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際關系里一種比較普遍的痛苦就是:對方不理解他們,于是他們感覺到委屈、憤怒。
也有些人渴望遇到一個能懂自己的人。他們的想法是:我不要求對方有房有車,我只希望能遇到一個懂我的人。這話說得仿佛懂你比有房和車更簡單似的。
我看過一篇很美的文章叫作《你若懂我,該有多好》,其中寫道:
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
自己走不出來,
別人也闖不進去。
我把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這讓人感覺別人不懂自己好像是個錯誤一樣,甚至到了“我不怪你”的地步。這篇文章當時非常流行,因為它寫出了很多人內心真實的需求: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被懂得,那是很多人內心深處的期待。那感覺是我把自己塵封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我期待有個人可以悄悄把它打開,期待有人可以透過我無所謂的外在,看到我內心柔軟的自我。我不必去言語,這個人就可以知道并照顧到我的內心需要。那是一份多么美麗的期待。如若這個世界上能有這樣一個人,那定是我的知己或戀人?!笆繛橹赫咚馈?,為這個人付出再多我也愿意。
有的人對被懂的渴望,要比對童話的渴望更強烈。童話我們還知道是虛幻的,被懂得這種感覺,他們卻總認為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得到。
二
被懂得固然美好,但那到底是怎樣一種美好呢?為什么有的人這么需要被懂呢?
因為別人的懂,可以讓我活得更簡單:如果他懂我,我就不用思考如何表達了;如果他懂我,他就能高質量地陪伴我了;如果他懂我,就能幫我解決困難了;如果他懂我,我只需要像嬰兒一樣只顧呼哧呼哧地呼吸,一切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不必覺得那么累了。
人類不停地提升科技水平,人工智能成為流行,讓科技代替人思考,就是為了讓人活得更省力。被懂,就是這樣一種省力的方式。
那為什么要省力呢?因為一個人太難了,太苦了??嗪凸陋毑判枰獎e人懂,因為難懂??鞓穾缀醪惶枰獎e人懂,因為這個太好懂了,幾乎不會產生想要別人懂的這種需求;而且,即使不懂,關系也不大。
被懂得,是人潛意識里想要逃避生活之苦的一種方式。生活越是苦,就越是渴望有人懂我,渴望有個人可以帶領我、陪伴我、保護我、幫助我,讓我可以重新像個嬰兒一樣生活。被懂的感覺,就是被寵成孩子的感覺。
嬰兒是渴望媽媽能懂的,因為自己對生活是無能為力的。嬰兒什么都不行,生存全方位地需要依賴媽媽。嬰兒無法言語,所以媽媽會用天生的敏感和親子之間的默契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需求,完成懂得這一步驟,而后無條件地滿足他們。這種感覺是如此之美好,以至于我們在潛意識里形成了一生都想過這樣的生活的念頭。
被懂,只是你內心的匱乏,一種期待有個人把你當成世界中心的匱乏。
三
然而被懂依然是很難的?!坝袀€人能懂我”,只是個美好的泡沫。因為,懂另外一個人會消耗自己。
對媽媽來說,她為了懂得嬰兒而付出的代價并不?。阂o嬰兒高度的關注,要放下自己的事業(yè)、家務,把嬰兒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要很有耐心地去猜、去學習,去請教有經驗的人。
PBsZ6Ow+4CaBdf4uLggU4swm+BT5I3gRxq7dbzIk2c4=懂的前提就是以對方為中心,非常重視對方,暫時放下自己的小世界,全心參與到對方的世界里。這對人是很消耗的。
被懂,對你來說是一剎那的快樂。對懂你的人來說,卻需要消耗很多能量。
經驗有差異。
媽媽要懂得嬰兒,就需要自己有被懂得的良好經驗,需要媽媽依靠自己分泌本體胺激素。對媽媽來說,這已經很難了;更別說當你長大后,開始接觸社會,開始獲得家庭之外的經驗時,別人不知道你的背景,不知道你的經歷,不知道你的特點,懂你有多難了。如果要別人懂你,就要克服自己的經歷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放空自己。
別人真的難以花費那么大的力氣去琢磨你內心的“小九九”。就連你的媽媽,也不可能在你長大后依然那么懂你。
四
這并不是說別人懂你是件不可能的事。如若你想讓別人懂你,就要學會幫別人節(jié)約懂你的成本,包括讓別人知道:
你是怎么想的;
你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你需要什么;
你為什么需要這個。
比如,你渴望被陪伴。你得通過表達讓別人知道:你為什么需要被陪伴,沒人陪伴你的時候讓你感到難過的是什么,你需要對方什么樣的陪伴、怎么陪伴,是陪你說話還是聽你傾訴,抑或是給你提建議,為什么你需要的是這樣的陪伴而不是那樣的陪伴。
聽起來可能很難。不就是陪伴嘛!這么復雜嗎?那當然,每個人對于陪伴的理解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方式不一樣。你對自己有多陌生,你表達起自己來就有多困難。你有多懂自己,就能從多少個方面表達自己。
