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人類歷史的第一次正在當下同時發(fā)生:一、全球65歲以上人口數(shù)量首次超過5歲以下兒童數(shù)量;二、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到2050年,全球2/3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
機器人養(yǎng)老,填補人力空白
在全球老齡化的進程中,日本沒有選擇,必須身先士卒,交出第一份答卷。日本的回答是機器人養(yǎng)老。
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日本的人工智能技術就開始從醫(yī)療、軍事、工業(yè)等領域,向養(yǎng)老產業(yè)聚焦。最早商用于養(yǎng)老產業(yè)的康復機器人并不直接幫助老人,而是幫助護理人員,針對半失能老人收集訓練數(shù)據反饋給醫(yī)師,提高康復方案的準確性。
日本智能養(yǎng)老設備廠商松下,干脆在2001年自己開設了一家提供護理服務的養(yǎng)老院,充分使用數(shù)字技術,通過智能家居設備,結合遠程醫(yī)療終端、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解決過去養(yǎng)老產業(yè)中高昂的人力成本問題。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關于“智慧養(yǎng)老”的探索也逐漸精細化和人性化。比如,有專門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洗頭的機器人——傳感器會先掃描頭部信息,內置計算機根據這些數(shù)據,使用16根直徑約2厘米的樹脂手指,模擬合適的力度對頭部進行揉壓捏搓洗等重復動作,整個洗頭過程大約3-8分鐘。
再比如,喂飯機器人,手臂前端安裝有叉和勺子,利用類似抓娃娃的原理,將食物自動夾住,送到操作者嘴邊。貼心的是,叉子還會感應縮回,避免誤傷。據說只要30分鐘操作培訓,老人就可以將豆腐、米粒等軟滑微小的食物,平穩(wěn)送入口腔。此外,還有陪伴型、醫(yī)療護理型、安全監(jiān)督型、力量型等機器人,被不斷開發(fā)出來。
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障”?
盡管如此,對于日本這個已經在人工智能道路上探索超過半個多世紀的國家來說,看護型機器人的研發(fā)速度仍是緩慢的,每年不超過20種,每種機器人僅導入4-5家養(yǎng)老院。不論是產品迭代還是普及實用速度都不樂觀,且不論價格的門檻,現(xiàn)實的困境瑣碎且繁雜。
以藤田醫(yī)科大學開發(fā)的一款名為“toyo醬”的看護機器人為例。由于日本80%的老年人事故都發(fā)生在自家住宅內,跌落和摔倒的比例占一半以上,對于骨折臥床的老人來說,幫助他們開關家電和尋找物品,能夠有效減少老人移動——toyo醬為此而生。
toyo醬能夠在“臉部”屏幕上顯示接收到的指令,遙控電器、拿取物品。理論上,這是一個實用的機器人,但硬傷在于,toyo醬的運行需要75平方米以上的空間,天花板高度也要高于一般才能安裝軌道。這樣一來,絕大多數(shù)日本民居就不予考慮了。
此外,toyo醬的所有指令反饋都需要提前輸入,無法預測的指令或對話,toyo醬就無法做到。這就尷尬了,因為老年人群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需求的多樣性。這也是為什么與商務賓館不同,養(yǎng)老機構要向老人提供理想的服務是非常困難的,過去這主要依賴專業(yè)的護理人員來實現(xiàn)。
同樣是“腰酸背痛”,誘因不同,需要的護理服務也不同。因此,如果讓toyo醬來處理“腰痛”的情景,多半它還是會建議被看護者——去找“人”吧!而對于人來說,照顧一位老人和操作一臺機器人同樣都要經過培訓,這又在實際運用中增設了一道價格之外的學習門檻。
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熱門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本質仍屬于仿生。只有在厘清本質而非單純模仿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區(qū)別于如今為人所詬病的“人工智障”。而這些基礎理論的突破或許以百年計。
比智慧更奢侈的,是愛
當然,與人類大腦的物理性不同,真正意義上發(fā)自心靈的愛與同情,被認為具有一種神秘的非物理性,那也是目前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人工智能技術所不可企及的生命的奧義。
比較誠實的預測,來自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李開復博士。他認為,即便未來人工智能能夠無限接近人類的大腦,但愛與自由意識將始終是人與機器人的分野。一切與人接觸的崗位,都仍需要包裹上真實人類的溫度,而這也詮釋了目前機器人在養(yǎng)老產業(yè)中的局限。
另一個大新聞是前不久“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帶來的“擎天柱”。演示視頻展示了這位身高1.72米的“猛男”能在汽車工廠搬紙箱、給植物澆水、移動金屬棒,遠景目標是做飯、修剪草坪、照顧老人等??上У氖牵@些重復性、機械性功能已經并不新鮮,而馬斯克本人期許的另一個賣點“人形”在激起一層浪花之后,也很快無人問津——早在2000年,日本就研發(fā)了可雙足行走的機器人,但那又如何?人之所以為人,并非因為有“人形”。
美國人類系統(tǒng)工程學教授Nancy Cooke說得更直指本質:“馬斯克需要展示出機器人具備作出多樣化、非明確指令之行為的能力,才能算成功。如果只讓機器人四處走走、跳跳舞,這并不算什么。”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前夜。一代人正在一邊老去一邊猜測:生命的逝去和技術的突破,究竟哪一個會先來?
(摘自《看世界》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