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培浩 張曉雪 等
統(tǒng)稿:陳培浩
參與:張曉雪 陳榕 郭晨 陳麗珠 傅穎 鄭慧芳 帥沁彤 陳楚寒
導語:《命若琴弦》是史鐵生先生在1985年寫的一個短篇小說。此時,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情感作為他構思的觸點,作品的主旋律帶有濃郁的人生情感色彩?!睹羟傧摇肪褪沁@樣一部探討人生終極意義的作品。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所謂命若琴弦,命就在琴弦上,只有真正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打開琴盒,得到藥方。目的雖是虛設,可非得有才行,有了目標,才有了與命運抗衡的力氣。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眼疾是他們一生的缺陷,因為有了缺陷,才會被命運捉弄。這平白質樸的敘述中,蘊含著史鐵生對人生、對命運困境的哲思。
1.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fā)了黑的草帽起伏攢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2.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緊張、激動,心理算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這個夏天了,說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3.那張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來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他不信,請了多少識字而又誠實的人幫他看,人人都說那果真是一張無字的白紙。
4.老瞎子在一個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覺得身體里的一切都在熄滅。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彈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5.老瞎子想起他師父臨死時的情景。他師父把那張自己沒用上的藥方封進他的琴槽?!澳鷦e死,再活幾年,您就能睜眼看一回了?!闭f這話時他還是個孩子。他師父久久不言語,最后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就夠了?!?/p>
6.“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p>
“一千二?”
“把你的琴給我,我把這藥方給你封在琴槽里?!崩舷棺蝇F(xiàn)在才懂了師父當年對他說的話——你的命就在這琴弦上。
陳培浩:史鐵生最廣為人知的是《我與地壇》,因為選入了中學課本,完成了經(jīng)典化。其實史鐵生主要是個小說家。他的短篇《命若琴弦》是一個充滿生命啟示的經(jīng)典文本。大學讀過后就念念不忘,這次重讀,依然覺得好。語言遒勁有力,結構簡潔明快,思想意深味濃?!睹羟傧摇凡粌H是一個小說,它對每個個體的生命意義都有啟示。題目已經(jīng)提示了——命若琴弦,我們常說世事如煙,世事如棋,那種相似性很好把握。為什么生命會像琴弦?文段一既是小說的開頭,在結尾處也有微調重現(xiàn)。莽莽蒼蒼的群山中兩個奔忙著的生命,這是特別有隱喻性的場景,暗示著小說故事的寓言性、象征性和永恒性。小說核心情節(jié)很簡單,老瞎子無限接近于靠近拉斷一千根弦的目標,這意味著他即將可以取出琴槽中的藥方,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光明。當然,結局是殘忍的。面對這始料未及的打擊,如何重建生命的意義?命若琴弦的隱喻包含著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值得好好分析。
張曉雪:小說中,年輕的小瞎子跟著老瞎子學習彈琴說書,兩人奔走于莽莽群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走鄉(xiāng)串戶,以說書為生。老瞎子的琴槽里封著一張藥方,老瞎子的師父臨終前告訴老瞎子一個秘密——彈斷一千根琴弦,然后從琴匣中取出藥方,照方抓藥,就可以重見光明。出于對重見光明的渴望,老瞎子翻山越嶺、不辭辛苦地趕路、彈琴,耗盡畢生精力終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于是,他打開了那張珍藏了五十年的藥方,結果那張寄寓無限期望的藥方不過是一部“無字天書”——白紙。老瞎子非常絕望,在藥店門口蹲了三天三夜,隨后他豁然醒悟:人生就是如此,誰也無法擺脫生存的困境,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對待生命的困境。于是,老瞎子如法炮制,鄭重地將白紙封進琴槽之中,并將生命的故事講給小瞎子,“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是一千二百根”。
在野羊坳彈斷最后兩根琴弦之后,老瞎子拿出了師父留下的藥——一張白紙,他的內心異常痛苦,“心弦也要兩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現(xiàn)在沒有了目的,老瞎子的心弦空無所系,怎樣才能繃緊它呢?老瞎子想起了師父臨終前所說的,“人的命就像琴……彈好就夠了”。最后,老瞎子參悟了生命的終極意義,領悟了目標和希望的重要價值——“生命的意義在于你創(chuàng)造了這個過程的美好與精彩……欣賞這個過程的美麗與悲壯”“一輩子都被虛設的目的拉緊,生活中叮叮當當才有了生氣”。正因如此,老瞎子并沒有絕望,而是以飽滿的激情對待生活,用一個謊言帶領小瞎子穿行于“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彈奏著生命的絕唱。
