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羅蘭(Laurence Roulleau-Berger)
在過去40 年里,資本主義變得更加復雜化、重新配置化和外包化。一種匿名資本主義(a faceless capitalism)——平臺資本主義已經出現。數字經濟在全球市場的生產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特別是在亞洲市場中。①文軍、劉雨婷:《新就業(yè)形態(tài)的不確定性:平臺資本空間中的數字勞動及其反思》,《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1 年第6 期,第92—106 頁;文軍:《從“結構導向”到“關系為本”:重構面向不確定性時代的全球化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5 期,第159—173 頁。數字工作意味著一種“新的工薪精神”(new spirit of wage-earning),它與資本主義的新精神相一致,②L.Boltanski and E.Chiapello,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Paris: Gallimard,2000.都加劇了地方和全球工作制度的霸權主義強度。在數字工作中,靈活性和流動性成為構建富足經濟的主要行動準則,③L.Boltanski and A.Esquerre,Enrichissement: une critique de la marchandise,Paris: Gallimard,2017.同時有助于全球資本主義的到來。新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在賽博無產階級(cybertariat)、賽博中產階級(cyber middle classes)和賽博上層階級(cyber upper-classes)的生產中出現。個體在工作中陷入異質性和自主性之間的雙重困境。在數字經濟中,壓縮的現代性④C.Kyung-Sup,“The Second Modern Condition? Compressed Modernity as Internalized Reflexive Cosmopolitiz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61,no.3,2010,pp.444-464.在情感資本主義相關的勞動體制中轉變成了一個將情感轉化為情感商品(emodities⑤譯者注:情感商品(emodities)是由情感(emotions)和商品(commodities)這兩個詞組成的新詞。)的超級營銷。①E.Illouz,Les marchandises émotionnelles, Paris: Editions du Premier Parallèle,2019.從數字工人的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壓縮的現代性產生了具有強大行動能力的壓縮的個體,他們被迫優(yōu)化自己,在數字經濟中內化了面對經濟約束的指令,并在全球社會中生產了自我優(yōu)化和表演自我的敘事。②L.Roulleau-Berger,Young Chinese Migrants,Compressed Individual and Global Condition,Leiden &Boston: Brill Publishers,2021.
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在歐洲,勞動力外包運動和“特殊就業(yè)形式”的出現與倍增(如臨時工作、定期合同、間歇性工作;遠程工作、自由職業(yè)、居家工作等),不僅促進了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與平臺的出現,而且為全球資本主義中新的外包機制提供了支持。工廠工作正趨于消失,基于數字化和資源匯集的眾包工作正在勞動法和社會保護系統(tǒng)之外發(fā)展,不僅模糊了誕生于與雇傭勞動相關的資本主義制度中工人的定義,而且模糊了活動和工作之間的界限。自主創(chuàng)業(yè)者的形象成為這種數字資本主義所形塑的象征,并與工人的形象相重合。
在過去的40 年里,在歐洲,經濟全球化進程產生了與不穩(wěn)定和霸權勞工制度有關的工作。③M.Burawoy,“The anthropology of industrial work,”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8,1979,pp.231-266.由于“灰色”或“黑色”就業(yè)領域中過渡性工作和特殊工作形式的復雜性和靈活性,不穩(wěn)定的就業(yè)進程導致了勞動合同條件的瓦解。④L.Roulleau-Berger,“Migration,plural economies and new stratification in Europe and in China”,in Li,Peilin and L.Roulleau-Berger (eds.),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13,pp.259–275.多樣的非典型工作合同之間出現了新的等級:固定期限合同、兼職工作、臨時工作、季節(jié)性工作,甚至是每日工作和臨時制工作......在有機會獲得合同的情況下,教育水平越低的工人就越容易接觸到不合法的合同。文化背景、社會出身、性別和代際地位,在界定差異性和不平等勞動力市場準入形式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處于底層位置的個體經常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工作,其工作條件是基于不體面的原則和對勞動者的輕視,他們被迫進入高度生產和競爭,以及高度道德異化的處境中。
