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祥,彭 翠,吳維炎,陳應奇*
(1.海南醫(yī)學院 中醫(yī)學院,海南 ???571199;2.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七一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71;3.澄邁縣永發(fā)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海南 澄邁 571929)
黎族人民是海南島的原住民,在海南島上生活已有3 000余年,是最早對島上資源進行開發(fā)與利用的民族。海南島是我國陸地面積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嶼,全島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海洋性島嶼季風氣候[1],光照豐富,雨量豐沛,平均氣溫高,素有“天然大溫室”[2]的美譽。適宜的氣候及土地資源,使得海南省成為我國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省份之一,植物種類繁多,為蜜蜂生存提供了優(yōu)質環(huán)境。海南中蜂是海南省特有的中華蜜蜂亞種[3],是黎族人民最早馴化與利用的蜜蜂種類。千百年來,黎族人民利用蜜蜂開發(fā)出蜂蜜膏、蜂干及蜂刺等一系列基于海南蜜蜂的醫(yī)藥療法與保健飲品。盡管黎族地區(qū)使用蜜蜂治療疾病或進行養(yǎng)生保健十分常見,有“瓊中蜂蜜”[4]等農產品品牌,但基于海南蜜蜂產業(yè)的醫(yī)藥產品卻鮮見于非黎族地區(qū),黎醫(yī)藥競爭力較難形成。
海南植物資源豐富,為海南中蜂提供了良好的采蜜環(huán)境。蜂蜜作為傳統(tǒng)滋補佳品,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5]。《本草綱目》載其:“和營衛(wèi),潤臟腑,通三焦,調脾胃?!贬t(yī)圣張仲景喜用蜂蜜,在《傷寒雜病論》中多次出現含有蜂蜜的組方,如治療津液虧耗所致便秘的蜜煎導方、治療厥陰病蛔腹痛的甘草粉蜜湯及以蜂蜜為黏合劑的大陷胸丸、桂枝茯苓丸等丸劑。黎醫(yī)認為,蜂蜜為蜜蜂采百花而釀制,花受百草之養(yǎng)而得現,百草受天地之精氣而得生,故蜂蜜為天地之精粹,滋養(yǎng)人體之力最強。在黎醫(yī)對生命的認識中,有“三寶理論”[6],三寶即“麥、滋、圇”,對應漢語的解釋分別為“飲食、運動及情志”。作為樸素的民族醫(yī)學,黎醫(yī)認為蜂蜜為蜂食花而來,為了采集到花,可以飛出很遠的距離,且蜜蜂可以自由生活在自然界中,看到蜜蜂被視為吉祥征兆。蜂蜜產生過程包含了“麥、滋、圇”,使用蜂蜜外敷內服即是對人體“麥、滋、圇”的調節(jié),可使人體三元平衡,身體處于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tài),故黎醫(yī)認為蜂蜜對人體有益?,F代研究亦表明,蜂蜜中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活性酶及抗炎活性物質[7-8],可補充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對疾病向愈及傷口愈合有促進作用。黎醫(yī)常使用蜂蜜的入藥方式有黎藥蜜膏、黎藥蜜貼及黎藥蜜酒等。
膏方為中醫(yī)補益之劑中常用劑型之一,因其含藥量高,甜蜜滋潤,作用緩和持久,在調治虛勞疾病時應用廣泛[9]。受中醫(yī)藥影響,黎醫(yī)在治療虛勞疾病,尤其是治療肝陰虛證型疾病時,擅長使用類似于中藥膏方的黎藥蜜膏治病。清代嶺南名醫(yī)何夢瑤在其所著《醫(yī)碥》中言:“嶺南地卑土薄,土薄則陽氣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氣多上壅,地卑則潮濕特盛,晨夕昏霧,春夏淫雨,人多中濕,肢體重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盵10]海南為嶺南地區(qū),陽氣盛,人體腠理疏松,則汗液易從皮膚腠理大量外泄而出,陰津虧損,故黎族人多陰虛體質[11]。海南人夜生活較為豐富,而《素問·五臟生成篇》載:“故人臥血歸于肝”[12],在丑時,氣血流注肝經,肝經當令[13],此時若是處于清醒狀態(tài),肝不存血,血不歸肝,而導致肝陰虧,進而出現失眠不寐等虛勞癥狀。海南中蜂所產蜂蜜質地柔軟滋潤,滋陰之效強,配伍滋補肝陰之黎藥,可有效糾正因肝陰虛而致的多種虛勞癥狀。