陳 榕:文段一是小說的開頭,作家采用廣角俯視的鏡頭,聚焦莽蒼的群山之中的兩個瞎子。一老一少化身畫面中的兩個黑點,在蒼茫遼闊的天地間起伏攢動?!跋袷请S著不安靜的河水漂流”透露其行跡的曲折與匆忙,河水的不安靜映射瞎子內心的不安靜,心理的不安靜驅使他們邁著與生理機能相違背的步伐,匆忙趕路。這是一個富有張力、充滿矛盾與懸念的開頭。
文章結構上采用首尾呼應的技法,結尾處一老一少兩個瞎子趕路的身影,乃至周遭的山雞、野兔、狐貍、鷂鷹,物與人一切如故。首尾相接形成一個閉合的圓,有一種宿命論色彩。小說結構上閉合,內容上一老一少的生命模式也高度重合?!敖邮苤e言、彈斷琴弦、編造謊言”的命運在盲說書人中代代上演,老瞎子與小瞎子在無形中完成了一松一緊兩根生命琴弦的對調,青年迎來了新生,老人抵達死亡。殘缺的、堅韌的生命在苦難與虛無中生生不息地綿延。結尾處將“每人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置換為“無所謂誰是誰”則將瞎子的生命困境擴大到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像魯迅筆下明知前路是墳依舊蹣跚前行的過客,像永無止境地將巨石推上山頂?shù)奈魑鞲ニ?,目標本是虛設,黑暗的盡頭仍是黑暗,現(xiàn)實的殘忍預設了個體生命永恒的殘缺。在此困境中,無字的白紙成為自造的神靈、自救的藥方,行走被賦予了人生的全部意義。盲說書人在蒼茫遼闊的天地間起伏攢動的姿態(tài)極富隱喻性,是個體在艱難而又充實的跋涉中為靈魂尋找歸宿,以頑強的生命意志坦然對待無法擺脫的人生困境。
郭 晨:“莽莽蒼蒼的群山中走著兩個瞎子”,在文章一開頭就呈現(xiàn)了這句話,兩個瞎子看不見任何東西,但卻奔走于群山之間,普通人行走于群山尚且不是易事,兩個瞎子行走在群山之間會更加艱難,他們行走于群山像是奔著某個特殊的目的。兩頂發(fā)了黑的草帽說明草帽已經(jīng)用了很久,透露出他們?yōu)榱松嫳疾ㄓ谌荷介g久矣?!捌鸱鼣€動的草帽”像是他們所演奏的音樂曲調,演奏著節(jié)奏感強烈的音樂,也隱喻著他們起伏的命運。之后說“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不安靜的河水不是潺潺流水,而是洶涌澎湃、滔滔不絕,兩個瞎子像是兩艘船,隨著不安靜的河流在四處漂泊。兩個瞎子因為看不見有色的世界,他們的世界本應該更加安靜,但正是因為進山的師徒二人各懷著希望,有著對未來的憧憬,整個畫面雖然蒼莽但是卻富有生命力。
陳麗珠:老瞎子終其一生都奔走在復明的征途中,匆匆忙忙是他旅程中的常態(tài),為著心中渴望的那一抹光亮,生命中難以逃避的苦難和困境最終被征服。起初,復明是老瞎子活著的唯一追求,他的生命力是為著追尋光明而蓬勃旺盛,殘疾的境遇是他無法逾越的生存困境,唯有那張藥方成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無比確信藥方的效力,從未懷疑甚至違背師父的告誡,全身心投入彈琴說書的活動中,五十多年步履不停,只為實現(xiàn)彈斷一千根琴弦的目標,從而獲取看看世界的機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次彈斷的琴弦都離光明更近一步,他的一次次緊張、激動的背后是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激情。數(shù)十年的心血與努力眼看就要結果,滿懷希望卻被現(xiàn)實狠狠地澆了一盆冷水,“身體里的一切都在熄滅”,顯示著知道真相的痛苦與絕望,殘酷的現(xiàn)實逼迫著他對人生目標重做調整與選擇。生命的困境永遠都會存在,人的追求也將永不停歇,老瞎子最終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找到了人存在的價值,“無字藥方”成了他激勵小瞎子反抗宿命的精神武器。他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哪怕明知重見光明無望,抗爭的結果終歸虛無,也要頑強地堅持下去,斗爭到底。以追尋目標過程中的美好與豐富擊潰生存的困境,用彈好的每一根琴弦去消解那張“無字藥方”,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為理想不懈奮斗,并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精彩與美好,冷靜沉著應對人生中的苦難,無所謂終點如何,生命的過程彌足珍貴,就像余華所說:“怎樣活著比活著本身重要?!?/p>
傅 穎:《命若琴弦》中老瞎子自出世就沒見過世界的模樣。他終年背著三弦琴奔走說書,途中的風餐露宿、日曬雨淋的辛苦和疲憊孤寂,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不僅沒有被如此沉重的生活打倒,反而繃緊心弦活得興致勃勃,讓生命與琴弦一起躍動,追逐夢想的他很充實:“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緊張、激動,心里算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這個夏天了,說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不禁感嘆這份樸素卻足以改變生命顏色的信念。文段六中一段極其相似的對話,讓人不禁推測它曾經(jīng)有過多少個版本的前傳,而未來還會有多少個版本的后續(xù)。這是明知道是失敗卻仍然要進行的奮斗,這是明知未來無希望卻仍要生活下去的對命運的反抗,這是對于世界的荒謬的反抗。從“他本來能彈夠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到“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在面對無窮盡的苦難時,對命運的反抗唯有找到延續(xù)無盡的謊言,讓其成為追尋心中目標路途中的力量。每一根琴弦的斷裂都是一種希望的喜悅,“瞎子”師徒在荒謬不堪的現(xiàn)實面前,在一代代絕望后延續(xù)的希望下,心中充滿光明地用自己的行動去反抗現(xiàn)實的荒謬。
