以有更大、更多的選擇。然而,也有一些娛樂場所有雙重標準,看演出,游客必須使用價昂的外匯券購票,當(dāng)?shù)厝四?,則可以用披索,兩者價格,有云泥之別。
一般古巴人,月薪折合美金,往往不足二十元,如此低的收入,怎么過活呢?據(jù)當(dāng)?shù)厝烁嬖V我,政府每個月會發(fā)給每位公民一本“戶口購物冊”(相當(dāng)于中國過去的糧票)。居民可以用象征性的費用取得某些糧食和日用品的供應(yīng),包括:米、面包、雞蛋、咖啡、白糖、肥肉、豌豆、黑豆、土豆、油、雞、魚、牛肉碎、鹽、牙膏、火柴、香皂、等等。家有七歲以下的孩童或孕婦,還可獲得牛奶粉。
表面上看起來,物資供應(yīng)好似極為充裕而人人過著不虞匱乏的日子,其實不然。約一磅重的雞,每個月僅供應(yīng)1只、肥肉150克、油250克;鹽每兩個月才發(fā)半磅、而每三個月才供應(yīng)一次的東西則包括魚(一磅半重)、牛肉碎沫(一磅)、牙膏(一管),其他東西的供應(yīng)量都很小,大部分古巴人都必須勒緊肚皮過日子。
到各大小商店去逛,就好像走進了歷史的時光隧道里,要啥沒啥。一些稀松平常的日用品,諸如肥皂粉、牙刷、洗頭水,都慎重其事地擺在玻璃柜子里;品種極少而品質(zhì)并不好的糖果和餅干,就更珍貴了,只在櫥里擺了一包標著價格的樣品,顧客看中了,售貨員才從上了鎖的柜子里取出來。
有一位從事餐飲業(yè)而落戶古巴的女商人告訴我,在這兒生活,最大的不便就是物資嚴重缺乏。
就算手上有鈔票,許多時候卻也買不到一些很必要而又很普通的東西,比如說吧,孩童的鞋子,當(dāng)貨源缺乏時,踏遍大街小巷也買不著。她苦笑著說:“我的女兒,才兩歲,可是,我卻趁出國之便買回了一大堆童鞋。由三歲到六歲,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鞋子,都為她準備了!要不然,她腳大了而買不到鞋子,我也許還得為她縫制布鞋哪!”說來難以置信,我想買把小剪刀,跑了許多所謂的“百貨商店”,居然都買不到,后來,才以九元外匯券的高價,在一家高檔商店里買到。
到古巴之前,我做了一件“蠢事”。在牙買加,碰到一位澳洲旅客,她勸我多帶衛(wèi)生紙,因為古巴很缺乏。我從善如流,一買便是十卷,從牙買加提著去古巴。出乎意料之外,衛(wèi)生紙?zhí)幪幙少I,而我們下榻的民居,也供應(yīng)充足;于是,我只好將這卷卷衛(wèi)生紙當(dāng)作“禮物”,送給在當(dāng)?shù)卣J識的人。在別的地方送別人衛(wèi)生紙,可能會招惹白眼,但在物資匱乏的古巴,接受的人卻喜不自抑,連聲道謝!
(葉白薇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