黎藥蜜膏整體的制作流程類似于中藥膏方,但在用藥選擇及配料加入等細節(jié)上與中藥膏方有所區(qū)別。因鮮藥的有效藥效物質含量較高,且質地陰柔,滋陰效果較好[14],故黎藥熬膏所用黎藥多以鮮藥入膏,而成膠物質多僅以蜂蜜加熱濃縮為主,無阿膠、鱉甲膠、鹿角膠等[15]中藥膏方常用的凝膠劑。經實地調研昌江縣、五指山市、東方市等黎醫(yī)藥氛圍濃厚的黎族地區(qū),以及參觀具有黎醫(yī)藥特色的海南平和堂中醫(yī)膏方館得知,黎藥蜜膏不僅在內服治病中使用,也可當作黎藥面膜進行外敷,治療效果均令人滿意,制作黎藥蜜膏面膜時,黏稠度需較內服蜜膏低,以確保易敷至貼合于皮膚。黎藥蜜膏熬制流程見圖1。
圖1 黎藥蜜膏制作流程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涂湯火傷,即時痛止”,可見在治療外傷性疾病時,蜂蜜外敷傷口有緩急止痛的作用。黎族人民也認識到蜂蜜外敷的作用,在黎族民間流傳著被蜂蜜或其他昆蟲蜇傷、咬傷后,使用新鮮蜂蜜外敷傷處,可緩解疼痛,促進毒液排出及傷口愈合的效果。
蜂蜜黏膩,是天然黏合劑[16]。在古代,黎族人民使用黎藥外敷治療外傷性疾病時,常有藥物敷貼粘貼不牢固,出現掉落而影響治療效果的情況。因為蜂蜜具有緩急止痛與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黎族人民巧妙地將蜂蜜與黎藥結合,制成黎藥蜜貼,不僅可有效固定黎藥敷貼粘合于皮膚傷損處,且相較于未添加蜂蜜而僅進行藥敷傷口的愈合速度,添加蜂蜜制作成的黎藥蜜貼敷貼的傷口愈合速度更快,故黎藥蜜貼得以傳承至今。
因黎藥蜜貼多外用治療外傷,故內摻黎藥多以鮮藥為主。黎藥蜜貼針對不同的外傷類型而選擇不同的黎藥鮮藥組合,將所選黎藥鮮藥碾碎,混合經加熱已濃縮的黎家蜂蜜,攪拌均勻,根據外傷傷口的大小,將藥蜜混合物碾平為較外傷傷口稍大的餅狀,即為黎藥蜜貼。
敷貼黎藥蜜貼時需注意定時觀察敷處情況,及時更換蜜貼,防止蜜貼中新鮮藥物因暴露于環(huán)境之中,出現腐敗而造成患者傷口感染。
黎族人民喜愛飲酒,謫居海南的宋代文豪蘇軾曾在《寓儋》[17]一詩中寫道:“萬戶不禁酒,三年真識翁。結茅來此住,歲晚有誰同”,由此可見黎族人民飲酒的盛況。黎族人民不僅喜愛飲酒,更擅長釀制酒,釀造出如山蘭酒、椰汁酒[18]等特色黎家酒。黎族人民釀制酒,常在酒基中加入蜂蜜加速發(fā)酵,用其調和及豐富酒味,或在釀酒完成后,在酒液中加入適量蜂蜜調和酒性?!侗静菥V目》言酒:“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19],酒性燥熱,易生火傷陰,故喜飲酒者常出現自熱冒汗、嘴唇干燥等癥狀。加入甘柔之蜂蜜,不僅可緩和酒之燥性,蜂蜜中營養(yǎng)物質亦可借助酒的活血行氣之力,布散全身,發(fā)揮其濡養(yǎng)臟腑筋肌之功效。
黎族藥酒文化亦較為盛行[20],而使用蜜酒浸泡黎藥材,不僅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析出,還可使蜂蜜中大分子糖類物質包裹自黎藥材中析出的藥效物質,使其不被酒中醇類物質所破壞。此外,酒精對肝臟有一定損傷作用[21],而藥酒需長期飲用,方能達到保健之效,長期飲酒必定會加重肝臟負擔,故黎族人民在飲用藥酒時注重保肝護肝。蜂蜜中富含多種抗氧化的酚類物質及酶類物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解酒精保護肝臟,緩解由酒精造成的肝損傷[22]。
飲用黎藥蜜酒時需注意,黎藥蜜酒中的蜜與酒為滋膩、燥熱之品,滋膩則易困阻脾胃、生濕化熱,燥熱則助濕化熱而煎津成痰,故脾虛濕盛及胃火旺盛之人應謹慎飲用。