在這種經濟不安全的背景下,美國網絡巨頭亞馬遜發(fā)起了微任務眾包,現在由中國巨頭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廣泛的實踐。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在網吧、在城市和農村地區(qū)的家中,在沒有雇傭合同和沒有經濟穩(wěn)定性的條件下,參與每次點擊可獲得幾美分的人工智能工作。
例如,2009 年,中國只有三個淘寶村,截至2019 年,中國共有4 310 個淘寶村、1 118 個淘寶鎮(zhèn)和95 個淘寶村集體,銷售額超過7 000 億元人民幣,創(chuàng)造了683 萬個就業(yè)機會和244 萬個活躍銷售點。⑤聶召英、王伊歡:《后疫情時期青年農民網商的生存困境及策略》,《當代青年研究》2021 年第1 期,第53—59 頁。除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增長,還應該考慮到銷售規(guī)模、在線商店和農民自辦網店的數量。年輕人憑借其互聯網文化、獨立的思維方式以及在網絡商務中組織代際家庭勞動分工的能力,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的關鍵利益相關者。農村電商的發(fā)展吸引了大量新生代青年農民工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⑥肖葛根、王藝璇:《游與離:農村青年淘寶店主的雙重生活面向——以魯西灣頭村為例》,《中國青年研究》2019 年第3 期,第43—51 頁。2003 年,淘寶網的推出刺激了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fā)展。由于進入成本低,對技術資質的要求不高,淘寶網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和農村精英,使得“互聯網+鄉(xiāng)村經濟”模式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新力量。阿里巴巴公布數據稱,2020 年淘寶有四分之一的網店都來自淘寶村?!?020 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顯示,過去一個財年,阿里創(chuàng)造了一萬億美元的交易額,其中淘寶村貢獻了一萬億人民幣。在國家支持下,“農村+電商”的發(fā)展模式在中國各地得到了宣傳和推廣,進而成為轉變農業(yè)發(fā)展體制和減少貧困的有效方法。
隨著勞動力的外包和分散,全球資本主義催生了數字勞動,即“用于驅動自動化系統(tǒng)的以任務為導向和數據化的勞動”。①A.Casilli,En attendant les robots.Enquête sur le travail du Clic,Paris: Le Seuil,2019.不斷涌現的平臺通過聚合不同的活動、商品、服務和經濟產品擾亂了傳統(tǒng)的勞動力市場。根據由算法設備組織的不同平臺可以區(qū)分不同形式的數字勞動,例如:“按需”服務平臺,如Uber、Airbnb 和Deliveroo;產品或電商平臺,如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社交平臺,如Facebook 和Tik Tok。②N.Srnicek,Platform capitalism,Hoboken: John Wiley &Sons,2017.在平臺經濟中,工作的非物質化和工作空間的虛擬化打亂了過去“公司”的秩序,員工主動或被動地被置于去個性化的職業(yè)關系中,顯得原子化、孤立,與工作集體沒有聯系。一些員工擁有自營職業(yè)者的身份,這種身份出現在居家工作平臺、運輸服務、獨立的專業(yè)人士和通用數字工作中。在國家和全球勞動力市場上,薪酬模式特有的合同雇傭關系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工人、公司和客戶之間的三角關系,這種關系已經存在于臨時工作中。在平臺資本主義中,公司越來越有去地域化和虛擬化的趨勢,不同時刻和環(huán)節(jié)的生產過程是多區(qū)位的和分離的。
數字工作者過度暴露在社會不穩(wěn)定的風險中,他們不隸屬于傳統(tǒng)薪酬體系的雇傭關系,而是被置于模糊的灰色經濟區(qū),由一種有組織的數字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管理。在歐洲,越來越多的低技能青年工人在電子商務、快遞、團購、食品配送和出租車服務等發(fā)展迅速的數字平臺上工作,“點擊工人”通過執(zhí)行非技術性的任務獲得低廉的工資。③A.Casilli,En attendant les robots.Enquête sur le travail du Clic,Paris: Le Seuil,2019.計件式工作正在通過微型就業(yè)平臺重新出現,并且最先涉及移民工人的參與。數字工人、眾工和自雇者或多或少地依賴于可見的威權工作組織,④S.Abdelnour and D.Méda,Les nouveaux travailleurs des applis. Paris: PUF,2019.這些組織通過加強生產緊張和嚴苛的工作節(jié)奏與條件,在不體面的工作中制造強烈的自主性禁令規(guī)范。
如果在數字世界中出現了去國家化的賽博無產階級,那么賽博中產階級和賽博上層階級也正在形成。壓縮的現代性刺激了由于社會分化原則和賽博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的產生而形成的數字經濟的多樣化。
平臺是生產賽博無產階級的商品化和底層性新空間。泰勒主義的工人來自農業(yè)世界,他們通常是移民,在進入工廠之前曾從事過建筑工作或者季節(jié)性工作。如今,亞馬遜的工人是承包商、技術人員、電工......他們失去了工作,或者他們是難民和學生。⑤P.Cingolani,La colonisation du quotidien.Dans les laboratoires du capitalisme de plateforme,Paris: Ed.Amsterdam,2021.
