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交媒體上的溝通占據(jù)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與面對面交流不同,線上的“云”溝通多會催生疏遠又淡薄的人際關系。人們通常會在沒見過彼此、也不知道彼此姓名的情況下開始溝通。
但是僅通過文字交流,很容易給他人造成傷害或受到他人的傷害。我們需要好好區(qū)分他人表達的意思與我們自身所想,不能想當然地用自身的想法去揣測他人的意圖。當難以區(qū)分時,我們很容易變得崩潰、憂郁。
社交媒體交流有信息限制
通常,我們在溝通時,可通過以下信息來理解對方意圖:
1.面部表情;
2.聲音語調(diào);
3.肢體語言;
4.語言內(nèi)容;
5.對背景情況的理解。
但是在社交媒體交流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只能以“語言內(nèi)容”進行對話。通過單一的信息方式來溝通,我們獲得的信息越少,需要各自解釋的內(nèi)容就越多。
社交媒體是一種有用的工具,能把相隔千里的人們聯(lián)系起來,同時可以建立起更多的“云”關系。但與此同時,由于信息限制,它也會阻礙我們準確地理解對方說話的意圖。
社交媒體交流具有匿名性和攻擊性
在網(wǎng)絡世界,由于社交媒體的匿名性,人人都可以輕易地隱藏自己,可以釋放不受約束的“本我”。因此發(fā)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交流往往帶有攻擊性。
在匿名的網(wǎng)絡世界里,被壓抑的、具有煽動性的“本我”會戴上面具生活,優(yōu)越感也會被扭曲、放大。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可以通過暴力的方式來突出自身的存在感,它不僅可以隱藏我們本來的樣子,也可以塑造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和身份。
受傷害也很正常
不要因為自己極易為他人的評價而搖擺不定或心煩意亂,就覺得自己愚蠢或軟弱。我們生存的意義,不是為了獲得某個人的認可。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別人已經(jīng)不記得的事情,獨自黯然神傷很長一段時間。比如,因為一件父母已經(jīng)忘記的小事,孩子可能會一輩子活在怨恨中。因為同事一句無心的玩笑,有的人可能會辭職離開公司。朋友之間的玩笑也可能成為絕交的理由。我們需要大方地承認,我們都是想得到他人認可的、柔軟而脆弱的存在。
我們的心情會被惡評影響,會因為聊天軟件上的惡意言語而終日難過不已,是因為這些話違背了我們想得到認可的訴求。那么,我們該如何緩解這種難過和痛苦的感覺呢?
兩種應對惡評的明智之舉
1.分清他人的表達和自己的解讀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用言語傷害我們的人呢?
提出非暴力溝通理念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對方的攻擊其實并非針對你,而是他將自己落空的訴求用消極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因此,試圖去理解惡意言語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因為,要理解一個長期用暴力方式交談的人,不能只憑他發(fā)出來的幾句評論,而是要了解他過往的生活軌跡。也就是說,快刀斬亂麻地將自己剝離出來,是應對惡意言語的明智之舉。
他不是在針對我,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里的重點是我們需要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而不能把對方的想法與自己的畫上等號。
另外,弄清楚自己能控制什么和不能控制什么,是自我保護的起點。
2.不要執(zhí)著于想法,要抓住核心訴求
在受到傷害的瞬間,有的人會更專注于傷心的、難過的情緒,有的人則會更關注落空的、重要的訴求。
當我們遭受惡意言語的攻擊時,重要的訴求可能包括:
·與生俱來的尊嚴
·維護自己與家族的名譽和權(quán)利
·對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的認可
·人類所需的自由
·想要維護的真相和正義
……
從反復咀嚼對方充滿攻擊性的話,到認識自身重要的核心訴求的過程,是一種強大的認知轉(zhuǎn)變。
當人們批評他人時,一定是想要滿足某種訴求。
批評只是溝通過程中的一種手段,而并非最終目的。目的來源于訴求,所有行為的出現(xiàn)都由于內(nèi)心存在訴求和欲望。比起反擊、無視和回避惡意言語,更加機智的方式是,當對方開始責備我們時,我們要專注于他的內(nèi)心訴求。請不斷地告訴自己:“他之所以會不開心,只是因為內(nèi)心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p>
(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我有點兒膽怯,但想和你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