陳楚寒:殘疾書寫是史鐵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在《命若琴弦》中,史鐵生的筆觸并不僅僅停留在生理殘疾層面,而是深入心靈哲學層面。作者把老瞎子的生存與死亡、生存的困境與對困境的超越,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從文段二的欣喜期待,到文段三的墜入絕境,再至文段四超越困境,一系列心境變化讓老瞎子頓悟,其實彈斷每一根琴弦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意義。那張老瞎子用50年辛苦換來的白紙象征著生活中的希望,盡管在希望之光驟然熄滅后,他曾一度“擺脫不掉那張無字的白紙”,但他最終還是決定把這張白紙繼續(xù)封存進小瞎子的琴槽里,因為這張“白紙”的存在,讓他能夠在不見光亮的歲月里“扯緊歡跳的琴弦”走完自己的生命之途,讓他最終得以“看清”生命的真諦。
小說的深刻之處就在于它不像《等待戈多》那樣僅僅表現(xiàn)荒誕與虛無,而是通過一代又一代老瞎子與小瞎子之間的傳承完成了一種生命希望的傳遞,將個體生命融入“宏觀生命”,通過代代無窮盡的抗爭與超越彰顯人的頑強與力量。
鄭慧芳:老瞎子給小瞎子傳藥方的一幕,和老瞎子的師父的傳承相呼應,絕望之中延續(xù)著生存的希望,哪怕希望只是由謊言帶來的。這樣的重復結構與西西弗斯的故事相似,卻更具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西西弗斯在已知生存的無意義本質后依舊堅持推巨石上山,是對命運的絕對反抗;而老瞎子們一輩子在追逐一個自認為有意義的目標,相比于反抗命運,他們更像是在努力尋找和不公命運共存的方式,試圖在虛假的希望中度過充實的、有意義的一生。這正是史鐵生獨特的人生哲學。
1.“干咱們這營生的,一輩子就是走?!崩舷棺佑终f?!袄鄄??”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師父最討厭他說累。
2.“他只是不想動彈,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目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斷了?,F(xiàn)在發(fā)現(xiàn)那目的原來是空的?!?/p>
3.這只神奇的匣子永遠令他著迷,遙遠的地方和稀奇古怪的事物使他幻想不絕,憑著三年朦朧的記憶,補充著萬物的色彩和形象,譬如海,匣子里說藍天就像大海,他記得藍天,于是想象出海;匣子里說海是無邊無際的水,他記得鍋里的水,于是想像出滿天排開的水鍋。
4.小瞎子哭了幾天幾夜,老瞎子就那么一聲不吭地守候著。火光和哭聲驚動了野兔子、山雞、野羊、狐貍和鷂鷹。終于小瞎子說話了:“干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老瞎子答。終于小瞎子又說:“我想睜開眼看看,師父,我想睜開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5.野羊嶺上有一座小廟,離野羊坳村二里地,師徒二人就在這里住下。石頭砌的院墻已經(jīng)殘斷不全,幾間小殿堂也歪斜欲傾百孔千瘡,唯正中一間尚可遮蔽風雨,大約是因為這一間中畢竟還供奉著神靈。三尊泥像早脫盡了塵世的彩飾,還一身黃土本色返璞歸真了,認不出是佛是道。院里院外、房頂墻頭都長滿荒藤野草,蓊蓊郁郁倒有生氣。老瞎子每回到野羊坳說書都住這兒,不出房錢又不惹是非。
陳培浩:史鐵生的寫作遠超于殘疾勵志范疇,他從殘缺的人透視了生命本然的殘缺性,并提出生命如何面對殘缺的命題。因此,他的寫作不是面對部分人,而是具有普遍意義。就本篇而言,如何領悟殘缺就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議題。領悟殘缺不是說殘缺是美的,是天然豐富多彩、值得追求的。殘缺當然是殘酷的,殘缺對人而言是殘忍的。但是,這只是殘缺的A面。當小瞎子對老瞎子說“干嘛咱們是瞎子”時,他感到天地不公,眾人如常,獨把他們排斥在外。老瞎子回答“就因為咱們是瞎子”,他已經(jīng)不再去追問為何殘缺的問題了,他接受這一切。領受殘缺不是自暴自棄,文段五那個百孔千瘡卻仍供奉著神靈的小殿堂其實是理想人格結構的一種隱喻。于殘缺間仍不失靈和神的眺望,這需要勇氣和智慧。
張曉雪:在《命若琴弦》中,小瞎子經(jīng)歷了一場一開始就注定是悲劇的愛情打擊后,問“干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平靜地說“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史鐵生也曾發(fā)過天問:為什么是我?真不知道是為什么,只知道,因為是史鐵生,所以是史鐵生。我想這個回答就是愛命運的表現(xiàn),就因為上帝給予咱們是瞎子,我們就是瞎子,因為無法改變,恨也無濟于事,唯有愛,唯有將命運過得精彩。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xiàn)。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后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說史鐵生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又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傅 穎:從自然與社會這一表層角度看,老瞎子和小瞎子面臨共同的生存困境:他們失明,這種生理的殘缺造成他們對健康身體的渴望。他們渴望光明,渴望有一天能夠彌補自己的殘缺,重新看看這個世界的陽光、明麗的色彩和生機盎然的景象。盡管他們可能已經(jīng)在自己的腦海中成千上萬遍想象世界的模樣,但真實的世界總讓他們憧憬和沉淪。“干咱們這營生的,一輩子就是走?!笔鞘裁粗沃麄冞@樣一直走下去的呢?是彈斷一千根琴弦換來的“無字藥方”,是老瞎子內心對看看這個世界的無限渴望。