在從工廠工作向平臺工作的過渡過程中,霸權主義的勞工制度通過強化對平臺的依賴而重組,通過強化“準時制”的做法,使用隱藏系統(tǒng)來評估、控制和施加績效壓力,并結合不達標和不穩(wěn)定的薪酬來提高工作率。平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導致了工廠工作和服務經濟部門之間的競爭。例如,在中國,外賣行業(yè)的外賣員是新生代年輕農民工渴望從事的工作形式的代表;80%的外賣員以前是體力勞動者、公司雇員和自由職業(yè)者,他們相信轉向外賣工作就能找到工作中的自由。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工成為外賣行業(yè)中的配送員。①李勝藍、江立華:《新型勞動時間控制與虛假自由——外賣騎手的勞動過程研究》,《社會學研究》2020 年第6 期,第91—112 頁。低薪工人正在提醒人們注意他們的困難:被壓縮的時間、任務執(zhí)行被低估的所需時間、無報酬的任務和技術工作,以及不被遵守的最低工資標準。②P.Barraud de Laegrie and L.Sigalos Santos,“Les plateformes de microtravail: le tacheronnat à l’ère numérique”,in S.Abdelnour and D.Méda,Les nouveaux travailleurs des applis. Paris: PUF,2019.許多中國年輕人在沒有就業(yè)身份的情況下加入微型工作平臺,成為“點擊工人”,③A.Casilli,En attendant les robots.Enquête sur le travail du Clic,Paris: Le Seuil,2019.在家里從事非技術性的工作和賺取微薄的工資。微型工作平臺反映了多重壓縮現代性所固有的前現代性、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之間的沖突。④C.Kyung-Sup,“China as a Complex Risk Society.Risk Components of Post-Socialist Compressed Modernity,” Temporalités.Revue de sciences sociales et humaines,vol.26,2017;L.Chauvel,Les classes moyennes à la dérive,Paris: Le Seuil,2006.
在歐洲和中國,配送、外賣、送貨上門和出租車行業(yè)的工人都在一種虛假的自主意識、自由生活和獨立行動的體制下工作,即使他們發(fā)現自己“處于數字控制之下”,受到雇用他們的公司和遵循指示評估他們服務的消費者的雙重監(jiān)視。⑤陳龍:《“數字控制”下的勞動秩序——外賣騎手的勞動控制研究》,《社會學研究》2020 年第6 期,第113—135 頁。數字控制作為一種強大且頑強的力量出現,由算法創(chuàng)造,并與物理和虛擬空間中的霸權工作制度相關聯。送貨員在使用平臺的過程中,通過移動設備被監(jiān)控和控制。例如,優(yōu)步司機和配送員受到持續(xù)性的監(jiān)視,而且在工作空間中的自由度非常小。他們在被消費者評價的基礎上接受平臺的獎勵或懲罰。預計的交付期限、送貨行程計劃和執(zhí)行任務的限制都表明了用于捕獲工人身體的監(jiān)視策略。新的工作場所暴力現在發(fā)生在送貨工人和用戶之間,而不再是雇員和雇主之間。這些工人被賦予了一種服務關系,迫使他們調動強大的情感資源來應對評估,特別是在投訴或沖突的情況下。
年輕的數字工人夢想著“為自己而活”,與他們內在的自我意識相聯系,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時間,而不總是“打卡”。然而,與之相反的現實是,他們成了平臺資本主義體系中新的底層工人。他們很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為了按時交貨)或受到用戶的攻擊,他們受制于極端的最后期限和工作量,這些都會造成有限自主性。數字經濟通過數字工作生產了新形式的底層性,這種底層性隱藏在有限自主性(restricted autonomy)的背后。由于被剝奪了所有的保護,年輕工人參與了“新的工薪精神”的產生,這種精神與資本主義的新精神相一致,⑥L.Boltanski and E.Chiapello,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Paris: Gallimard,2000.都加劇了霸權主義工作制度的強度,促進了組織的自主性而不是個體的自主性,也就是說,自主性是為公司的業(yè)績服務的。⑦S.Bernard,Le nouvel esprit du salariat.Rémunérations,autonomie,inégalités,Paris: PUF,2020.情感資本主義通過實體的、虛擬的和政治的系統(tǒng)運作,侵占年輕工人的身體,并采用不正當手段使年輕工人在工作中產生虛假的獨立感。
