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坤鵬
(福建省食用菌技術推廣總站,福建 福州 350001)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側耳,為擔子菌門、傘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的大型食用真菌[1]。因食用時具有杏仁的香味且菌肉的口感肥厚如鮑魚而得名。杏鮑菇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及提高免疫力等功效[2]。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程度高,工廠化栽培分為瓶栽和袋栽,瓶栽前期投資大、成本高,單瓶產量較低、子實體個小;而袋栽因投入小、子實體產量較高,應用更為廣泛,技術較成熟[3]。
福建是我國食用菌主產區(qū)之一,據福建省統(tǒng)計局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全省食用菌產量列于蔬菜、水果、糧食之后,是第四大農業(yè)產業(yè),食用菌產值列于蔬菜、水果之后,居第三位;福建省食用菌主栽品種為10種[4]:香菇、金針菇、真姬菇、杏鮑菇、雙孢蘑菇、茶樹菇、秀珍菇、銀耳、白背毛木耳、黑木耳(七菇三耳),其中,杏鮑菇2021年度產量達到41.9萬噸,產值高達12.89億元,是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第一大種類,占全省食用菌工廠化年產量的近50%。
福建省杏鮑菇生產優(yōu)勢區(qū)主要集中在漳州市高新區(qū)、南靖縣、薌城區(qū)、龍海市。位于漳州市高新區(qū)的福建成發(fā)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采用工廠化袋式栽培杏鮑菇,從接種到菌絲成熟需33~35天,育菇到采收為17~18天,整個栽培周期51~53天,單袋產量達550~600 g,生物轉化率(鮮菇重量與干料重量之比)為125%左右,明顯高于同行業(yè)的平均水平,經濟效益顯著。筆者深入福建成發(fā)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一線,研究杏鮑菇工廠化袋式栽培生產工藝,總結其高產技術關鍵,為提升杏鮑菇工廠化生產技術水平、促進提質增效提供借鑒。
每間出菇房標準為長8 m、寬12 m、高4.2 m,墻體采用10 cm厚的聚氨酯或泡沫板作為保溫層。每間配置一臺12 HP制冷機,一條12 W白光燈帶或同等功率的日光燈。菇房正面安裝進風扇、背面安裝排氣扇各6臺,規(guī)格均為30 cm×30 cm,并布有防蟲網,用正壓將新鮮空氣從菇房正面引入,將廢氣從菇房背面排出。
采用網格雙拼架進行立體墻式出菇[5]:木架從地板延伸至菇房頂部,浸塑網格嵌入木架,網格離地20 cm、離菇房頂部120 cm。中間雙木架,靠墻一側單個擺放木架。出菇架之間走道寬1.2 m,每間菇房擺放菌包1萬~1.2萬袋。
杏鮑菇工廠化袋式栽培的生產工藝流程為:液體菌種制備→栽培料的配制和滅菌→菌包冷卻→接種→發(fā)菌管理→后熟管理→誘導原基形成→菇蕾生長期管理→采收包裝。
菌株選用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和福建成發(fā)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合作選育的‘成杏2015-6’,具有出菇早、產量高、首潮出菇集中的特性,產品質量、栽培周期和抗逆性與‘日引1號’相當,于2019年8月通過省級新品種鑒定。
一級液體種培養(yǎng)基配方與二級發(fā)酵罐液體培養(yǎng)基配方相同,均為:豆粕粉5 g/L、KH2PO44 g/L、MgSO44 g/L、白砂糖15 g/L、消泡劑聚二甲基硅氧烷0.1 g/L。
