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木木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國歷史上有著很多大家熟知的誠信故事,如“季布一諾千金”“曾子殺豬”“孟信不賣病?!钡鹊?。其中,“孟信不賣病?!钡墓适鲁鲎浴侗笔贰?,講的是孟信不因家境貧寒而賣病牛的事,體現(xiàn)了孟信誠實無欺的美好品德。到了今天,誠信不僅是對人們的道德要求,還是一項基本的法律原則。
(孟信)及去官,居貧無食。唯有一老牛,其兄子賣之,擬供薪米。券契已訖,市法應知牛主住在所。信適從外來,見買牛人,方知其賣也。因告之曰:“此牛先來有病,小用便發(fā),君不須也?!闭绕湫肿佣?。買牛人嗟異良久,呼信曰:“孟公,但見與牛,未必須其力也?!笨嗾埐坏?,乃罷。買牛者,周文帝帳下人,周文深嘆異焉。未幾,舉為太子少師,后遷太子太傅,儒者榮之。(節(jié)選自《北史》)
孟信字脩仁,廣川索盧人也,人如其名,是個講誠信的人。他當官時清廉自持,去官后兩袖清風,家里很清貧,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孟信家只有一頭老牛,他的侄子想將老牛賣掉換些柴米。買賣契約已經(jīng)寫好,按照當時市場管理規(guī)定,買主應當知道賣主的住處,于是買牛的人來到了孟信家,恰好孟信從外面回來,看到買牛的人,才知道侄子在賣牛。孟信便對買牛的人說:“這頭牛有病,稍微勞作就會發(fā)病,對你沒有什么用處?!北M管買牛人苦苦請求,但孟信堅決不賣病牛,于是買賣只好作罷。
原來買牛的人是周文帝的手下,周文帝知道這件事情后大為嘆服,將孟信舉為太子少師,后來又升為太子太傅,當時的學士都引以為榮。
誠信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遵循?!睹穹ǖ洹返谄邨l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本唧w來說,《民法典》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二是民事主體應當善意地行使權(quán)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三是民事主體應當信守承諾,不擅自毀約,依照合同約定行使權(quán)利、履行義務。
誠信原則貫穿合同訂立、履行、終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它要求人們講信用,恪守承諾,誠實無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以“誠實商人”形象參與市場經(jīng)濟活動?!睹穹ǖ洹返谖灏倭憔艞l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zhì)、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孟信的侄子打算將病牛賣給他人,并簽訂了契約,雙方達成了書面的買賣合同。假設孟信的侄子對牛有處分權(quán),按現(xiàn)行法律,這份買賣合同是否有效呢?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quán)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gòu)予以撤銷?!痹摋l規(guī)定中所提到的“欺詐行為”,主要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目的是為了使對方作出錯誤意思表示。在買賣合同的簽訂過程中,如果孟信的侄子確實存在故意隱瞞牛有病的事實,使買牛人以為自己買的是健康的牛,并基于該種錯誤認識簽訂了買賣合同,那么其侄子存在欺詐行為。買牛人在知道實情之后,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gòu)撤銷該買賣合同。
合同被撤銷后,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睹穹ǖ洹返谝话傥迨邨l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比绻闲诺闹蹲哟饲耙呀?jīng)收到了買方支付的買牛錢,那么在買賣合同被撤銷之后,其侄子應當將收到的錢返還給買方。如果給買方造成了損失,其侄子還應當賠償買方因合同被撤銷所受到的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中,孟信如實告知對方自家的牛有病之后,買家并沒有主張撤銷買賣合同,而是堅持要買牛。那么,在買方明確放棄撤銷權(quán)的情況下,如果雙方均有繼續(xù)交易的意愿,該買賣合同可以繼續(xù)履行。
跨越千年,“孟信不賣病牛”的故事對于今天的我們?nèi)杂袉l(fā)意義。在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每個人都應當遵守誠信原則,誠實守信不欺詐,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做一個誠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