在地方世界主義的基礎上,年輕的博主通過使用信息與通信技術(電腦、互聯網、電子郵件、社交媒體)創(chuàng)造虛擬工作和開發(fā)新的跨國經濟領域。例如,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中活躍的非中國國籍的跨國博主是連接受眾和商品的重要樞紐,是中國新資本空間中獨異性的數字工作者。這些年輕的博主可以被定義為自由職業(yè)者。數字經濟形態(tài)在數字無人區(qū)(digital no man's land)中迅速發(fā)展。新型工作誕生于協作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制造商和消費者、雇員和同事之間的區(qū)別變得模糊不清。中國年輕人在開放式外包工作(眾包工作)和建立小商品流通的在線全球貿易中心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在賽博中產階級中,年輕人正在參與數字經濟,通過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和網店成為“數字游民”(digital nomads)或基于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流動的工人(mobile workers)。電子商務在數字平臺上運行,成為互動、建立情感紐帶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社會和商業(yè)實踐的場所。正如Béatrice Zani(2020)所表明的,年輕的中國內地婦女遷移到中國臺灣,利用微信作為電子商務平臺在新的虛擬市場上提供一系列小產品。她們在中國中部省份的家鄉(xiāng)、中國沿海大城市和中國臺灣之間交易大量的商品,如雞爪、奶粉、五香肉、調料、胸罩、衣服、內衣和化妝品。電子商務受到新冠疫情的部分影響,尤其是對于農村地區(qū)的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在后疫情時代面臨著許多困難,他們原本就在激烈的競爭中很脆弱,并且由于無力重建由疫情造成損失的經濟資本而變得更加脆弱。①聶召英、王伊歡:《后疫情時期青年農民網商的生存困境及策略》,《當代青年研究》2021 年第1 期,第53—59 頁。
因此,在數字世界主義中我們可以區(qū)分:(1)上層的數字跨國主義,培養(yǎng)屬于新的國際“賽博上層階級”的年輕人。(2)中間的數字跨國主義,存在于電子商務和數字企業(yè)家精神中,伴隨著新的賽博中產階級的形成。(3)底層的數字跨國主義,伴隨著新數字小資本主義中賽博無產階級的出現。
在歐洲,社會隔離的過程被認為嵌入了經濟和社會不安全、貧困、勞動力市場的種族化和種族歧視的過程中。自20 世紀70 年代起,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勞動和就業(yè)關系的不穩(wěn)定化、工作的遷移和去工業(yè)化,使得來自工人階級的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的移民后代,在歐洲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中處于邊緣地位。這些對“最弱勢群體”的疏遠和邊緣化甚至排斥的形式,揭示了“富人”與“窮人”之間,“融入者”和“被拋棄者”,“本地人”和移民之間的社會和道德界限。在這種經濟不安全的背景下,勞動力市場由于被分配到“非場所”(non-places),被禁錮在卑微的工作中而變得高度種族化。一個雙重過程清晰地反映了以就業(yè)不足為特征的勞動力市場的發(fā)展,其核心是受到全球勞動力市場影響的移民。除了勞動力市場的微觀細分,種族和多種族利基(multi-ethnic niches)、種族和多種族飛地正在出現。
獲得工作合同對移民的處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所有歐盟國家,大多數移民沒有在農業(yè)、建筑、旅游、餐飲、家政服務和清潔行業(yè)中登記,但不同的國家之間存在差異。②M.Ambrosini,“Employment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Report to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2007.在歐洲,我們可以說是不安全和種族歧視的雙重過程共同造成移民和移民子女面臨的失業(yè)情況。③L.Roulleau-Berger,Migrer au féminin,Paris: PUF,2010.歐洲勞動力市場上移民工人的失業(yè)和隔離造成了一個“就業(yè)不足”的市場。在歐盟的大多數國家,種族歧視、不安全和不穩(wěn)定就業(yè)形式的泛濫在今天促成了或多或少正式的特定工作形式。