采用液體菌種,可縮短杏鮑菇發(fā)菌時間、提高接種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先使用PDA試管(2 cm×20 cm)斜面培養(yǎng)基擴繁母種,接種后置于25 ℃恒溫培養(yǎng)箱內黑暗培養(yǎng)10~12天,直至菌絲長滿培養(yǎng)基。
根據配方制備一級液體種培養(yǎng)基,250 mL三角瓶裝液量為100 mL,并放置3~5粒小玻璃珠,在0.1~0.12 MPa下滅菌30 min,冷卻后在無菌條件下取0.5 cm2母種塊3個接入三角瓶內,在22 ℃、120 r/min恒溫搖床培養(yǎng)6天。
二級發(fā)酵罐液體培養(yǎng)基占罐體總容量的70%~80%[6],封口后在0.1~0.12 MPa下滅菌40 min,待液體培養(yǎng)基溫度降至24 ℃以下時,按照發(fā)酵罐液體培養(yǎng)基容量約1%的量接入一級液體菌種,保持罐壓在0.03~0.04 MPa,溫度在21~23 ℃,通氣量前期3天保持在40~50 L/min、后期50~60 L/min,共培養(yǎng)7天,即可制成栽培液體菌種用于生產。
栽培料配方:木屑20%、甘蔗渣20%、玉米芯20%、麩皮16%、豆粕8%、玉米粉8%、甜菜渣6%、碳酸氫鈣1%、石灰1%。各原料均應新鮮,顏色正常,無蟲螨、霉變、異味、結塊,含雜質量少。顆粒直徑,木屑宜1~3 mm,玉米芯宜小于1 cm[7],玉米粉為50目左右。麩皮、豆粕、玉米粉應分別符合NY/T 119-2021、GB/T 13382-2008和GB/T 10463-2008標準要求。
木屑提前3個月用水預濕軟化,并每隔15天翻堆一次。玉米芯、甜菜渣使用前提前1 h用攪拌桶加水浸泡,使之充分吸水,備用。木屑和甘蔗渣過篩,再提前1天按等比例與玉米芯混合堆制均勻,利于后續(xù)調節(jié)栽培料的含水量。拌料時,先將木屑、甘蔗渣和玉米芯混合料加入雙螺旋攪拌機料桶(4 m3)中攪拌均勻,再按配方,加入相應量的麩皮、豆粕、玉米粉和甜菜渣,最后邊加水邊加入碳酸氫鈣和石灰,攪拌20 min以上使栽培料混合均勻,調控栽培料的含水量至66%左右。
采用對折徑18 cm、長35 cm、厚0.005 cm的高壓聚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濕料1.3~1.4 kg,料高約19 cm,料中間用沖壓機打孔,孔徑約2.5 cm、深17 cm,套上套環(huán)并蓋上塑料蓋。采用全自動智能滅菌鍋滅菌,鍋內冷蒸汽排盡后,使料中心溫度達到121~123 ℃高壓滅菌2.5 h。為避免培養(yǎng)料酸化,從拌料至滅菌時間應控制在2 h以內[8]。
冷卻過程須防止料包倒吸污染,感染雜菌。冷卻場所均要提前1天用來蘇爾消毒液、新潔爾滅和巴氏消毒液等輪流交替殺菌消毒,且保持其凈化系統(tǒng)一直處于工作狀態(tài)。
待滅菌鍋內溫度降至90 ℃以下時開鍋,將料包全部移至緩沖室,再轉入預冷室,自然降溫過夜,待料包溫度降至40~60 ℃后移入強冷室利用制冷機組將栽培料溫度降至22~24 ℃,方可接種。
接種室確保無菌,利用紫外燈和臭氧發(fā)生設備對接種室和自動控制接種系統(tǒng)殺菌消毒過夜,接種前1 h開啟空氣凈化系統(tǒng)換氣,接種工作人員需穿戴經殺菌消毒的無菌服和手套方可進入接種室,整個接種過程中接種室應處于正壓狀態(tài)。
接菌管道用蒸汽滅菌30 min,采用袋栽食用菌全自動液體接種機,接種量為25 mL/袋。接種后的栽培袋裝筐并置于鐵架上,每鐵架設6層、每層間隔30 cm,用叉車搬至大型養(yǎng)菌庫培養(yǎng)。注意接種量不可太少,液體菌種要覆蓋料面并流至孔底,否則料面菌絲定植期過長,會增加雜菌感染率[9]。
發(fā)菌管理。養(yǎng)菌庫需提前24 h用“高錳酸鉀+甲醛”熏蒸消毒方可使用,其通風口需安裝高效過濾網過濾塵埃,防鼠防蟲。
