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飛
(作者單位:陽江廣播電視臺)
采訪是新聞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徑,新聞生產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電視臺新聞記者必備的專業(yè)技能。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拓寬,新聞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1]。在這樣的背景下,電視臺新聞記者作為傳統(tǒng)主流媒體從業(yè)人員的代表,必須深刻認識到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從本職工作入手,剖析新時期新聞記者采訪工作呈現(xiàn)的新特點,進而創(chuàng)新采訪方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采訪工作質量,切實推動電視新聞行業(yè)的健康與良性發(fā)展。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臺新聞記者的受眾話語權受到挑戰(zhàn),這是不可否認的?;ヂ?lián)網與媒體行業(yè)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憑借信息獲取便利、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優(yōu)勢,迅速攏獲了一批媒體用戶。人們不再需要守在電視機前在固定的時間段接收新聞信息,而是可以主動、隨時隨地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借助各類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通過登錄客戶端、瀏覽網頁等各種形式進行新聞信息的檢索和獲取[2]。同時,在新媒體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產生,人們不僅僅是停留在主動獲取信息的階段,還可以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和發(fā)布者。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播電視臺新聞的競爭力有所下降,而電視新聞記者在“全民記者”的時代話語權受到挑戰(zhàn),擁有眾多粉絲的自媒體的影響力可能超過了新聞記者。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信息傳播主體也日益多元化。各類新媒體平臺充斥著大量新聞信息,并且呈現(xiàn)出指數(shù)型增長的趨勢,新媒體平臺上幾乎每分每秒都有新的信息產生,稍不留神,舊的信息就會被淹沒和覆蓋[3]。信息量的激增給當前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在這些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找出有效的信息,既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又確保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成為當前電視臺新聞記者亟待解決的難題。
傳統(tǒng)的新聞采訪工作有著較為固定的流程,需要先進行有關采訪選題的申報,通過審核批準之后再組織相關的人力物力進行采訪工作。這突顯了電視媒體的嚴謹性和權威性,能夠有效降低新聞容錯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采訪的時效性[4]。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第一時間發(fā)布熱點新聞,媒體都非常注重新聞的時效性。為了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逐漸優(yōu)化新聞采編的流程,簡化審核環(huán)節(jié),電視新聞記者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采訪,大多是接收來自群眾提供的新聞線索,根據(jù)線索或者選題組織實際采訪,再根據(jù)實地采訪收集的素材進行新聞內容的加工和整理。這種新聞采訪形式效率不夠高,獲取的新聞線索和素材也是有限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人們對于新聞內容的需求是多元的,基于此,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的主動性日益增強,新聞記者通過互聯(lián)網捕捉和獲取有關新聞線索。在組織采訪工作時,除實地采訪外,還增加了直播互動、視頻采訪、語音采訪等多種形式,極大提升了采訪信息反饋與溝通的效率。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已經不再是只靠一支筆、一個本子記錄信息了,也不是單純拼才華、拼體力了,而是朝著拼創(chuàng)意、拼設備和拼技術的方向發(fā)展。新聞采訪工作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信息載體和新的技術手段,就比如在全國“兩會”期間,放眼記者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主播、智能增強現(xiàn)實(Augmented Reality,AR)直播眼鏡、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VR)全景相機、直播云臺、藍牙耳機、智能錄音筆等占據(jù)了公眾視野,顯然當前的記者采訪報道已經成為新媒體技術的秀場[5]。
所謂不打沒有準備的仗,記者在采訪前也要有充足的準備,這樣才能夠確保達到預期的采訪效果。對于電視臺新聞記者來說,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采訪內容的。作為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過程中要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據(jù),這樣才能夠真正突顯作為電視新聞媒體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就要求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前做好有關知識的儲備。比如,就某一事件需要向某個領域的專家求證采訪,記者要圍繞這一事件涉及的關鍵點展開相應的知識檢索,從而提出更具專業(yè)性的采訪問題,補充和完善采訪方案,以確保獲取更為權威和專業(yè)的新聞資訊。關于電視臺新聞記者的知識儲備,關鍵就在于平時的積累,不能完全依靠采訪前突擊式的知識檢索,這就要求電視臺新聞記者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6]。第二部分主要是針對采訪對象的。作為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正式采訪前,要全面收集采訪對象的有關信息和資料,了解采訪對象的個人信息和社會背景,明確采訪對象的思想動向。記者可以事先與采訪對象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大致了解采訪對象的性格特征,有一個相應的人物畫像,根據(jù)采訪對象的反饋及時調整采訪內容。同時,新聞記者必須要認識到,自身是沒有辦法左右采訪對象思維的,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更具全局性的眼光,在涉及采訪問題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從一個角度入手,而是要多角度、多觀點準備問題,這樣才能夠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除此之外,電視臺新聞記者必須提升整體把控能力,在采訪前熟悉采訪的流程和環(huán)節(jié),對采訪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作出預設,以便及時應對。