黎醫(yī)蜂干療法是指使用黎族地區(qū)常見的蜜蜂蜂干入藥,進行內調外治的特色用藥手法。中醫(yī)古籍對成年蜜蜂功效的記載較少,但對蜜蜂幼蟲蜂子多有記載,如《神農本草經·蜂子》載:“主風頭,初蠱毒,補虛羸傷中”,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載:“蜂子酒漬,敷面,令人岳白?!痹谖覈褡宓貐^(qū),用成年蜜蜂蜂干入藥較為常見,如藏醫(yī)《四部醫(yī)典》“第86章”記載野蜂入藥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的療法。黎醫(yī)亦擅長使用成年蜜蜂干體入藥治病,但受限于黎族無本民族文字的歷史[23],并無專門黎醫(yī)學古籍記載黎醫(yī)用蜂干治療疾病的情況,現在可見的蜂干入藥方式及治療手法多根據黎醫(yī)口口相傳的師帶徒模式傳承[24]。黎醫(yī)常用蜂干療法,包括蜂干粉敷貼治療濕疹性皮膚病及養(yǎng)生用蜂干黎藥酒。
《諸病源候論》載:“瘑瘡者,由肌膚虛,風濕之氣折于氣,結聚所生”[25],《外科正宗》載:“鈕扣風皆由風濕凝聚生瘡,久則瘙癢如癬”,《瘍科心得集》言:“血風瘡……乃風熱、濕熱、血熱交感而成”[26],可見風濕熱三邪是皮膚瘡癬類疾病的重要誘發(fā)因素,皮膚濕疹疾病即為皮膚瘡癬類疾病。海南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獨特,潮濕炎熱,風、濕、熱邪均較甚,故海南地區(qū)濕疹性皮膚疾病多發(fā)。黎醫(yī)認為,蜜蜂可逆風而飛,淋雨而不濕,故搜風燥濕之力強,可用于治療因風及濕而致疾病?,F代研究表明,蜜蜂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素及氨基酸,對人體有營養(yǎng)保健及抗菌效能[27-28],可提高機體免疫力[29],其中銅元素可促進人體血紅蛋白生成,蛋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可促進受損傷口愈合[30]。蜂干粉為蜜蜂干磨成的極細粉,敷于濕疹破損之處,與皮膚破損處充分接觸,有利于蜂干粉中藥效物質充分析出,促進侵體濕邪排出,而且其為血肉有情之品,融合于皮膚破損之處可達修復破損皮肉之目的。
海南島氣溫高、環(huán)境潮濕且多風[31]。濕與熱合,攜風從腠理毛孔侵襲人體,弊阻肌肉關節(jié),如《黃帝內經》言:“‘痹者閉也’‘不通則痛’”[32],而導致肌肉關節(jié)疼痛。濕性黏膩,留滯一處,阻礙氣血運行[33],使肢體關節(jié)不得榮養(yǎng),不榮則痛。故生活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民易受風、濕、熱之邪的侵襲,而多發(fā)風濕性疼痛。
古代中醫(yī)醫(yī)家擅長用酒治療血脈不通之病證,如《日華子本草》言酒:“通血脈,厚腸胃,除風及下氣”[34],《圣濟總錄》載:“醪體主治,本乎血脈。凡導引痹郁者,于酒為宜。風痹之治,多專于漬酒者如此”[35],《備急千金要方》亦載用酒醴劑治療諸風病證、瘀血證及虛損證[36]。黎醫(yī)認為酒可行氣通脈,擅長使用酒劑治療因血脈不通而至痛癥。
黎醫(yī)認為蜜蜂蜂干具有祛風、燥濕及補虛等功效,但入煎劑時,高溫不僅會破壞蜂干中有效藥效成分,而且會使煎湯口感極差,難以久服。而濕性黏膩,難以祛除,故治療風濕疾病,需長期用藥,此時使用蜂干入煎劑,對患者而言,亦是折磨。若用蜂干入藥酒,根據“有機互溶”的現代化學認識,不僅有利于蜂干中藥效成分析出,而且可增添酒味,適宜長期飲用,還可搭配其他黎藥,共增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力。
蜂干黎藥酒常用配方及使用方法為蜜蜂干150只,八角楓根30 g,穿破石根30 g,硃砂根50 g,土茯苓15 g,千斤拔30 g,金毛狗脊10 g,雞骨香30 g,米酒1.5 kg,浸泡半月后,外搽內服。
