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華
(廣西農牧工程學校,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柳州 545000)
隨著我國禽類生產行業(yè)的智能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該領域對專業(yè)人才的操作性、技術性、實踐性、理論性能力要求不斷提升,中職禽類生產教學要重視學生這幾方面能力的發(fā)展,通過“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崗位勝任力。
1.1.1 與實踐相結合設計項目
隨著越來越多先進的禽類生產、飼養(yǎng)、繁殖、管理技術的產生與引進,中職禽類生產人才培養(yǎng)不能停留在生產線上,更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奏,實現(xiàn)教學理念和模式的與時俱進,將產教融合滲透到“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授課教師不能憑借主觀臆造開展實踐項目的策劃與設計工作,要引進真實項目,促使實踐教學與當前行業(yè)的實際發(fā)展相適應。比如,禽類孵化相關項目設計應結合生產線的實際工作場景,使學生對實踐任務保持興趣,在完成項目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可在真正的生產實踐中進行應用。
1.1.2 項目的設計要有層次性
禽類生產各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連續(xù)的整體,所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教師在設計實踐項目時要充分考慮所教知識的難度與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情況的適應性,利用層次化的任務組設計,逐漸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知識的探索。以“中間為主,頭尾兼顧”的原則,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以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主,兼顧學習能力較差的部分學生,適時鼓勵與表揚。在強調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訓練的同時,還要為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設計拓展訓練。
師生共同參與項目設計和學習任務設計。教師根據(jù)所選擇的實踐項目認真?zhèn)湔n,理清該項目教學中所要完成的講授任務,分析在師生、生生討論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搜集相關資料,避免討論無果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問題分析、對策優(yōu)化。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和安排仔細閱讀項目,并收集參考資料,基于任務分析撰寫解決方案。
在師生共同討論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他們已經具備的經驗和知識,比如論證實施項目的方法和條件。這有助于學生對已有經驗和知識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生對禽類生產項目的探索興趣,增強了他們做好任務的信心。項目小組分析項目和具體任務完成過程中所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教師啟發(fā)并引導學生從理論層面對其加以解決,并將解決方案和備選方案形成文字資料。例如,在雛禽雌雄鑒別生產相關學習項目的討論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雛禽雌雄鑒別崗位工作流程、操作規(guī)范等,并進一步了解雛禽雌雄鑒別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等。方案交給教師審查并通過之后,項目小組按照方案開展完成項目。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項目,形成具體的工作任務。具體到每個工作任務,要做到分工明確,即每個小組成員各自承擔任務,并明確操作者之間的銜接關系。在項目展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項目小組要盡量自己解決,若嘗試解決無果,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失敗原因,要立刻尋求教師指導。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基礎,教師指導學生勤動手、多動腦,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實踐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各項基本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師鼓勵各小組對任務完成方案與過程進行優(yōu)化,促使小組間形成良性競爭機制。
各小組成員記錄并講述本組任務完成情況和過程,并現(xiàn)場解說、答辯。教師和各小組代表組成該次任務教學評價工作組,對各個小組的實踐過程和任務完成結果進行評價,各小組和學生個體完成自評、互評。教師對各項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再引導學生從小組和個體出發(fā),反思項目完成過程。
能力發(fā)展高度依賴腦與肢體,是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將“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應用到課程教學,對禽類生產專業(yè)學生技能水平、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顯著推動作用。首先,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中做,做中學”,技能學習由淺入深,由生疏到熟練,最后牢固掌握技能。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專業(yè)技能水平提到明顯提升。其次,在整個禽類生產實踐項目完成過程中,學生是實際任務的主要完成者,也就是說學生是實踐主體。在遇到實踐問題時,學生主動探索解決方法,不再等待老師“救場”,當無法依靠小組力量解決問題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探索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獲得答案。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問題分析、解決興趣的激發(fā),使他們產生創(chuàng)造的欲望。項目討論使得問題答案失去唯一性,學生所獲得的是大家所認可的最優(yōu)答案而非固定答案。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禽類生產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分析項目、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實際困難在所難免,各個小組和學生個體通過不懈地努力克服它們,這個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又令其獲得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能夠激發(fā)出學生潛意識中因難而上、不畏艱辛的奮斗意志。
