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君王對鋁的癡迷程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就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
在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當時價格昂貴的鋁錠上銘刻著“來自泥土的白銀”字樣,和鑲嵌著華貴珠寶的王冠同臺展出。這種令人驚異的金屬頓時就成了世界博覽會的熱點,令無數(shù)世人為之嘖嘖稱奇。
邂逅金屬鋁的拿破侖三世開始全力支持關于鋁的研究,還在巴黎郊外專門建設了冶煉工廠。那里生產(chǎn)的鋁除了被制成拿破侖三世的御用紐扣、折扇之外,還被制作成給皇太子玩的鋁制玩具。
在招待貴客的時候,拿破侖三世還會特地拿出鋁制的碟子、勺子、叉子,而金銀制作的餐具反而成了陪襯。相信看到賓客為餐具的分量格外輕巧而吃驚不已時,拿破侖三世肯定是一臉得意。
當然,拿破侖三世推進對于鋁的研究并非只為博得貴客的驚嘆,如果能將這種輕而堅固的金屬運用到軍工上,就可以大幅提高法國騎兵的機動性,使法國在與列強的爭霸戰(zhàn)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這也許是作為一國元首的拿破侖三世所具備的戰(zhàn)略眼光。然而,鋁制軍事裝備并未成為現(xiàn)實,反而是拿破侖三世在1870年因成了普魯士帝國的俘虜而被迫退位。
在其后的歲月中,鋁一直被當作一種稀有金屬為世人所知。甚至在1884年華盛頓紀念碑竣工之時,美國為了彰顯國家尊嚴而在紀念碑的頂部安放了一個重達2.7千克的鋁制塔尖。據(jù)歷史學家記載,那時一盎司(約28克)鋁的價值相當于全體參與華盛頓紀念碑建設的工人們一天的薪水。可以說在一百多年前,鋁的價格遠超黃金和白金。
(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奇妙的材料:改變世界的12種化學物質(zhì)和它們背后的科學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