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琴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一篇游記,游記與一般的寫景文章不同的是,它不僅僅關注沿途景色的描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人”,所謂“人”指的是游記中有“人”的所思所感。作者常常將自己的感想和領悟融入在游記之中,在描寫自己游歷過程中所見到的景色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體驗,這些體驗常常夾雜著作者對相關歷史、文化、人生的體悟,從而使文章添加了幾分景色之外的厚重感,讓讀者讀起來別有韻味,回味無窮。由于這個特點,在教學游記時,就不僅僅要關注對景色的賞析,更重要的是,還要對作者的個人經歷及經歷中所生發(fā)的體會進行關注。這樣一來,游記的教學過程中就不僅要關注作者的游蹤及途中的美景,同時也要關注作者在游歷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在這些基礎上,再進行主題思想的提煉和總結。那么,如何將以上教學重點有序地一一落實呢?進行“朋友圈”情境設置是一個好辦法。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朋友圈”教學情境,依次請學生完成“介紹行程”“欣賞美景”“講述經歷”“回復留言”等任務,最終引導學生達到對游蹤、美景、體會、主題的整體把握。
學習游記最基礎的是掌握作者的游蹤,即行程,掌握了行程,便了解了作者的大體經歷,為課文的進一步教學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掌握了課文的行文思路,雖然是對課文最基本信息的掌握,卻對接下來的課文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里,教師可以以“朋友圈”為情境布置這樣一個學習任務并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支架。
“介紹行程”學習任務:假如你是這篇游記的作者,你想發(fā)一條朋友圈簡單記錄一下這一次各拉丹冬的旅程,請根據這一篇游記的內容,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溫馨提示:學習游記,首先最基本的,是需要了解作者的行程,通常情況下,作者會采取移步換景的寫法交代行蹤,因此在整理作者的行蹤時,可以圈出作者所經過的地點及相應的時間,從而大體上掌握作者的行程。
學生通過跳讀課文,圈畫出“1987年3月”的時間和“草壩子”“冰山”“冰塔林”“冰河”“礫石堆”等地點,再加以適當展開,便可以順利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除了行程,游記還有“欣賞美景”的教學重點,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學習任務。
假如你是作者,你想拍一張照片配一段文字發(fā)朋友圈,你會將鏡頭對準哪里,會寫什么樣的文字?請整合課文里的相關文字,結合所查閱的資料,仿照示例發(fā)這樣的一條朋友圈。
【示例】
我想拍的照片是各拉丹冬的主峰。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脈最高的一組雪山群,在藏語中的意思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為6600多米,被認為是長江的源頭。各拉丹冬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冰川活動十分活躍,地形條件也因此變得十分地惡劣。仰望各拉丹冬主峰,可以看到白云繚繞,晚霞如夢如幻,靜靜地矗立在天地之間。
學生模仿示例,找到自己喜歡的景色,并結合自己整合的信息進行賞析,這樣可以用作者的視角來看各拉丹冬,感悟作者心中的美景,體會作者的驚喜和感受,沉浸式地體味各拉丹冬的美景。
開頭我們提到,游記貴在“景”中有“人”,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呢?在發(fā)“朋友圈”的情境中,或許講述個人經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教學任務。
作者在各拉丹冬實際的旅行情況如何?請幫忙作者將其這次各拉丹冬之旅的經歷整合起來,寫成400字左右的文字,并發(fā)到朋友圈。
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還可以特別提示,在游記中,寫景和敘事常常是相輔相成的,離開了“人”的寫景,常常會顯得很單調。一個優(yōu)秀的作者,常常在寫景的同時,注意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其中,總是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來抒寫自己的旅游體驗。因此,在讀游記時,要特別關注其中關于人的部分,特別是人的經歷、人的思考和人的感受,同時,敘述個人經歷的時候可以用第一人稱來講述,而且要注意結合經歷突出心理活動,這樣一來,才能夠深刻地理解作者各拉丹冬之旅的深層內涵。
上面我們提到,在“朋友圈”的情境中可以設置“介紹行程”“欣賞美景”“講述經歷”,來分別整理作者的行程,賞析作者所看到的美景和理解作者的經歷,但是關于課文的主題,可以怎樣巧妙設置情境呢?不妨可以這樣設置。
前面我們分別發(fā)了三條朋友圈,很快就有人留言了,有人說“姑娘家的,何苦呢”,也有人評論“算了吧,吃這么多苦真的不值得”,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回復呢?
這就涉及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回復中,便可以將“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之類的主題展現出來。
“朋友圈”是當前微信上很時髦的一種社交功能,也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最為緊密。以上教學設計中,先是讓學生介紹行程,以此掌握游記最基本的游蹤信息,為其他部分的學習奠定基礎;再讓學生深入課文細節(jié),賞析文中寫得精彩的部分,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再讓學生代入作者,講述各拉丹冬之行的完整經歷,以探究作者的心理活動;最后通過回復留言,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這樣一種巧妙的情境設計,有助于游記這一文體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