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仙
點評今年的10月4日是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又名“敬老節(jié)”,民間素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宴飲祈壽的風(fēng)俗。重陽節(jié)正值菊花盛放的時令,故這一天又有賞菊秋游、插戴菊英的傳統(tǒng),唐代杜牧有“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之句,可以為證。
菊花是秋日之花,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被認(rèn)為有傲霜之質(zhì),是世外隱士。菊與隱逸精神相關(guān)聯(lián),大概始于東晉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寧可餓肚子,也要辭官歸田隱居,素來為文人所稱道。而他最愛的花,正是菊花,他不僅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千古名句,還留下“白衣送酒”這樣的風(fēng)雅典故。在這個典故里,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給窮得喝不上酒的陶淵明送佳釀,白衣使者翩然而至,賞心悅目的畫面背景,正是一叢叢燦若朝陽的菊花。于是,陶淵明從此成為“菊”與“酒”的代言人,而菊花也成為“隱逸精神”在塵世可見可觸的物質(zhì)實體。
正是從陶淵明開始,后世的詩人再寫菊花,便有了更深的含義。唐代李商隱寫菊,直接用陶淵明的典故:“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奔扔腥胧赖目释?,又有出塵的清高自矜;唐代元稹寫菊,也不離陶淵明的精神內(nèi)核:“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辟澋娜允蔷盏牧杷?;到了蒙古滅宋后,南宋愛國詩人鄭思肖更是給菊賦予深沉的家國情懷,他在《寒菊》一詩中寫道:“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边@首詩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姿態(tài),表達(dá)了隱居不仕、不忘故國的堅貞志向。
自陶淵明以后,菊的個性也是豐富多彩的,不止于“隱逸”一義。唐代黃巢落第后,寫下《不第后賦菊》一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里的菊花自有一股草莽英雄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向丈夫撒嬌,在《醉花陰》中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边@里的菊花又淹然百媚,富有閨閣情趣。菊上可比君子,下可媲美人,可幽獨,堪隱逸,稱其為秋天第一名花,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