在歐盟國家,不安全和民族歧視的雙重過程清楚地反映了就業(yè)不足市場的發(fā)展,同時浮現出了數字移民工人的形象。在歐洲,第二代移民和新移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隔離過程意味著種族分割,也就是“種族利基”的等級擴散。④R.Waldinger,“The making of an immigrant nic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28,no.1,1994,pp.3-30;R.Waldinger and M.Bozorgmehr,Ethnic Los Angeles,New-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6.現在,后殖民移民、難民或尋求庇護者的子女在數字種族和多種族利基中工作。歐洲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過程可以按照移民的國家和地理來源來定義和區(qū)分。從移民工人的在場來看,經濟部門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細分和產生強烈的隔離。后殖民移民和移民的低技能子女在地方性和全球性的種族數字經濟中工作,在服務平臺、產品平臺或電子商務平臺上被組織起來。
數字勞動關系種族化的基礎是后殖民移民和移民工人的子女被剝奪資格,他們獲得工作的過程是基于系統(tǒng)性和情景性的歧視,標志著移民工人與本地工人之間的不平等。盡管有時候他們在教育、資格和經驗方面與非移民相當,甚至優(yōu)于非移民,但在工作中還是會出現降級和種族主義的情況。數字工作者通常是在不利的條件下被雇用的,包括不穩(wěn)定的合同、有限的晉升和專業(yè)流動機會、艱苦的工作條件。一些相對更有資格和資質的數字移民在有各種隱形歧視的工作條件下工作,當他們遇到玻璃天花板時,等級提升的職業(yè)生涯被無形的障礙所阻止,這些障礙是潛在的和非?;钴S的種族主義。
在歐洲過去的四十年里,在中國過去的十年里,見證了競爭加劇、學校表現下降和勞動力市場貶值,與此同時,年輕人對尊嚴和社會認可的要求越來越高。①Li Chunling,China’s Youth.Increasing Diversity amid Persistent Inequality,Washington: Brookings Insitution Press,2021;C.Nicole-Drancourt and L.Roulleau-Berger,L’insertion des jeunes en France (Youth insertion in France).4th edition,Paris: PUF,2006.這種結構性喪失資格的現象不僅影響了中產階級青年,也削弱了來自農村或工人階級的青年,特別是低技能的年輕農民工,他們遭受社會歧視和污名化。經濟不安全和專業(yè)經驗得不到承認的情況,在尋找尊重的年輕人中產生了集體幻滅的現象。
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面臨著對學歷頭銜的激烈競爭,這加劇了他們的志向和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之間的結構性差異。社會分層過程中固有的社會差異將隨著學歷膨脹現象的出現而日益顯著。學歷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變形,導致文憑的名義價值和在勞動力市場中實際交易價值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對于年輕的高技能水平工人來說,工作場所越來越成為一個令人失望和幻滅的地方?;脺绺挟a生了不同的主觀和客觀影響,反映了一種共同的不公正和羞恥感,這種現象逐漸影響到技能水平較低的年輕移民。對所有類型的“令人厭煩的工作”(dirty work)的排斥,實際上導致了移民及其子女的志向與他們在就業(yè)市場中可獲得機會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②L.Roulleau-Berger,Le travail en friche.Les mondes de la petite production urbaine,La Tour d’Aigues: Editions de l’Aube,1999.他們感到被剝削和被排斥,并且越來越擔心未來就業(yè)的不穩(wěn)定、職業(yè)發(fā)展機會的渺茫、社會流動前景的不確定。因此,許多年輕人正在轉向數字工作,他們相信在那里可以獲得道德自主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
結構性喪失資格的現象對年輕人的志向起到了抑制作用。今天和昨天的年輕一代在全球化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整合了不同的工作模式。今天的幾代人表達了對認可、創(chuàng)造力、參與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離開工作崗位。最不合格的人通常注定成為非熟練工人,因此他們拒絕從事使他們喪失資格的工作,并將自己置于與工廠工作疏遠的關系中,決定參與數字工作。這種覺醒在客觀上和主觀上因社會階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逐漸影響到學業(yè)條件較高的年輕人。③P.Bourdieu,“Classement,déclassement,reclassement,”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vol,24,no.1,1978,pp.2-22.