當他發(fā)現(xiàn)那“無字藥方”是假的時候,“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憧憬已久的東西化為烏有,失明的他內心充滿著不知為何而活的絕望。文段三中“這只神奇的匣子永遠令他著迷,遙遠的地方和稀奇古怪的事物使他幻想不絕”,小瞎子本是天真爛漫、樂于探索新奇事物的年紀卻只能靠耳朵去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從小匣子里聽到的新奇,都想要去看一遍,因缺少“睜眼看世界”的視力,他們感知世界的渴求更加強烈。文段四中,蘭秀兒的父母不同意蘭秀兒嫁給一個瞎子過一輩子,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愛情,小瞎子悲嘆命運的不公?!案陕镌蹅兪窍棺樱 薄熬鸵驗樵蹅兪窍棺印!鄙淼娜毕菰斐闪怂麄兿忍斓墓陋毟泻蜕窠?jīng)的敏感,致使他們無形地與形式意義上完美的現(xiàn)實相隔閡?!熬鸵驗樵蹅兪窍棺印?,表現(xiàn)出了老瞎子的無奈,一切都好似上天安排好的,但是老瞎子真的放棄了嗎?并沒有,他希望通過自己對疑問的解答來回避自己的現(xiàn)實困頓和生理缺憾。不論是殘疾人還是生理上完好無損的人,人人都得為自己的生命虛設一個謊言作為存在目的,這樣子才能使帶著殘缺、不完美和有心靈創(chuàng)傷的自己能夠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支撐著穿行下去,能夠去和命運抗爭,去領悟生命的真實意義。
帥沁彤:《命若琴弦》呈現(xiàn)出個人因身體的殘缺而承受的苦難,身體機能的無力與社會的歧視使小瞎子在火光中對命運的不公發(fā)出吶喊。小說不回避苦難,也未止步于此,進一步借身體的殘缺追問活著的意義。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殘缺,有的具體,有的抽象,就像小說中百孔千瘡的“小殿堂”。但依然有“正中一間尚可遮蔽風雨”“大約是因為這一間中畢竟還供奉著神靈”。這與小說的題目“命若琴弦”遙相呼應。琴弦單薄,貴在韌性。殿堂殘破,靈于信仰。正因哲思,《命若琴弦》就不止于面對殘缺的勵志態(tài)度,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思考和追問。
1.“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您師父我?guī)煚斦f的。我就聽過八百遍了。您師父還給您留下一張藥方您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藥,吃了藥您就能看見東西了。我聽您說過一千遍了?!?/p>
2.老瞎子也沒再做聲,顯得有些激動,雙手搭在膝蓋上,兩顆骨頭一樣的眼珠對著蒼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憶著那些彈斷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彈,心里總記著,得真正是一根一根盡心盡力地彈斷的才成?,F(xiàn)在快盼到了,絕出不了這個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沒什么能要命的病,活過這個夏天一點不成問題?!拔冶任?guī)煾缚蛇\氣多了,”他說,“我?guī)煾傅降讻]能睜開眼睛看一回?!?/p>
3.老瞎子說書已經(jīng)說了五十多年。這一片偏僻荒涼的大山里的人們都知道他:頭發(fā)一天天變白,背一天天變駝,年年月月背一三弦琴滿世界走,逢上有愿出錢的地方就動琴弦唱一晚上,給寂寞的山村帶來歡樂。
4.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怎么是一千二,師父?”
“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崩舷棺酉耄哼@孩子再怎么彈吧,還能彈斷一千二百根?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5.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
6.他一路走,便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的……他師父久久不言語,最后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陳培浩:“虛設的目的”是《命若琴弦》的另一重要命題,它體現(xiàn)的仍然是存在主義的生命智慧。魯迅說“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加繆闡釋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說的都是個體為生命虛設一個目的。大抵一般人生命的意義,來自對自我欲求的滿足。欲求——奮斗——滿足,問題是,個體生活在殘缺的世界底座上,也生活在充滿偶然性的生命流程中,殘缺和偶然可能會取消了通過奮斗來滿足欲求的可能。若目標不可得,那我們?yōu)楹味??為了責任!這是生命在個體奮斗之外的另一種責任倫理。老瞎子對小瞎子有著責任,這責任牽扯著他。但在史鐵生看來,這仍是外在的。“虛設的目的”的真正立意其實是,個體必須通過虛設目的來為生命的意義充值。換言之,生命的意義不能只是務實的、他證的;在實之上,它必須有務虛的、虛設的一面。意思是即使不實現(xiàn),它仍是有意義的;它不是為了他人,就是為了自身的生命。虛設的目的,才使生命的意義之弦飽滿,能彈奏清音。
陳麗珠:目的是虛設的,但虛設的目的卻能引導著實在的過程。瞎子一生都在為彈斷一千根琴弦而奔波,這是他的希望,是生存下去的力量,雖是謊言,不過慶幸的是他參透了謊言的意義,重新確認了生命的價值,那就是要在困境中頑強地奔走,與命運抗爭到底。結果終歸虛無,承認希望變成無望并不是否定生存的意義。相反,過程正是唯一能證明自己價值的地方。“他一路走,一路回憶……”在希望面前,所有磨難都有意義,所有付出都綻放華彩,沒有希望就沒有方向,生命也就無法堅持下去。老瞎子在絕望中明白自己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撥弄琴弦的過程中,進而獲得了對命運的超脫和自我救贖。人生本來就是荒誕的,生命的困境永遠都會存在,而人們的追求也將永不停歇,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在克服困難不斷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價值已體現(xiàn),生命已證明,無所謂終點如何,生命的過程就已彌足珍貴。