蜂刺療法是利用活蜜蜂尾部蟄器官刺入人體穴位,注入蜂針液(蜂毒),對經絡施以刺激的傳統(tǒng)療法,在中國及世界其他民族傳統(tǒng)醫(yī)學中均有運用[37]。因缺少黎族歷史資料可供查詢,故蜂刺療法在黎族運用及傳承的具體時間無法確定,但黎族民間仍可見使用蜂刺療法治療疾病。黎醫(yī)將人體整體看作“一極三元六道”,一極即以火立極,三元即天、地、仁,六道為“天陰、陽道”“地陰、陽道”及“仁陰、陽道”。黎醫(yī)認為,火極旺盛,三元平衡,六道通暢,則人體臟腑及功能協調平衡,人體健康,若三元六道失衡,火極失泄,則會“寒毒”侵襲,產生“風鬼”擾亂機體,導致人體發(fā)病。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六道”[38],“六道”連接“三元”,三元失司,可表現于六道;六道不暢,則會出現氣血瘀滯、氣機逆亂,三元不得平衡,火極難得濡養(yǎng)而使人體出現疾病狀態(tài)。黎醫(yī)認為,運用活體蜂刺療法,不僅可使活蜂生命動能物質轉移到患者身上,而且可以直接刺激六道,祛風鬼拔寒毒,繼而作用至三元,糾正三元失衡,恢復臟腑功能以使機體火極旺盛,使機體恢復至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tài)。
黎醫(yī)所認為的由活蜂轉移至人體的生命動能物質主要為蜂毒?,F代研究發(fā)現,蜂毒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多肽類、酶類、生物胺類和其他物質[39],其中,蛋白質多肽類為蜂毒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廣泛的抗腫瘤、抗炎癥、鎮(zhèn)痛、抗病毒等生理活性[40]。蜂刺之后,蜂毒儲留于被刺穴位,經肌肉緩慢吸收,或經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經血液運行而到達并作用于病所,進而破壞疾病損傷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蜂刺療法將蜜蜂毒液注入穴位,且蜂刺鰲針會滯留于患者體內,刺激性較大,一般患者難以接受[41],甚至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42],而黎族人民常用的海南中蜂具有蜂刺短、載毒量小等特點,蜂刺對人體刺激性不大,但止疼效果較佳,故黎族人民對蜂刺療法接受度較高。但應注意,部分人群對蜂毒過敏[43],使用蜂針療法需排除蜂毒過敏人群。
蜜蜂及其產物入藥或活用針刺用于治療疾病應用廣泛,療效確切,且海南養(yǎng)蜂優(yōu)勢獨特,養(yǎng)蜂人群較多,但海南蜜蜂產業(yè)單一,主要以蜂蜜輸出為主,蜂療產業(yè)未被開發(fā),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方面:①黎醫(yī)藥以民間師帶徒傳承模式為主,蜂療傳承人不具備進行醫(yī)療活動資格,蜂療以民間活動為主,故蜂療技藝社會認知度低,無法做到醫(yī)療與養(yǎng)蜂產業(yè)融合;②蜂干制作技藝難以滿足醫(yī)療需求,蜂尸易受氣候影響難以干燥或易霉變;③黎醫(yī)蜂療療效以經驗為主,基礎研究不充分;④依托蜂蜜的蜂療產品以家庭手工生產為主,不具備流通性。針對以上原因,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積極推動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認證,充分挖掘民間醫(yī)藥人才;②積極推動無菌凍干技術[44]與超微粉碎技術應用于蜂干與蜂干粉制作;③依托海南醫(yī)學院等高校資源,開展黎醫(yī)蜂療基礎研究,為黎醫(yī)蜂療療效提供實驗支撐;④促進黎醫(yī)蜂療與海南熱帶海島旅游產業(yè)結合,發(fā)展包括黎醫(yī)蜂療在內的黎族醫(yī)藥康養(yǎng)旅游模式;⑤規(guī)范蜂蜜相關蜂療產品生產標準。
黎醫(yī)藥是海南黎族人民寶貴的醫(yī)學經驗,其中有多種類似于蜂療療法的優(yōu)秀療法未被發(fā)掘,有即將遺失的危險。應充分認識到挖掘、保護與傳承黎醫(yī)藥的重要性,力爭發(fā)掘出更多確有實效的黎醫(yī)藥療法與經驗,豐富現有保健手段,為現代醫(yī)學及中醫(yī)學提供黎醫(yī)藥智慧,促進黎醫(yī)藥走出黎族民間,服務大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