新聞采訪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新聞記者與受訪對象持續(xù)深入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采訪對象的心理、情緒等多種要素都會對采訪效果和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這里所說的氛圍主要包括心境氛圍、語境氛圍和環(huán)境氛圍。
一是心境氛圍的營造。不同的采訪對象對新聞記者采訪工作的認知是不同的,有一部分采訪對象認為新聞采訪符合他們的需求,有利于他們相關工作的開展和宣傳,因此這部分采訪對象面對新聞記者時可能表現(xiàn)得比較放松,這時就不需要新聞記者進行特殊的心境氛圍的營造。但是新聞記者仍需要保持警惕,防止在后續(xù)談話中采訪對象的話語摻雜一定水分,要重視后續(xù)相關材料的核實。還有一部分采訪對象對采訪活動是比較陌生的,對記者會保持警惕心理,在采訪的過程中尤其是采訪的初始階段,會表現(xiàn)出緊張焦慮的情緒,這時新聞記者就要注重心境氛圍的營造。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刻意活躍氣氛,而是尋找與受訪者之間的同一性,讓受訪者與記者產生微妙的內在聯(lián)系[7]。比如,采訪對象是一位敏感的母親,這時新聞記者可以先尋找和對方身份上的認同感,在問題切入時,通過“都是女性”“同為母親”這樣的表述,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使得受訪者的心境從對立走向統(tǒng)一,營造一種更為平等與和諧的采訪氛圍。
二是語境氛圍的塑造。新聞記者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采訪工作中要面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的形形色色的采訪對象,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需要根據(jù)采訪對象的特點因人設辭。如果采訪對象是一位非常有文化素養(yǎng)的學者或者專家,那么記者就要注意自身的談吐,盡可能做到溫文爾雅和言之有物;如果采訪對象是普通的社會群眾,那么記者就要注意語言交流上的質樸、平實和通俗。營造雙方熟悉的語境氛圍,更有利于采訪工作的順利進展。
三是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絕大部分受訪對象面對攝像機和記者時多多少少都會有緊張情緒,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受訪者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采訪的地點最好是選擇在受訪者熟悉的場合,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時更容易 放松。
要實現(xiàn)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還需要新聞記者掌握必要的提問和談話技巧。提問是采訪工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獲取關鍵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提問的過程中,新聞記者需要根據(jù)不同采訪對象的特征,結合采訪的主題內容選擇提問方式。比如,為了消除或者緩解采訪對象的抵觸和防備心理,新聞記者可以采取趣問的方式,從一些詼諧有趣、形象生動的話題切入,創(chuàng)設輕松的氛圍,拉近雙方的距離。又如,涉及關鍵核心的采訪內容,如果采訪對象只是一語帶過或者有意岔開,新聞記者要進行更為直接的追問,追問對方沒有充分說明的地方或者避而不談的地方,直切要害,目的是獲取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除此之外,新聞記者在提問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和談話技巧。比如,采訪一位計算機工程專家想要讓其談一談對人工智能的看法時,如果提問時直接問“你認為計算機學科工作者會完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嗎?”,這個問題設置本身沒有什么太大問題,但是如果只是這樣提問,對采訪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攻擊性,給人的感覺會比較生硬。如果將這個問題換一種問法:“您也知道,隨著AI主播的興起,作為記者也會有同樣的困惑,您覺得將來有一天像我們這種工作者會完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嗎?”只是在主語上做了一下調整,從我向你發(fā)問變成我們共同發(fā)問和探討,這樣能夠使采訪更為柔和,也能夠引導被采訪者進行深度思考,從而獲取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8]。電視臺新聞記者掌握相應的談話藝術,能夠使采訪工作更為順利地開展。
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每天的采訪任務都非常多,工作強度較大,采訪內容涉及范圍廣,采訪對象形形色色,在采訪時往往面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更是呈爆炸式增長,作為電視臺新聞記者,要想處理好相關采訪工作,就必須具備冷靜客觀的心態(tài)和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廣播電視臺要更加重視對新聞記者綜合素質的訓練和培養(yǎng),定期開展相關專項訓練,使新聞記者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在采訪工作中集中注意力,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確保高質高效地完成采訪任務。除此之外,電視臺新聞記者還要具備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尤其是重大突發(fā)的社會性新聞事件,經由網絡發(fā)酵會演變成為重大的輿情事件,面對這樣的情況,電視臺新聞記者要保持專業(yè)、冷靜的態(tài)度和獨立的思考,隨機應變,適時調整采訪策略,及時了解網絡輿情,不要自亂陣腳。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要找準采訪路徑,提升采訪藝術,還要更加注重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聞記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就要求具備相應的互聯(lián)網思維,深入研究廣大網絡受眾的實際需求,探究網絡新聞的傳播特點,對新媒體技術有正確的認識,能夠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其次,電視臺新聞記者要促使自身由專才型記者向全能型記者轉變,不僅要熟練使用各類先進的采訪設備和儀器,而且要掌握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及出鏡報道的復合技能。同時,能夠運用各類新媒體平臺與社會公眾進行廣泛的交流與互動。比如,在針對某一社會熱點事件進行采訪報道前,可以借助微博平臺與社會公眾交流,了解他們的訴求,以此來進行采訪問題的設置和調整,不斷拓寬新聞采訪信息收集渠道,為切實提高新聞傳播力和影響力奠定基礎。
當前廣播電視臺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zhàn),廣播電視臺要在明確自身發(fā)展定位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新聞記者團隊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通過探討提升采訪藝術的多元路徑,可以為提高新聞質量奠定扎實基礎,也可以為廣播電視臺的穩(wěn)定向前發(fā)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