張曉雪:在《命若琴弦》里,表面上的主人公是兩個瞎子,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其實,還應該有一個不在場的主人公,那就是老瞎子的師父。他雖然早就過世了,但他說過的話,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老瞎子,也左右著小瞎子的命運。無字藥方是《命若琴弦》的寫作主線,是他們老瞎子和小瞎子活下去的希望。
有人認為《命若琴弦》里,史鐵生借瞎子暗示了人類的盲目與盲視。老瞎子為了能看見這個世界,在其師父指引下,彈斷了一千根琴弦,才拿到藥方??墒牵莻€老瞎子渴望了五十多個年頭的藥方,竟然是一紙空白。常人看《命若琴弦》會心生疑慮:為什么非得等到彈斷一千根琴弦?既然藥方在琴弦里,既然藥方能醫(yī)好眼睛,為什么不早點拿出來呢?小瞎子對此也曾持懷疑態(tài)度:“干嘛非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個藥方呢?”老瞎子在年輕時肯定也曾懷疑過,但是等到遭遇了挫折,尤其是愛情幻滅之后,他們就都變得溫順了。那張空白藥方還暗含一種盲目。老瞎子和小瞎子,他們并不知道,對于不公正的命運,唯一的生存之道,便是反抗??嚯y能激勵人反抗,也能打垮人,讓其逆來順受。有時候我們回頭一看,原來我們在很多時候,竟然非常像那個瞎子:一味地聽從一個指引,一條道走到底,從不去反思。這樣來理解老瞎子的行為未必不能成立,但這種理解顯然不是作品要強調的重點。史鐵生想說的是,一種行為從實際角度或許是無用的,但從為生命確立意義角度卻又是有意義的。
史鐵生顯然反對過于追求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的功利生命觀?!睹羟傧摇繁砻嫔鲜钦f書瞎子的悲劇故事,其實史鐵生是想告訴我們:“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庇盟谄渌恼轮械脑拋碚f: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有一個目的或理想,而其設置“就是為了引導出一個過程”,“理想從來不是為實現(xiàn)用的,而是為了引著人們向前走,走出一個美好的過程”,在此意義上,“過程就是目的”。老瞎子在師父指引下,生活有了一個目的,唯一的一個目的:彈斷一千根琴弦,然后拿到醫(yī)治眼睛的藥方。為此他不辭千辛萬苦、翻山越嶺,到處說書彈唱。他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但自己卻并沒有體會到多少快樂。只是在他理想破滅之后,為了小瞎子決定回去之時,老瞎子才驀然發(fā)現(xiàn):“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歡樂……”小瞎子一開始并不愿意以說書為生,但由于好奇,或者說是老瞎子琴匣子中那新鮮的世界留住了他,使他多了許多幻想。遇到蘭秀兒之后,小瞎子又添了新的幻想。這些幻想支撐著小瞎子跟在老瞎子后面,去走那“無盡無休的無聊的路”。
為了給小瞎子一個新的動力,老瞎子像他的師父一樣,故伎重演。不過這次他增加了要彈斷的琴弦數(shù)量,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變成了要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為的是讓小瞎子到死都還在為這個目的而努力拼搏。此時老瞎子與先前忙亂奔波的老瞎子,已經(jīng)截然不同了。因為他已知道命運的真相,他開始了新的生活,清醒的生活,恰如當年知道真相的師父。此時此刻的小瞎子,也已經(jīng)變成了先前盲目的老瞎子。生命再一次開始了新的輪回。從盲目地為自己活著,到清醒地為小瞎子活,老瞎子的生活從此擁有了意義。生活有了意義就有了厚重感?!耙笠饬x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史鐵生提醒世人,生命“得有一種重量,你愿意為之生也愿意為之死,愿意為之累,愿意在它的引力下耗盡性命。不是強言不悔,是清醒地從命”。
1.“怎么了你?上回你在這兒瘋得不夠?那妮子是什么好貨!”老瞎子心想,也許不該再帶他到野羊坳來??墒且把蜊晔莻€大村子,年年在這兒生意都好,能說上半個多月。
2.“可我的病還沒好利索?!毙∠棺有÷曔豆??!班?,我想過了,你就先留在這兒,我用不了十天就回來?!毙∠棺酉渤鐾?。“你一個人行不?”“行!”小瞎子緊忙說。老瞎子早忘了蘭秀兒的事,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藥方和琴弦: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后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藥了,然后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shù)次爬過的山,無數(shù)次走過的路,無數(shù)次感到過她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shù)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里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么?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3.“吃的、喝的、燒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該學著自個兒出去說回書。行嗎?”