在一個被壓縮的現代性背景下,年輕的數字人部分地意識到自己的社會位置,因為他們被要求做自己。他們面臨著強烈的“社會化障礙,或者說,上一代人傳遞的價值觀、表征和身份認同與新一代所經歷的條件和情況之間存在激烈矛盾”。④L.Chauvel,Les classes moyennes à la dérive,Paris: Le Seuil,2006,p.170.在一個集體焦慮的環(huán)境中,⑤李春玲:《改革開放的孩子們:中國新生代與中國發(fā)展新時代》,《社會學研究》2019 年第3 期,第1—24 頁。年輕的數字人參與了一個矛盾的社會化過程,圍繞著令人疲憊的身份工作,管理著“在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指令和難以進入強大的合法性空間之間的雙重困境。捕捉自我的社會和道德機構導致了新的異化形式,并被壓縮的現代性所控制。
在數字工作中,個體生活在將情感轉換為情感商品的超級商品化進程中。①E.Illouz,Les marchandises émotionnelles, Paris: Editions du Premier Parallèle,2019.這個過程發(fā)生在與“情感資本主義”相聯系的威權結構所創(chuàng)造的霸權勞動制度中,②E.Illouz,Les sentiments du capitalisme, Paris: Seuil,2006.而且年輕的畢業(yè)生和低技能工人對此有不同的經歷。壓縮的現代性通過使親密關系和經濟領域正常化,以及通過去人格化技術沒收底層年輕人的情感而獲得支配地位。③E.Goffman,Asiles, Paris: Minuit,1968.壓縮的現代性激發(fā)了渴望自我實現的年輕畢業(yè)生的強烈情感,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內化了追求卓越的指令,這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了他們的職業(yè)和個人生活。當在工作中尋求認可和快樂成為情感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關鍵因素時,一部分年輕的畢業(yè)生對這些指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高技能的工作者通過參與情感勞動來符合這些社會期望,并可能由于內化競爭規(guī)范而過度消耗自己。廣泛的工作環(huán)境稍微改變了他們建立在過度投資、追求卓越和自我實現基礎上的勞動關系。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所經歷的情感與社會秩序所強加的情感之間的差距催生了緊張的情感勞動。
低技能工人必須適應不同專業(yè)領域所特有的情感亞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這些文化通過對同意指令(the injunction to consent)的強烈內化,以及通過虛假同意或拒絕強迫沉默來加固沉默和譴責情感。這種制度剝奪了底層群體對其工作的任何形式的自反性,以及在工作場所獲得自我實現和自由的可能性。年輕的低技能工人被迫從事情感工作,在霸權主義的勞動制度中,這代表著通過憤怒的抗議和拒絕羞辱來接受、適應或抵制他們的情感被沒收。
因此,壓縮的個體被個體的自我實現和強制性自治所約束。在數字經濟中,壓縮的個體既受到更多的限制,但也有有限的自主性。然而,年輕的畢業(yè)生必須不斷地與新形式的有限自主性打交道,這迫使他們去獲得強大的適應能力,而且對做自己產生疲勞感。
在壓縮現代性的背景下,有限自主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使秩序和進步發(fā)生沖突的戲劇性,④A.Ehrenberg,La fatigue d’être soi,Paris: Odile Jacob,1998.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逃離某種形式的政治威權主義的愿望。雖然自主性意味著民主背景下的獨立,但在威權環(huán)境下,它永遠不可能具有這種意義。盡管從作為愿望的自主性過渡到作為條件或限制的自主性似乎是新自由主義社會的一個運動特征,但這種轉變在“追求卓越”(cult of excellence)巔峰時期的中國社會發(fā)生得非常迅速。自主性既是競爭的條件,現在也成為數字經濟發(fā)展中的競爭條件。
在數字工作中尋求認可和快樂成為情感資本主義生產的關鍵要素,年輕的畢業(yè)生對這些指令作出“積極”的回應。例如,有“成功”抱負的年輕中國畢業(yè)生對自己成為中國社會“英雄”的愿望已經商品化的事實視而不見。他們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符合英雄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參與消費主義文化。但是,恐懼產生于“成為英雄”的不可能,他們無法利用自己的社會、家庭和文化遺產在未來成為自己,也無法利用在過往社會化中形成的網絡。這些恐懼助長了失敗、失望和幻滅的感覺,這些感覺隨后被內化,他們強大的行動和動員能力必須首先用于社會和經濟競爭。