這就像你給別人講一道數(shù)學題一樣。你有多熟練,講起來就有多輕松。而你如果只懂一點兒皮毛,就會責怪學生笨。
當然,你這么表達了,別人也不一定會懂,但會增加懂你的概率。有的人沒有懂你的心,有的人則沒有懂你的情商。更精確的表達,只是幫助那些愿意懂你的人更好地懂你。
幸運的是,我相信這個世界的善良,當你去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楚時,還是有很多人愿意去懂你的。前提是,懂你沒有給別人帶來太大負擔。
不要覺得一個人愛你就愿意花精力去懂你,在這種索取里,再多的愛也會被消耗沒的。
五
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懂得自己后,其實別人懂不懂你已經不重要了。比別人是否懂我更重要的是,我是否懂自己。你才是可能懂你自己的人;你才是那個“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人;你才是了解自己心底的想法,知道自己心底真實的秘密,不會欺騙、背叛和離開自己的人。
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和自己交流是美妙的事情。我們之所以渴望有人懂我,是因為我們不懂自己。
當你能夠懂自己時,你就可以找很多方法來為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而努力。你若需要陪伴,而且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陪伴、為什么需要陪伴,就會知道怎么找到這樣的陪伴。你如果需要安慰,并且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安慰、為什么需要安慰,就能很容易地找到相應的安慰了。
懂自己的過程,就是長大的過程,就是成熟的過程。你會以一個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再期待著世界上會出現(xiàn)一個人能像媽媽一樣無條件地了解你和滿足你——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媽媽。
六
當你能夠懂自己,也能跳出來看看這個世界、看看真實的他人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并不是世界的唯一,所有人都一樣。當人們長大后,每個人都是作為孤零零的一個人存在于世界上。每個人都渴望回歸嬰兒時期,都渴望有人無條件地懂自己。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渴望被重點關注,都希望有個人可以在自己不需要努力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自己的時候就能滿足自己。
這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如果他來懂你,誰來懂他?你們這兩個都需要被懂的人,誰先滿足誰呢?
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負責,也都可以、應該對自己負責。
你如果想去愛他,那么可以用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再把自己封閉在某個角落里,把心打開,然后去感受他的呼吸、他的心跳,帶著好奇和他建立聯(lián)系,感受他的內在。你會發(fā)現(xiàn),他也有顆脆弱的心等待著你看到。你會驚訝于人性的脆弱,你會心疼,你會感動,你會想像媽媽一樣愛護那顆脆弱的心,就像你看到路邊酣睡的小貓一樣,忍不住去撫摸和照顧。然后,你就成了懂他的那個人。
結果便成了:我若懂你,該有多好。
一顆被懂的心會慢慢被修復,還會變得柔軟,進而愿意向別人敞開,像一只被放到安全環(huán)境里的小烏龜一樣,慢慢探出頭,望望這個世界。所以,對方內心的需求之壑也被填滿的時候,就會反過來走向你、看看你,于是你內心的那個洞會被填得更滿。
這才是真正的愛:杯滿自溢。然后對方的水杯也會被裝滿愛,并反哺于你。
七
兩個人同時成為成年人,是極難的事。遇到愿意一時把你當寶寶的人,你就是幸福的人。
沒有人能一直懂你,但通過表達,你可以讓別人在某一時刻懂你。通過從你自己的那個角落走出來,你可以看到別人,懂別人。
人世間的美好,無非就是:
被別人懂;
懂自己;
懂別人。
只有第一個的是嬰兒,只有最后一個的是圣人,3個全有的才是正常人。
最初那個呼喊“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人,不過是個躲在角落里索取的人。與其這樣,不如走到陽光下,做個付出者,做個照亮角落的人。這樣的話,你就是全世界富有的人。
(摘自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原來懂比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