4.小瞎子到底年輕,已經(jīng)睡著。老瞎子推推他讓他躺好,他嘴里咕囔了幾句倒頭睡去。老瞎子給他蓋被時,從那身日漸發(fā)育的筋肉上覺出,這孩子到了要想那些事的年齡,非得有一段苦日子過不可了。唉,這事誰也替不了誰。
5.兩個人又默默地吃飯。老瞎子帶了這徒弟好幾年,知道這孩子不會撒謊,這孩子最讓人放心的地方就是誠實、厚道?!奥犖乙痪湓挘蕦δ銢]壞處。以后離那妮子遠點兒?!?/p>
陳培浩:應注意到小說所采用的平行交錯雙線結構。換句話說,沒有小瞎子,只有老瞎子行不行?魯迅的《過客》,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海子的《九月》,這些具有生命象征性的藝術場景中,主人公都是“只身打馬過天涯”??梢姡p線不是本該如此,而是史鐵生的獨創(chuàng),也產生了不可取代的藝術效果。一方面,老瞎子和小瞎子之間是平行關系,他們是平行雙線。老瞎子的今天就是小瞎子的明天,在老瞎子之前,在小瞎子之后,都有很多平行的生命琴弦。但是,他們之間又是交錯的,他們的差異,使他們互為鏡像,互相照出對方生命的波段差。小說專門選取了老瞎子臨近拉斷一千根弦這一戲劇性時間,將老瞎子與小瞎子的雙線結構的張力拉滿,提供了既有恒常性又有戲劇高潮的小說時刻。這是別具匠心的。
帥沁彤:老瞎子的心理隨著一千根琴弦的累積而發(fā)生變化。小說開始,來到野羊坳的老瞎子滿懷信心,他一晚上想要彈斷好幾根琴弦。等到一千根的目標快要實現(xiàn)時,他的心里除了欣喜,又有忐忑。這個時候,他在心理距離上更加靠近恢復光明的目標。他開始思考自己盼望的東西是什么,還有些什么,他并不滿足于自己走過的路、爬過的山和熾熱的太陽。但當他發(fā)現(xiàn)一千根琴弦和空白藥方的謊言時,他才明白生命的意義本身就在于他走過的路和爬過的山。老瞎子的心理狀態(tài)是逐步攀登到最高峰卻瞬間跌落的過程。這其中伴隨著苦悶的煎熬和快登頂時的復雜心理,以及最快速度的衰老。老瞎子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構成了小說內在的節(jié)奏。小說中老瞎子的琴弦可以模擬出世界上所有的聲音。其實,他的生命更像是他彈出的琴聲,是一個虛設的目的帶來的過程美,是一個不斷尋找和確認的過程。
張曉雪: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構成,正常情況下,這三個部分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當發(fā)生沖突時,平衡遭到破壞,導致心理變態(tài)。復明對老瞎子來說是必須排除一切阻撓來實現(xiàn)的首要目標,為此寧愿克制本我欲望。恢復視力本身完全出于“本我”考慮,想看看這個世界。在野羊坳,老瞎子早就發(fā)現(xiàn)了小瞎子和蘭秀兒的事,他深知這樣發(fā)展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但他又知道野羊坳生意非常好,他能更快地拉斷更多的琴弦。留在野羊坳就是“本我”斗爭的第一步勝利。拉斷一千根弦后他是極其興奮的,完全不顧自己的“病還沒有好利索”也“早就忘了蘭秀兒的事”。作為師父照顧17歲的徒弟是現(xiàn)實中的責任,尤其是當徒弟面臨與自己同樣的情感經(jīng)歷,若不避開必受其害的關鍵時刻,老瞎子為了自己的目標終于還是放棄了責任。這無疑是老瞎子“本我”的再次體現(xiàn)。
作為師父,老瞎子在行路時嚴格要求小瞎子不可分心:一再地警告小瞎子跟蘭秀兒繼續(xù)下去是沒有什么結果的。同時他又是現(xiàn)實而不刻板的,他知道小瞎子到了想這些事的年紀,體現(xiàn)了溫情的一面。老瞎子恪守藥方,絕不逾越,并且絕不允許小瞎子對此有任何觸犯。這是老瞎子的“自我”體現(xiàn)。作為一個成年人用自己的勞動去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幾十年如一日一定要彈斷一千根弦便是老瞎子遵循“自我”的最大體現(xiàn)。
“若不是還想著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發(fā)現(xiàn)徒弟不在不顧他人勸誡下著冰雪也要去找徒弟。在找到徒弟之后,老瞎子隱瞞了藥方的事實,他告訴徒弟的是“那就彈你的琴弦”“一根一根盡力地彈吧”。出于對小瞎子的關愛,老瞎子做出了違背現(xiàn)實原則的選擇。此時的選擇戰(zhàn)勝了本我的絕望,趨死的本能戰(zhàn)勝了揭露真相的現(xiàn)實。這也是他的師父臨終前告訴他的。一個是把800記成1000,一個是把1200記成1000,一樣的欺騙,一樣的違背現(xiàn)實,一樣的“超我”體現(xiàn)。
陳楚寒:小說中老瞎子帶著小瞎子在莽莽群山中奔走的情景在小說首尾處均有出現(xiàn),意味深長。作為開頭,在一開始便營造出一種直逼心底的生命沉重感與無奈感。作為結尾,在完成首尾呼應的閉環(huán)時,也暗示著老瞎子與小瞎子的故事將代代循環(huán),不斷上演。小說結尾,老瞎子的“白紙藥方”無疑又給了小瞎子繼續(xù)穿行于“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的力量,讓小瞎子擁有了超越自我命運的支點與動力。就像當初老瞎子的師父告訴他要彈斷一千根琴弦時,一定有著和老瞎子現(xiàn)今一樣的心情:“這孩子再怎么彈吧,還能彈斷一千根?”老瞎子最終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小瞎子也就有可能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因此小瞎子將來或許也會面臨和老瞎子一樣的絕境,也要經(jīng)歷希望破滅的痛苦。
1.老瞎子想趕著多說書,整個熱季領著小瞎子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緊走,一晚上一晚上緊說。
小瞎子緊跑幾步。
小瞎子又緊走幾步。
2.走了一陣子,小瞎子聽見有幾只獾在地里啃莊稼,就使勁學狗叫,那只獾連滾帶爬地逃走了,他覺得有點開心,輕聲哼了幾句小調兒……又走了一會兒,小瞎子又聽見不遠處有條蛇在游動,彎腰摸了塊石頭砍過去,“嘩啦啦”一陣高粱葉子響。
3.老瞎子把最后兩根弦卸下來,放在手里揉戳了一會兒。
4.老瞎子陰郁的臉又轉向暮色沉重的天際,骨頭一樣白色的眼珠不住地轉動,不知道在那兒他能“看”見什么!