如果按照阿克塞爾·霍內斯(Axel Honneth)的說法,自我實現在20 世紀后半葉成為西方社會的一項制度要求,那么在中國,它突然成為了建立在自我不完整基礎上的壓縮現代性背景下的一項要求。在威權主義的環(huán)境中,一些年輕的移民參與了“幸福行業(yè)”(industry of happiness)。它根據個人的情感理性來塑造個體:他們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壓縮現代性的標準;他們有采用反思性和戰(zhàn)略性選擇的能力;他們有掌握自己情感的能力,以便接近他們的內在自我。很明顯,壓縮的現代性產生了關于創(chuàng)造永遠無法自我實現的自造之才(self-made men)的可能性的信念。
在數字工作中,有技能的年輕移民在虛擬的、空間和時間的加速中發(fā)展社會生活,并在無限制的斗爭中不斷接近自我。這種斗爭造成了道德和身體上的疲勞,可能會激起身體和精神疾病。年輕流動人口的社會分化模式是由“做自己”的社會能力、經濟能力和道德能力決定的。這種缺乏限制的情況擾亂了年輕人與環(huán)境和身份的互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多元空間和時間性中受到挑戰(zhàn)。數字經驗表明,在巨大的經濟不確定性和經濟加速的背景下,年輕人可能會失去對空間和時間限制的意識。它還呈現了年輕人如何進入無休止的自我斗爭,忘記了手里具備能夠將自己的愿望和生活目標變成現實的有形的和可用的資源。對自我的征服似乎與加速和重疊的社會和經濟時間性有關,這種時間性被數字空間中高度壓縮的現代性所強化。年輕的數字工作者,尤其是那些最有資格的人,可以部分地、暫時地為自己重新獲得一段被強制勞動所占據的時間。但是,如果數字能力是一種對新的情感資本主義指令的回應,那么它也可以讓人們暫時逃離占領身體的裝置,并在所謂的弱者和社會群體的經驗被殖民化的過程中,開辟出通向自我的視野。
在數字工作中,另一類厭倦了做自己的年輕人批評將成功和卓越準則內化的指令,認為這阻礙了他們的自我實現。在這里,經歷的情感和社會秩序所強加的情感之間的差距被縮小了,產生了不那么緊張的情感工作。他們與工作保持距離,不再希望為了成功而將自己的職業(yè)興趣置于情感生活之上,也不想在工作環(huán)境中過度暴露和參與消費主義文化。年輕的畢業(yè)生選擇不參與“幸福行業(yè)”,這一行業(yè)造就了以情感理性為特征的自造之才,即他們有能力做出反思性和戰(zhàn)略性選擇,并在個人層面上發(fā)展。①E.Cabanas and E.Illouz,Manufacturing happy citizens: How the science and industry of happiness control our lives,Hoboken:John Wiley &Sons,2019.
因此,一些有技能的年輕人發(fā)展了抵制戰(zhàn)略,通過拒絕在平臺資本主義和情感資本主義中成為英雄的指令來對抗壓縮的現代性。今天,由年輕人、社區(qū)活動家、年輕藝術家和生態(tài)學家組成的跨國少數群體聚集在一起,制定確認身份的策略,并在中間數字空間(intermediate digital spaces)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層面的數字微型組織。②L.Roulleau-Berger,Young Chinese Migrants,Compressed Individual and Global Condition,Leiden &Boston: Brill Publishers,2021.他們聚集在這里,生產“替代性”(alternative)數字經濟,并劃定相互認可發(fā)展形式的空間邊界。年輕人的小團體利用數字資源發(fā)展非正式的抗議網絡,從而使他們的聲音可以被聽到。年輕人在中間空間發(fā)展數字抵制戰(zhàn)略,揭示了活躍的少數群體采取行動的力量??鐕纳贁等后w需要社會能力,以便將自己建設為個體和集體的行動者,并重新收回他們的主體性。
四十年前,工作社會學的主題涉及就業(yè)關系、工作組織、職業(yè)資格、沖突和集體行動、年輕人的職業(yè)融入、工作中的性別關系、薪酬模式。歐洲經濟社會學從只關注企業(yè)、市場和經濟科學對它們的理論化,到關注社會和經濟網絡、經濟活動和人際關系、工人或消費者的行為,①F.Vatin and P.Steiner,Traité de sociologie économique,Paris: PUF,2009;S.Dubuisson-Quelleir,La consommation engagée,Paris: Presses de Science Po,2009.資本主義企業(yè)家和民族企業(yè)家的形象、商業(yè)機構等。②P.Fran?ois,Vie et mort des institutions marchandes,Paris: Presses de Science Po,2011.社交網絡的重要性成為分析培訓以及市場和/或組織出現的核心,這些市場和/或組織被納入了競技場的制度安排中??傊?,共同的觀點出現在經濟社會學和工作社會學的交叉點上,比如活動的民族志、工作中互動的觀察、服務關系,等等。