筆者通過選取所教授的4個班級進行教學實驗對比,抽取2個班共80人作為“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另外2個班80人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授課作為對比班。根據(jù)最后期末成績統(tǒng)計,實驗班學生課堂平時成績平均分為85.6分,對比班學生課堂平時成績平均分為77.3分;實驗班學生技能成績平均分為88分,對比班學生技能成績平均分為82分;實驗班學生總評成績平均分為83.2分,對比班學生總評成績平均分為75.5分。由此看來,通過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不論是平時課堂表現(xiàn)、技能水平還是綜合成績,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比班。
同時,針對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發(fā)放了學生課程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如下。
(1)在對“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調查中,大部分學生對本教學模式表示肯定。其中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的學生為90.5%,認為一般的占7.5%,不喜歡這種模式的為2%。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90%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習積極性,5%的學生認為沒有變化,5%的學生不確定。
(2)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方面,70%學生認為自己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學生認為自己得到稍微提升,5%學生認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提升,5%學生不確定有沒有提升。
(3)在知識與技能獲得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此教學模式,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學習上都有了更大收獲。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92%的學生認為此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能更好掌握理論知識,8%的學生認為在理論學習上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效果相似。在專業(yè)技能的學習上,95%的學生表示此教學模式更加利于專業(yè)技能的學習,3%的學生認為在技能學習上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效果相似,2%的學生表示不確定。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是當前禽類生產行業(yè)對專業(yè)人才的重要要求,中職學校要加強實踐教學,通過“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模式的應用促進理實合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滿堂灌”,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弱,難以接受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在三教改革的理念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應用思想,將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教學過程和目標上實現(xiàn)二者統(tǒng)一。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地位,在項目設計和具體實踐任務的完成中協(xié)調好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以引導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為基礎,借助獨特的課堂魅力吸引學生,促進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快速提升。
在中職教育中,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禽類生產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要想達到培養(yǎng)會經營、懂技術的專業(yè)人才,就要重視教師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為了適應領域發(fā)展對專業(yè)人才的高要求,禽類生產課程授課教師要實現(xiàn)知識和技能的多方面能力提升,以提高崗位勝任力。
首先,中職學校以周或者學期為周期、以課題研究為導向,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促使其更新“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模式實施理念和模式。其次,教師深入禽類企業(yè)參加實踐鍛煉,了解先進管理理念和生產技術,促進產教融合在禽類生產人才培養(yǎng)活動中的滲透。
項目教學對實訓儀器設備和基地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中職學校要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才能為學生完成實踐項目提供相應保障。在購買先進的禽類生產實訓設備、購進實訓動物和實驗儀器方面,中職學校要加大投入,并落實實訓基地管理規(guī)范,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全、科學、規(guī)范的實訓平臺,以確保學生有先進的實訓環(huán)境可以利用。
項目教學與生產實踐對接,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創(chuàng)新層面落實產教融合,提升學生在實際禽類生產崗位上的適應能力?;诖?,中職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生產實習與在校實踐學習的融合,擬訂科學的項目化實踐教學計劃,明確項目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管理策略促進實際生產技術教學。
綜上所述,“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模式在中職禽類生產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應用,對學生實際崗位勝任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義。禽類生產課程實踐項目設計,可以將相關的生物學、繁殖和育種等課程互相整合,使不同知識點相互銜接,令實踐任務與實際生產線對接。教師作為實踐教學活動實施的主導者,要主動轉變教學實施理念、提升綜合素養(yǎng),將中職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會經營、懂技術的禽類生產專業(yè)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