5.老瞎子沒理他,骨頭一樣的眼珠又對著蒼天,那兒,太陽正變成一汪血。
6.寂靜的群山?jīng)]有一點陰影,太陽正熱得兇?!鞍讶易幼ピ谑掷?,”老瞎子喊,在山間震起回聲。“抓在手里呢?!毙∠棺踊卮??!安傩纳砩系暮拱讶易优獫窳耍獫窳送砩蠌椖愕睦邨l?”“抓在手里呢”。
7.老瞎子說書已經(jīng)說了五十多年。這一片偏僻荒涼的大山里的人們都知道他:頭發(fā)一天天變白,背一天天變駝,年年月月背一把三弦琴滿世界走。
陳培浩:好作家必有好語言,好作家千千萬,好語言同樣千千萬。有的好語言是天外來客,天女散花,有的好語言卻是不停鍛打、修剪、提煉的結果。史鐵生的語言屬于后者。生活何其蕪雜,好語言洞察了生活的某些內質,于是去蕪存菁,點石成金。
郭 晨:文段二中,小瞎子聽到幾只獾在啃莊稼,他使勁地學狗叫。如果是視力正常的人,看到獾啃莊稼可能會直接跑去田地里驅趕獾。正因為看不見東西,小瞎子無法跑過去趕走獾,而且獾會咬人,小瞎子內心是害怕的,所以他學狗叫而且叫得使勁且用力,生怕模仿的狗叫聲不夠兇猛,沒法震懾獾,“使勁”一詞可以感受到小瞎子的勇敢和隱隱的膽怯。趕走了獾,小瞎子“哼小曲兒”,可以感受到他徹底放下了戒備,甚至透露著一絲得意?!拜p聲哼曲”和“使勁學狗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動地刻畫出未經(jīng)滄桑的小瞎子那種天真無邪。之后小瞎子聽見有蛇在游動,瞎子對聲音總是特別敏感。作者連用三個動詞“彎腰”“摸”“砍”,生動、準確,且貼合盲人的動作習慣?!翱场边@個字尤其值得品味,相比于目的性很強的“扔”字,“砍”沒有明確的方向,“砍”需要更大的力度,小心翼翼地“摸”石頭與大膽地用石頭“砍”形成鮮明對比,從謹慎試探再到主動出擊,小瞎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也許因為史鐵生的傷殘,他更能站在盲人的角度去寫盲人的動作,文字間少有視覺描寫,而是一系列的聲響,通過聲音的描寫讓讀者和小瞎子感同身受,為讀者描寫了一個精彩紛呈的聽覺世界。
陳 榕:文段一中出現(xiàn)四個“緊”字,其意義各不相同。“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緊走”突出空間上的穿梭,“一晚一晚緊說”側重時間的流逝,“緊走”“緊說”反映行為主體之“緊迫”——老瞎子與時間角逐,希望在有生之年彈斷一千根弦。不同于師傅的一鼓作氣,小瞎子則是“緊跑幾步”“緊走幾步”,他的步伐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時快時慢的。他在旅途中走馬觀花,為地里的獾、蛇、高粱葉駐足,因此為了趕上師父需不時緊跑幾步??梢?,后兩個“緊”字,恰恰體現(xiàn)的是“松”,小瞎子尚未拉緊心弦,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到了小說結尾處,同樣是一老一少兩個瞎子趕路,無形中卻完成了一松一緊兩根生命琴弦的對調。面對一千二百根琴弦的目標,小瞎子取代了師父,以更緊迫的步伐前行??梢哉f,“緊”是盲說書人的生命狀態(tài),從追求目標的“緊迫”,愿望即將達成的“緊張”,再到第一千根弦斷裂之后靈魂無處皈依的“緊缺”,他們命若琴弦,命在琴弦,緊繃日子帶來精神的歡愉,而生命之弦一旦斷裂便再無法彈奏美妙的樂音。
文段四和文段五中,“骨頭一樣的眼珠”是對老瞎子為數(shù)不多的外貌描寫。用骨頭比喻盲人的眼珠既特殊又貼切,盲人的晶狀體不似常人般無色、透明,渾濁的晶狀體使瞳孔看上去變成了白色。白色的瞳孔引起“石化”的聯(lián)想,眼球獲得了骨頭一般白、硬的屬性。這一比喻在小說中多出現(xiàn)。文段五“骨頭一樣的眼珠又對著蒼天”中,“對著”寫出了眼球“失焦”的狀態(tài),瞎子的眼睛喪失功能性意義,只是了無生氣地朝向蒼天。文段四中,老瞎子“骨頭一樣白色的眼珠不住地轉動”,眼睛部分恢復其功能,仿佛能“看”見什么,事實上,此時老瞎子確實“看”見了蘭秀與小瞎子的未來。當發(fā)現(xiàn)畢生追求實為虛空,老瞎子在藥鋪前的臺階坐定,“骨頭一樣的眼珠在詢問蒼天,臉色也變成骨頭一樣的蒼白”。眼球的白向整個臉及身體蔓延,骨頭一樣的眼珠和臉色突出外形的形銷骨立,仿佛被抽空了血肉與生命。從“對著”到“轉動”再到“詢問”,老瞎子的眼逐步活泛起來,仿佛變得與常人無異,然而“骨頭一樣”這一比喻貫穿始終,翳疾難醫(yī),老瞎子用這樣一雙眼睛“詢問”蒼天,深切的無力感與巨大的悲愴感油然而生。
