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展陳工作回顧"/>
楊海齡 張婉穎
(1.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江蘇南京,210012;2.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12)
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等一大批黨的忠誠兒女為了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在這里英勇獻身,留下了豐富的檔案資料與革命文物。近年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在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基礎上,不斷改進展陳方式,先后組織臨時展覽60余場,其中原創(chuàng)展覽18場,數量和質量穩(wěn)步提升,在高質量發(fā)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仡櫦韧ぷ?,取得這些成績得益于展陳策劃時,在革命文物檔案活化利用的基礎上,對五個“度”的準確把握。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求[1],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在展陳策劃時深入詮釋革命文物檔案的時代性,使展覽的主題策劃和內容與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革命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相適應,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第一,舉旗幟,打造主題旗幟鮮明的展覽。從雨花英烈事跡角度展現共產黨人的忠誠信仰,重點打造“鐵窗猶見堅壯志——雨花英烈獄中斗爭革命文物展”,以獨特的獄中斗爭事跡,旗幟鮮明地宣傳共產黨人的光輝事跡。第二,聚民心,打造凝聚奮進力量的展覽。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打造“初心之光——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時期入黨的雨花英烈”展覽,以赤誠初心凝聚力量。第三,育新人,打造富于教育意義的展覽。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推出“青春壯歌——中國青年運動中的雨花英烈”專題展,為青年團員提供了一份生動的教材。第四,興文化,打造弘揚革命文化的展覽。以“詩文、繪畫、書法、繡品”等意蘊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線,推出了“革命戰(zhàn)士 別樣風采——雨花英烈文學藝術作品展”,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第五,展形象,打造講好共產黨故事的展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重點打造“凝聚的歷史,永恒的初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雕塑展”,將黨的光輝歷程凝聚在雕塑作品中,呈現給觀眾,講好黨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深入貫徹這一指示精神,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詮釋革命文物檔案內涵并凝練主題,使展覽有力唱響紅色主旋律。第一,凝練革命文物檔案自身的實物特性。革命文物檔案相較歷史文獻資料而言,形式更為豐富,雨花臺所藏的革命文物檔案如報刊、家信、繪畫作品等不一而足,都蘊含著烈士鮮明的革命精神與斗爭事跡。依據革命文物的實物特性來籌備舉辦展覽,如近年來舉辦的“心·跡——雨花英烈遺文展”等,將革命文物以實物特性歸類,依此闡述革命文物承載的烈士斗爭事跡。第二,凝練革命文物檔案承載的文化內涵。打造展覽時注重闡釋革命文物檔案作為特定歷史時期見證物背后蘊含的革命文化,如展現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不屈戰(zhàn)斗精神的“雨花碧血映軍魂”等專題展覽,凝練出革命文物檔案背后的革命文化傳統(tǒng)。第三,凝練革命文物檔案勾連的歷史邏輯。雨花英烈留下的革命文物檔案能夠勾連起中國革命的主題和主線,并以之詮釋雨花英烈親身經歷的黨史重大歷史事件。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打造主題展覽時,選取能夠全面展示黨史歷程的革命文物,如“青春壯歌——中國青年運動中的雨花英烈”,選取的展品貫穿了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面展示出革命文物檔案背后的歷史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考察中提到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3]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展覽努力擺脫以往枯燥單調的展覽模式,不斷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展覽運用豐富的設計形式與氛圍表現手法,烘托重點革命文物,以場景復原或文字說明詮釋革命文物檔案背后的故事,聚焦革命文物檔案本身。一方面在展覽中運用富有溫情的革命文物檔案建立與觀眾之間的情感溝通,如“革命戰(zhàn)士 別樣風采——雨花英烈文學藝術作品展”中,以征集到的鄧中夏長篇愛情詩歌勾勒出烈士的生動形象,塵封許久的紙質檔案為觀眾提供了窺見真實歷史的窗口,觀眾給予良好反饋。另一方面在展覽形式設計中,為觀眾留下傳遞情感的空間。“勝利記憶——解放南京部分參戰(zhàn)老戰(zhàn)士口述史實展”近9平方米的“留言墻”上收集了觀眾留言近千條。這些留言記錄是觀眾逆向傳遞“溫度”的真實反饋,也將成為新的檔案資料留存于雨花臺。
2021年,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被列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guī)劃》,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為提升館藏革命文物檔案利用效率,也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強化策展意識。2018年到2021年,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每年推出的展覽數量逐年遞增,其中原創(chuàng)展覽數量持續(xù)增加。尤其是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共策劃8場系列原創(chuàng)精品專題展覽、8場交流展覽,呼應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時代要求。展覽“頻度”的提高,離不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結合時間節(jié)點,以每年的清明、五四、七一、八一、烈士紀念日及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為契機,適時推出與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革命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相適應,與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要求相適應的展陳精品。二是拓展原創(chuàng)、精品展覽范圍,在深挖已有的雨花臺革命文物檔案研究成果的同時,擴充新的史料,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上實現展覽質量數量的同步提升。三是積極配合上級宣傳部門工作安排,展示雨花臺革命文物檔案保護利用成效,謀劃推出雨花臺系列展覽。四是堅持“走出去、引進來”,通過舉辦展覽與革命紀念館同行拓展交流渠道,提升臨時展覽的品質,為雨花臺紅色文化宣傳推廣打開了新的通道和途徑。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強調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升展陳質量。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在舉辦展覽過程中,重視創(chuàng)新展示與宣傳手段,采取系統(tǒng)化宣傳手法,增強展覽的傳播力與影響力。[4]專題展覽推出后,采取三段式展示宣傳手法擴大宣傳范圍,推送新聞宣傳,形成前期預熱、中期爆發(fā)、后期發(fā)酵的宣傳氛圍。一是預熱期設于展覽開展前,在微博、抖音等官方平臺推送相關新聞信息,引發(fā)公眾興趣。二是縱深式開展宣傳報道,爆發(fā)期集中于展覽開幕前,以媒體矩陣發(fā)動國家及省、市主流媒體積極進行宣傳推廣,集中對有亮點的革命文物檔案專題解析、深度報道。如雨花英烈原創(chuàng)歌曲展開幕式上舉辦“英雄回家活動”,將新發(fā)現的趙良璋烈士曲譜捐贈給六合區(qū),通過烈士歌曲回家鄉(xiāng)的方式傳遞初心。三是延續(xù)期圍繞展覽期間重要活動做好宣傳報道,在雨花臺官方微信等開設專欄,持續(xù)吸引觀眾,并以觀眾反饋反促紀念館行業(yè)的正向發(fā)展。如在推出“勝利記憶——解放南京部分參戰(zhàn)老戰(zhàn)士口述史實展”后,繼續(xù)邀請當年曾參與過南京解放的老戰(zhàn)士,為中小學生講述革命故事,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展覽得到廣泛持續(xù)傳播,紅色基因傳承與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得到全面深化。