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達
(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泉州分院,福建泉州 362000)
電梯作為社會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如果在運行中如果發(fā)生了安全事故,將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特別是因為轎頂頂部空間導致的事故將更加嚴重[1]。頂部井道空間是一項重要的檢驗內容,是確保電梯頂部空間充足、電梯運行穩(wěn)定與安全的關鍵所在。檢規(guī)規(guī)定[2],當對重完全壓實在對重緩沖器上時,轎頂的頂部空間應同時滿足下面的4個條件:
此外,轎頂上方應有一個不小于0.5 m×0.6 m×0.8 m的空間。在檢驗電梯頂部井道空間的實際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相關規(guī)范,以規(guī)定的標準及要求為依據開展檢驗工作,保障電梯運行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的同時,最大限度抑制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在安裝單位安裝完成之后對轎頂空間的自檢及檢驗人員的監(jiān)督檢驗中如何對轎頂空間進行檢驗及判定,成為電梯頂部空間檢驗面臨的主要問題。為避免因轎頂空間的漏檢、錯檢或者因不熟練導致尺寸測量錯誤而造成事故的發(fā)生[3],本文主要從電梯井道頂部空間的檢驗要求及原則,頂部空間的測量、驗收和檢驗注意事項進行研究,結合因轎頂主梁與曳引機底部工字鋼之間的垂直距離較小導致轎頂空間不足的檢驗等案例對其檢驗方法進行探討分析,主要是為了降低電梯因為沖頂時轎頂空間不足而導致的人員傷亡發(fā)生,提高檢驗人員對轎頂空間的檢驗能力。
一方面,科學性原則。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檢驗中,需要立足于科學的角度,細致、全面考量電梯檢驗工作內容、井道頂部空間定位及職能等,確保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檢驗與檢驗分析工作客觀要求相適應[4]。同時,在科學精神、手段及理念的指導下,建立在相關技術條件及操作方式的基礎上,即可高效完成井道頂部空間檢驗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實用性原則。電梯檢驗涉及了多樣化的工作內容及繁雜的信息數據,要想突出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檢驗的有效性,需要注重檢驗分析應用方案的兼容性,盡可能減少井道頂部空間檢驗中復雜環(huán)節(jié)構成的不利影響。所以,需要優(yōu)化處理井道頂部空間檢驗分析,并盡量簡化相關技術應用流程,弱化操作難度,由此促進井道頂部空間檢驗方案實用性能的提高,為電梯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由此帶動電梯檢驗工作質量水平的提高[5]。
空間測量可謂是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檢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必要展開合理有效的處理。具體檢驗中,首先對轎廂于上端站平層數據展開測量,再計算是否符合相關要求[6]。在開展測量工作時,需要以完善的模式為根據做好安全防護舉措,突出工作全程的安全性,如電梯入口位置做好警示內容的設置,消除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及事故等。測量實際中,工作人員需對電梯設施處理平層展開測量分析,尤其是數據測量方面需要做好詳實的載錄,切忌有絲毫偏差及不足產生。同時,要精準測量電梯轎門與層門地坎間的高度,并對比分析測量獲取的數值及相關規(guī)定數值,判斷是否與國家規(guī)定及行業(yè)規(guī)范中相關規(guī)定相符合。
井道頂部空間檢驗中,需要嚴格把關驗收檢驗工作,切忌有絲毫遺漏及隱患存在。首先,需要高度重視檢驗工作,井道頂部空間檢驗中,在設定檢驗方案時必須依據合理化的模式,盡可能摒除經驗作業(yè)的情況,以此促進檢驗可行性與可靠性的提高。同時,做好圖紙合理性的審核,以圖紙為依據并嚴格遵循相關要求進行施工。其次,檢驗工作實際中,需要貫徹落實對應的維護內容[7]。個別對重緩沖器最大允許值相對偏小,會帶給使用及維保一定的阻礙,此時通過對重撞塊塊數與長度的增加或實時監(jiān)測最小允許值等,即可改善使用環(huán)境。最后,檢驗檢查井道頂部空間的目的在于消除安全隱患問題,故而相應的維護工作必須落實,及時更換不符合要求的設備及元器件,為電梯設施的有序穩(wěn)定運行提供保障[8]。
