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艷斌 李 霞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60頁。
1.直觀比較,面有大小。
師:這是老師的新家(同時出示房間圖片),為營造幽靜的讀書氛圍,我特意為書房鋪了木地板;而客廳和臥室呢,為了讓房間通透明亮,都鋪上了同一款乳白色的地磚(如下圖)。打掃新家時,我的兒子和他的爸爸負責拖客廳和臥室的地面,如果是你,會怎么選擇?說明理由。
生:我是小孩兒,選臥室地面,因為臥室地面比較小。
生:我選客廳,因為客廳地面比較大,爸爸工作比較辛苦,我想幫爸爸多干一些家務。
(教師板書“地面大小”,并相機對學生進行“愛勞動、有孝心”的教育)
2.以小量大,初識“面積”。
(1)用數描述。
師:那客廳、臥室的地面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一個具體的數來描述嗎?
生:(數一數后)客廳地面有30 塊地磚那么大,臥室地面有20塊地磚的大小。
師:(如圖)書房地面鋪的是木地板,你能描述書房地面的大小嗎?
生:書房地面大約有14 塊木地板的大小。
生:每一行都有一塊不完整的木地板,把兩個半塊兒拼起來近似完整的一塊,所以我認為書房地面大約有15 塊木地板的大小。
師:這種拼起來的想法很好,化零為整的結果更接近書房地面的準確大小。
(2)變換情境。
師:生活中除了地面,還有很多面,窗戶面、墻面、柜面……你能描述這些面的大小嗎?
生:一個落地窗有3 塊玻璃的大小。
生:背景墻有8 塊墻板的大小。
(3)引出概念。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面有大有小,它的大小還能用一個具體的數描述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面積”。如用30 塊地磚能正好鋪滿客廳地面,就可以說客廳地面的面積是30 塊地磚的大??;大約用15 塊木地板正好鋪滿書房地面,就可以說書房地面的面積大約是15 塊木地板的大小……
師:同桌互相說一說柜面、墻面的面積有多大?
1.設置沖突,提出問題。
師:剛才我們描述了那么多面的面積,那課桌面呢?你能描述它的面積嗎?
生:不能,桌面上什么也沒有擺。
生:可以,(學生邊說邊比劃)用文具盒(底面)就能量出來。
師:和地面、墻面相比,課桌面上確實沒有小格子,這是個問題。但有些同學已經開始自選單位進行測量了,真好!
2.自選單位,完成度量。
(1)明確要求,小組活動。
四人小組為單位,先商量用什么面去量桌面的面積,可以自選,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正方形、三角形,選擇不同的素材多量幾次,將結果記錄在《活動單》上。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收集作品)
(2)分類呈現,集體反饋。
①滿鋪法。
生:用數學書封面量,課桌面的面積比4 本數學書封面大一些。
生:用正方形量,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24 個正方形的大小。
生:用圓量,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24 個圓的大小。
②半鋪法。
生:用三角形擺,(邊說邊比劃)橫著一行擺11 個,豎著可以擺4 行,用11 乘4 等于44,所以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44 個三角形的大小。
生:用正方形擺,我覺得也不需要擺滿,只擺一行一列就行。(邊說邊指)每行擺6 個正方形,能擺4 行,用6 乘4 等于24,所以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24 個正方形的大小。
師:像剛才這兩位同學的方法,只擺一行一列,沒有鋪滿桌面,真的能測量出課桌面的面積?
(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盡可能達成方法優(yōu)化的共識)(3)比較異同,總結方法。①尋找測量通法。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同學們用自己選擇的標準,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測量,并且用一個數具體描述了課桌面的面積,真了不起。對比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生:都是用比課桌面更小的面來測量的,都能表示出課桌面的面積。
師:同一個課桌面,為什么我們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因為選擇的度量標準不同。
小結:像剛才測量課桌面的面積一樣,測量一個面的面積,通常先選一個較小的面作標準,數學書、筆袋、練習本、手掌面等就是我們選擇的標準,然后再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標準,就知道了它的面積。
教師板書:以小面量大面、定標準(單位)、數個數(結果)。
②優(yōu)化測量標準。
師:這些標準中,你覺得哪一個標準最好?
生:我選數學書(封面),因為它比較大,量的時候很省勁兒。
生:我選正方形,因為桌子都是有角的,正方形也有角,這樣量起來方便。
師:那圓形和三角形呢?
生:圓形有弧度,拼起來的時候四個圓中間會有空隙,得到的結果不準確,三角形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師:是的,在測量過程中,單位應該密鋪,由此看來,正方形能夠將課桌面盡可能地鋪滿,不留空隙,是個好單位。
3.面有分類,完善認知。
師:我們剛才測量了像地面、墻面、桌面等物體表面上平平的面的面積,請大家思考,物體表面上有沒有不平的面,不平的面有面積嗎?
(學生先小組討論,再集體反饋)
生:籃球的面就是彎曲的,把一個籃球劃破,展開,那塊膠皮(的大?。┚捅硎舅拿娣e。
生:薯片桶旁邊的面(側面)也是彎曲的,可以找一張能正好包裹住桶(側面)的紙,然后再用小格子量出這張紙的面積。
師:你們用把曲面展開成平面進行測量的方法,證明了曲面也有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有平面,也有曲面,它們的形狀不同,在物體表面的位置也不同,但這并不影響我們能測量出這些面的大小,也就是它們的面積。
1.封閉圖形才有面積。
師:你能說出下面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嗎?比一比,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呢?
2.區(qū)分“周長”和“面積”。
(1)自主嘗試,暴露學情。
教師呈現修正后的圖形(如下圖),學生獨立思考,再集體反饋。
生:①號圖形里面的小方格有3 列5 行,所以1 號圖形的面積是15 格。②號圖形不規(guī)則,可以一格一格地數,它的面積是16 格。
生:也可以把②號圖形分成四個大正方形,每個大正方形里有4 格,4 乘4 等于16 格。③號圖形也一樣,把左邊多出的三角形移到右邊,就拼成了一個大正方形,面積是16 格。
生:對,①號圖形面積最小,②號和③號圖形的面積相等。
師:①號圖形是長方形,我們可以直接數或計算,②號和③號圖形,本來是不規(guī)則的圖形,分一分、移一移,就變成了規(guī)則圖形。
(2)深入思考,突破難點。
教師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③號圖形平移變換的過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并說明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后集體反饋)
生:我發(fā)現形狀變了,周長也變了,(該學生先描出了兩幅圖對應相等的邊線,然后又描出了兩幅圖對應不等的邊線)斜著的這條線比豎著的這條線長(也就是三角形的斜邊長大于直角邊),所以周長變小了,但是面積沒變。
師:看來,周在面的邊沿,而面在周的內部。面積就是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用包含有多少個方格來刻畫。
3.以“度量”為主題梳理知識脈絡。
教師用課件逐個呈現“量的計量”的學習內容。
師: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測過線的長短,6 個1 厘米就是6 厘米;量過物體的輕重,7 個1 千克就是7 千克;還測過時間,2 個1小時就是2 小時……同學們,對比長度、質量、時間……和今天學習的面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生:每個數的后面都有一個單位,單位不一樣。
生:有幾個單位,它的結果就是幾。
小結:度量的一般過程就是根據度量對象,先定標準,再數個數。有幾個這樣的單位,結果就是幾;度量對象不同,單位也不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面積,度量的對象是面,它有大有小,它的大小是用小面的個數來刻畫的。
師:回想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