杏鮑菇菌包移入后,前期宜調控溫度在21~23 ℃、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下,避光培養(yǎng),適當通風,保持CO2濃度在2 500 mg/kg以下。待菌絲封面之后調控溫度至22~24 ℃,每天早晚通風,控制CO2濃度在2 500~4 500 mg/kg,注意檢查菌包中心溫度,并加大挑雜力度,及時清理受污染菌袋,特別是鏈孢霉污染的菌包。
后熟管理。正常情況下,接種后23~25天菌絲長滿栽培袋,走滿栽培料顆粒,但未充分“吃料”,還需7~10天后熟培養(yǎng),此時期菌絲代謝產熱加劇,應加強通風換氣,防止“燒菌”,仍為黑暗培養(yǎng)。
經后熟管理的菌包移至出菇房后,調控溫度在12~14 ℃保持24 h,低溫刺激菌絲從營養(yǎng)生長轉為生殖生長[10]。第2天,將溫度調至16~18 ℃,促進菌絲恢復活力。第3天開袋,用消毒后的搔菌耙搔去老菌塊,搖環(huán),即取掉塑料蓋,撐開袋口,拉高套環(huán)置于袋口末端,袋口處留有小孔,使栽培料上方的塑料袋呈圓臺形氣室。溫度調控保持不變,白天提供500 lx光照6 h,每隔3 h通風4 min,保持CO2濃度在2 000~3 000 mg/kg。第4~5天,溫度調控、光照和通風操作均與第3天相同。
第6~7天,溫度調控在15~17 ℃,光照和通風操作保持不變,每天往地面灑水加濕一次。此時已分化出原基,甚至明顯分化出菇蕾。
第8~9天,每天加濕2次,分早晚往地面灑水,保持濕度在85%~90%,溫度調控、光照和通風操作保持不變,隨著菌絲呼吸增強,此時CO2濃度升至3 000~5 000 mg/kg。
第10天,上午提供500 lx光照 4 h,此時子實體輪廓明顯,溫、濕度調控和通風操作保持不變。
第11天,黑暗培養(yǎng),防止菌柄彎曲變黃,當菇蕾長至2 cm大小時及時取掉套環(huán),套環(huán)取太晚會影響菌蓋正常生長,導致產量降低;溫度、濕度調控和通風操作保持不變。
第12天,菇蕾分化已經完成,調控溫度至14~16 ℃,每隔3 h通風4 min,須防止因CO2濃度過高導致菌柄無光澤、菌蓋萎縮[13],夜晚每隔3 h通風6 min,保持CO2濃度在4 000~6 000 mg/kg,黑暗培養(yǎng),濕度調控保持不變。
第13天,隨著杏鮑菇生長更加旺盛,每隔2 h通風6 min,保持CO2濃度在6 000~7 000 mg/kg,黑暗培養(yǎng),溫度和濕度調控保持不變。
第14天,調控溫度至13~15 ℃,每隔2 h通風15 min,保持CO2濃度在4 000~5 000 mg/kg,黑暗培養(yǎng),濕度調控保持不變。當菇蕾發(fā)育至8~10 cm高時進行疏蕾,用刀削去弱勢菇蕾,保留健壯菇1~3個,疏蕾后要及時清洗地面。
第15天,黑暗培養(yǎng),每隔2 h通風20 min,保持CO2濃度在3 500~4 500 mg/kg,溫度、濕度調控保持不變。
第16~18天,杏鮑菇子實體生長迅速,每隔2 h通風25 min,將CO2濃度降至3 000~4 000 mg/kg,黑暗培養(yǎng),溫度和濕度調控保持不變。當菌蓋邊緣略上翹,下方的菌褶長1 cm左右、菌柄長12~15 cm時,即進入成熟期,可進行采收。
工廠化栽培杏鮑菇,一般只采收第一潮菇。采收時,一手握菌柄下半部分,一手用刀從基部割下,輕拿輕放,并將菌蓋統(tǒng)一朝筐外擺放,防止菇體擠壓變色或菌蓋損傷。采收時注意不要割到栽培料,以免影響成品菇品質。
采收的成品菇置于冷庫2 ℃打冷后,再轉入包裝車間包裝,方便長途運輸。一般市場銷售包裝規(guī)格為5 kg/袋、2.5 kg/袋、500 g/袋及200 g/袋。包裝時削去菇腳,并按大小和質量進行分級,用抽真空設備進行封口包裝,包裝好的置于泡沫箱,迅速移入2~4 ℃的冷庫內儲存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