鄭慧芳:史鐵生的語言質樸簡練,卻格外生動?!熬o”作為副詞去修飾動詞并不常用,作者在此之前特地用“想趕著說書”做鋪墊,一個“緊”包含著“快”和“緊張”的雙重含義,足見作者煉字之精到。一個“緊”字在兩個瞎子身上反用四次,不僅表現(xiàn)了他們的步伐之快、說書頻率之高,還體現(xiàn)了他們緊張、忙碌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對于彈斷一千根琴弦的執(zhí)著追求,更象征著整個人類在希望中忙忙碌碌的生存狀態(tài)。而小瞎子跟著老瞎子的腳步“緊”走,也暗示著小瞎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也將和老瞎子一樣,心弦拉緊,靠希望活著。
煉字還體現(xiàn)在動詞運用上。老瞎子彈斷了最后兩根弦,此時的他心中一定翻涌著萬般思緒,但作者不設計任何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只用“揉戳”一個動詞便將其內心沉重、肅穆、喜悅、苦澀、希望、珍視等等思緒韻味無窮地表現(xiàn)出來。琴弦是很輕的,卻包含了老瞎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琴弦為他的生命帶來希望,“揉戳”的動作便蒙上了一層神圣的意味:意味著即將到來的光明的奇跡。
老瞎子身上有種沉默的力量,深沉的、寡言的、諱言苦難的外在表現(xiàn)使他的痛苦更具張力。在老瞎子提起小瞎子和蘭秀兒的關系時,他只說了一句“那號事靠不住”,便用“骨頭一樣的眼珠對著蒼天”。為什么靠不住呢?我們能隱約感覺到,老瞎子也曾有過類似經(jīng)歷,并且以悲劇收場。正如小瞎子在蘭秀兒嫁人后哭著問出的那句話:“干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憤懣,但后來的他只是平淡地回答道:“就因為咱們是瞎子?!蹦亟邮苊\賦予的毫無理由的生命的殘缺,但用希望支撐起活著的信念,用堅強對抗命運的不公,正是老瞎子的精神品質。
“太陽正變成一汪血”是老瞎子獨特的視覺體驗。正是因為他是盲人,他才能正對著蒼天直視太陽,而陽光透過血管照進老瞎子的眼中,便成了血蒙蒙的一片紅。老瞎子把這片紅當成了一汪血,是自我心理的投射。血代表著年輕人的熱血,老瞎子在回憶那場不顧一切的愛情,熱烈得如同血一般的紅色。而血又代表著血淚之痛,逝去的愛情、不公的命運、殘缺的身體都帶來切膚之痛,如同一汪血,默默地在心里倒流。這樣的語言包含著無盡的內涵,老瞎子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波折大多是在讀者的無盡想象中構建起來。
張曉雪:文段一中,四個“緊”字把師徒二人催促著前進,好像是“一直在路上”,忙碌而充實。其實,“緊”字正是把二人置于一個正常的世界中去生活、去行走,趕著去實現(xiàn)夢想,走向光明。蕓蕓眾生不皆是如此嗎?與“緊”字對應的是“多少”和“無數(shù)次”這兩個詞的反復出現(xiàn)。盼了“多少”年,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受了“多少”委屈。
文中更妙的是他對動詞的運用,“揉戳”這個詞有一種“愛”的情愫在其中,一種莊嚴與肅穆之感?!跋摇北臼禽p飄之物,但和命運相連,一種無形的力量便注入其中,這意味著盲人世界的光明。四個動詞把希望放到了最大化,其實是在承受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對于動詞的選擇,小說家汪曾祺說:語言的美,不在語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現(xiàn)的意思,而在語言暗示出多少東西,傳達了多少東西,傳達了多大的信息,即讓讀者感覺“想見”的情景有多廣闊。用文論的說法叫“煉字”。由上可以看出,煉字的目的還在煉意。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卷六指出:“知所謂煉者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以一語勝人千百,此真煉也?!睙捵植磺笮缕?,而要言簡意深,讓讀者通過有限的語言,讀出無限的境界。
文段五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而引起人們的注意,表面上也許太陽將天空映成了血色。殊不知,在老瞎子骨頭一樣的眼珠后面有著多少熱血翻滾的事情呢!一汪血怎不知是老瞎子的過往呢?文中已點明師徒二人是盲人,可作者卻兩次寫到老瞎子的“看”:第一次,老瞎子告誡小瞎子離蘭秀兒遠點時,回憶起自己的過往。老瞎子第二次對小瞎子和蘭秀兒的事沉思時,“蘭秀兒人不壞,可這事會怎么結局,老瞎子比誰都‘看’得清楚!”我們明明知道他看不見,可作者一再調動他的視覺,此處通過缺失功能的補償,顯然指的是心里的眼睛,他豐富的人生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