安裝電梯設施時,工作人員應以規(guī)定內容及要求為依據,做好電梯頂部空間的預留作業(yè)。實際安裝中,倘若電梯井道頂部空間與相關要求不符合,工作人員需要打通電梯樓板及不滿足尺寸要求的位置并連接,用于為電梯設施運行可靠性及安全性提供保障[9]。檢驗新裝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時,工作人員應對電梯頂部安全空間定期檢驗,若頂部空間偏小,可采取增加對重上調節(jié)塊的方式對頂部空間加以控制[10]。新裝電梯如果空間狹小,可打通機房與井道中間樓板并在樓板上加設鋼板,或合理調整電梯轎廂高度。需要注意的是,此類建立在電梯原有基礎上的方法盡管能賦予電梯頂部空間合理性保障,但可能會導致對重緩沖距數據降低。檢驗電梯時,對重緩沖距如果較大,可能會縮小井道頂部空間,運行中的電梯也有產生沖頂問題的可能性。故而檢驗人員需預留適宜的空間,為后續(xù)電梯維護保養(yǎng)提供便利。
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檢驗中,頻頻發(fā)生數據異常的情況,檢驗人員需要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予以綜合考慮[11],如:曳引鋼絲繩使用中,鋼絲繩可能會有伸長的情況產生,從而改變緩沖頂部到對重撞板間的距離;工作人員在轎頂數據測量中,應充分考慮承重梁及其他部件下平面最低點,并確定該點為井道頂部最低點;維修人員應標明對重側距離(處于最高層的電梯,緩沖器最上端與對重最下端)[12]。同時,要嚴格計算檢驗數據,做好各方面數據的收集工作并對收集的數據反復檢驗,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而在檢驗結束后,還需要嚴格、嚴謹的判定檢驗結論。
(1)設備存在的主要缺陷
該設備當轎廂位于上端站平層位置時,轎頂主梁與曳引機底部工字鋼之間的垂直距離較小,通過現(xiàn)場測量的數據及綜合計算,發(fā)現(xiàn)該電梯的轎頂空間不足,該電梯對重完全壓縮對重緩沖器時,電梯存在沖頂的風險。
(2)原因分析
該電梯為無機房電梯,通過標記、測量、比對的方法確認其轎頂主梁與曳引機底部工字鋼之間的垂直距離C=0.6 cm,上限位開關動作時,測量轎廂地坎與最高層端站層門地坎的垂直高差H1=0.08 m,且小于轎廂位于上端站位置平層時的對重越程S=0.11 m,當對重完全壓縮緩沖器時,轎廂地坎與轎門地坎之間的垂直高差H2=0.29 m。該電梯速度為1.5 m/s,計算得C3=0.378 m,根據要求,該電梯轎頂空間高度最小值H≥C3,而H=0.31 m<C3,因此,現(xiàn)場的尺寸不符合要求,轎廂存在沖頂的風險。
通過現(xiàn)場了解,銷售合同中的額定速度為1.5 m/s,電梯制造廠家也是按照銷售合同設計,但是安裝單位沒有按設計圖紙安裝,導致轎頂頂層空間不足。
(3)處理意見
建議通過調整對重緩沖距、主機底座工字鋼位置、鋼絲繩長度、更改合格證額定速度及緩沖器類型,業(yè)主、施工、銷售、制造單位經過綜合考慮,最終采取更改合格證額定速度及緩沖器類型。
(1)設備存在的主要缺陷
該設備安裝的井道為舊井道即舊梯換新梯,新梯制造單位的井道設計圖紙頂層高度為5.150 m,設計速度為3.0 m/s?,F(xiàn)場測量尺寸后,發(fā)現(xiàn)原井道的頂層高度實際尺寸只有4.307 m,與設計圖紙不一致。該井道用于安裝3.0 m/s的新梯,頂層高度嚴重不足。
(2)原因分析
井道頂層高度的要求:為了保證電梯運行安全和保護在轎頂作業(yè)人員,避免電梯轎廂沖頂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電梯頂部所具有的安全空間必須符合相關國家標準,頂層高度是根據電梯的額定速度界定的,速度越快,頂層高度越高。國家對電梯頂層高度有明確的要求,不可低于規(guī)定值。頂層高度是指最上層樓面水平位置到井道內轎頂頂部的垂直尺寸,如果井道內最上層樓面下部有梁或者吊鉤時,則是指其下部到轎廂頂部的垂直距離,不包括樓板的厚度。
由于制造單位設計人員在勘察舊梯井道時,對頂層高度的尺寸測量出現(xiàn)了錯誤,認為頂層高度達到了5 m多高(實際只有4 m多),能滿足3.0 m/s速度電梯的安裝要求,所以就產生了以上缺陷。由于舊的電梯井道頂層高度無法滿足要求,如果將電梯的頂層向下移一層,降低運行速度,使用單位都不同意。在與各方協(xié)調后,采取以下解決方案:砸掉井道的頂層樓板,將井道凸出到機房內的辦法來彌補頂導高度的不足。由于機房樓板被抬高后,主機安裝位置與機房中部的梁有沖突,只好拆除妨礙主機安裝的機房中部梁。另外,由于機房樓板被抬高后,原有墻體梁無法滿足主機工字鋼的承載要求,所以,采用大號工字鋼作為主機承載梁,用以提升高度和承載,并用槽鋼加固支承主機承載工字鋼承重梁端部的位置。
(3)處理意見
砸掉井道的頂層樓板,將井道凸出到機房內;拆除妨礙主機安裝的機房中部梁;采用大號工字鋼作為主機承載梁,用以提升高度和承載。
綜上所述,電梯井道頂部空間檢驗工作的開展,能有效控制電梯運行中發(fā)生事故的情況,且有利于電梯運行質量的提高。所以,工作人員應在遵循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嚴格落實頂部空間測量、強化驗收檢驗、優(yōu)化安裝測量工作,定期做好對應的維護保養(yǎng),確保電梯設施運行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本文主要從電梯井道頂部空間的檢驗要求及原則,頂部空間的測量、驗收和檢驗注意事項進行研究,結合因轎頂主梁與曳引機底部工字鋼之間的垂直距離較小導致轎頂空間不足的檢驗等案例對其檢驗方法進行探討分析,主要是為了降低電梯因為沖頂時轎頂空間不足而導致的人員傷亡發(fā)生,提高檢驗人員對轎頂空間的檢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