隨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泰勒主義受到強烈挑戰(zhàn),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出現了:將勞動密集型生產外包給外國。我們關注的是產業(yè)和職業(yè)關系的變化,這反映在工會力量的削弱、需要靈活性的工作組織形式的傳播、③M.Lallement,Le travail,une sociologie contemporaine,Paris: Gallimard,2007.新的規(guī)章模式和更靈活的管理形式、員工參與和生產結構的分散化。在歐洲,傳統(tǒng)的薪酬關系已經變得支離破碎,這是由于波動且持續(xù)的失業(yè)、易受競爭影響的部門的工作變得更加脆弱以及非典型就業(yè)形式的發(fā)展。近二十年來,工作的間歇性和不連續(xù)性已經滲透到所有的生產模式中,從而標志著所謂的福特式固定薪資模式的弱化。在法國,我們提出了“précariat”(岌岌可危階級)④譯者注:précariat(岌岌可危階級,另譯“無保障無產階級”)是由précarité(不穩(wěn)定性)和prolétariat(無產階級)兩個概念組成的新詞。制度化的問題,⑤R.Castel,La montée des incertitudes (The rise of uncertainties). Paris: Seuil,2009;L.Roulleau-Berger,Le travail en friche.Les mondes de la petite production urbaine,La Tour d’Aigues: Editions de l’Aube,1999;L.Roulleau-Berger,“Grammaires de la reconnaissance,individuation et ordres sociétaux,” in A.Caillé (ed.),La quête de la reconnaissance,Paris: La Découverte,2007,pp.135–149.涉及諸如歧視、不穩(wěn)定、網絡、能力、認可、平等等重要概念。隨著新自由主義的出現,新市場的建立已經成為社會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因素。市場必須具有競爭性,以確保有效的交易。“不穩(wěn)定的工人”(travailleur précaire)的形象在工作社會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自90 年代以來,工作更多的是從流動性、移民和全球化的角度來理解的,而不是從歸屬和融入一個專業(yè)團體的角度來理解的。社會學家們分析了由移民人口貿易和民族創(chuàng)業(yè)建立在流通領域上的市場、⑥A.Tarrius,Les nouveaux cosmopolitismes.Mobilités,identités,territoires,La Tour d’Aigues: l’Aube,2000.郊區(qū)工薪階級的城市經濟和跨國經濟。⑦L.Roulleau-Berger,Le travail en friche.Les mondes de la petite production urbaine,La Tour d’Aigues: Editions de l’Aube,1999;L.Roulleau-Berger,Migrer au féminin,Paris: PUF,2010.隨后出現了一項社會分化原則,不僅解釋了移民經驗的不連續(xù)性,而且反映了全球和地方的個體化⑧L.Roulleau-Berger,Migrer au féminin,Paris: PUF,2010.與國際移民中“部分去民族化階級”(partially denationalized classes)⑨S.Sassen,A Sociology of Globalization,New York: Jeffrey C.Alexander,2007.的形成。在龐大且異質的建構主義空間中,主體被定義為一個自主性和反思性的行動者,能夠建構自己的經驗,同時也具有情感和感情。認知社會學是對工作社會學的一種新貢獻,⑩J.P.Payet and A.Battegay (eds.),La reconnaissance à l’épreuve,Lille: Septentrion,2008;L.Roulleau-Berger,“Grammaires de la reconnaissance,individuation et ordres sociétaux,” in A.Caillé (ed.),La quête de la reconnaissance,Paris: La Découverte,2007,pp.135–149.它處理了當代社會中關于尊重、羞恥、蔑視、體面和下流的社會結構。最后,隨著數字經濟的發(fā)展,情感資本主義和情感場域理論被用來分析虛擬和多極空間,?E.Illouz,Les marchandises émotionnelles,Paris: Editions du Premier Parallèle,2019.在這些空間里,合格和不合格的人都在全球資本主義中處理漂浮和模糊的身份,并促使數字和全球壓縮的個體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